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25第三章土建工程施工方案分析本工程特点和重点的基础上,对以下内容进行重点阐述。工程测量方案、工程平面和高程控制网控制、土建施工测量、变形观测等、土方工程、地基处理工程、混凝土结构工程、钢筋施工方法、模板配置方案、混凝土浇筑方案、钢结构工程、防水工程、装修工程、脚手架、垂直运输、回填土等施工方案。第一节测量方案1测量施工的特点本工程为13个单体工程组成的群体施工项目,属大型仓储加工工程,相对位置关系严格,故工程定位要求精确,对量距精度的要求较高,施工测量要求有一个整体控制理念,并应采取先进的电子测距手段。必须确保满足规划条件。2测量管理及工作流程2.1测量管理测量人员要认真领会设计意图,并对施工图中的放线数据进行全面的校核,确认无误后方可施测。根据施工组织设计,分别编制各阶段的施工测量方案,并经有关部门审批通过后,由技术部门组织实施。对每道测量放线工序要执行自检、互检、监理报验制度,测量成果不经各方签字不得使用。对各分项工程的放线成果要有交接制度,施测过程要有原始记录,确保测量过程的可追溯性。2.2工作流程详见附件3-1-1。2.3测量工作内容详见附件3-1-2。3施测准备用于本工程主要测量仪器的配备一览表详见附件3-1-3对所用测量仪器、设备,按《计量法》及相应检定规程要求进行计量检定,合格后方可使用,且在工程施工期间定期自检。了解施工现场测量放线的基本条件,尤其是测量控制点的情况,与建设单位办理交接桩手续,并及时保护好桩位。对业主提供的测量成果桩点进行复核校测,确保其准确性。对土方施工单位的测量控制点、变形观测点、以及基坑现状进行复测、接收,26建筑物定位资料应由定位单位移交我方,并办理交接手续。以保证整个施工测量全过程的统一性和延续性;以及资料的完整性。根据业主提供的测量成果单进行控制网相关施测数据的计算。4施测方法4.1控制网测量4.1.1平面控制测量(1)为确保工程各施工阶段测量工作的统一性、完整性与延续性,在施工场区内共布设两级控制网,即场区一级、二级控制网和建筑物控制点;(2)一级控制桩测设精度为测角中误差±9″,边长相对中误差1/24000,间距为100-300m,设在建筑物变形区以外,一般为基槽深度的1.5倍。其作用是和业主提供的已知成果点连接,以便校测二级控制桩和建筑物控制点是否变形;本工程主轴线以矩形布设为主,故一、二级控制网采用矩形网,与其主轴线平行,以方便施工放线使用;(3)二级控制桩轴线间距小于50m,外延距离视施工场地条件而定。测设精度满足二级建筑物平面控制网的技术指标:测角中误差±12″,边长相对中误差1/15000;(4)一级控制桩埋设采用砼浇注,内设预埋件,顶部预埋200×200×5mm钢板,点位中心镶嵌Φ1mm铜丝以免生锈,在点位旁边同时埋设标高控制点做为一级高程控制网,一级控制网的控制桩埋深不小于2.0m,桩顶尽量作高距地不小于0.8m以利于施测和保证测量通道的畅通,二级控制网设在基槽护坡的翻边上,用墨线弹出十字线,砌筑600×600×200砖台围护,外面抹灰,用红白相间的油漆涂刷,上面加盖,预留排水孔,并作醒目标识,确保桩点之间通视、不压盖,不扰动。(5)具体布置详见附件3-1-4测量放线平面控制图。4.1.2高程控制测量(1)根据业主提供的水准测量成果单,附合校测精度合格后,形成高程控制网,精度满足国家三等水准的技术指标±4mm√n。(2)根据一级高程控制网在施工现场周边测设二级高程控制网,精度满足国家四等水准的技术指标±6mm√n,具体位置视现场条件而定。(3)高程控制网采用附和测法使用数字水准仪配以条码铟钢尺施测,平差后作为高程测量控制的依据。(4)一级高程控制桩与一级平面控制桩合用,以减少桩位,利于保护。27(5)高程控制网应在桩位埋设15日,沉降趋于稳定后施测。4.2施工放线4.2.1轴线竖向投测(1)长轴线的测设采用极坐标放样,两点间恢复直线校核的测设方法进行施测。