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招聘面试 > 2016年山香版心理学要点笔记(最全)
1第二部分心理学第一章心理学概述第一节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意义一.心理学的研究对象1.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心理现象又称心理活动。心理学既研究动物的心理,也研究人的心理,而以人的心理现象为主要研究对象。除此之外,心理学还研究个体行为、社会心理、个体意识与个体无意识。心理学科的性质:一门介于自然学科和社会学科之间的交叉学科,是一门中间(边缘)学科。2.心理现象及其结构心理现象包括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两个方面。○1.心理过程:是心理活动的一种动态过程,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过程。(1)认知过程: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想象、思维(2)情绪情感过程:喜爱、快乐、满意、忧愁、悲哀、憎恨等现象。(3)意志过程:意志行动的心理过程(动机、目的、行动等)。○2个性心理:是指表现在一个人身上比较稳定的心理特性的综合,是一个人总的精神面貌,反映了人与人之间稳定的差异的特征。(1)个性心理倾向性,包括需要,动机,兴趣,爱好,信念,理想,世界观等。如有的人在物质需要方面追求强烈,有的人更注重精神与成就的需要等。(2)个性心理特征指个体的气质、性格、能力等。能力有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之分,气质有好动与喜静、暴躁与温和之别,性格有自信与自卑之差等。真题:个性心理包括个性心理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其中后者是心理学研究的重点内容。3.教师学习心理学的意义(简答)理论意义:○1心理学的研究成果为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辩证法提供科学依据○2对邻近的社会科学如文学、艺术等,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实践意义:○1有助于理解和解释学生的心理现象和行为,更好地完成教育工作○2有助于运用心理学原理,指导和开展当代教育改革○3有助于教师判断学生的心理健康,有效的开展心理异常的调试工作○4有助于教师依据心理学知识进行自我教育第二节心理的实质1.心理是脑的机能:心理是脑的机能,脑是心理的器官。(1)神经系统的结构神经系统是心理活动(或现象)的主要物质基础。脑的反射活动是人心理活动的基础,人的行为是由反射组成的。神经活动的基本过程是兴奋和抑制。神经元:又称神经细胞,是神经系统结构和机能的单位。一般分为细胞体、树突和轴突三部分。树突多,轴突少。神经元包括三种:感觉神经元(传入)、运动神经元(传出)、联络神经元(中间神经元,联络者)。神经系统:中枢神经系统(司令部)和周围神经系统(通讯网络)。中枢神经系统:包括脑和脊髓。高级中枢是大脑两半球,左半球是抽象逻辑思维和语言中枢的优势半球,右半球是形象思维和高度空间直觉的优势半球。大脑四叶:额叶(在组织有目的、有方向的活动中,有使活动服从于坚定意图和动机的作用);顶叶(调节机体的触、温、动感觉等);枕叶(视觉中枢);颞叶(听觉刺激加工)。周围神经系统:由12对脑神经、31对脊神经组成。神经活动的基本规律包括:(1)兴奋和抑制的扩散与集中(2)兴奋和抑制的相互诱导2(2)神经系统的活动方式脑的反射活动是人的心理活动的基础,人的行为是由反射组成的。反射是神经系统活动的基本形式。反射弧:感受器、传入神经、传出神经、效应器5部分组成。无条件反射:是先天的,即所谓无意识的本能行为。如:婴儿生来会吃奶,就有唾液分泌,这是食物反射。条件反射又称信号反射,是后天经过学习才能得到的反射,即所谓有意识学习才能得到的知识技能、经验。例如:婴儿见到常用的奶瓶会欢喜,并有唾液分泌。巴甫洛夫第一信号系统:用具体事物作为条件刺激建立的条件反射。如:望梅生津,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是人和动物共有的。第二信号系统:用语词作为条件建立的条件反射。如谈虎色变,望梅止渴;人类和动物的条件反射活的的根本区别2)神经活动的基本过程与规律:A.兴奋和抑制的扩散和集中;B.兴奋和抑制的相互诱导2.心理是客观现实的反映(注)心理现象产生的方式是:反射活动。