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教育案例探究第一讲透视教育本质教育是什么?教育是传授知识;教育是一遍一遍地讲道理;教育是让学生得高分,最好是满分;教育是教师整堂宣读讲稿;教育是让学生背公式、背概念、背定律、背解题方法…....;教育是学生回答老师的问题必须顺着老师的思路;教育是允许成绩好的学生有点骄傲,成绩差的学生有点自知之明;教育是事先做好一个模具,把学生一个个往里装,塑造成标准同一类型。那教育到底是什么?对于这个人类社会永恒的话题,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我们透过以下几个案例的剖析加以了解和认识。案例1:动物学校动物们决定设立学校,教育下一代应付未来的挑战。校方订定的课程包括飞行、跑步、游泳及爬树等本领,为方便管理,所有动物一律要修全部课程。鸭子游泳技术一流,飞行课成绩也不错,可是跑步就无技可施。为了补救,只好课余加强练习,甚至放弃游泳课来练跑。到最后磨坏了脚掌,游泳成绩也变得平庸。校方可以接受平庸的成绩,只有鸭子自己深感不值。兔子在跑步课上名列前茅,可是对游泳一筹莫展,甚至精神崩溃。松鼠爬树最拿手,可是飞行课的老师一定要它自地面起飞,不准从树顶上降落,弄得它神经紧张,肌肉抽搐。最后爬树得丙,跑步更只有丁等。老鹰是个问题儿童,必须严加管教。在爬树课上,它第一个到达树顶,可是坚持用最拿手的方式,不理会老师的要求。到学期结束时,一条怪异的鳗鱼以高超的泳技,加上勉强能飞能跑能爬的成绩,反而获得平均最高分,还代表毕业班致词。另一方面,地鼠为抗议学校未把掘土打洞列为必修课,而集体抵制。它们先把子女交给獾作学徒,然后与土拨鼠合作另设学校。案例思考:1、你觉得“动物学校”的做法,在现实的学校教育中存在吗?如果存在,现实学校教育中是怎么表现出来的?请举例说明。2、根据你对教育本质的认识,谈谈你是如何评价现有学校教育中类似动物学校的这些做法?3、我们究竟是让我们的教育适合学生还是让学生适合我们的教育?理论补给教育本质:人类社会特有的培养人的活动。不同的人对教育本质有不同的看法:1、工具论:指教育从产生之日起就是作为人类生存的一项工具而存在;2、本体论:认为教育的本质在于焕发人的天性,培养人的智慧,完善人的个性,使之成为完人。3、平等论:通过一定的教育必将导致人们取得经济或社会地位的平等。4、个性化说:主张教育要尊重个人的差异性、独特性、自主性和创造性。总之,教育的本质应该是解放人、发展人、提升人——解放人的身心、发展人的潜能、提升人的素质。案例点评:透过案例分析,让学生明确教育的首要问题是人,即人的培养,人之所以需要培养,是因为人还不足以成为人,需要教育的引导。其次,让学生真正理解教育的本义应该是解放人、发展人、提升人——解放人的身心、发展人的潜能、提升人的素质,并把它们转化或落实到教育实践中。案例点评:透过案例分析让学生明确教育不是一种共性教育,也不是一种模块教育;它应该是一种个性化和多样化的教育,教育应该尊重学生的个性化差异,不能再扼杀学生的天赋,让我们的教育更好地适合我们的学生吧!句子应该怎样造?一位教师在批改学生的造句时,发现如下句子:想——我想听到花开的声音。活泼——河里的水很活泼。悄悄——我们听不懂小鱼的悄悄话。丢——上街时,毛毛把爸爸丢了。爬——牵牛花像个小弟弟,爬在树上。老师不假思索就把这些句子打“×”,理由是句式不符合人的语言表达习惯。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个小女孩趴在窗台上,看到窗外的人正在埋葬她心爱的小狗,不禁泪流满面,悲恸不已。她的祖父见状,连忙引她到另一个窗口,让她欣赏美丽的玫瑰园。果然,小女孩脸上的愁云为之一扫而空,心胸顿时开朗。老人托起孙女的下巴轻轻地说:“孩子,你开错了窗。”现实生活中,我们的教育开错了哪几扇窗?开错窗会对学生有什么样的影响?案例2:教育,请不要开错那扇窗著名作家三毛上初二时数学成绩不好。有一次.她发现数学老师每次出小测验的题都选课后练习题,于是她就在测验前狠下一番工夫背这些题,结果一连考了6个100分。