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计划 > 第四章 学习动机[1].ppt
人为什么要学习?•为什么有的学生无论遇到什么困难总会努力学习?•为什么有的学生就是“痛苦”地坐在教室里等待着下课也不听课学习?第四章学习动机第一节学习动机的概述第二节学习动机的基本原理第二节学习动机的培养和激发第一节学习动机的概述学习动机缺乏的案例•习得性无助•学生表现学习动机概念内涵•动机•内驱力•诱因学习动机分类“习得性无助”1967年,美国心理学家马丁·塞利格曼(Seligman)用小狗做了一个实验。他将小狗放在一个无法逃脱的笼子里,然后施予一个会令小狗很不舒服,却还不会致死的电击。小狗在宠子里四处奔逃,尝试多次努力后,还是没有办法逃离笼子,于是只好放弃挣扎,乖乖地被电击。隔天再电击一次,小狗一开始仍然跳起来惊慌逃窜,但是依然逃不掉。不久,小狗再度趴下来静静地接受电击。最后,小狗完全没有任何想要逃离笼子的表现,乖乖地等着被电击。这种现象即“习得性无助”。研究背景与过程习得性无助狗为什么不会跳过中间的挡板,以逃避电击?习得性失助感:(LearnedHelplessness):指一种学习得来的无能为力状态。我们可不可以简单认为这只狗就是不聪明,没目标?动机缺失认知缺失情绪缺失塞得格曼在无助感理论中对无助感产生的原因进行了说明。根据他的理论无助感产生过程可分为四个阶段。(1)在努力进行反应却没有结果的“不可控状态”中体验各种失败与挫折。(2)在体验的基础上进行认知。这时人会感到自己的反应和结果没有关系,产生“自己无法控制行为结果和外部事件”的认知。(3)形成“将来结果也不可控”的期待,“结果不可控”的认知使人觉得自己对外部事件无能为力或感到无所适从,自己的反应无效,前景无望,即使努力也不可能取得成果,也就是说:“结果不可控”认知和期待使人产生无助感。(4)表现出动机、认知和情绪上的损害,严重影响后来的学习。学习动机的含义和结构1、动机:引起和维持个体的活动,并使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内在心理过程或内部动力。2、学习动机:是激发个体进行学习活动、维持已引起的学习活动,并使学习行为朝向一定目标的一种内在过程或内部心理状态。学习动机的功能1、启动作用小王早上6点准时起床,背1个小时的英语单词2、指向作用小王希望能顺利通过下个星期的大学六级考试。3、维持作用哪怕生病,小王的学习计划也从不中断动机的基本结构需要——因欠缺而求获得满足认知:求知、解决问题自我提高:地位、自尊附属/交往:赞许、接纳学习动机学习需要学习期待内驱力诱因期待——目标的主观估计影响因素:父母对子女的要求;原来的学习成绩;学生在班级中的成绩名次;教师对学生的期望水平。积极诱因消极诱因二、学习动机的分类1、根据动机诱因来源内部动机外部动机对学习本身的兴趣引起,学习本身就是动力,积极、稳定。由外部诱因引起,依赖外部强化(奖励和惩罚),被动、不稳定。2、根据动机起作用时间长短近景性动机远景性动机由活动的直接结果引发,不稳定、易随环境变化。由活动的社会意义、社会价值引发,稳定性和持久性。为了个人自我实现的理想为了应付下周的测验把求知作为目标本身(内部动机)赢得长者的赞许和认可的需要(外部动机)赢得地位和自尊的需要(外部动机)3、奥苏贝尔的分类认知内驱力附属内驱力自我提高的内驱力派生地位:不由本身成就水平决定,而从赞许和许可中引申出来三个组成部分的不同比重,随年龄、性别、社会地位、人格结构等因素而定。学习效果和学习行为一致,却不一定和动机一致。学习行为除了受学习动机的调节和控制外,它还要受学习基础、教师指导、学习方法、学习习惯、智力水平、个性特点、健康状况等一系列主客观因素的制约。正负向动机、行为、效果正向一致负向一致正向不一致负向不一致学习动机++学习行为++学习效果++三、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的关系学习动机学习行为学习效果第二节学习动机理论强化需要成就归因自我效能英国教师吻猪的故事在英国南部的一所学校里,有一位老师调任一个差班的班主任,这些孩子很调皮,爱捣蛋。老师第一堂课就跟他们玩,玩得天昏地暗。