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其它文档 > 2009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测试中国古代经济史(旧人教版)(原创)
七彩教育网七彩教育网全国最新初中、高中试卷、课件、教案免费下载本资料来源于《七彩教育网》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测试中国古代经济史(60分钟完卷,总分100分)一、选择题(每个3分,共20小题60分)中国古代农业发展集中体现了当时的生产力发展水平,也受社会环境、政策条件和自然条件等因素的诸多限制。据此回答1—10题。1.春秋战国时期,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是()①铁农具的使用②牛耕的运用③水利灌溉的发展④封建制度的确立A.④B.①②C、①②③D.①②③④2.“川中水车如纺车,以细竹为之。车首之末,缚以诸筒。旋转时,低则舀水,高则泻水。”这种工具出现在()A.西汉B.东汉C.曹魏D.唐朝3.战国时,秦国农业生产在七国之中发展最快,主要原因是()A.使用铁器和推广牛耕B.确立了土地私有制C.推行了重农抑商政策D.修建了郑国渠和都江堰4.商周农业的进步,不包括()A.大量使用青铜农具B.种植多种粮食作物C.施用各种肥料D.农田水利有较大发展5.能够反映战国时期封建生产关系形成的历史现象是()A.逃亡者“耕豪民之田,见税什伍”B.农民广泛使用铁制工具C.出现初步繁荣的封建城市D.出现了郡县6.战国时期“重农抑商”政策产生的原因包括()①封建国家由于政治、军事需要的考虑②封建社会初期不具备发展工商业的条件③新兴地主阶级经济利益的反映④封建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A.①②B.①③④C.①②③D.②③④7.北宋前期统治者认为“富室田连阡陌,为国守财尔!缓急盗贼窃发,边境扰动,兼并之财,乐于输纳,皆我之物。”这表明北宋政府()A.采取抑制土地兼并、重农抑商的政策B.减轻农民负担,限制大地主特权七彩教育网七彩教育网全国最新初中、高中试卷、课件、教案免费下载C.纵容土地兼并,以便筹集军费D.力图搜刮百姓,以备岁币8.据《吕氏春秋》记载:“公作则迟,有所匿其力也;分地则速,无所匿其力也。”这段引文说明()A.铁农具与牛耕的运用使生产力显著提高B.奴隶主贵族大量占有私田C.各国先后都承认了土地私有D.封建剥削方式比井田制进步9.某地发现一座古墓,随葬品有丝织品、景德年间的瓷罐、唐三彩马、活字印刷品、甘薯残渣等,请推断这座古墓的朝代为()A.唐朝B.宋朝C.元朝D.明朝10.下列诗句所描绘的隋唐经济状况,其中对经济持续发展明显不利的是()A.云帆转辽海,粳稻来东吴B.药圃茶园为产业,野麋林鹤是交流C.炉火照天地,红星乱紫烟D.海将盐作雪,山用火耕田中国古代手工业技术的发展带有深深的时代烙印。据此回答11—15题。11.战国时期出现的手工业工艺专著是()A.《齐民要术》B.《营造法式》C.《考工记》D.《汜胜之书》12.明清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处于“萌芽”状态,是指它()①始终未能出现劳动力的商品货币化②力量远不足分解封建生产方式③总体上没有进入工场手工业阶段④长期不能改变其自然经济的性质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D.②③④13.下列对我国古代纺织业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A.商朝时已出现斜纹提花织物和刺绣工艺B.曹魏在襄邑、洛阳等地设有专门织造机构C.唐朝丝织品有的吸收了波斯的织法和图案风格D.明代浙江嘉兴地区使用新式纱绸机14.魏晋南北朝时期,为我国瓷器生产开辟了广阔前景的瓷器是()A.青瓷B.白瓷C.黑瓷D.黄瓷15.清朝前期,福建泉州、漳州生产丝绸,所需原料购于江南,载往镇江染色后运回织绸。这反映当时()①长途贩运贸易活跃②区域分工明确③资本主义萌芽产生④生产社会化明显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中国古代商品经济在不同历史时期虽有所发展,但一直深受“重农抑商”政策的影响。七彩教育网七彩教育网全国最新初中、高中试卷、课件、教案免费下载据此回答16—20题。