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电子/通信 > 数据通信与网络 > 关于语文阅读教学方面的教学论文八篇
以学生为主体的阅读教学探索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语文教学的重头戏,也是难点。《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f以下简称《课程标准》)中提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阅读……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面对《课程标准》的要求,阅读教学课堂模式应具有什么样的特点,在阅读教学中应注意哪些问题,无疑是一个挑战性的话题。文本本身具有多义性和丰富性,而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是多元的,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因此,阅读教学应该是师生交流互动、共进的过程。“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阅读教学应呈现出以学生为主体进行教学设计的特点。阅读应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己实践、感受、积极维的过程。教师应按照学生阅读过程设计阅读教学,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自行发现文本意义,得出阅读体验。那么教师的角色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是一幕戏中的导演,更应该是戏中的角色,他应该指导学生怎样排演,并跟着他们一起演”,也即布鲁纳认为的:学生是主动参与知识获得过程的人,是主动地把进入感官的事物加以选择、转换、储存和应用的人,是能够从环境中学习的人。所以教师的教学过程设计主要是设计让学生如何读的过程和环节。这个教学过程必须与学生的阅读过程相一致。阅读过程中学生有解而不准确之时,教师要给他们点拨;学生容易忽略之地,教师要给他们指出;学生遇到不明之处,教师要给他们指导;学生遇到疑难而不得其解时,教师要给他们讲解。这些“点拨”、“指出”、“指导”、‘‘讲解”都是解决学生在阅读过程中遇到问题时教师的指导过程和环节,这些过程和环节的设计一定要围绕着学生的阅读过程来进行。换言之,阅读教学设计的重点应是学生要学到什么,而不是教师要教什么。要落实学生在阅读教学中的主体地位,让学生这个主体参与到阅读教学中来,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应注意如下几个问题。一、确立现代阅读理念要落实学生在阅读课中的主体地位,首先要澄清认识,更新理念,确立现代阅读观念。现代的阅读观认为: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的过程实际上是学生、教师共同参与以至共同创造的过程,学生和教师在这个过程中一直处于主动的地位,应该说也是文学活动的主体。阅读教学不同于一般阅读,它是教师与学生、教师与文本、学生与文本、学生与学生的对话。这其中,主体是学生与文本的对话。阅读教学的目的主要是学生通过与文本的对话实践,学习如何与文本对话,从而培养起与文本对话的能力,即我们所说的阅读能力。文本的意义是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自行发现、自行构建起来的。每个学生由于生活经验不一样,他们对文本所作出的反应也不一样。教师不能用自己的思想深度、文化水准、人生体验、审美水平取代学生在阅读中的实践。反之,教师对文本理解得再深透,阅读体验还是教师的,学生只能得到教师所给的阅读的答案,其结果与阅读目标是背道而驰的。二、激发学生主动读的兴趣要让学生自己发现文本的意义,首先要调动起学生主动读的兴趣。例如初二语文课本中《柔弱的人》,学生在阅读时感到非常困难,特别是这篇小说的主体是学生理解的难点。有一位老师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小说中的“我”到底应该付给尤利亚多少工钱?学生们积极、主动地投入到阅读中去。尽管学生们的结论不同,所阐述的理由也各不相同,但可以看出他们对课文有了初步的理鳃,有的还触及了事件的本质。教师运用了教学策略,激发起学生阅读的兴趣,促使学生认真地阅读文章并且能深入思考,自行发现文本的意义,这就是学生主动读、主动学的过程。这种主动读、主动探究、主动发现比教师进行透彻的分析效果更加显著.意义更加重大,影响更加深远。三、把阅读权交还给学生对于文章内容的理解,应该以学生为主,把阅读权交还给学生,让学生与文本对话,让学生与学生之间相互对话来完成,教师不可越俎代庖。