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出师表》教学目的:一、背诵全文,培养学生文言文的阅读能力。二、领会诸葛亮对蜀汉的忠诚和他作为政治家在治国方面的方针以及作为长辈对下一代的期望与教育的拳拳之心。三、学习本文融议论、叙述、抒情于一体的写作方法。四、了解“表“的一般知识以及”以“的用法。教学设想:一、古文忠君与爱国是一致的,故对诸葛亮忠于刘氏政权并为之鞠躬尽瘁的思想行为不求全责备。二、学习本文,难点不在讲解而在背诵老师要鼓励学生记忆、背诵的热情,在理解的基础上加强背诵。三、生字新词较多,要求学生做好课前预习,结合课文注释、提示,理解文意。教学过程:一、作者简介:诸葛亮,字孔明,三国蜀汉政治家、军事家。公元181年:诞生于琅邪阳都(今山东沂南县)。19岁:与友人徐庶师从司马徽。27岁:在司马徽、徐庶的推荐下,刘备三顾茅庐,”隆中对”。旋即出山辅助刘备。28岁:参与赤壁之战获胜。43岁:刘备白帝城托孤诸葛亮。45岁:诸葛亮率军南征,稳定南部四郡。47岁:诸葛亮向后主刘禅呈交《出师表》进行北伐。48岁:北伐街亭失守,诸葛亮挥泪斩马谡,自贬为右将军。49岁:诸葛亮再次北伐夺取武都、阴平,恢复丞相职位。蜀建兴8年。50岁:诸葛亮再次北伐。51岁:诸葛亮北伐,破司马仲达,大败魏将张合。54岁:诸葛亮再次北伐中病故百丈原。二、写作背景:公元221年,刘备称帝,诸葛亮为丞相。223年,刘备病死,将刘禅托付给诸葛亮。诸葛亮实行了一系列比较正确的政治和经济措施,使蜀汉境内呈现兴旺景象。为了实现全国统一,诸葛亮在平息南方叛乱之后,于227年决定北上伐魏,拟夺取魏的长安,临行之前上书后主,以恳切委婉的言辞劝勉后主要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佞(nìng),以此兴复汉室;同时也表达自己以身许国,忠贞不二的思想。这就是《出师表》。《出师表》选自《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公元223年十月派邓芝赴吴与孙吴重新修好,公元225年(蜀后主刘禅建兴三年)诸葛亮亲自南征,平定益州、永昌等四郡,安定了后方。这些都是为推进事业,出兵击魏作准备的。公元226年五月魏文帝——曹丕死。同年七月孙权征江夏围石阳,不克而还。这正是蜀汉进击中原的良机。于是诸葛亮毅然决定出征讨伐曹魏。经过一番准备,于建兴五年(公元227年)三月率军北驻汉中(今陕西省汉中市),准备北伐曹魏。可是后主刘禅庸愚懦弱,胸无大志,近佞远贤,难以守城。这是诸葛亮最为忧虑的。为了开导刘禅,布置朝政,表明心意,激励众志,所以写了这个表。这篇《出师表》是他出师前向刘禅上的奏书,篇名为后人所加。《出师表》分为《前出师表》和《后出师表》两篇,是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诸葛亮两次北伐(227年与禅的奏章。《前出师表》作于建兴五年(227年),收录于《三国志·诸葛亮传》卷三十五,文章情意真切,感人肺腑,表明诸葛亮北伐的决心。他在表中告诫后主要“亲贤臣、远小人”,多听取别人的意见,为兴复汉室而努力。另有《后出师表》。因建兴六年诸葛亮率军出散关前,给刘禅又上一表,即《后出师表》。也有学者认为《后出师表》是伪作。三、阅读全文,扫清文字障碍:中道:中途。崩殂(cú):死。古时指皇帝死亡。殂,死亡。诚:实在,确实。危急存亡:形势危险急迫,关系到存或者亡。秋:时刻,时期。不懈于内:在朝廷内尽力办事而不懈怠。懈,松懈。忠志之士:忠贞有志的人,这里指在外戍守征战的武将。忘身于外:在战场上冲锋陷阵,奋不顾身。追:追念,怀念。殊遇:特别的待遇,多指恩宠,信任。宜:应该。开张圣听:扩大您圣明的听闻,意思是要后主广泛地听取意见。开张,扩大。圣,对皇帝的尊称。光:光大,发扬。遗德:遗留下的美德。恢弘:扩展,发扬。恢,广大,宽广。弘,大。妄自菲薄:毫无根据地看轻自己,意思是自轻自贱,自暴自弃。妄,胡乱。菲薄,轻视。引喻失义:说话不当。引,称引,引证。喻,譬喻。义,合宜的道德、行为或道理。塞:堵,阻隔。宫中:皇宫中,指皇宫中的官员。府中:丞相府中,指朝廷中的官员。刘禅即位,命诸葛亮开府治事。陟罚臧否:陟:迁升,提升。臧:善。这里用作动词,褒扬。否:恶。作奸犯科:干奸邪事情,犯科条法令,奸,邪恶不正。科,律条,法令。