数学老师感到很奇怪,就决定在自修课上临时考她,结果三毛考得一塌糊涂。愤怒的老师马上当着全班学生的面说:“我们班上有一个同学最喜欢吃鸭蛋,今天老师想请她吃两个。”在全班学生的哄笑声中,老师拿来毛笔在三毛的眼睛周围重重地画了两个大圆圈。三毛在回忆中说:“我情愿老师打我一顿,但他给我的却是自己一生都没有受过的屈辱,这件事的后遗症三天后才显现出来。那天旱晨上学,我走到走廊上,见到自己的教室时立刻就昏倒了,并且越来越严重。到后来.早上一想到要去上学,便害怕得立刻昏倒,失去知觉。”案例思考:透过那扇老师打开的窗,三毛看到了什么?三毛的老师为什么开错了那扇窗?他所持的是一种什么样的教育观念?人所持有的教育观念会对人的行为产生什么样的影响?理论补给:教育观念:是人们在认识的基础上形成的对教育的一种看法。教育观念会随着历史的发展而变化:远古时代的教育观念是——为生存而教;近代发展时代的教育观念是——为发展而教;现代的教育观念是——为享受而教;教育应该尊重学生个体、尊重生命。应该从远古落后时代的“注重知识”转向当今知识经济时代的“尊重生命”。案例点评:透过那扇窗,三毛看到的不再是温情脉脉、充满关爱的教育,而是冷漠无情、尖酸刻薄的挖苦,曾经美好的课堂也不再是传授知识的殿堂,而是埋葬尊严、人格的坟墓。有时,教育开错的哪怕只是一扇小小的“窗”,也可能影响孩子整整一生,因为在孩子纯真的眼中,那或许就是整个世界。本案例告诉我们,人有什么观念,就会相应产生什么样的行为,观念对了,行为也就对了,观念不对,行为也无法正确。教育应该尊重学生个体,尊重生命。这就需要教师把学生当成一个活生生的“人”,要从尊重生命、尊重学生开始,进而使学生的生命意义和价值得以提升,也促进学生“爱学”,从而达到教育的真正功能。案例3:渔夫的故事欧洲西海岸泊着一条渔船,一个衣衫寒碜的人正躺在船上打盹儿。一位穿着入时的旅游者赶忙拍下这迷人的海边风光:湛蓝的天,碧绿的海翻滚着雪白的浪花,黝黑的船,红色的渔夫帽。照相机的咔嚓声把渔夫给弄醒了。他慢慢地支起腰,慢吞吞地伸手去取烟,一副悠然自得的样子。于是这位游客试着与他交谈。“你今天一定会打到很多鱼的。”渔夫摇摇头。“听说今天天气很好呀。”渔夫点点头。“你不出海捕鱼?”游人为他失去如此好的捕鱼机会而惋惜。“你今天不舒服?”这时渔夫开始不打哑语而说话了。“我身体特棒,”他说,“我还从来没有感觉像今天这样精神过。”游客迷惑不解。“那你为什么不出去打鱼呢?”回答是不假思索的,简短的,“因为今天一早已经出去打过鱼了。”“打得多吗?”“收获大极了,所以不用再出去了。我的筐里有四只龙虾,还捕到二十几条黄花鱼……”这时渔夫完全清醒了,“我甚至明天、后天的鱼都打够了。”他用这句话来宽慰这个外国人的心。“您抽支我的烟吗?”“当然,我不想干预你的私事,”外国人说,“但是请你想一想。要是你今天出海两次、三次、四次,那你就可以捕到三十几条,四十几条,五十几条……”渔夫点点头。“要是你不只今天,”游客继续说,“而且明天、后天、每个好天气都出去捕两三次,你知道情况将会怎样?”渔夫摇摇头。“不出一年你就可以买辆摩托,两年就可以买一条船,三四年就说不定有了渔轮;有了两三条渔轮后就可以捕更多的鱼,就可以……就可以建一座小冷库,也许可以盖一个鱼类加工厂.你可以坐着飞机飞来飞去找鱼群.用无线电指挥你的渔轮作业。你可以开一家活鱼饭店。你可以不通过中间商直接将鱼运往巴黎,然后……”渔夫轻声地问:“然后呢?”“然后吗,”外国人以幽默的兴奋的心情说,“然后您就可以逍遥自在地坐在这儿打盹儿,还可以眺览美丽的大海。”“我现在就这样做了,我正悠然自得地坐在这儿打盹儿。只是您的‘咔嚓’声打搅了我的梦。”案例思考:1、请用观念与行为理论解释案例中的现象?折射到我们的教育现实中,你认为一个教师应该拥有什么样的教育观念?2、列举你的教育观念,并根据你的受教育历程进行解释。