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第一章第一章什么是教育学什么是教育学▲1.常识观点:教育学是培养教师如何教学的一门学科;▲2.教材定义:教育学是研究教育问题,发现教育规律的一门社会科学;▲3.学者观点:教育学并没有明确的学科界限,它是一个研究领域。讨论▲教育能改变人的命运吗?问题▲教育改变了谁的命运?个人经历▲为什么大规模的学业失败会发生?2008·7保罗·威利斯保罗·威利斯▲“我的学校之前没有去牛津、剑桥念大学的传统,直到今天,(如果要去牛津、剑桥)也需要走一个非常特殊的路子。1963年夏天,我给牛津和剑桥的所有学院都写了信,包括女子学院——因为我不知道哪个是哪个。”威利斯回忆。挤进剑桥后,他立刻意识到了阶级差异,“导师们觉得我是一个从黑郡来的工人阶级野小子,由于某些错误——也许是某些为失业者提供培训的项目或者类似什么机会——才能来到这个地方瞎混。甚至还有人嘲笑我的口音。”(保罗·威利斯)文化的阶级形式与制度形式学校同化循规生学校文化办公室文化分化thelads反学校文化车间文化▲民族志描述什么是民族志文化的解释民族志抵制权威非正式群体打盹、哄骗和逃学找乐子男性气概抵制权威,摒弃教条▲艾迪:老师们觉得因为自己是老师所以就高人一等、厉害一些,但他们其实什么都不是,他们只是普通人,不是吗?▲比尔:老师们认为他们就是一切。他们懂的更多,也比我们高一等,但他们只是自以为高人一等,其实不是。▲斯潘克斯:我们希望可以直呼他们的名字……他们自以为是神。▲彼特:要是那样就好多了。▲PW:你们说他们高你们一等。那你们承认他们懂的比你们多吗?▲乔伊:是,但不能仅仅因为他们稍微聪明点,就压着我们啊。▲比尔:他们对待我们就应该像他们希望我们对待他们的那样。2008·7抵制权威,摒弃教条▲乔伊(……)现在我们得听从他们的每一个奇思异想。他们想让我们做什么,我们就得做,因为,呃,呃,我们就是,我们就是在他们下边。我们这儿有个女老师就是这样,我们都戴戒指,有一两个还带手镯什么的,就像他戴的那种,但是,她会毫无理由地说:“都给我摘掉。”▲PW真的?▲乔伊是啊。我们说:“这个摘不下来。”她说:“把你的也摘下来。”我就说:“那你得先把我的手指砍下来再说。”▲PW她为什么要你把戒指摘下来呢?▲乔伊就是作秀呗。老师们就爱干这些,忽的一下他们想让你把领带系好,诸如此类。你得应承他们所有的要求。如果他们想让你做件事,而你觉得这件事不对,你如果反对的话,你就会被带到西蒙斯[校长]那儿,或者挨顿揍,或者晚上多干点活儿。2008·7抵制权威,摒弃教条▲教室里,他们扎成一堆,不断磨蹭着椅子,被问到最简单的问题时只会气呼呼地发出“咳咳”声,并不断在椅子上摆出各种坐躺的姿势。自习时间,有些人把脑袋靠在课桌上,想以公开睡觉来显示他们的不屑;有些人则背靠着课桌呆呆地盯着窗外或是墙壁。教室里弥漫着一种漫无目的的桀骜不驯,满嘴托词和借口,让人难以抓住把柄。如果有人坐在暖气上,那是因为他的裤子被雨淋湿了;如果有人在教室里穿行,那是因为他要去拿纸写作业;如果有人离开教室,那是因为他要“像往常一样”去倒垃圾。半开的课桌里,连环画、报纸和色情图片混杂在课本中。教室里,窃窃私语声像不断拍打沙滩的海浪一样绵延不绝,滴溜打转的眼睛和夸张的口型间传递着鬼鬼祟祟的秘密。抵制权威,摒弃教条▲“书呆子”或“软耳朵”——成为“家伙们”的第二大攻击对象。“书呆子”这个词本身就暗含着好学生在“家伙们”眼中的消极和荒诞。他们似乎总是听从,而从不行动:他们过得死气沉沉,顺从权威,毫无个性可言。耳朵是人体最不具备表达力的器官:它只接受他人的表达,苍白无力,易屈服于淫秽之语。这就是“家伙们”对那些遵循学校教育正规理念的学生的印象。非正式群体▲[一次小组讨论]▲威尔(……)我们每天在学校都见面,不是吗(……)▲乔伊就是,我们已经形成一套说话、做事的方式,我们学会了钻空子,比如怎么逃课之类的,我们知道去哪儿抽烟显摆又不惹麻烦。然后你知道你今天不得不上学,如果你感觉不爽,你那些哥们儿很快就能让你兴奋起来,因为你在这儿上学,要是十分钟内找不出什么东西开个玩笑、找点乐子,你就上不下去了。