为:做,行。付:交付,交给。有司:专门管理其种事情的官员,即主管部门。古代设官分职,事各有专司,故谓之有司。侍中侍郎:侍中、侍郎:都是官职名、均为皇帝近臣。侍中指郭攸之、费,侍郎指董允。良实:贤良忠实。志虑:志虑:志向和心思。忠纯:忠贞不贰。是以:以是,因此。简拔:选拔。遗:给予。悉:全,都。咨:询问。裨:弥补。阙:缺点,错误。贞良死节之臣:坚贞可靠、能够以死报国的忠臣。猥:辱,这里有降低身份的意思。驱驰:奔走效劳。尔来:那时以来。不毛:不长草(的地方)。驽钝:比喻才能平庸。驽,走不快的马。钝,刀刃不锋利。攘除:排除、铲除。损:除去。益:兴办、增加。彰:表明、显扬。咎:过失。陬:询问。雅言:正言。四、用现代汉语讲述本文:先帝统一全国的大业未完成一半,竟中途去世。如今天下分成三国,我益州地区人力疲惫、民生凋敝,这真是处在万分危急、存亡难料的时刻。但是,宫廷里侍奉守卫的臣子,不敢稍有懈怠;疆场上忠诚有志的将士,舍身忘死的作战,这都是追念先帝的特殊恩遇,想报答给陛下的缘故。陛下确实应该扩大圣明的听闻,来发扬光大先帝遗留下来的美德,振奋鼓舞志士们的勇气,绝不应随便看轻自己,说出不恰当的话,以至于堵塞了忠诚进谏的道路。宫里身边的近臣和丞相府统领的官吏,本都是一个整体,升赏惩罚,扬善除恶,不应标准不同。如有做奸邪事,犯科条律例,或尽忠心做善事的,应该一律交给主管部门加以惩办或奖赏,以显示陛下公正严明的治理,切不应私心偏袒,使宫廷内外施法不同。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这些都是坚贞可靠、能够以死报国的忠臣,因此先帝才选留下来辅佐陛下。我认为宫内的事情,事无论大小,都应当拿来询问他们,然后再去施行。这样一定能够补救缺点和疏漏,增益实效。将军向宠,性情德行平和公正,了解通晓军事,当年试用,先帝说他能干,因而经众人评议荐举任命为中部督。我认为军营里的事情,事情无论大小,都要征询他的意见,就一定能够使军伍团结和睦,好的差的各得其所。亲近贤臣,疏远小人,这是西汉所以能够兴盛的原因;亲近小人,疏远贤臣,这是东汉衰败的原因。先帝在世的时候,每次跟我谈论起这些事,没有一次不对对于桓帝、灵帝的做法感到痛心憾恨的。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等,这些都是忠贞、坦直,能以死报国的大臣,希望陛下亲近他们,信任他们,则汉王室的兴盛,就时间不远了。我本是个平民,在南阳农亲耕,只想在乱世间保全性命,不谋求在诸侯那里扬名做官。先帝不因为我身份低微,见识短浅,降低身份,委屈自己,三次到草庐来访看我,征询我对时局大事的意见,因此我十分感念激奋,就答应为先帝奔走效力。后来正遇兵败,在战事失败的时候我接受了任命,在危机患难期间我奉命出使东吴,至今已有二十一年了。先帝深知我做事谨慎,所以临去世时把国家大事嘱托给我了。接受遗命以来,日夜担忧兴叹,只恐怕托付给我的大任不能完成,以至于损害先帝的英明。所以我五月率兵南渡泸水,深入不毛之地。如今南方已经平定,武库兵器充足,应当鼓励和统率全军,北伐平定中原地区,我希望竭尽自己低下的才能,消灭奸邪凶恶的敌人,复兴汉朝王室,迁归旧日国都。这是我用来报答先帝,并尽忠心于陛下的职责和本分。至于掂量利弊得失,毫无保留地进献忠言,那就是郭攸之、费、董允的责任了。希望陛下把讨伐魏贼,统一全国的大业托复给我。如果不能实现,那就惩治我失职的罪过,用来上告先帝的神灵。如果没有发扬圣德的言论,就责备郭攸之、费、董允等人的怠慢,彰显他们的过失。陛下也应该自己思虑谋划,征询治国的好道理,明察和采纳好的进言,深切的追念先帝遗诏中的旨意,我就受恩、感激不尽了。如今正当离朝远征,流着泪写了这篇表文,激动得不知该说些什么话。五、内容探究:1、蜀国当时的形势怎样?分析形势的原因:①不利的客观条件: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②有利的主观条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原因:指出先帝创业艰难,希望后主居安思危、发愤图强,继承父志,复兴汉室。2、诸葛亮在文中就国内政治问题向刘禅提出了哪三条建议?(请用四字短语概括)目的是什么?(就纳谏、法治、用人三方面提出建议。)