在阅读教学中,对课文乃至对某字、句和段的理解,因每个学生的经历、经验不同而往往不尽相同。不同的人看到的是事物的不同方面,不存在唯一的标准答案,我们可以通过学生之间的合作而获得全面的理解:小组合作学习给学生提供了一个自由阅读、相互补充、进行生生互动的空间,是学生拥有阅读权进行相互探讨的空间。学生通过自己阅读而无法理解时,这就需要学生之间的合作,甚至是师生之问的合作、交流、沟通。这个过程实现的前提是学生拥有自由阅读的权利,拥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才能进行进一步的思索和更加深入的探讨。在阅读教学中,让学生拥有阅读权、思考权、表达权。学生能读出来的老师不去讲,学生能悟出来的老师不去说,学生之间合作能做到的老师不替代,学生经点拨能理解的老师不包办。四、注重学生思维的参与思维能力是各种能力的核心,通过阅读教学提高思维能力是最重要的。思维从问题开始。学生读书要会提出问题。正如古人所说: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在整个阅读过程中,学生要学会从中提出问题,教师要给学生提问的机会和时间。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仅是一个教学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问题,却需要有创造性和想象力,而且标志着思维水平得到了升华。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产生不断深入探求的期望,将课文理解向纵深推进。这个过程,应注重学生能够在教师的引导之下自求得之。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并不以知识传授为目的,而是以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加深问题的深度、探求解决问题的方法,特别是形成自己对解决问题的独到见解为目的。我们不仅希望学生掌握文本的意义,更希望学生掌握阅读文本、感悟文本、理解文本的能力。简单地说,智慧比知识更重要,阅读过程比结论更重要,过程是结论的动态延伸。五、注重学生的独特感受阅读教学中,教师的责任不是给出一个比学生的理解更准确、更全面、更简要、更完美的“标准答案”。不能以教师的思维替代学生的思考,以教师的见解覆盖学生的感悟,以教师的努力去包揽学生的尝试,以教师的“唯一”去统领学生的“多样”。而要通过阅读教学的过程使学生感悟到作者的感受、情感,感悟到整个作品的风格和情调;理解作者观察问题、描述现象的角度,理解作者看问题、分析现象的视角和方法;能够以课文为例,表达自己独特的生命感受和观点,获得精神的自由,个性化地感悟事物、体察社会和人情,创造性地表达人生。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作者写三味书屋的目的到底是什么?学生们众说纷纭,他们都能根据自身对文本的理解进行说明。可见,结论是什么并不重要,关键就在于怎样去启发学生证明自己的理解,因为这个“证明”过程就是学生全身心投入的阅读实践,也是一种既发散又收敛的高效度思维训练。总之,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阅读教学课堂模式,给学生提供一个主体参与的教学空间,给学生搭建一个阅读能力提升的平台,是我们语文老师的任务和责任。对阅读教学课堂进行优化设计,体现了教师对于《课程标准》的理解,体现了教师对于教育新理念的理解。教师迫切需要不断更新教育观念,提高将专业知识转化为智慧、将所学理论转化为方法的能力。在教学实践中不断进行探索和尝试。对初中生阅读兴趣培养的探讨前人对读书的总结是:“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指出:鼓励学生学习诵读,在诵读实践中增加积累,发展语感,加深体验与领悟。重视阅读的训练,在教学中要多读少讲,以读代讲。读是在反复品味作者语言,咀嚼、消化、吸收、领会文章内容,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落在具体操作中即念好“九字诀”:读进去,记得住,用得出。然而,现实中往往会出现仅凭“反复诵读”这一较直观的手段进行教学,全然不顾学生有无兴趣,更不用说是否进行了深层次的感悟,学生只一味硬着头皮应付着读。这样的教学其效果可想而知。那么,怎样才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主动地读出感悟、获得知识呢?笔者研究认为运用“对话型”阅读教学方式,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一、“对话型”阅读教学的形式1、读悟式。