▲PW现在,在学校你的哥们儿真是那么重要吗?▲乔伊他们真的是最棒的。打盹、哄骗和逃学▲一些“家伙们”自由出入学校的能力简直令人叹为观止。实际上,他们把学校提供的日程表变成了自己的安排。相对而言,旷课只是一种不怎么重要、相当粗糙的自主表现,自主性有多种体现,表现在各种活动中:随意离开课堂、呆在教室里却什么事都不做、走错教室、在走廊里闲逛四处寻求刺激、偷偷睡觉等。体现这些的核心技术是能够自由离开任何一堂课:保留个人机动性。找乐子▲群体内的互动和谈话经常以“嘲弄”的形式出现。他们之间经常相互动粗,对某一个人踢一脚,抡一拳,空手道对打,扭胳膊,长时间的推推搡搡,直到那人快要流出眼泪来才罢手。尽管什么都可以嘲弄,但充满性暗示的嘲弄最常见:越个人化、越尖锐贴切越好。风趣的精髓在于贬损得恰到好处:不断找出对方的弱点。提升这种攻击力需要一定的技巧和文化诀窍;若要抵挡这样的攻击,那要求就更高了。无聊与刺激▲黑夜比(在学校的)白天具有更广阔的活动空间,更多的自由和寻求刺激的机会,“家伙们”自然更喜欢黑夜。从某些方面来看,学校是夹在各种机会——在街头寻求刺激、和哥们儿一起去舞厅,或者试图泡妞——之间的空隙。在“家伙们”保存的日记里,提及学校的也就“我去上学”这一句话,尽管这些日记的本意是让学生记下“一天中发生的主要事件”,但他们记下的大部分细节都是放学后的事,包括非常重要的“回家,换行头,出去玩”。无聊与刺激▲这些“家伙们”晚上出去,到商业舞厅而非青年俱乐部玩,去酒吧耗着而不是待一会儿,还要买时髦的衣服,买烟抽,带女孩出去玩,所有这些都被视为“生活真正的意义”,同时也给“家伙们”带来了巨大的经济压力。他们放学之后的生活中最大的压力恐怕就是缺钱花。无聊与刺激▲他们利用所有可能的资源:亲朋好友、泛泛之交,他们亦遍寻社区里所有能干的活儿:做小买卖,给商店打工,送牛奶,打扫卫生,配钥匙,卖冰激凌,在超市里堆货。有时他们同时兼几份工。一个星期工作十个小时以上并不为奇。从四年级起,斯派克觉得他在床单批发店里的工作比功课重要得多。他乐得向学校请几天甚至几周的假,好去打工。他为自己赚来和花掉的钱感到自豪:他甚至帮他父母“在情况不妙的一星期里”付了煤气账单。夏天的时候,乔伊和他的哥哥当油漆工。他认为这才是“真正的”工作,而上学是一种强迫性的假期。毫无疑问,在“真实世界”里“自食其力”、处理大笔现金、和成人平等交流的能力大大增强了“家伙们”的自信心,他们觉得至少在这点上他们要比学校“懂的多”。男性气概▲“家伙们”特别爱在性方面展现相较于“书呆子”的优越感。“钻出你的壳”,“丢掉你的羞涩”,这是成为“家伙们”一员的一部分,这也是“泡妞”的成功途径。这是一种对老师和“书呆子”之间关系的扭曲反映。“家伙们”觉得自己和老师一样在优越性中占据了相似的位置,但是以一种不同的、反社会化的方式。文化再生产反学校文化车间文化文化再生产车间文化男性沙文主义开玩笑肢体幽默嘲弄理论男性沙文主义▲反学校文化所推崇的男性气概和强硬风格反映了车间文化的一个中心主题:男性沙文主义。贴在坚硬、油腻机械上的爆乳封面女郎是赤裸裸的性别歧视的一个例子,车间里更是普遍充满了象征性的男性气概。开玩笑▲车间里独特的语言形式和高度发达、具有威胁性的笑话也和反学校文化极为相似。车间里很多言语交谈都很不严肃,也与工作无关。他们说笑话、“嘲弄”、“开玩笑”或者“找刺激”。要流利运用这种语言需要真正的技巧:你要能辨认出什么时候你被“涮”了,还得及时给出合适的反应,以免上当被嘲弄。肢体幽默▲与这种具体、极富表达性的口头幽默相配合的是发展成熟的肢体幽默:基本上就是恶作剧。这些玩笑带劲、尖锐,有时候甚至残酷,而且恶作剧经常围绕车间文化的基本信条展开,比如中断生产、颠覆老板的权威和地位。下面这位在一家汽车引擎工厂做工:肢体幽默▲领班叫X去泡茶。好吧,他已经在那儿工作十五年了,可他们还总是让他“去泡茶”。他去厕所,尿在茶壶里,然后用它泡茶。我是说,这是你得知道的事。