①开张圣听(广开言路)“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②严明赏罚(执法公平)“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③亲贤远佞(亲贤远小)“亲贤臣,远小人”。(核心这是国家兴亡的关键所在)因为只有亲贤臣远小人才能做到广开言路,才能赏罚分明。2、文章为了使刘禅认识到亲贤远小的重要性,从正反两方面对比两汉的历史经验教训,提醒刘禅勿蹈桓、灵覆辙。诸葛亮向陛下举荐了哪些贤臣?为什么要举荐这些人?亲贤的具体做法是什么?亲贤的好处是什么?(略)建议目的:使国内政治清明,解除后顾之忧,完成兴复汉室大业。3、第三段作者回忆了哪三件对人生有重大影响的事?目的是什么?(自述身世的目的)三顾茅庐临危受命临崩寄大事(白帝城托孤)①感激先帝知遇之恩和效忠刘备父子的真挚感情。②指出创业艰难,劝勉后主发愤图强,继承父志③表达兴复汉室的决心,4、此次出师的目标是什么?5、作者最后明确了哪些方面的责任?①强调本人、朝臣、后主三方面的职责,(由己及人,情词恳切,真是语重心长)②为坚定刘禅支持北伐,完成父业的志向,诸葛亮率先立下军令状:“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表现了以身许国的意志和决心。③这一段把进谏与出师两部分内容合拢在一起。至此全文主旨已清楚:修明内政,北定中原。第9段:结束语。为先帝大业未竟而过早离开人世而惋惜沉痛;为自己二十多年的辛苦辗转而无限感慨;对后主无限依恋之情,即将出师北伐,而后主昏庸无能,朝廷内又有小人作祟,难免产生后顾之忧;透露出他复杂矛盾的心情。六、行文思路:1、全文构思:分析形势――提出建议―――叙经历感帝恩――出师目标―――归结责任课文脉络(以”出师”为中心)第一部分(1-5)指明危机,提出建议第二部分(6-7)追忆往事,陈述理由第三部分(8-9)分清责任,表明决心2、中心:表达了诸葛亮”北定中原,兴复汉室”的坚强意志。3、作者思想感情:报先帝而忠陛下(“报先帝”,“忠陛下”的思想感情贯穿全篇,字里行间洋溢着对刘备父子的无限忠诚。)本文以恳切的言辞劝说后主刘禅要继承先帝遗志,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佞,完成兴复汉室的大业。表现了诸葛亮”北定中原”的坚定意志和对先主感恩图报的一片深情。七、达标反馈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古今异义。(1)诚宜开张圣听古义:今义:(2)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古义:今义:(3)先帝不以臣卑鄙古义:今义:(4)由是感激古义:今义:2理解性填空(1)《出师表》中说明蜀国当时所处的政治形势的句子是:(2)表现作者无意于功名利禄的句子是(3)表现作者临危受命的句子是(4)诸葛亮出师北伐的目标是(5)诸葛亮劝刘禅对宫中、府中官员的赏罚要坚持同一标准的句子是:(6)诸葛亮希望后主不要随便看轻自己的句子是:(7)诸葛亮向后主提出严明赏罚建议的语句是:(8)《诸葛亮集》中有这样的话:'赏不可不平,罚不可不均'。这与《出师表》中的两句“一致。(9)《出师表》中叙述诸葛亮追随先帝驱驰原因是:(10)表明作者志趣的句子是:(11)指出出师战略目标的句子是:(12)陈述作者临危受命的千古名句是(13)通过对比写出先后汉兴隆及衰败原因的句子是(14)诸葛亮在刘备几乎全军覆没的处境下,出任军师,追随刘备创业。他在《出师表》中写到:(15)诸葛亮在《出师表》中追言白帝城托孤之事,交代此次出师的历史根源及思想基础的语句是:(16)1、写尽作者一生的句子:(17)、表明作者淡泊名利的句子:(18)、诸荀亮分析天下形势,其中有利的主观条件是:(19)、表达了作者对刘氏父子感情的句子是:(20)作者在《出师表》中写到了自己所受到的“先帝之殊遇”,把相关的文字默写出来:3.诸葛亮,是智慧的化身,他运筹帷幄,指挥若定,请结合《三国演义》中的故事情节,用短语写出他所指挥的两个战例。
本文标题:《出师表》教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84037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