就是本着阅读教学的“以读为本”的原则,抓住“文贵自得…‘读中有悟”的特点,在阅读教学中给予学生充裕的读书时间,教给学生读书方法,让学生在读中有所感悟和思考,达到以读悟义、以读悟情、以读悟理的一种对话方式。如学习《背影》可设计这样的教学流程:第一步,让学生自由地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第二步,要求学生带着“背影的变化”的问题去读文本;第三步,要求学生用几句话概括故事情节,再读文本;第四步,精读文本,谈自己的见解。这样不但训练了学生的朗读、复述、概括能力,而且学生在每一次阅读中都有所感悟、有所思考。这就是学生和文本相互对话并有所感悟的过程。2、探究式。《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我们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探究式的对话模式,正是依据新课标的这一理念诞生的。探究式的教学过程:是教师、学生、文本在对话过程中的交接、冲突、介入与融合。在语文探究活动中,教师要先认真倾听学生对文本的初步认识,了解他们的初步感受。然后,教师以一个对话者的身份平等地参与到学生讨论中,并随时鼓励学生质疑或提出异议。在学习《故乡》一课时,学生对闰土的角色定位产生了争议,部分学生认为闰土是封建愚昧的。对此,教师组织学生深读文本,讨论争辩,进而正确把握文本内在的价值取向。3、综合式。就是将各种活动(画一画、唱一唱、演一演、说一说、读一读、比一比等)巧妙融合展开语文教学过程,让学生在活动、实践中学以致用,增长见识,培养综合能力。如教学《观沧海》一课时,先让学生看大海的有关影像片,再请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说说在大海上看到了什么,感觉怎么样?然后有感情地读一读课文,最后再让学生画下自己看到的或想象之中的大海图。这样的对话模式形式新颖,于变化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思维,使学生自始至终能有滋有味地与文本对话。二、“对话型”阅读教学操作的基本策略1、铺垫对话基础与文本充分的对话是实现课堂有效对话的基础。首先,教师在课前要与文本充分地对话,准确把握文本的价值取向,找准文本中的值得研究的训练点(即教学重点、难点)。文本中的生长点、创新点。只有这样,教师在课堂上才能有的放矢,真正成为“平等中的首席”。其次,我们要让学生充分地与文本对话,课前可布置学生预习课文;在初读阶段,要舍得花时间让学生一遍又一遍地与文本对话:在出现问题时,教师要巧妙地引导学生有针对性地读课文,可以边对话边读书,有目的地读,读了有用,才能使课堂对话发挥更大的效能。2、巧妙把握话题巧妙地把握话题是课堂对话的灵魂。一节课只有短短的40分钟,为此我们要选择有价值、易展开的话题作为对话的主题,这些主题应是值得研究的,或是符合学生阅读心理的,或是贴近学生生活的,或是有创新因素的。对话话题的来源一般有两种:一是事先准备的,二是随机获取的。事先准备话题即教师通过深入钻研教材,合理把握教材,从而制订教学目标.确定教学重点和难点,以此为导向选取相关语言单位作为课堂对话的主题,引导学生针对这一话题展开对话,逐步深入,直到解决教学重、难点,达到教学目标。随机获取话题即学生在宽松、平等的氛围中,暴露出个性化的思维主张,它往往不是教师预先所能估计到的,但只要引导得当就能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甚至达到教学高潮。这两种话题各有特点,把握的策略也各不相同。前者有很强的导向性,但教师要避免导得过多,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参与。因此,要注意淡化既定主题,适当分散,尽量贴近学生实际,从而产生共鸣。后者有很强的随机性,往往稍纵即逝,教师要有较高水平的课堂教学机智,及时捕捉信息,在第一时间作出反应并加以合理调控或发散、或集中、或导向、或追问,努力在不经意间达到教学“融合”。3、创设对话情境叶澜教授曾说:“我们的语文教学,只有充分激活原本凝固的语言文字,才能使其变成生命的涌动:”而激活语言文字的最佳途径就是让学生入情入境,在情境中动情。情境也是滋生对话的土壤,学生只有入情入境了,才能激发其对话的热情和欲望。因而,情境的创设是对话颐利开展的关键。关于对话情境的创设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我们可以根据课文的不同、学生的实际水平等,创设与之相适应的对话情境。三、在实施“对话”时,要处理好三个关系1.正确处理师生关系对话本身就体现了民主、平等和彼此沟通等
本文标题:关于语文阅读教学方面的教学论文八篇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42539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