(2)±0.00以下基础放线以前要复测二级控制桩是否变形,基础结构施工阶段的各层放线,均以二级控制网和建筑物控制点为依据采用直角坐标和极坐标相结合的方法,测设建筑物基础的准确位置,先投测建筑物主轴线,校测合格后再放基础边线、基坑线及细部尺寸线,经自检、互检合格后,填写施工测量放线报验单,报监理验线。(3)当施工至±0.00时,二次复测二级控制网,如有微量变形应及时调整,±0.00以上的各层放线以二级平面控制网和建筑物控制点为准,采用激光铅直仪或激光经纬仪天顶法将各施工流水段的内控点传递至施工层作为测设细部轴线、施工线的依据,投测精度为1mm/层,且总高不超过10mm。4.2.2高程竖向传递(1)±0.00以下高程传递前先复测二级标高控制网精度是否符合要求,然后采用钢尺配合精密水准仪将高程控制网投测至基坑内,建立临时水准点;(2)±0.00以上高程传递,当主体结构施工至±0.00时,复测二级标高控制网,依据二级标高控制网在建筑物四大角及结构外墙或柱上测设建筑物0.5m或1.0m水平标高控制线作为建筑物标高竖向传递的依据,每个施工流水段至少设3个传递点,且在施工层做三点联测,传递精度为±1㎜/层,且总高偏差不大于±10㎜。4.3钢结构测量4.3.1仪器的配备(1)钢结构安装测量仪器配备见机械设备表(2)所有计量检测工具严格按照规定统一定期送检,同时要与钢结构加工厂提供的检定后的50m标准钢尺的精度相匹配。(3)精度保障精密水准仪的测量精度可以达到±0.1㎜;高精度全站仪在工作半径为100m时测量精度可以达到±1.1㎜;激光铅直仪在工作半径为50m时测量精度可以达到±2.5㎜。因此只要使用相应精度的测量仪器和合理的测量方法,测量工作的精度是可以满足安装要求的。284.3.2控制网的布设(1)平面控制网布设本钢结构安装工程测量控制网与土建施工控制网采用同一场地坐标系,以现场总包单位提供的平面控制网为依据,建立几条纵横向的控制网,在X、Y方向各布设6个轴线控制点为基准控制点,在基坑边侧地面上设立钢结构安装的轴线控制点,对设立的轴线控制点用油漆和墨线做好标识,形成独立的双向矩形相交控制网。(2)高程控制网布设高程控制网沿用土建高程控制网,不再另设。按土建提供的基准点,在安装区域周边设立高程控制点,并对其进行闭合测量,每次使用前都要对其标高点复测检查,以提高测量准确度。4.3.3测量工艺(1)用全站仪坐标测量法在安装作业面上测设出钢结构的主要轴线、关键节点及分段安装的位置,为安装提供参照。(2)安装过程控制测量:在安装过程中,对被安装部件进行状态控制测量,是为了保障安装过程的安全,使操作者随时掌握被安装部件的即时状态并最终顺利安装。拟采用高精度全站仪测量对其进行三维坐标跟踪测量。(3)每榀屋架安装完毕后,要对其各个连接节点位置进行精确测量,确定出其空间位置,为下一步安装提供依据。4.4变形监测4.4.1周边建筑物的变形监测(1)对处于基坑施工变形区之内的原有建筑物进行沉降变形监测,监测方法采用数字水准仪几何水准测量实施;(2)按国家行业技术规范的要求,在监测建筑物上埋设变形监测点,基础施工阶段监测频率为1次/天,结构施工阶段监测频率为1次/10天。4.4.2基坑边坡支护的变形监测(1)了解土方施工单位前期变形监测的情况,使继续监测具有连续性;(2)边坡变形监测采用电子全站仪小角法实测,监测基点与变形点应尽可能与前期监测一致;(3)监测自基础施工开始,至回填土完毕结束,监测周期为1次/2天;雨期施工时适当加密监测频次,监测周期为1次/1天,当变形超过有关标准或监测结果变化速率较大时或有事故征兆时应连续监测并制定应急预案。294.4.3钢结构变形监测(1)变形监测的内容A钢柱基础的沉降监测;B钢结构受大气温度变化、风压荷载、雪荷载的变形监测;C钢结构在支撑拆除过程、拆除后及运营中的变形监测。(2)监测方法本工程的变形监测均采用电子测量仪器进行,实行数据采集和分析的自动化、智能化。每次监测结束后,将监测数据、监测结果和根据已有成果分析得出的变形规律及发展变化趋势等信息,以电子和书面两种形式及时反馈给相关部门。钢结构施工过程中、施工完成后采用高精度全站仪三维坐标测量的方法进行。