(1)客观现实决定人的心理人的社会生活实践对人的心理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印度狼孩的事例表明,社会存在是人的心理内容的决定部分。(2)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主观映象(3)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能动地反映第三节心理学的产生和发展1.产生历史背景古希腊时期,亚里士多德的著作《论灵魂》是世界历史上第一部论述各种心理现象的著作。1879年德国心理学家冯特在莱比锡大学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则标志着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正式诞生,脱离哲学的怀抱,走上独立发展的道路。他的代表作有《生理心理原理》《民族心理学》《心理学大纲》等。2.西方主要心理学流派(1)、构造主义心理学----代表人物冯特(奠基人)、铁钦纳(将构造主义心理学发展为严密的心理学体系)。认为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意识经验(也叫直接经验),把人的经验分为感觉、意象和激情三种元素。主张心理学应该采用实验内省法分析意识的内容或构造。它强调心理学的基本任务是理解正常成人的一般心理规律,它不重视心理学的应用,不关心个别差异以及其他不可能通过内省法研究的行为问题,严重脱离社会生活,研究范围非常窄。(2)、机能主义心理学---创始人(美国)詹姆士。代表人物是杜威和安吉尔。认为意识是一种持续不断、川流不息的过程,因此不能把意识看成是若干有限元素的集合。提出了“意识流”的概念。他们认为,意识是个人的、永远变化的、连续的好有选择性的,机能主心理学家强调对意识作用与功能的研究,运用意识作用与功能的原理提高人类的活动效能,他们不赞成构造主义对心理结构进行分析的目标与方法。(3)、行为主义心理学----创始人(美国)华生,发表了《在行为主义者看来的心理学》被称为西方心理学的“第一势力”,认为心理学应该研究可观察、可测量的行为,研究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关系。反对研究意识,主张心理学研究行为;反对内省,主张采用实验方法进行客观的研究。(4)、格式塔心理学(又称为完形心理学)----创始人为韦特海默、考夫卡和苛勒。反对把意识分析为元素,它强调人的每一种经验都是一个整体,不能简单地用组成部分来说明。格式塔学派认为整体大于部分之和并且制约着部分的性质和意义。3(5)精神分析心理学----(奥地利)弗洛伊德,称为第二势力,主要来源于治疗精神病的临床经验。精神分析学派重视对异常行为的分析和无意识的研究,认为人的一切个体和社会行为都根源于心灵深处的某种欲望和冲动。欲望以无意识的形式支配人,并且表现在人的正常和异常的行为中。(6)人本主义心理学----代表马斯洛、罗杰斯,被成为心理学中的“第三势力”。人本主义心理学以意识经验为出发点,主要研究人格发展与社会生活的关系,强调人的目的性、创造性和价值,主张促进人的健康成长和潜能的实现。(7)现代认知心理学----标志是:1967年,奈赛尔--《认知心理学》以信息加工观点为核心的心理学,又称为信息加工心理学。代表人物是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把人的心理活动看做是信息加工系统,由感官搜集的信息,经过分析、存储、转换、然后加以利用。认知心理学设计实验,利用客观研究方法来研究这些过程。第二章认知过程第一节注意一.注意概述1.概念:注意是心理活动或意识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是心理过程的动力特征之一。它与认知过程、情绪情感过程、意志过程难以分开,是一切心理活动的共同特征。特点:指向性(表现出人的心理活动具有选择性)和集中性。功能:(1).选择功能(2)保持功能(3)调节和监督功能2.注意的分类根据有无目的和意志努力,分为(1)无意注意:也称不随意注意,没有预定的目的、无需意志努力、不由自主的对一定事物所发生的注意。引起条件:(1)客观条件,刺激物的强度及其相对强度(如一道强烈的光线);刺激物之间显著的对比关系(万绿丛中一点红);刺激物的活动和变化(活动变化的霓虹灯、演讲者抑扬顿挫的声调);刺激物的新异性(画廊中新张贴的广告)。(2)主观条件,人本身的状况,包括当时的需要;当时的特殊情绪状态;当时的直接兴趣等。(2)有意注意:也称随意注意,是有预先目的、必须时需要意志努力、主动的对一定事物所发生的注意。显示了人的心理活动的主动性、积极性。