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外语资料 > 英语读物 > 小学语文课本中的著名作家
小学语文课本中的著名作家及作品《少年闰土》作者——鲁迅(1881.9.25~1936.10.19),浙江绍兴人,原名周树人,字豫山、豫亭,后改名为豫才。他时常穿一件朴素的中式长衫,头发像刷子一样直竖着,浓密的胡须形成了一个隶书的“一”字。毛主席评价他是伟大的无产阶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也被人民称为“民族魂”。代表作《呐喊》《彷徨》《狂人日记》《朝花夕拾》。鲁迅以笔代戈、奋笔疾书,战斗一生,被誉为“民族魂”。毛泽东评价他是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是中华文化革命的主将。“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是鲁迅先生一生的写照。《天上的街市》作者——郭沫若(1892年11月16日~1978年6月12日),原名郭开贞,字鼎堂,号尚武。笔名沫若(因为他的家乡有两条河叫沫水和若水)。四川乐山人。汉族,中国共产党党员,曾任中国科学院院长,为现代著名文学、史学界权威人士,蜚声国际,致力于世界和平运动,是我国现代著名的作家、文学家、诗人、剧作家、考古学家、思想家、古文字学家、历史学家和著名的革命、社会活动家。郭沫若的作品主要收集在基本诗集中:分别是《女神》《星空》《前茅》《恢复》《瓶》,其中《女神》的成就最高,因而被成为他的代表作。《天窗》作者——茅盾(1896年7月4日-1981年3月27日),原名沈德鸿,字雁冰。汉族,浙江嘉兴桐乡人。中国现代著名作家、文学评论家和文化活动家以及社会活动家,五四新文化运动先驱者之一,我国革命文艺奠基人之一。代表作长篇小说《子夜》、《林家铺子》散文《白杨礼赞》。茅盾文学奖是根据茅盾先生生前遗愿,为鼓励优秀长篇小说的创作,推动我国社会主义文学的发展而设立的,是我国具有最高荣誉的文学奖项之一《鸟的天堂》作者——巴金(1904年11月25日-2005年10月17日),原名李尧棠,字芾甘(fèi,取自“蔽芾甘棠”),汉族,四川成都人,祖籍浙江嘉兴。现代文学家、出版家、翻译家。同时也被誉为是“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最有影响的作家之一,是20世纪中国杰出的文学大师、中国当代文坛的巨匠。著书颇丰,代表作有《激流三部曲》;《家》《春》《秋》。《爱情三部曲》;《寒夜》《雾》《雨》《电》。散文集《随想录》。2005年10月17日因病逝世于上海华东医院。《草原》《猫》作者——老舍(1899~1966)中国作家。原名舒庆春,字舍予。老舍是他最常用的笔名。满族。北京人。出生于城市贫民家庭。老舍一生写了约计800万字的作品。主要著作有:长篇小说《老张的哲学》、《赵子曰》,《二马》、《猫城记》、《离婚》、《牛天赐传》、《文博士》、《骆驼样子》、《火葬》、《四世同堂》,《鼓书艺人》、《正红旗下》(未完),中篇小说《月牙儿》,《我这一辈子》,短篇小说集《赶集》、《樱海集》,《蛤藻集》、《火车集》、《贫血集》,剧本《龙须沟》、《茶馆》,另有《老舍剧作全集》,《老舍散文集》、《老舍诗选》、《老舍文艺评论集》和《老舍文集》等。《雷雨》作者——曹禺(1910~1996)剧作家、戏剧教育家。本名万家宝,字小石。祖籍湖北潜江。1910年9月24日生于天津。曹禺出身于封建官僚家庭。幼年时的所见所闻对曹禺的反帝爱国思想的形成和他一生的创作起了巨大的作用。曹禺继承了先驱者们反帝反封建的民主精神,同时广泛借鉴和吸收了中国古典戏曲和欧洲近代戏剧的表现方法,把中国的话剧艺术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他的《雷雨》成为中国话剧艺术成熟的标志。其后的《日出》、《北京人》、《家》也都是杰出作品。曹禺的作品,对导演、表演艺术和舞台美术也发生了深刻的影响,使话剧成为真正的综合性艺术,为话剧争取了更多的观众,从而发展提高了剧场艺术。他的作品,特别是《雷雨》和《日出》,是50多年来演出场次最多的剧目。通行的中国现代文学史教科书,将鲁迅、郭沫若、茅盾、巴金、老舍、曹禺尊为大师级的现代作家,称为鲁郭茅巴老禺。《七律·长征》作者——毛泽东,字润之,笔名子任。1893年12月26日生于湖南湘潭韶山冲一个农民家庭。1976年9月9日在北京逝世。中国人民的领袖,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诗人,书法家。《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诗《沁园春·雪》.《匆匆》作者——朱自清(1899年11月22日—1948年8月12日),原名自华,号秋实,字佩弦。现代著名作家、学者、民主战士。1928年出版的纪实性散文《背影》,使朱自清成为当时负有盛名的散文作家。他著名的诗集有《踪迹》,散文集有《背影》《你我》《荷塘月色》《匆匆》等都是脍炙人口的名篇。文艺论著有《诗言志辨》《论雅俗共赏》等。还有《绿》《春》等。