16.唐朝后期,扬州成为全国最繁华的工商业城市。其原因是()①地处大运河和长江交汇处,是南北交通的枢纽②胡商云集,是对外贸易的重要商埠③受益于经济重心的南移④政治、经济地位超过了当时的长安A.①②③B.①②C.①②④D.②③④17.“海船多漳、泉商贾贸易,于漳州则载丝线、漳纱、剪绒……泉州则载瓷器、纸张……福州则载大小杉料、干笋、香菇,建宁则载茶;回时载米、麦、菽……售于厦门诸海口。”(乾隆刊本《台侮使槎录》卷2)这段材料反映了清朝前期()①国内市场商品种类的增多②闭关政策的松弛③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的发展④商贸城市的兴起A.①②③④B.①③④C.②③④D.②③18.明朝时,浙江的棉纺织业出现“商贾从旁郡贩棉花列长期如吾土,则民以纺织所成,或纱或布,顷晨入市,易棉花而归,仍治而纺织之,明旦复持以易。”这段材料反映的本质问题是()A.当地出现资本主义关系的萌芽B.大量棉花纺织品投入市场C.有的城市发展成为棉纺织业中心D.商品经济渗透到浙江农村19.《新唐书•百官志》载:“两京诸市署:令一人,从六品上;丞二人,正八品上。掌财货交易,度量器物,辨其真伪轻重……凡市,日中击鼓三百以会众,日入前七刻,击钲三百而散。”这段材料主要说明()A.唐政府限制城市商业的发展B.唐政府重视城市商业的发展C.唐政府重视商品的质量D.唐代城市实行严格的等级管理20.下列货币在我国古代具有开创性历史意义并影响深远的是()①秦半两钱②隋五铢钱③开元通宝④民国银元A.①③B.①④C.②④D.③④七彩教育网七彩教育网全国最新初中、高中试卷、课件、教案免费下载二、非选择题(第21题10分,第22题15分,第23题15分,共3小题40分)21.(10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据《清史稿•食货志》、王戎笙《清代前期历史中的几个问题》编制年份1711年(康熙50年)1762年(乾隆37年)1794年(乾隆59年)全国人口约1.0亿约2亿约3.1亿材料二康熙四十八年,康熙帝说:“本朝自统一区宇以来,于今六十七八年矣,百姓俱享太平,生育日以繁庶。户口虽增,而土地并无所增。分一人之产,供数家之用,共谋生焉能给足?”康熙五十三年,有大臣建议垦荒,康熙帝说:“条奏官每以垦田积谷为言,伊等俱不识时务。今人民蕃庶,食众田寡,山地尽行耕种,此外有何应垦之田,为积谷之田耶?”——摘自《清圣祖实录》卷240、卷259材料三1772年,直隶永定河边蓄水防洪的淀泊,“水退一尺,则占耕地一尺”,“每遇潦涨,水无所容,甚至漫溢为患”。1781年,黄河“河滩地亩,尽皆跟耕种麦苗,并多居民村落……筑围打坝,填塞日多”。这时,南北湖泊大多出现类似情况。——摘自《清高宗实录》卷910、卷1147(1)材料一反映了什么现象(1分)?形成上述现象的原因是什么(2分)?(2)材料二中康熙帝的两段言论反映了什么问题?(2分)(3)材料三反映了什么现象(1分)?造成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是什么(2分)?(4)从上述历史现象中,你能得出什么认识?(2分)七彩教育网七彩教育网全国最新初中、高中试卷、课件、教案免费下载22.(15分)阅读下列材料,问答问题。材料一宋人陈亮说:“商藉农而立,农赖商而行。”材料二明末清初思想家黄宗羲认为:“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夫工固圣王之所欲者(想要的),商又使其愿出于途者(指流通),盖皆本者。”材料三清雍正帝说:“我国家休养生息,数十年来,户口日繁,而土地止有此数,非率天下农民竭力耕耘,兼收倍获,欲家室盈宁,必不可得……朕观四民(指士、农、工、商)之业,士之外,农为最贵。凡士工商贾,皆赖食于农,以故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今若于器用服玩,争尚华巧,必将多用工匠。市肆之中多一工作之人,即田亩之中少一耕稼之人。”(1)陈亮的观点是否正确(1分)?说明了什么(2分)?(2)从材料二、材料三中分别归纳黄宗羲和雍正帝的观点(2分)。(3)简要评价黄宗羲和雍正帝的观点(6分)。(4)有一种观点认为“无农不稳,无工不富,无商不活”。今天在建立社会主义的过程中,我们应如何正确看待农、工、商三者的关系?(4分)23.(15分)唐宋以来,中国古代城市发展出现了新的变化。结合下列图像,回答问题。