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企业文档 > 专题一近代中国贫穷落后的根源
1专题一近代中国贫穷落后的根源一、鸦片战争前的中国与世界1、鸦片战争前的中国1840年的鸦片战争做为中国近代史的开端,以后中国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要了解这个过程,我们有必要熟悉中国传统的国家和社会形态,因为这些形态制约了中国对19世纪外来挑战所作的反应。西方的入侵做为外部因素,促使传统中国转化为畸形的中国,但是,如果对原先的机制缺乏相当的了解的话,我们就很难理解这种转化的效果。鸦片战争前的中国,其政治体制、社会结构、经济制度和思想状况,本质上仍然与过去两千年的情形颇为相同。其政体是一个由皇族统治的王朝;经济基本上是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社会结构的特点是族权和政权相结合的封建宗法等级制度;支配性的意识形态是儒家学说。无论近代以来的中国怎样落后,我们都不能离开中华文明的灿烂历史去把握她。(古老文明的中国见教材第5页。)古老的中华文明概括起来有如下特点:一是源远流长。早在七八千年前,我们的祖先就在黄河流域、长江流域进行耕作。三千多年前的甲骨文,最早记录了我国的农事活动。战国末期我国已经有了关于农业耕作技术的详细记载。公元6世纪北魏时贾思勰的《齐民要术》是我国最早的最完整的农学名著。南朝晚期制造的司母戊大方鼎重达875公斤是现今世界上发现的最大的精美青铜器。公元前5世纪前半叶,我国已发明韧性铸铁技术。战国时期我国又率先发明了炼钢技术。大运河、长城、都江堰、赵州桥,显示了中国人民的创造才能。造纸、印刷术,指南针、火药四大发明更是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的杰出贡献。在中国大地,无论东西南北、大陆海岛、内地边疆,到处可见悠久的中华文明风采。二是博大精深。中华民族的文化丰富多彩,在政治、经济、军事、哲学、历史、教育、文学等许多方面,创造了曾经领先于世界或被世人至今奉为圭臬的思想和理论。我国古代的学术,诸子百家,微言宏旨;经史子集,浩如瀚海。《诗经》、《楚辞》、汉赋与乐府、唐诗、宋词、元曲、昆剧、京剧等既相互继承又各2有创新,不乏千古绝唱;《三国演义》、《西游记》、《水浒》、《红楼梦》等文学作品中的人物性格生动鲜明,场面恢弘,寓意深远,绘声绘色。又如绘画雕刻,秦陵兵马佣和敦煌、麦积山、云冈、龙门四大石窟,鬼斧神工,不愧世界奇观。孔子、老子、孙武、李冰、屈原、司马迁、张衡、祖冲之、李白、杜甫、关汉卿、郑和、汤显祖、李时珍、曹雪芹等思想家、史学家、文学家、科学家、艺术家、军事家、航海家多如繁星,他们至今仍被称为世界文化名人。三是影响深远。中华文明是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并随着中华民族的发展而不断丰富,它对中华民族的形成、繁衍、统一、稳定、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使中华民族以其伟大的创造力、强大的生命力和巨大的凝聚力,屹立于世界的民族之林。中华文明丰富了世界文明宝库。唐朝时,各国派至长安来学习和经商的人数很多,日本曾13次派遣唐使到中国,每次都有留学生、学问僧同来,最多一次达651人。17、18世纪欧洲启蒙运动曾受到中国文明的影响,莱布尼茨、伏尔泰等启蒙思想家都程度不同地倾慕中国文明,并从中吸收养分,成为他们提倡理性主义的思想渊源之一。我国的《孙子兵法》,历来被称为兵经,早为各国军事家、思想家所称道。四是包容性。中华文明以博大的胸怀,拥抱来自印度、阿拉伯以及地中海沿岸等地的文化,以丰富自己。张骞、班超、玄奘、郑和等许多先人,通过各种途径,既把中华文明向外传播,也把东西方文化带回中国。明清之际来到中国的西方传教士也传播了西方有关天文、测量、历算、水利等技术与原理,促进了中国科学文化的发展,影响了徐光启等科学家。中华文明就是在与世界范围的交流和融合中,得到丰富和发展的。同任何民族的文化有两重性一样,中国传统文化也有封建性的糟粕,需要剔除。如“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的封建特权思想,“天不变,道亦不变”的因循守旧、反对进取与变革的形而上学思想等,对中国社会的发展起过阻碍的作用。鸦片战争宣告了一个时代的结束,即中国漫长的封建社会的终结。中国的封建社会从战国时期(公元前475~前221年)到1840年鸦片战争,前后延续了2300多年。(关于中国古代社会形态问题,学术界有观点认为中国的封建社会是在西周。