《小桥流水人家》作者——冰心(1900年10月5日─1999年2月28日)享年99岁,籍贯福建福州长乐横岭村人,原名为谢婉莹,笔名为冰心。取“一片冰心在玉壶”为意。被称为“世纪老人”,现代著名诗人、作家、翻译家、儿童文学家代表作诗集《繁星》通信集《寄小读者》.《冬阳·童年·骆驼队》、《窃读记》作者——林海音(1918年-2001年12月1日),原名林含英,小名英子,生于日本大阪,原籍台湾苗栗县头份镇,作家。父母曾在日本经商,出生后不久回到台湾,但旋即又举家迁往北平居住,就读北京城南厂甸小学、春明女子中学、北京新闻专科学校。担任“世界日报”实习记者,与笔名何凡的作家夏承楹结婚,后来主持《联合报》副刊10年。以小说《城南旧事》(1960年)闻名,是关于林海音童年在北京生活的五则小故事,曾改编成电影.《桃花心木》作者——林清玄(1953—),笔名秦情、林漓、林大悲等。台湾高雄人,他是台湾作家中最高产的一位,也是获得各类文学奖最多的一位。1973年开始创作散文。1979年起连续7次获台湾《中国时报》文学奖、散文优秀奖和报导文学优等奖、台湾报纸副刊专栏金鼎奖等。他的散文文笔流畅清新,表现了醇厚、浪漫的情感,在平易中有着感人的力量。作品有散文集《莲花开落》、《冷月钟笛》、《温一壶月光下的酒》、《鸳鸯香炉》、《金色印象》、《白雪少年》、《桃花心木》、《在云上》、《心田上的百合花》等。并且他的散文集一年中重印超过20次。《记金华的双龙洞》、《爬山虎的脚》作者——叶圣陶(1894年10月28日-1988年2月16日)原名叶绍钧,汉族人。字圣陶。江苏苏州市人,著名作家、教育家、编辑家、文学出版家和社会活动家。1921年,与沈雁冰、郑振铎等发起组织“文学研究会”,提倡“为人生”的文学观,并与朱自清等人创办了中国新文坛上第一个诗刊《诗》。他发表了许多反映人民痛苦生活和悲惨命运的作品,出版了童话集《稻草人》以及小说集《隔膜》《火灾》等。1923年,叶圣陶进入商务印书馆,开始从事编辑出版工作,并主编《小说月报》等杂志,同时继续文学创作,发表了长篇小说《倪焕之》和大量短篇小说。《怀念母亲》、《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作者——季羡林(1911.8.6—2009.7.11),字希逋,又字齐奘。著名的古文字学家、历史学家、东方学家、思想家、翻译家、佛学家、作家。他精通12国语言。曾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北京大学副校长、中国社科院南亚研究所所长。1911年8月6日出生于山东省临清市康庄镇。曾任北京大学教授,中国文化书院院务委员会主席,中科院院士,中国语言学家,文学翻译家,梵文、巴利文专家,作家。对印度语文文学历史的研究建树颇多。《燕子》作者——郑振铎(1898—1958)现代作家、文学评论家、文学史家、考古学家。笔名西谛、CT、郭源新等。原籍福建长乐,生于浙江永嘉。五四运动爆发后,曾作为学生代表参加社会活动,并和瞿秋白等人创办《新社会》杂志。1920年11月,与沈雁冰、叶绍钧等人发起成立文学研究会,并主编文学研究会机关刊物《文学周刊》,编辑出版了《文学研究会丛书》。1923年1月,接替沈雁冰主编《小说月报》,倡导写实主义的“为人生”的文学,提出“血与泪”的文学主张。1958年10月18日,在率中国文化代表团出国访问途中,因飞机失事殉难。主要著作有:短篇小说集《家庭的故事》、《桂公塘》,散文集《山中杂记》,专著《文学大纲》、《插图本中国文学史》、中国通俗文学史》、《中国文学论集》、《俄国文学史略》等。有《郑振铎文集》。《乡愁》作者——余光中,原籍福建永春,1928年生于南京。在四川读中学,曾在厦门大学外文系读了半年,1950年到台湾,进入台湾大学外文系,1952年毕业。先后任编译官及教职。1958年到美国进修,参加爱荷华大学作家工作室,第二年获得艺术硕士学位,回台湾教书,先后任教于师范大学、政治大学,期间二度赴美任多家大学客座教席。1972年任政治大学西洋语文学系教授兼主任。1974年到香港任中文大学中文系教授,1958年回台湾,在高雄中山大学任教授及讲座教授,有六年兼任文学院院长及外文研究所所长。余光中诗文双璧,是极具特色和影响力的作家。《“贱卖海张五”》、《珍珠鸟》作者——冯骥才(1942~)当代作家。原籍浙江慈溪,生于天津。从小喜爱美术、文学、音乐和球类活动。著有长篇小说《神灯前传》,中篇小说集《铺花的歧路》、《啊!》,短篇说集《雕花烟斗》等。冯骥才以写知识分子活和天津近代历史故事见长。注意选取新颖的视角,用多变的艺术手法,细致深入描写,开掘生活的底蕴,咀嚼人生的况味。《俗世奇人》是冯骥才创作的同名小说集。全书由19个短篇小说连缀构成,各篇文字极精短,半文半白,带有三言两拍笔意,作品的风格也接近古典传奇色彩,取话本文学旨趣。书中所讲之事,又多以清末民初天津卫市井生活为背景,每篇专讲一个传奇人物生平事迹,素材均收集于长期流传津门的民间传说,人物之奇特闻所未闻,故事之精妙叹为观止。
本文标题:小学语文课本中的著名作家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58852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