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第二章_国际文化产业发展现状
第二章国际文化产业发展现状文化产业形成过程与发展模式欧洲、美国、亚洲的文化产业第一节文化产业形成过程与模式文化产业形成过程:传播技术的革命:电子传播与复制技术媒介集团化各国政府对文化产业的扶持与刺激1992年,美国联邦通讯委员会FCC放宽一家公司在同一城市所能拥有的广播电视台的数量;1996年,国会通过《电信法》,进一步打破媒体之间的壁垒,允许多个媒体在市场上的相互渗透,从而促进了竞争。随着管制的放松,在90年代以来的第五次传媒兼并浪潮中,迪斯尼公司(Disney)收购了大都会/美国传播公司(CapitalCities/ABC);美国在线(AOL)收购了时代华纳(TimeWarner);威亚康姆(Viacom)收购了哥伦比亚公司。二、文化产业发展的模式以文化产业化为经济发展平台和助推器的模式以文化产业本身的发展目的的模式第二节欧洲文化产业一、英国文化产业:英国政府对文化产业的界定比较宽泛,认为“那些出自个人的创造性、技能及智慧和通过对知识产权的开发生产可创造潜在财富和就业机会的活动”,统属文化产业。包括出版、音乐、表演艺术、电影、电视和广播、软件、游戏软件、广告、建筑、设计、艺术品和古董交易市场、手工艺品以及时装在内的13种行业属于文化产业。1998年英国政府授权进行的调查统计,文化产业所创造的年产值接近600亿英镑,直接从事文化产业的就业人数接近100万人,间接就业人数约为45万人,文化产业就业人数占全国总就业人数的5%。1995年的统计早已表明,文化产业净收入约为250亿英镑,其产值约占国民生产总值的4%,超过了任何一种传统制造业所创造的产值。英国政府在总结战后50多年尤其近十几年经济发展的基本形态及走向的基础上,力争使文化产业在英国整体经济格局中的定位,不仅仅要体现出其产业本身已经实现了的巨大经济价值,更重要的是要体现出在战略上顺应时代发展的需要。趋势1、文化产业将直接受益于其产值的高速增长(其发展速度平均两倍于英国国民经济增长率),以及不断开发的国际市场。2、数据网络所开辟的新型全球性市场。3、英国工业革命所带来的英国文化在海外的广泛影响。4、发展中国家人民的收入和受教育水平大幅提高所带来的潜在消费英文产品、英国发明及设计的海外市场。措施1、采取政策的和经济的手段保护和发展国粹文化,以此提高全民的文化意识和素质以及英国文化在国际上的地位。2、提倡创新,鼓励优秀艺术门类的发展,培养和保护重点人才。3、加强正规教育体系和成人业余教育等领域中艺术教育的投入,前瞻性地培养富于创造性、懂经营的人才。4、拓宽文化经费筹措的渠道,以法规的形式将国家彩票的部分收入投资文化设施的建设,支持优秀艺术门类的发展和人才的培养。5、通过外交、对外文化交流以及贸易等手段扩大英国文化在海外的影响,加大国际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重点支持海外市场的开发和文化产品的出口。6、增强旅游、画廊、博物馆、文化遗产等部门的协调配合。相关产业音乐产业艺术品销售国家彩票城市文化艺术演出伦敦共有约100家剧院,其中40多家位于西区。西区是世界上戏剧演出最为集中的区域之一,堪与美国纽约的百老汇相提并论,是英国商业戏剧的中心。这里创造了众多世界纪录:根据侦探小说家阿加莎·克里斯蒂的小说改编的《捕鼠器》连续演出了55年,共2万多场,是西区上演最久的戏剧;《悲惨世界》演出了23年,是西区上演最久的音乐剧;《歌剧魅影》和《黑衣女人》各上演了22年;《妈妈咪呀!》和《狮子王》各上演了9年。伦敦戏剧学会今年2月公布的52个成员剧院的数据显示,2008年伦敦戏剧市场的音乐剧、戏剧、歌剧和舞蹈演出共吸引观众近1381万人次,比上一年增加了1%,票房收入总值达到4.8亿英镑,比上一年增加了3%,观众人次和票房收入都创了纪录伦敦西区是与纽约百老汇齐名的世界两大戏剧中心之一,是表演艺术的国际舞台,也是英国戏剧界的代名词。准确地说,西区剧院特指由伦敦剧院协会的会员管理、拥有或使用的49个剧院。,在商业和娱乐业高度发达的市中心形成了一个剧院区,这一剧院区也称为西区(WestEnd)。伦敦共有剧院约100个,剧院区就集中了40多个,当之无愧地成为英国戏剧界的代称。在如此有限的区域内集中如此之多的剧院,在世界上只有纽约的百老汇可与之相比,而从历史传统来讲,西区要比百老汇悠久得多。