下课了,老师对他们说:“孩子们,你们要是把学习成绩搞上去,我就去吻校外放牧场里的一头猪。”这些调皮的孩子们问:“老师,这是真的吗?”教师说:“真的。而且我还要吻的是一头你们认为最大的母猪。”孩子们都希望老师去吻一头猪。从那天起,课堂纪律变好了,学习积极性很高,既使有贪玩的,别的孩子也会提醒:“难道你不希望看到老师去吻那头大母猪吗?”半年后,孩子们的学习成绩有了很大的进步。在圣诞节前夜,孩子们对老师说:“老师,你可以去吻那头猪了吗?”老师说:“当然可以。”于是,老师带着这群孩子穿过公路,来到放牧场。孩子们在猪圈里找到了一只又大又肥的母猪,老师走近那头大猪,轻轻吻了它。孩子们在猪圈外笑得前仰后合,手舞足蹈。这是我的记忆中印象最深的一个教学故事。一个不顾丢失身份打赌的老师,目的是为让学生“成绩搞上去”;一群傻得可爱的,拼命地读书的学生,目的只是为了让老师“吻猪”。这也许在许多人的心目中不是一个真实的故事,但是在我的心中英国老师的形象是如此的高大,他那平易近人的态度和师生平等的意识,愿做一切事情的勇气与敬业精神,所追求的亲近自由的教育境界让我敬佩不已。每当想起这个故事我就会扪心自问:我能像英国教师那样做吗?中国教育何时出现这样的情景?一、强化理论基本观点:人的某种学习行为倾向完全取决于先前的这种学习行为与刺激因强化而建立起来的稳固联系,而不断强化则可以使这种联结得到加强和巩固。任何学习行为都是为了获得某种报偿。在学习活动中,采取各种外部手段,如奖赏、赞扬、评分、等级、竞赛等,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引起其相应的学习行为。不足:否定了人的自觉性与主动性。外部强化学习中未受强化(未获得好分数、老师或父母未称赞)学习中受到强化(获得好分数、得到老师或父母的称赞)学习中受到惩罚(被同学或老师嘲笑)获得进一步学习动机缺乏进一步学习动机产生逃避学习的动机1、人有五种基本需要:生理、安全、爱与归属、尊重、自我实现。2、五种基本需要按一定顺序逐级上升。3、只有低一级需要基本满足后,高一级需要才能成为行为动力。4、高一级需要产生时,低级需要并不消失。同一时期内,人就有多种需要并存,但有的需要占主导地位。基本观点二、需要层次理论(马斯洛)自我实现的需要高尊重的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安全需要生理需要低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Maslow)“仓廪实而知礼仪,衣食足而知荣辱”学校里最重要的缺失需要是:爱和尊重。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需要自尊需要自我实现需要年龄低高需求对制定一般目标的影响Hampden-Tuner提出的马斯洛需要的发展进程婴儿期的儿童仅能意识到当前需要,生理需要最重要儿童逐渐长大,环境的稳定性和可预测性变得逐渐重要,安全需要超过生理需要儿童继续成熟,生活的社会性方面变得相对重要,归属需要超过安全需要成年早期,自尊需要最具影响力成年后,自我实现需要随经验逐渐增强,贯穿一生需要层次理论的启示贡献:提出人区别于动物的独特的高级需要,指出了把人等同于动物的本能论的错误,也纠正了把人还原为机器的强化论的缺陷。把学习的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结合起来,对教育有实际指导意义。局限:认为只有低一级的需要满足后,才能出现高级的需要,忽视了人的自觉性、主观能动性对自身行为的调节作用。三、成就动机理论成就动机是指个体努力克服障碍、施展才能,力求又快又好的解决某一问题的愿望或趋势。它是在人的成就需要的基础上产生,是激励个体乐于从事自己认为重要的或有价值的工作并力求获得成功的一种内在驱动力。成就动机是人类所独有的,它是后天获得的具有社会意义的动机。代表人物:阿特金森(Atkinson)阿特金森认为:力求成功的动机:力求成功者(选择获胜概率为50%的任务)避免失败的动机:避免失败者(选择获胜概率为100%或0%的任务)相对稳定的性格特质,可用主题统觉测验测得Ps与Is为对立关系,任务越难,成功可能性越小,完成后体验的自豪感越多。