图1唐都长安平面图图2《清明上河图》描绘的北宋东京城七彩教育网七彩教育网全国最新初中、高中试卷、课件、教案免费下载(1)上述三座城市在各自历史时期分别具有怎样的地位(6分)?反映出的城市发展趋势是什么(4分)?(2)举例说明这一发展趋势对城市社会文化的重大影响。(5分)答案及解析一、选择题1.D从生产力、农业环境和制度等方面分析春秋战国时期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2.D体会题中材料,判断它是对筒车的描述。3.D其余三项是战国是各诸侯国都有的因素。4.A商周时青铜器主要供王室和贵族使用,农具以骨、木、石、蚌为主要材料。5.AA项是地主阶级剥削农民阶级的封建剥削方式。6.B②项表述不符合实际。7.C从“富室田连阡陌”、“乐于输纳”等关键词思考。8.D“公作”指的是在井田上劳作,“分地”指的是在私田上劳作,反映了新的生产方式的进步性。9.D题中物品最晚在中国出现的应是明朝时期的甘薯。10.D放火烧山(向山要田)易引起水土流失。11.C识记战国时期的手工业专著。图3明清苏州繁华图七彩教育网七彩教育网全国最新初中、高中试卷、课件、教案免费下载12.C“萌芽”是指与自然经济相比的状态和整体发展水平。13.A熟悉中国古代纺织业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发展情况。A项应为西周时。14.B识记南北朝时陶瓷业发展情况。15.B③重点指新的生产关系的出现,不合题目要求。16.A扬州的政治地位在当时不可能超过长安(首都)。17.B②项不符合当时的实际情况。18.D从民购棉花和卖纱或布的过程可得出结论。19.B政府设置官吏管理,可知唐政府重视城市商业的发展。20.A秦半两钱是秦始皇统一货币的样式,唐高祖以来的开元通宝是历代铜钱范式。二、非选择题21.答案要点及解析:(1)(思考人口增长背后的经济、社会与政策因素)康熙、乾隆时人口激增。康乾时经济恢复和发展,社会稳定;摊丁入亩的实行,隐瞒人口现象大大减少。(2)(从人地矛盾角度思考)人口增长大大超过耕地的增长,造成“食众田寡”(或“人多地少”),康熙时人口和耕地的矛盾相当尖锐。(3)(人水争地的原因及后果)乾隆时普遍出现了“与水争地”的现象。人口过剩,无地可种,破坏生态平衡的盲目“围水造田”便发生了。(4)(辩证看待人口增长问题)人口增长反映了封建农业经济的发展,但人口过度增长又不利于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必须实行节制人口和环境保护政策。22.答案要点及解析:(1)(着重指出农工商之间的依存与促进关系)是正确的。说明了农工商之间相互依存和相互促进的关系。(2)(根据材料和课本知识,简要归纳)工商皆本;重农抑商。(3)(根据是否有利于中国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来衡量)黄宗羲的观点有利于商品经济、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是历史的进步;雍正帝的观点不利于经济的发展,是落后的,是为维护封建统治的。(4)(从农业的基础地位及国民经济各部门协调发展的观点来考虑)在坚持农业的基础地位的同时,还应大力发展工商业;只有坚持国民经济各部门综合平衡按比例协调发展,才是国家的富强之本。23.答案要点及解析:七彩教育网七彩教育网全国最新初中、高中试卷、课件、教案免费下载(1)(根据城市的地位来分析城市的发展趋势)长安:全国政治文化中心,也是全国的商业大都会;东京:北宋的政治文化中心,也是最大的商业都会,城市商业高度发展;苏州:明清时期江南重要的手工业城市,丝织业中产生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趋势:由政治中心向经济中心转变;城市商品经济不断发展,资本主义萌芽产生。(2)(结合唐、宋、元、明清的文学、艺术、思想等状况作答)唐诗繁荣,书法、绘画艺术多姿多彩;宋词繁荣,世俗文学如宋代话本、元代杂剧兴盛
本文标题:2009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测试中国古代经济史(旧人教版)(原创)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08781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