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日常维护与注意点电池在日常维护,是贯穿始终的非常重要的工作。电池的寿命有一多半取决于电池的日常维护。电池的日常维护工作主要有:补水、充电、清洁三大部分。•补水蓄电池在使用一段时间以后(一周左右),会因为充电时电解水、升温时蒸发等原因导致电解液减少。这时需要给蓄电池加水,以保证电解液正常的液面位置。如果长时间不给蓄电池补水,液面下降后将使铅桥、极板露出液面,从而被氧化,这就造成了极板的劣化,将极大地缩短电池的使用寿命。充电过程中不得补水。一般情况下,不得给蓄电池加酸液,如有需要应在专业人员指导下进行。•给蓄电池补加的水必须使用蒸馏水或去离子水。不得给蓄电池补加自来水、井水、纯净水或过滤水等。否则将加快蓄电池的自放电,从而缩短蓄电池的工作时间,也会缩短电池的使用寿命。•给蓄电池补水的常用工具有:量杯、简易加水桶、加水车。另外还可以利用一次性补水系统。给蓄电池补水切戒使用金属器皿(铅制器皿除外)。•给电池补水时要把握正确的电解液液面位置。未使用一次性加液系统的,液面位置根据注液塞来判断.具体情况如下:浮子的白线刚好全部露出最高液面位置最低液面位置•常规手动补水时,如果加水超出规定的液位,则充电时电解液将会溢出。这样会导致各单体的电解液比重不一致,将出现各单体间电压不平衡现象,从而造成电池容量降低、使用寿命缩短。使用一次性补水系统不会出现这种情况。•电解液溢出将会腐蚀蓄电池的箱体、连接条、电缆线等部件;严重的将会腐蚀叉车车身和零部件,从而造成严重的财产损失。•溢出的电解液将会导致电池漏电。当电池漏电时,有可能产生电火花,充电时可引起电池爆炸。•手动补水是一种十分繁重且费时的工作,使用简易补水桶、加水车等设备将会大大地提高工作效率,节省人工。过补水与不补水•过补水:使用加水杯进行补水时,由于操作不易于控制,经常出现过补水情形,即补水超过了规定液位。过补水或者直接导致电解液溢出,或者在充电或运行时导致电解液溢出。其危害有:1、导致电池漏电、自放电;2、腐蚀电池极柱、连接条、箱体等;3、严重时会引起爆炸;4、导致电池容量下降、导致各单体状态不平衡。•不补水:随着液面下降会导致电池温升很高、容量下降、极板劣化,最终导致电池寿命缩短,造成经济损失。•充电充电工作是蓄电池日常维护工作中的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充电工作不及时、不到位将严重缩短蓄电池的使用寿命。每日工作休息时,要及时给电池进行充电。充电前要先检查一下是否有液面非常低的单体,如果有要先给这些单体补水。同时要抽测一下电解液的温度,如果电解液的温度过高,如:超过55度,此时要先让蓄电池降温休息,然后再进行充电。给蓄电池充电一定要充饱,不能擅自更改充电机的原始设置。如果擅自调高充电机的起充电流,表面上看用了较少的时间充电机就会自动跳掉,其实电池此时并未真正地被充饱。这种情况下蓄电池的使用时间将会明显缩短,充电将变得比较频繁。长时间将会导致电池极板受到实质性的损伤(硫化和高温),这就大大地缩短了电池的使用寿命。充电时使用的充电机如果与电池不匹配,也将会影响电池的使用寿命。高性能的充电机将会延长电池的使用寿命,反之将缩短电池的使用寿命。目前DIN标准的电池,如:VARTA(HAWKER)电池通常选用德国产的充电机;而JIS标准的电池,如:日本GS电池通常选用GS充电机。给电池充电时要按照正确的操作步骤进行,否则会引发严重后果。正确的操作应按如下步骤进行:首先要断开电池与其他用电器的连接;接着要打开电车上的电池盖板;再将电池的接头与充电机的接头正确连接(正极接正极,负极接负极);最后才允许打开充电机的电源开关。充电完毕后以上四个步骤反序执行。充电场所必须保持通风、要杜绝各种火种、充电期间不得检修电池,否则将会导致爆炸。除了正常的给电池充饱电外,还应在每半个月至多一个月给电池进行一次均衡(均等)充电。德国产的充电机和GS充电机都有均衡充电功能。给电池进行均衡充电主要作用是消除电池各单体之间的状态差异、避免个别单体遭受严重损害。按时给电池进行均衡充电可延长电池的使用寿命。给电池充电期间要注意电解液的温度,如果温度高于60度,请暂停充电,进行降温,然后再接着充电。充电时如果温度过高,如:高于60度、65度时将使电池极板受到较大损伤。从而缩短电池的使用寿命。一般情况下,充饱电的电池的单体电压:未断电前应在2.40V~2.70V之间(新电池应在2.60V以上);放置半小时接上负载后单体电压约在2.14V(GS)左右。正常情况下,充饱电的蓄电池的电解液比重为GS:1.280Kg/L±0.005Kg/L(20度)VARTA:1.290Kg/L±0.005Kg/L(30度).•表面清洁:电池在使用后会因为手动补水而使电池表面潮湿,灰尘等会使电池表面蒙上污垢。电池表面的污垢会导致电池表面产生自放电,从而使电池的工作时间缩短,充电时也可能引起爆炸。因而要经常给电池表面做清洁工作。擦拭时电池表面时需用湿布,切戒使用干布、干燥的纸张和鸡毛掸,否则会产生静电,可引发电池爆炸等严重事件。