生存观无奈的苦捱机械简单的重复,按部就班的上课全部生活都被悲观苦闷、绝望无奈的情绪包围把教书当成是谋得更好职业之前的跳板享受观吃苦也是享苦把教师职业看成是自己最喜爱的生活方式教师最大的成功就是创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学生在教师职业中体验双重幸福和三倍快乐发展观创造就是幸福进行终身自我教育反思与研究已经成为职业发展的内在需要以自己高尚的灵魂去工作理论补给:功利观:单纯的生计目的评职称的需要获取名利的要求过有意义的生活:获得充实的人生感受自由的快乐体验自我的价值蜡烛观:燃烧自己照亮别人以自我的毁灭铺垫学生的成长苦行僧式的单向消耗美好生活的创造者:在自由创造的实践中成为职业的主人在践行职业使命的过程中获得精神的愉悦在自我肯定的职业尊严中实现人格的升华上述案例中的渔夫的观念.我们不能说他错,对于他本人来说,他追求的是一种超然物外的生活,因而他只要能够活下去就不会去付出更多的努力,从某种角度而言.这不失为一种不错的生活哲学。而外国旅行者的观念也不能说不对,一个人总要有个追求,应该向更高更好的方向前行,为社会为自己创造更多的财富,获得更多的利益。但问题的关键是。一个人活着到底想干什么?如果像案例中所示,最后的目标是悠然地在海边休闲,渔夫的观念更为合理,而如果从为社会做的贡献这种角度分析,那么应该向外国旅行者学习,在为社会做出足够的贡献后,再悠然自得地在海边眺览美丽的大海。案例点评:一个教师拥有什么样的教育观,就会在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中体现出来。如果一个教师把教学看成是一件快乐的事.把它看成是生命的一部分,那么他就会全心全意地付出而不会感觉到任何负担或者不满。而如果一个教师把教学工作看成是一种生活的无奈.只是为了生存的需要,那么他是不会太多地投入到教学活动中去的。这就能说明为什么有些教师全身心地扑在教育教学工作上而感到快乐异常.而有些教师总共没有几节课却感觉到太累太累。我国正在进行根本性的课程改革,要求教师更新教育观念,以便更好地适应新课程的要求.这时就会出现不同的教师行为:有些教师积极参与,有些教师冷眼旁观.有些教师设置障碍,有些教师极力反对并设法破坏……细细分析.这些教师的行为与其不同的教育观念有关联,观念上得不到更新.行为上也就难以跟上。所以教育改革必须从观念开始,而不能仅从行为人手.否则可能会本末倒置,难以收到应有的成效。案例点评:案例4:课不能停纽约靠近寒带,所以冬天常有大风雪。有时前天晚上还是一片晴朗,第二天早上拉开窗帘时,才发现已经积雪盈尺.连门都难以打开了。遇到这种情况,公司商号都会停止上班,学校也会通过广播宣布停课,但令人不解的是,唯有公立小学哪怕雪已经积得难以举步却仍然开放。不少家长遇上大风雪的天气,自己可以不上班而小孩子却不得不去上课,因而很火。于是就打电话去骂,妙的是每个打电话的人,反应全是一样:先是怒气冲冲,而后满口道教,最后笑容满面地挂上电话。原因是学校告诉家长:在纽约充满着百万富翁,但也有不少赤贫的家庭。后者白天开不起暖气,供不起午餐,孩子们的营养全靠学校的免费中餐(甚至可以多拿些回家当晚餐),学校停一天课,穷孩子就得挨一天饿,受一天冻,所以教师们宁愿自己苦也不愿意停课。有些家长会问:为什么不让富裕的孩子在家里,而让那些贫穷的孩子去学校享受免费的午餐和暖气呢?学校的答复是:我们不愿意让那些受苦的孩子感觉到他们是在接受救济。因为施善的最高原则是保持受施者的尊严。案例思考:1、在你所经历的学校教育中你有没有感受到教育平等?我们现有的教育能做到教育平等吗?2、你认为学校教育能不能真正对所有的儿童一视同仁?3、对案例中公立小学的做法你有何看法?理论补给教育平等就是要使学生在教育面前机会均等,一方面必须考虑到物质上的障碍和心理上的障碍是不同的,应予以不同对待;一方面,应当考虑到整个教育环境受着社会、学校、家庭的物质条件与心理状况的综合影响。教育本身的改革并不能保证教育面前的机会均等。现有教育是无法做到教育平等的,只能尽可能做到教育公平。本案例说明任何学龄儿童都有义务接受基础教育,同时这也是儿童应有的权利。而学校则有义务保障儿童应有的利益或者说是权利,到学
本文标题:教育案例第一讲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32011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