他说,对吧,“如果我泡茶,我就把尿撒在里边,如果他们让我去泡茶的话”(……)所以他起身,往茶壶里撒尿,然后把茶叶包放进去,然后他再把热水倒进去(……)Y,一个领班,第二天感觉不舒服,“我的胃今天早上不舒服”。之后他告诉他们,他们就把他做的所有事讲了,“你再也不需要给我们泡茶了”。他说:“我知道我现在再也不需要了。”嘲弄理论▲“家伙们”拒绝完成学校功课,总感觉自己知道的更多,这种情绪也能在车间里找到;工人阶级文化普遍认为实践比理论更重要。一个工人从火柴盒背面抄来一句话,写成很大的标语放在车间里:“一盎司的敏锐直觉可以媲美整座图书馆的学位证书。”车间里充斥着关于纯粹理论知识愚昧不堪的虚构故事。实践能力才是首要的,是其他知识的基础。文化再生产家庭学校文化再生产家庭▲当然,父母和家庭也是极为重要、有影响力的工人阶级文化的承载者。家里谈的都是有关车间文化的事,以及车间发生的事和那儿的主导态度,尤其是对待权威的态度。家中使用的语言再生产了(除去那些脏话)劳工文化的语言。在家里,同样存在典型的劳动分工和男性至上的形式。男人挣钱养家,负责一些房前屋后的实际工作;妻子则赚点“额外”零钱,照料整个家的需求。在家庭中,反学校文化与工人阶级文化的另一个共通之处在于,父亲可以偶尔向儿子“使眼色”,教他在打架争执中该做什么(“打败他,然后再问问题”),或者如何看待偷窃(“儿子,小钱挺好使的”)。斯潘克斯▲[一次个人访谈]▲斯潘克斯他[父亲]不想让我顶撞老师,但是他也不想让我成为一个讨厌鬼,坐在那儿做功课,你知道吧……我那老头子有一次叫我“书呆子”,就是第二年的时候,当时我踢足球,准时上学。这让我很郁闷,我很惊讶(……)我想变成他那样的人,你知道吧,他受不了无稽之谈,如果有人跟他胡说八道,他会恨死的。我也是这样,我想我会变得像他一样又矮又胖,我挺想这样的。我想变成他那样,他是个很棒的老头子。乔伊▲[一次个人访谈]▲乔伊我问我老妈……“你难道不操心我以后会变成什么样吗?你难道不担心这些事吗?”她从来不问:“你想成为什么样的人?”我的老头子也从来不说这些事。但她简单地回我几句。她说:“就算我说了,又会有什么区别呢?”她说:“你还是会成为你想要成为的那种人。”所以我对自己说:“哦,好吧。”劳动力的主观准备▲作为阶级文化的一部分,“家伙们”的文化提供了一套“非官方”标准,以此判断通常哪种工作环境和个体最匹配。在匹配的工作中,他必须能坦陈有关欲望、性意识、喜欢豪饮和尽可能偷懒的想法。在这种工作中,人们必须可以相互信任,不会有人“爬到”老板那儿告“外人”或“偷东西”的状——这实际上也是“书呆子”最少的地方。工作环境▲未来的工作环境必须张扬男性气概。人们在这里不能“娘娘腔”,要“自己搞定”,瞧不起“笔头工作”而崇尚真正“干事”的人。在这种环境中,你可以发表个人意见,不需要表现顺从。首要的直观标准是这份工作必须很快发高工资,可以搞点“诈取”和“额外津贴”好维持他们早已养成的抽烟喝酒的习惯,滋长那种“占优势”、“了解现实是怎么回事”的优越感。基本上,工作必须是同事都“不赖”、相互之间能共享一种文化身份的地方。乔伊▲乔伊(……)我们想活在当下,在我们年轻的时候活得痛快,希望有钱出去玩,想现在出去泡妞,想现在就有车,然后想想,这些都成真得五年,十年,十五年;但是其他人,像“书呆子”那些人,他们考试,他们工作,他们没有社交生活,没有乐趣,他们要等十五年才结婚,诸如此类。我觉得这就是不同。我们想的是眼前,现在就要找乐子,而他们考虑的是未来,将来对他们来说才是最好的时光(……)他们是遵守规则的人。他们是公务员那种类型。斯派克、乔伊▲斯派克(……)看到那些孩子在一个办公室里干活儿,我就特恼火。老实说,我就是没法了解他们怎么能干这活儿。我有自由,我有……我能挣到钱,很难解释……▲乔伊我不会当老师(……)除非我去教足球队,但我不会踢足球。你看,我精力充沛,我得不停地走动,
本文标题:什么是教育学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36481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