西区戏剧产业的成功与它的成熟制作和营销体系有关,同时,也和它长期培育的成熟市场和消费群体密不可分。推陈出新是伦敦西区成为巨大磁场的法宝。仅2007年,伦敦西区就上演了268部来自世界各地的新作,共演出1.7万场,不仅创造了伦敦西区的“黄金时代”,而且成功吸引了大批年轻观众,成为培养下一代剧院观众的乐园。伦敦戏剧学会还将通过举办家庭戏剧周、免费家庭戏剧演出等活动吸引和培育新观众人群;此外,学会还希望推广官方网站和售票点,让海外游客买到价格最优惠的演出票。英国传媒文化与体育部在2009年发起了首届“英国文化之城”评选。打造“文化之都”并不是目标,塑造一个城市的文化品格和灵魂才是每个“文化之都”的终极目的。就如利物浦,2003年利物浦击败了伯明翰、卡迪夫、纽卡斯尔、牛津和布里斯托等竞争对手,当选2008年的“欧洲文化之都”。自利物浦开始申办“欧洲文化之都”以来,投入了2亿多英镑用于城市的文化和旅游基础设施。巨型购物中心“利物浦一号”融资10亿英镑,将利物浦打造成英国购物目的地。据市场预计,占地42英亩(1英亩约合0.4公顷)的中心建成后,利物浦的购物消费额有望在2017年增加34%,使该市成为英国第六大消费城市,还能提供5000个就业机会。利物浦的复兴从2000年与另11个城市竞争“欧洲文化之都”举办城市起,即确立了“文化立市”的口号。到2003年正式获得2008年“欧洲文化之都”称号,它又通过5年的具体规划,把一个原本市民文化素养有限、文化产业不发达的工业老城,变成了名副其实的“欧洲文化之都”。历史上的利物浦曾一度号称大英帝国的第二大港。然而,二战期间利物浦遭到了重创,几乎完全被摧毁。当时1000艘护卫舰停靠在利物浦港,1941年开始,该市还成为大西洋战役的司令部。尽管经过战后重建,利物浦大港的地位很快恢复,但随着英国重工业的逐渐没落和产业结构的调整,这个老工业基地面临严峻挑战。利物浦当局一直试图对城市进行改造,振兴这个老基地,但效果甚微。利物浦还投资约1亿英镑在145公里海岸线上实施旅游振兴项目。一系列新宾馆正在兴建,世界上第一个以利物浦土生土长的“甲壳虫”乐队为主题的宾馆“艰难岁月宾馆”很快就要开业,该宾馆坐落在“甲壳虫”最初的演出场所洞窟俱乐部附近,开业后将受到歌迷的热情欢迎。利物浦的旅游业年收入约为11亿英镑。英国旅游局预计,2008年的“欧洲文化之都”活动使利物浦乃至整个英国新增200万名游客欧洲文化之都“欧洲文化之都”的活动是1985年开始由希腊发起的,目的是为了彰显欧洲文化的多样性以及加强各国之间的联系。每年有一个或若干个欧洲城市或地区被选为“欧洲文化之都”,向欧洲其他地区介绍这一城市或地区的文化生活和发展。法国文化产业法国文化产业规模巨大。全国有136种法文日报,全年发行总量90亿份。电影观众近两年保持在1.85亿人次左右;2002年拍摄200部影片,投资总额8.6亿欧元,其中自1997年每年都有25部以上单部影片的投资额超过700万欧元,2000年达到了39部之多;2002年法国共有133家电影制片公司。政府扶助一是中央政府直接提供赞助、补助和奖金等。每一个从事文化活动的企业或民间协会,均可向文化部直接申请财政支持。二是来自地方财政支持。法国的大区、省、市、镇政府都有支持文化事业发展的财政预算。三是政府通过制定减税等规章鼓励企业为文化发展提供各类帮助。有关企业可享受3%左右的税收优惠。统计表明,法国企业为文化发展提供的赞助,多年来一直高于对其他诸如环保行业的赞助。法国西部拉罗歇尔电影节的组织者介绍说,他们每年从中央政府、大区、省、市政府分别得到17%、13%、9%和22%的补助,再加上欧盟5%的赞助,应付电影节的一般活动绰绰有余;如果经营得好,加上企业赞助和门票收入,不仅可以平衡44万欧元的总预算,甚至略有盈余。法国国家电影中心(CNC)影视专项投资公司(SofiCa),他们基金管理办法是高度政策性与高度市场化的结合,每项资助都是贷款,如果影片在市场上有良好的回报,所产生的收入将由基金设立专款帐户,根据基金制定的标准将再次分配和划拨给该导演与制片人的下一部作品,保证市场的可持续发展。法国电影对世界的贡献一、发明电影1895年,卢米埃尔兄弟在“巴黎科技代表大会”上展出,并演示了自己的作品,从而宣告电影的正式诞生。电影从它诞生的那一时刻开始,便作为一种特殊的公众艺术,以它运动与变化着的光、影,以及后来发展的声、色,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人。