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国内外标准规范 > 新版标准日本语初级上册1-12课教案
《大学》全文释义沧州师范学院·孙志江高秉剑2017-4-7《大学》全文释义•《大学》简介《大学》原是《礼记》中的一篇,全文约2400字。相传为曾子所作,是中国古代讨论教育理论的重要著作。经北宋程颢、程颐竭力尊崇,南宋朱熹又作《大学章句》(划分章节并注释),最终和《中庸》、《论语》、《孟子》并称“四书”。宋、元以后,《大学》成为学校官定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必读书,对中国古代教育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大学》提出了“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这一求学宗旨;继而论述了“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实现这一宗旨的八个修为台阶;强调修己是治人的前提,治人的目的是为了治国平天下(国泰民安)。《大学》是大人之学——学做“喻于义”的君子,非“喻于利”的小人。列举历史文献。对“明德”、“至善”有的初步的感性认识,故曰:“初学入德之门”。(程子语)林则徐1785-1850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朱熹1130-1200曾子(前505-前435)《大学》全文释义第一章经文1/5(大学之道)大学之道①,在明明德②,在亲民③,在止于至善④。【注释】①大学之道:大学的宗旨。②明明德:前一个“明”作动词,有使动的意味,即“使明白”,后一个“明”作形容词,“光明正大”之意。(质疑:释“彰显自己的光明德性”——性本善?本恶?相近?……)③亲民:亲爱人民。(另,根据后面的“传”文,“亲”应为“新”,即革新、弃旧图新。亲民,也就是新民,使人弃旧图新、去恶从善。)④至善:最善、最完美的境地。【白话参考】:大学的宗旨,在于修明什么是光明正大的品德,在于亲爱人民,在于使人达到最完善的境界。《大学》全文释义大学之道,在“亲民”的依据《大学》重在培养“学而优则仕”的“大人”物——1.《尚书·皋[gāo]陶[yáo]谟①》“天聪明②,自我民聪明;天明畏③,自我民明畏。达于上下,敬哉有土④。”2.《六韬·文韬·国务第三》文王问太公曰:“愿闻为国之大务,欲使主尊人安,为之奈何?”太公曰:“爱民而已。”3.《孟子·尽心章句下》“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4.《大学·十章》(何以治国?)“未有学养子而后嫁者也⑤。”5.《大学》中“亲”出现5次,“新”出现6次,皆无假借现象,而曾子又是“吾日三省吾身”之人,何以出此纰漏?注释①皋陶,禹的大臣。②聪,听闻;明,观察。③明畏,意为奖惩。④有土,有领土的人;指君主、王侯。【1.大意:天意即民意】⑤没有谁家的姑娘学会了养活孩子之后才出嫁的(但生了孩子都能养活,为什么?母爱也!)《大学》全文释义第一章经文2/5(先后1)知止而后有定①,定而后能静②,静而后能安③,安而后能虑④,虑而后能得⑤。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⑥矣。【注释】①定:志向坚定。②静:静下心来。③安:心神安定。④虑:思考。⑤得:收获。⑥道:指前文“大学之道”。【白话参考】知道了目标所在,才能够志向坚定;志向坚定才能够宁静不躁;宁静不躁才能够心神安定;心神安定才能够深思熟虑;深思熟虑才能够有所收获。万物都有本和末,事情都有始和终。明白了这先后次序,就接近大学的宗旨了。《大学》全文释义第一章经文3/5(先后2)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①;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②。致知在格物③。【注释】①齐其家:治理好家族。齐,治理。②致其知:达到认识了根本(极限),意为“获得真知”。③格物:探明物性因果而明理——道。