(3)监测点设置A监测基准点应布设在变形影响范围以外,靠近观测目标,便于长期保存和联测的稳定位置。B监测点应设在变形量大的地段,应能确切反映变形量和变形特征的位置。具体位置待与设计商定后再确定。C施工时要对观测路线提供有效的保证,所有点位不得被碾压、扰动及遮挡。D监测点、基准点应设有明显的标识。(4)监测频次以反映荷载变化和施工进度对钢结构产生的变形量为准,当变形趋势明显异常或接近最大允许变量时应增加变形监测的频次。(5)监测精度变形监测的观测中误差一般取允许变形量的1/20,全站仪三维坐标监测的精度为±2mm,完全可以满足变形监测的精度要求。沉降变形监测采用国家二等水准测量的技术要求进行。(6)安装后的验收测量钢结构一段整体封闭以后,先验收安装质量,在安装质量达到验收标准以后进行钢构件的最后验收测量,编制实测资料,同时准备下段构件的安装。第二节土方工程根据现场条件,本工程采用机械开挖、大放坡。具体布置详见附件3-2-1。回填30土采用3:7灰土回填。机械大开挖根据施工进度计划,安排13个单体分4个施工区域(A区、B区、C区、D区),土方开挖也按照四个施工分区采用机械开挖,C区、D区采用机械大开挖,边坡坡度取1:0.6。A区采用基槽机械开挖,B区采用柱基坑机械开挖。边坡坡度1:0.61施工准备1.1主要机具1.1.1挖土机械有:挖土机、推土机、铲运机、自卸汽车等。1.1.2一般机具有铁锹(尖、平头两种)手推车小白线或20铅丝钢卷尺以及坡度尺等。1.2作业条件1.2.1土方开挖前,应根据施工方案的要求,将施工区域内的地下、地上障碍物清除和处理完毕。1.2.2建筑物或构筑物的位置或场地的定位控制线(桩)、标准水平桩及开槽的灰线尺寸,必须经过检验合格;并办完预检手续。1.2.3夜间施工时,应有足够的照明设施;在危险地段应设置明显标志,并要合理安排开挖顺序,防止错挖或超挖。1.2.4施工机械进入现场所经过的道路、桥梁和卸车设施等,应事先经过检查,必要时要进行加固或加宽等准备工作。1.2.5选择土方机械,应根据施工区域的地形与作业条件、土的类别与厚度、总工程量和工期综合考虑,以能发挥施工机械的效率来确定,编好施工方案。1.2.6施工区域运行路线的布置,应根据作业区域工程的大小、机械性能、运距和地形起伏等情况加以确定。1.2.7在机械施工无法作业的部位和修整边坡坡度、清理槽底等,均应配备人工进行。1.2.8熟悉图纸,做好技术交底。2操作工艺2.1工艺流程确定开挖的顺序和坡度→分段分层平均开挖→修边和清底2.2坡度的确定31按照1:0.6自然放坡。2.3采用反铲挖土机开挖基坑(槽)或管沟时,应合理确定开挖顺序、路线及开挖深度,方法有两种:2.3.1端头挖土法:挖土机从基坑(槽)或管沟的端头以倒退行驶的方法进行开挖。自卸汽车配置在挖土机的两侧装运土。2.3.2侧向挖土法:挖土机一面沿着基坑(槽)或管沟的一侧移动,自卸汽车在另一侧装运土。2.3.3挖土机沿挖方边缘移动时,机械距离边坡上缘的宽度不得小于基坑(槽)或管沟深度的1/2。如挖土深度超过5m时,应按专业性施工方案来确定。2.4土方开挖宜从上到下分层分段依次进行。随时作成一定坡势,以利泄水。2.4.1在开挖过程中,应随时检查槽壁和边坡的状态。深度大于1.5m时,应根据土质变化情况,做好基坑(槽)或管沟的支撑准备,以防坍陷。2.4.2开挖基坑(槽)和管沟,不得挖至设计标高以下,如不能准确地挖至设计基底标高时,可在设计标高以上暂留一层土不挖,以便在抄平后,由人工挖出。暂留土层:挖土机用反铲挖土机挖土时,为20cm左右为宜。2.4.3在机械施工挖不到的土方,应配合人工随时进行挖掘,并用手推车把土运到机械挖到的地方,以便及时用机械挖走。2.5修帮和清底。在距槽底设计标高50cm槽帮处,抄出水平线,钉上小木橛,然后用
本文标题:3_土建方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92635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