•箱体清洁:蓄电池在使用一段时间以后,会因为种种原因(如补水溢出)导致电池箱体底部积液,积液中含有硫酸,若不经常进行清洗,将导致箱体底部腐蚀,进而造成不必要的损失,因此需要经常性的清洗箱体。对于有漏液孔的箱体(如GS电池箱体),清洁时可用自来水缓慢冲洗其表面,要注意水速不能太快,以免其进入电池单体内,用水量要适当多一些,待箱体内液体都流出,擦干表面即可。有漏液孔的箱体的清洁工作会被忽略,如若长期不进行清洗,箱体底部将会因腐蚀而局部膨胀,将部分单体时间长了将会使连接单体的连接条断裂造成损失、产生危险。插头清洁长期使用的电池,其插头会因为种种原因表面附着许多污垢,这有可能导致两极间漏电致使插头被烧毁,也会造成更为严重的后果。另外插头搭铁(端子)上的污物一定要及时清除,否则会因为接触不良而产生严重后果。总之要保持插头清洁。•腐蚀物清除老化了或维护不到位的电池会在电缆线接头处、连接条两端、箱体内侧产生腐蚀物。发现腐蚀物请及时清除。否则接头处的腐蚀物引起接触不良,产生电火花引发事故;箱体内侧的腐蚀物将会向内膨胀导致单体被挤破裂造成损失。一些注意点•尽量不同时使用叉车的多个马达。大家知道电动叉车上有负责前进、后退的马达、负责升降的马达、负责门架倾斜的马达等等。在平时操作时请大家尽量不要同时使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马达,否则将会造成电池大电流放电,一方面会烧毁叉车内部电路、插头和电缆线,另一方面这将大大缩短电池的日工作时间,严重的会缩短电池的使用寿命。•拔电池插头时请不要拉电缆线。通过拉电缆线来拔插头会使端子处电缆线松动甚至脱落这样使用时会因为接触不良而产生电火花烧毁插头甚至产生更为严重的后果。•在使用或充电过程中如果发现电池的电解液温度超过55度,最好请暂时休息降温,待电解液温度下降后继续工作,否则将极大地缩短电池的使用寿命。•请保持电池的注液塞完好和清洁,以防止杂物落入单体内影响电池的正常状态。•电池每次放电量不应超过额定容量的75%(GS)。•长期存放不用的电池请放在阴凉、干燥、通风的环境中,同时至少每个月对其进行一次补充充电。•每个月应检查各连接部件(如:电缆端子、连接线、插头、插座等)是否紧固,是否处于最佳状态。•不得使用接线夹等将电池外接他用。维修时不得将金属工具放置在电池表面。•维护电池时,若不小心使得电解液溅上皮肤应立即用自来水进行冲洗,若溅入眼睛除立即进行冲洗外还需送医院进行检查•自放电:电池非使用因素造成的电量自行消耗的现象叫自放电。主要原因是外来杂质。常见为:1、电池表面潮湿、不清洁,引起极柱间自放电;2、补充加水或电解液中的杂质太多,自放电加快;3、电池长期放置不用或长期充电不足,导致电解液分层,引起自放电。两个重要的概念•极板硫化电池极板因生成硫酸铅晶体而导致一般的充电过程无法将它还原为铅或氧化铅的现象叫电池极板硫化。极板大面积硫化后电池就报废了。导致极板硫化的主要原因是电池放完电或新电池加完液后未及时进行充电。大电流放电、过放电、自放电、间歇充电以及长期存放而不按要求进行维护等情况都会导致硫化现象的发生。电车工作时间短的问题分析•电车工作时间短的问题是我们日常的售后工作中遇到最多的问题。工作时间短主要涉及到的因素有三个方面,其一是电池、其二是充电机、另一个方面是电车。1、如果出现工作时间短,首先应考虑电池方面。将电池充饱电(这很重要),然后检测电池的各种参数,与正常值进行比较,•如果电池确实出现问题,应立即与电池的维护厂家进行联系,或者在厂家的指导下进行自行维护,或者送到厂家进行维修。•2、在判断电池状况的时候,可以同时判断出充电机是否有问题,如果充电机有问题,不能正常将电池充饱电,需请充电机厂家进行修理。•3、如果以上两者均无问题,应考虑电车是否出现故障,要先看电车的工作电流是否出现偏大等不正常现象。•4、虽然电池、充电机、电车是考虑问题的主要方面,但也不能忽略客户的工况、电池维护和充电等与使用有关的情况。另外还要考虑电池的配置是否恰当等问题。与电池有关的常见故障•电池在使用过程中,只要维护得当,除了正常的性能衰减外,一般情况下电池本身是不会出现什么故障的。与电池有关的常见故障:•1、连接方面:虚焊、螺栓松动、电缆线端子腐蚀、插头端子松动(除了虚焊外,为维护和使用不当造成)。•2、箱体方面:腐蚀穿孔、底部结晶变形造成单体突起或凹陷(为维护不当造成)•3、内部短路:长期高温使用、受到撞击、电池倾覆过、有金属异物进入、工作路况高低不平。•4、爆炸:多为充电操作不当造成。•5、容量降低:长期充不饱电、用完后不及时补充电、补水溢出、补生活用水、长期不补水、长期放置不用也不补充充电、长期大电流放电、长期高温状态下使用等等(为维护不及时、不确当造成)。
本文标题:GS电瓶知识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24854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