例:如伏羲做八卦之仰、俯、近、远,“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老子: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白话参考】古代欲使天下人都修明自己天赋的光明品德的人,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要想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家族;要想管理好自己的家族,先要修养好自身的品性;要想修养好自身的品性,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思;要想端正自己的心思,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要想使自己的意念真诚,先要使自己获得真知;获得真知的途径在于认识、探究事物生息的规律。《大学》全文释义第一章经文4/5(先后)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①,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②。【注释】①家齐:同“齐其家”。②平:太平。【白话参考】通过认识、研究事物的生息原理后才能获得真知;获得真知后意念才能真诚;意念真诚后心思才能端正;心思端正后才能修养品性;品性修养后才能治理好自己的家族;治理好自己的家族后才能治理好国家;治理好国家后天下才能太平。《大学》全文释义第一章经文5/5(本末)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①皆以修身为本。其本乱②,而末治③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④,未之有也。【注释】①壹是:一律,一概。②本乱:本,指“修身”;乱,不行“仁义礼”则乱。③末治:指“齐家、治国、平天下”之相对于“修身”这个根本之末。④所厚者薄,而所薄者厚:厚,厚重;薄,轻薄。意为“种瓜得豆,而种豆得瓜”。【白话参考】上至国家元首,下至平民百姓,人人都要以修养品性为根本。若这个根本乱了,家庭、家族、国家、天下要治理好是不可能的。“种瓜得豆,而种豆得瓜”,这也是从未有过的!《大学》全文释义《大学》经文·小结方向目标——止于至善进取路线——八个台阶天子、庶人,皆以修身为本。格物致知诚意修身正心治国齐家平天下至善《大学》全文释义第二章释“明明德”《康诰》①曰:“克明德②。”《太甲》③曰:“顾諟[shì]天之明命④。”《帝典》⑤曰:“克明峻德⑥。”皆自明也。【注释】①《康诰》:《尚书·周书》中的一篇。是周成王对康叔的告诫。(或说周公转成王之诰。)②克明德:意为:能彰显(人性中)光明的德性。克,能够。③《太甲》:《尚书·商书·太甲上》篇。太甲,商汤嫡长孙,商朝第四位君主。④顾諟天之明命:顾念上天赋予的光明使命。顾,回顾,想念。諟,是,此。⑤《帝典》:《商书》首篇,又名《尧典》。⑥克明俊德:原句“克明俊德,以亲九族”。克,能够;明,彰显、弘扬;俊,大,崇高。语义:能够弘扬崇高的美德。【白话参考】《康诰》说:“能够修明德性。”《太甲》说:“念念不忘这上天赋予的使命。”《帝典》说:“能够修明)崇高的品德。”这些都是说要自己修明光明正大的品德。《大学》全文释义第三章释“新民”汤①之《盘铭》②曰:“苟日新③,日日新,又日新。”《康诰》④曰:“作新民⑤。”《诗》曰:“周虽旧邦,其命维新。⑥”是故君子无所不用其极⑦。【注释】①汤:成汤,商朝开国君主。②《盘铭》:盘,青铜沐浴器皿;铭,刻在器皿上的称颂、警示等文字。③苟日新:如一天能洗净身心的污垢,使之焕然一新。苟,如果。④《康诰》:与二章中所引“康诰”同,《尚书·周书》中的一篇。⑤作新民:振作商的遗民,使之悔过自新。作,振作。(成王既伐管叔、蔡叔,以殷余民封康叔,谓之卫国。)⑥周虽旧邦,其命维新:周国虽是古老的诸侯国,但周王顺承天命,不断革新。(引自《诗经·大雅·文王》)⑦无所不用其极:无不尽心尽力,追求最完美的境地。极,顶点。【白话参考】商汤王刻在洗澡盆上的警句说”如果能够一天去污纳新,就应保持天天新,新了还要更新。”《康诰》说:“使商人悔过自新,做新人。”《诗经》说,“周朝虽然是旧的国家,但因周王仁爱而禀受了新的天命。”所以,品德高尚的人无不追求至善的境地。《大学》全文释义第四章释“止于至善”1/5【注释】①邦畿(jī)千里,维民所止:国都千里,都是民众居住的地方。邦畿,国都;千里,指邦畿辖地。本段诗文引自《诗经·商颂·玄鸟》。②缗(mín)蛮黄鸟,止于丘隅:鸣叫着的黄鸟,栖息在山丘的一角。缗蛮,鸟的叫声。隅,角落。本段诗文引自《诗经·小雅·绵蛮》③子:指孔子。④于止:对于居处。于,又释为“於”,古同叹词“乌”。