秦帝国是中国历史上实行中央集权的第一帝国,它以郡县制废除了封建制。汉承秦制。汉初高、文、景三帝时代一度复辟封建亲王的采邑制度。但自汉武帝行“推恩制”,3废除了各封王子孙对领国的长子继承制后,“封建”制度在中国历史上即不复存在。也就是说,中国秦汉以后的社会政治制度,早已不是本来意义上的“封建制度”了。秦汉以下的中国古代社会,是传统社会,是农业社会,是君主制度。李泽厚、何新等学者持这种观点。大多数学者之所以赞同把中国古代史和欧洲中古史套在一个社会模式中,主要是受欧洲中心论的历史模式影响。在欧洲,“封土建领邑”是发生在希腊、罗马的奴隶制社会之后。因此,尽管中国的历史情况与欧洲模式完全不合,历史学家却宁可置概念的混乱于不顾,也要把早已不存在“封建制”的中国古代社会定名为“封建制度”——以便使之与西方语言中的封建主义一词相合。更主要的还是因为两个社会体系至少存在着这样两个相同点:一是都以经营农业为主要的生产方式;二是都存在地主占有土地资源的所有制形式。现在持此观点的学者越来越多。)与欧洲国家相比,中国封建社会的兴起与发展过程有着极为突出的特点。首先,中国封建社会由奴隶社会演变发展而来。战国时期铁器的广泛使用,使社会生产力获得发展。地主土地私有制代替了奴隶主的井田制,一家一户的小农经济逐渐取代了商周时期的集体耕作。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又推动了商业和城市经济的繁荣,商品货币关系已经明显地出现于社会生活之中,使代表新兴地主阶级利益的封建政权在中国渐次兴起。而在西欧,封建制度从公元5世纪罗马帝国的崩溃开始。建立在废墟之上的西欧封建社会从奴隶社会继承的仅仅是基督教和一些破烂不堪的城市,甚至人们难以看到城市与农村的区别。生产力低下,罕有商品流通,闭塞的农村成为社会主要的基层政治和经济组织。其次,中国封建社会经历了由分散的数个封建政权统一为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过程。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六国及周边的一些少数民族地区,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封建国家。秦始皇还制定和推行了郡县制及法令,实行统一的货币、度量衡、文字等,使封建的政治经济文化制度在中国基本确立。秦以后的中国封建王朝,大都承袭秦制。反观西欧,它在步入封建社会后的相当一段时间,由于经济的分散性和缺乏国内市场,政治上分裂割据,诸公国、侯国林立,从来没有形成一个统一和相对稳定的封建国家。教会的横行和宗教迷信盛行,严重地阻碍了思想文化的进步。直至11世纪,西欧才开始出现一些小型工商业城市,而且城市人口数量很少超过一万。(所以,有观点认为,中国的封建社会是在西周以前,而秦则以郡县制废除了封建制。是农业社会或称传统社会,是君主制度。李泽厚、何新等学者持这种观点。大多数学者之所以赞同把中国古代史和4欧洲中古史套在一个社会模式中,不能否认受欧洲中心论的影响,更主要的还是因为两个社会体系至少存在着这样两个相同点:一是都以经营农业为主要的生产方式;二是都存在地主占有土地资源的所有制形式。)最后,中国封建社会非常漫长,历时达2300余年。秦以后,王朝更迭,中央政权数次易手,至唐朝达到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封建的政治、经济、文化制度更显得完备和成熟,社会文化发达程度超过历朝,首都长安成为亚洲的经济文化交流中心。明清两代进入中国封建社会的晚期,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达于极致,社会商品经济的发展导致了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封建主义社会在西欧兴起之后,经历了大约6个世纪,于11世纪趋于成熟,尔后约5个世纪即16世纪,西欧封建社会便分崩离析,资本主义社会随后在各国宣告建立。从兴起到寿终正寝,西欧封建社会大约只经历了1100年。与之相比,中国封建社会不能不谓之漫长。在历史的长河中,同一生产方式在不同的国家或地区的持续时间相差一倍以上,本不算十分奇特之事。然而,通过前述的简单比较,人们不禁要问:为什么像中国这样起点较高并且早就实现大一统的封建社会反而持续时间漫长?有人认为是停滞不前,有人认为是“循环式的发展”(【意大利】翁贝托·梅洛蒂:《马克思与第三世界》,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综观中国封建社会的兴衰及其长期盛行的政治、经济、文化制度和政策,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探究中国封建社会漫长的原因。