维持条件:(1)加深对目的任务的理解(2)合理组织活动(3)对兴趣的依从性(4)排除内外因素的干扰(3)有意后注意:也称随意后注意,是注意的一种特殊形式,是指有自觉目的,但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它同时具有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的某些特征,是在有意注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如开始不喜欢文言文,但通过学习喜欢了文言文。二.注意的品质(1)注意的广度:也叫注意的范围。指同一时间内,人们能够清楚的知觉出的对象数目。影响因素(1)注意广度的大小与被知觉对象的特点有关(2)注意广度的大小与人们当时的知觉任务分不开(3)注意广度的大小主要取决于一个人的经验和知识(2)注意的稳定性:指注意保持在某一对象或某一活动上的时间长短特征。影响因素:注意对象的特点;有无坚定的目的;个人的主观状态。注意的起伏(动摇):短时间内注意周期性的不随意跳跃的现象。注意的分散(分心):注意离开了当前完成的任务而被无关的事物所吸引。(3)注意的分配:人在进行两种或多种活动时能把注意指向不同对象的现象条件:1)在同时进行的两种活动中,必须有一种活动时已经熟练(自动化)的。2)同时进行的几种活4动都已经熟练(自动化)的。3)几种不同的活动已成为一套统一的组织。(4)注意的转移:是根据新的任务,主动地把注意从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或由一种活动转移到另一种活动的现象。影响注意转移快慢和难度的条件:1)原来注意的强度;2)新的注意对象的特点。3)大脑皮层神经兴奋过程和抑制过程相互转换的灵活性。4)各项活动的目的性或第二信号系统的调节作用。4.中小学生注意的发展(1)在个体发展中,无意注意的发展先于有意注意。小学低年级学生无意注意占主导地位。小学高年级有意注意开始发展起来。(2)注意品质的发展1)注意广度的发展。13岁儿童的注意广度已接近成人水平。2)注意稳定的发展。注意稳定性小学阶段发展速度较快,中学阶段发展速度相对较慢。3)注意分配的发展。个体的注意分配能力发生较早,但发展较为缓慢。4)注意转移的发展。小学二年级至初中二年级是迅速增长期。初中二年级至高中二年级是发展的停滞期,高中二年级到大学二年级是缓慢增长期。第二节感觉与知觉一.感觉(一)感觉:人脑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它是一种最简单的心理现象,是认识的起点。可以说感觉是一切知识经验的基础,是人正常心理活动的必要条件。(二)感觉的种类A.视觉眼睛的视网膜是视觉的感觉器官。枕叶(视觉相应区)B.听觉内耳耳蜗是听觉得感觉器官。颞叶(听觉中枢)C.嗅觉大脑皮层的嗅觉中枢。D.味觉大脑皮层的味觉中枢E.肤觉(皮肤觉)主要包括触觉、压觉、温度觉和痛觉等。F.机体觉(内脏感觉),是内脏器官的异常变化作用于内脏分析器时所产生的感觉。(胃塞、胸闷、饥饿、恶心、呕吐等感觉)G.平衡觉是对身体的感觉,也称姿势感觉或静觉。H.运动觉就是关节肌肉的感觉。例如:它传递了手臂与肩部或其他关节扭曲程度的感觉。(三)感受性与感觉阈限对刺激的感觉能力叫感受性。能够引起人们感觉的刺激范围叫感觉阈限。感受性的高低是用感觉阈限的大小来度量的。感受性与感觉阈限在数值上成反比关系,感受性高,则感觉阈限低,反之,感受性低,则感觉阈限高。每种感觉都有两种感受性和感觉阈限;绝对感受性与绝对感受阈限,差别感受性与差别阈限。1.绝对感受性与绝对感受阈限刺激物只有达到一定程度才能引起人的感觉。刚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叫绝对感受阈限;而人的感官觉察这种微弱刺激的能力,叫绝对感受性。2.差别感受性与差别阈限两个同类的刺激物,只有达到一定的差别强度,才能引起人们的差别感觉。刚刚能引起差别感觉的刺激物间的最小差异量叫做差异感觉阈限,对最小差异量的感受能力叫差异感受性。(3)感觉的相互作用同一感觉的相互作用:1.感觉适应;由于刺激对感受器的持续作用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如:如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视觉的适应分为:明适应和暗适应。明适应是指照明开始或由暗处转入亮处时视觉感受性下降的过程;暗适应是指照明停止或由亮处转入暗处时视觉感受性提高的过程。52.感觉对比;是同一感受器接受不同的刺
本文标题:2016年山香版心理学要点笔记(最全)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93713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