Is=1-PsTs=Ms×Ps×Is追求成功的倾向成就需要成功的可能性成功的诱因值3、期望-价值理论:(1)趋向成功的动机(Ts)是成就需要(Ms)、对行为成功的主观期望概率(Ps)和取得成功的诱因值(Is)三者乘积的函数。主体估计到的成功的可能性对成绩自豪的感情这个人是谁?他正在做什么?结果怎么样?主题统觉测验施测中Taf=Maf×Pf×If避免失败的倾向避免失败需要失败的可能性失败的诱因值相对稳定的性格特质If=1-Pf(2)避免失败的动机(Taf)是避免失败的需要(Maf)、对行为失败的主观期望概率(Pf)和失败的诱因值(If)三者乘积的函数。Pf与If为对立关系,任务越简单,成功可能性越大,失败后体验的羞愧感越强。Ta=Ts-Tf避免失败的倾向追求成功的倾向总的成就动机(3)总的成就动机是力求成功的倾向的强度减去避免失败的倾向的强度。Ta值越高,越倾向于选择中等难度的任务Ta=(Ms-Maf)[Ps×(1-Ps)]总的成就动机成就需要避免失败需要成功的可能性对Ms=Maf的人(Ta为零):成就动机不受任务难度(Ps)影响对MsMaf的人(Ta为正值,趋向成就活动):Ps=0.5,任务难度中等时,Ta值最大对MsMaf的人(Ta为负值,逃避失败活动):Ps=0.5,任务难度中等时,Ta值最小Ta值越高,越倾向于选择非常容易或困难的任务(4)阿特金森的经典实验(1957)将80名大学生分成四组,每组20人,给他们一项同样的任务。对第一组学生说,只有成绩最好者(1/20)能得到奖励;对第二组学生说,成绩前5名将会得到奖励(5/20);对第三组学生说,成绩前10名可以得到奖励(10/20);对第四组学生说,成绩前15名都能得到奖励(15/20)。成绩水平告知获奖率(Ps)1/205/2010/2015/20实验结果:贡献:1、把动机的认知和情感方面统一起来,并用数学模型表述,得到了实验结果的验证;2、提示实际教育中给学生的任务应该具有中等难度。局限:注重动机的内部因素,未充分考虑外部社会条件对成就动机的作用。评价成就动机理论四、归因理论归因:也可以称为自我归因,指个体对某一事件或行为结果的原因的推断过程。学生对自己学业成败结局原因的推断的过程叫学业成败的归因。归因理论是由美国社会心理学家海德(Heider)在其对人际知觉的研究中首先提出的。归因理论是一种比较系统的认知动机理论。归因影响个人期望的改变和情感反应(归因后果),归因后果又影响后继的行为。于是归因就具有动机功能。对行动成败的归因如,将竞赛失败归于能力差后继行为如,丧失动力、很少参加竞赛情感反应如,沮丧、灰心对行为结果的期望如,下次也不能成功能力,根据自己评估个人对该项工作是否胜任;努力,个人反省检讨在工作过程中曾否尽力而为;工作难度,凭个人经验判定该项工作的困难程度;运气,个人自认为此次各种成败是否与运气有关;身心状况,工作过程中个人当时身体及心情状况是否影响工作成效;其他,个人自觉此次成败因素中,除上述五项外,尚有何其他事关人与事的影响因素(如别人帮助或评分不公等)。以上六项因素作为一般人对成败归因的解释或类别,韦纳按各因素的性质,分别纳入以下三个向度之内:1、因素来源:指当事人自认影响其成败因素的来源,是以个人条件(内控),抑或来自外在环境(外控)。在此一向度上,能力、努力及身心状况三项属于内控,其他各项则属于外控。2、稳定性:指当事人自认影响其成败的因素,在性质上是否稳定,是否在类似情境下具有一致性。在此一向度上,六因素中能力与工作难度两项是不致随情境改变的是比较稳定的。其他各项则均为不稳定者。3、能控制性:指当事人自认影响其成败的因素,在性质上是否能否由个人意愿所决定。在此一向度上,六因素中只有努力一项是可以凭个人意愿控制的,其他各项均非个人所能为力。维纳:归因理论维纳(Weiner)使归因理论不断完善。他提出,归因可按三个维度分类:内外源、稳定性、可控性。维度关系因素
本文标题:第四章 学习动机[1].ppt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63276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