第一,中国封建社会经济结构的坚韧性。中国封建社会的根基是地主阶级土地私有制,其经济结构是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在封建生产方式下,地主将土地分块租给农民耕作,也有一些自耕农拥有自己的小块土地,小农业与家庭小手工业相结合。地主阶级土地私有制与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长期保持着动态的平衡趋势,为中国封建社会的长期延续提供了经济基础。在西欧,封建社会经济是以城乡对立态势的存在而出现的,城市商人资本日益侵蚀瓦解封建经济。而中国的城市商品经济与小农经济长期共存发展,二者之间并无尖锐矛盾。农民可以从事商品活动,商人也可以拥有耕地。在“重农抑商”传统意识的驱使下,商人购置土地以收取地租则成为风险较小、收入较稳定的谋利途径。中国封建社会商人资本的这种流向,预示着新的生产关系在中国社会的兴起发展必将充满艰难与坎坷。第二,土地自由买卖制度。中国封建地主私有制是伴随着自由买卖制度而兴5起发展的,是小农经济和地主土地私有制赖以长期存在的温床。对于地主阶级而言,可以通过各种合法或非法的手段,大量购进土地,进行兼并,坐收地租以积累财富。一些官僚地主的失意及其子孙的花天酒地等原因导致他们政治经济文化地位的丧失,而另外一些新兴的地主官僚则可以在官场崛起并扩大私有土地数量。至清代前期,农业生产力有所发展,土地收益有所提高,更促使官僚地主阶级热衷于购买土地。广大自耕农和佃农往往因丧失土地、遭受剥削导致家破人亡,但也有一些小农经过“力农致富”并兼营商业而成为地主,一些农家子弟亦可能因科场得中而跻身官僚阶层并拥有大量上地。在西欧,封建领主通过分封制度和庇护制度占有土地,他们凭借统治封建特权,用各种形式剥削城市中掌握货币权力的商人和高利贷者。而在中国,由于盛行土地自由买卖制度,地主、商人和高利贷者共同分享土地权和货币权,基本不存在土地权和货币权的对立。中国封建社会政权和地主土地私有制在城乡均有较为稳固的社会基础和统治力量,再次预示新的生产关系兴起发展之不易,以及中国民主革命的症结所在。第三,封建生产关系的地区性延展。中国封建社会兴起发展以及封建生产方式在社会中取得支配地位,是以存在于一定时间和空间之内为前提的,即在某一地区的某一时间占据优势。秦汉时期取得统治地位的封建生产关系,基本上还限于中原地区。因战乱等原因,一些封建地主和农民迁徙江南,使封建生产关系由中原地区延展至江南地区。统治北方的少数民族不仅使封建生产关系在中原地区恢复活力,也使封建生产关系向北延展。此外,中国历代许多封建政权曾多次采取措施促使某些经济落后的边远地区逐渐封建化。总之,封建生产方式在中国相当广阔的地区尚有发展的余地。这些,既与大一统形式出现的中国封建王朝及国土广袤有关,也显示出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极端不平衡性。第四,中国封建意识形态的稳定性。中国封建意识形态的核心是“三纲”,即所谓“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在这种封建意识形态的支配下,中央集权的专制制度被视为天经地义。即使农民起义推翻了旧的王朝,也不可避免地建立新的封建统治秩序,重构传统的封建意识形态。族权制度作为皇权制度的补充,更多的是与封建国家政权相结合,宣扬封建伦理,维护封建制度,以血缘亲属关系掩盖阶级关系。随着“君权神授”浸透到宗教文化、日常生活甚至儒学之中,使神权与君权、族权、夫权比肩而立,长期禁锢人们的思想。以“三纲”6为核心的中国封建意识形态,在中国封建社会中长盛不衰,显示出超乎寻常的稳定性。历史唯物主义告诉我们,在阶级社会中,统治阶级的思想便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中国封建社会之所以漫长,封建意识形态所起的作用无疑是巨大的。2、鸦片战争前的世界按照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人类社会大致经历原始共产主义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尔后将
本文标题:专题一近代中国贫穷落后的根源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81516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