⑤可以人而不如鸟乎:人怎么可以还不如鸟吗?可以,又释为“难道”。【白话参考】《诗经•商颂•玄鸟》说:“国都及其周围千里之地,都是民众居住的地方。”《诗经•小雅•绵蛮》说:“叫着‘绵蛮’的黄鸟,栖息在山冈上。”孔子说:“连黄鸟都知道落脚在什么地方,难道人还可以不如鸟儿吗?”《诗》云:“邦畿千里,维民所止①。”《诗》云:“缗蛮黄鸟,止于丘隅②。”子③曰:“于止④,知其所止,可以人而不如鸟乎⑤?”《大学》全文释义第四章释“止于至善”2/5《诗》云:“穆穆文王,於[wū]缉(jī)熙敬止①!”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注释】①穆穆文王,於缉熙敬止:端庄谦恭的周文王,弘扬尧舜禹汤的美德,恭敬地止于至善的境地。穆穆,仪表端庄的样子。於[wū],同“乌”叹词。缉[jī]:继续不断。(麻析成缕连接起来纺成绳。)熙:光明,心地光明磊落。敬止:恭敬地止于至善的境地。(下文述文王?众人?)【白话参考】《诗经•大雅•文王》说:“端庄谦恭的周文王,弘扬尧舜禹汤的美德,恭敬地止于至善的境地。”做国君的,要做到仁爱;做臣子的,要做到恭敬;做子女的,要做到孝顺;做父亲的,要做到慈爱;与他人交往,要做到守信义。《大学》全文释义第四章释“止于至善”3/5《诗》①云:“瞻彼淇澳②,菉竹猗猗③。有斐④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⑤。瑟兮僴兮⑥,赫兮喧兮⑦。有斐君子,终不可諠⑧兮!”…【注释】①《诗》:《诗经·卫风·淇澳[yù]?》赞美卫武公的诗。②淇澳[yù]?:淇,淇水;澳,岸边。③菉(lù)竹猗[yī]猗:菉,古通“绿”。猗猗,植物茂盛而有光泽。④斐[fěi]:有文彩的。⑤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切、磋、琢、磨,古代制“骨、象、玉、石”器的不同工艺。此处比喻君子治学、修身之严谨、精进。⑥瑟兮僴(xiàn)兮:谨慎、威武之态。⑦赫兮喧兮:高大威严。喧,通“煊xuān”,盛大。⑧諠(xuān):忘记。【白话参考】《诗经》说:“看那淇水弯弯的岸边,嫩绿的竹子郁郁葱葱。有位文质彬彬的君子,研究学问如加工骨器,不断切磋;修炼自己(自我省察)如打磨玉器,不断琢磨。他严谨庄重,仪表堂堂。这样的一个文质彬彬的君子,真是令人难忘啊!”《大学》全文释义第四章释“止于至善”4/5…“如切如磋”者,道①学也。“如琢如磨”者,自修②也。“瑟兮僴兮”者,恂栗③也。“赫兮喧兮”者,威仪也。“有斐君子,终不可喧兮”者,道④盛德至善,民之不能忘也。【注释】①道:说。②自修:自省修身的功夫。③恂(Xún)栗(lì):意为内心充满敬畏。恂,《说文》信心也。栗,发抖。④道:说,讲。——阐释上文引用《诗经·卫风·淇澳》的诗文含义。【白话参考】这里所说的“如加工骨器,不断切磋”,是指做学问的态度;这里所说的“如打磨美玉,反复琢磨”,是指自我修炼、省察的精神;说他“严谨庄重”,是指他心怀敬畏、戒惧;说他“仪表堂堂”,是指他非常威严;说“这样一个文质彬彬的君子,可真是令人难忘啊!”是指由于他品德非常高尚,达到了完善的境界,所以使人难以忘怀。《大学》全文释义第四章释“止于至善”5/5《诗》①云:“於戏②,前王不忘③!”君子④贤其贤而亲其亲⑤,小人⑥乐其乐而利其利⑦,此以没世⑧不忘也。【注释】①《诗》:《诗经·周颂·烈文》篇。是周成王即位后祭祀祖先时戒勉助祭诸侯的诗。②於戏[wūhū]:同“呜呼”。③前王不忘:先王(盛德让人)难忘。前王,如“先王”,指周文王、周武王。④君子:指“前王”之后的君王。⑤贤其贤而亲其亲:敬重前王所敬重的贤,亲爱前王所亲近的亲人。(家族)⑥小人:相对于“大人”的小人物,其与君子仅是地位不同,非道德差异⑦乐其乐而利其利:与其同乐互利。⑧没世:(前王)过世。(又,永世。)【白话参考】《诗经•周颂•烈文》说:“啊,前代的君王(周文王、周武王)真使人难忘啊!”这是因为君主贵族们能够以前代的君王为榜样,尊重贤人,亲近亲族,一般平民百姓也都蒙受恩泽,与其同乐互利。所以,前代君王虽然去世了,但人们还是不忘记他们。《大学》全文释义第四章释“止于至善”小结知止:1.《诗》云:“邦畿千里,维民所止。”2.《诗》云:“缗蛮黄鸟,止于丘隅。”3.子曰:“人而不如鸟乎!”止于何?1.《诗
本文标题:新版标准日本语初级上册1-12课教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62376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