二、一战后法国电影的超现实主义潮流超现实主义代表人物安德烈•布勒东的说法:“超现实主义根源于一种信仰,相信某些被忽略的联想形式存在于现实之外,它们存在于梦境中,存在于不受控制的思想之中。”由于深受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的影响,超现实主义艺术寻求表现潜意识的暗流,“不需要任何理性的控制,而且超越任何美学的或道德的框架。”三、法国新浪潮电影:新浪潮”产生的特定的历史背景:在美国被称作“垮掉的一代”,在英国被称作“愤怒的青年”,在法国则被称作“世纪的痛苦”或“新浪潮”.反抗的“优质电影”,对抗好莱坞“新浪潮”提出:“拍电影,重要的不是制作,而是要成为影片的制作者”。“新浪潮首先是一次制片技术和制片方法的革命”个人电影的概念电影采用低成本制作:启用非职业演员;不用摄影棚而用实景拍摄;不追求场面刺激和戏剧化冲突。影片在表现方法上,广泛使用能够表达人的主观感受和精神状态的长镜头、移动摄影、画外音、内心独白、自然音响,甚至使用违反常规的晃动镜头,打破时空统一性的“跳接”、“跳剪”等。波及甚广,影响无远弗届以中国大陆为例,影响了第五代导演影响了香港“新浪潮”电影的诞生与走向巅峰第三章日韩文化产业——以文化遗产保护为核心从端午节与端午祭说起日韩文化遗产保护的路径、机制与措施对我国的启示“非物质文化遗产”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所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体系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各个群体和团体随着其所处环境、与自然界的相互关系和历史条件的变化不断使这种代代相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创新,同时使他们自己具有一种认同感和历史感,从而促进了文化多样性和激发人类的创造力。2005年11月,韩国江陵端午祭,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确定为“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端午祭“申遗”成功后,韩国还拟将“韩医”申报为世界文化遗产。并已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文本申报。韩国、日本、蒙古、新加坡等许多儒家文化圈的国家,都在积极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许多项目的渊源都在中国。端午节习俗分布于中国境内以及海外华人生活的区域,重点地区在湖北省秭归县、黄石市、湖南省汨罗市、江苏省苏州市等。各地习俗虽不尽相同,但核心主题一样,即驱瘟、除恶、消灾、祛病。如何看待端午祭1、源头来自中国。不仅中国的学者普遍认为端午祭是由中国的端午节演变而来,韩国的许多机构也承认这种文化的传承性。比如说,韩国海外公报馆所编写的《韩国手册》中明确指出,韩国从形成以种植糯米为中心的农业社会开始,文化就逐渐与中国的文化成为一体。2、在流变与传承时有其自身的民族特色与文化独立性。江陵端午祭”仪式中所祭祀的对象是他们信仰中的神话人物,祭祀所执礼仪具有明显的江陵地方特色,尤其风物游艺“乱场”更表达出他们代代相传的文化底蕴。韩国的“江陵端午祭”是从酿制神酒开始,民俗活动包括官奴假面戏、农乐竞赛、鹤山奥道戴歌谣、拔河、摔跤、荡秋千、汉诗创作比赛、射箭、投壶等,多为民众娱乐活动。二、日本、韩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的成功经验1、立法保护日本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首
本文标题:第二章_国际文化产业发展现状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61621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