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财经/贸易 > 资产评估/会计 > 自学考试护理本科预防医学名词解释及简答
一、名词解释1、预防医学:通过研究环境中物理、化学、生物、社会和心理行为诸因素对人群健康影响的规律,应用卫生实验技术、医学统计方法和流行病学原理,探讨相应的预防策略。2、健康: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或虚弱状态,而且应该是身心健全完满和具有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3、医学模式:观察和解决医学问题的思维方法和行为方式称为医学模式,实际上就是关于医学问题的观念形式。现代医学模式:指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它的最大特点为从单纯的生物因素扩大到人的社会、心理因素。是指导现代医学实践的理论基础。4、系统化整体护理:首先,护理重视的是人类对健康问题的反应,而不是疾病的本身;其次,人类对健康问题的反应既有生理的,又有心理和社会的,因此,护理的对象是整体的人;第三,人类既有现存的健康问题,又有潜在的健康问题,所以护理需要面对现实的病人,也需要面对任何有保健需求的人群;第四,系统化整体护理所要求的护理工作,不单纯是传统的执行医嘱任务,而是更广泛、更全面的任务,包括促进健康(对尚未患病的人)、预防疾病(对处于危险因素中人)、协助康复(对已经患病的人)和减轻痛苦(对生命垂危的人)5、三级预防:也称综合预防,是卫生工作贯彻预防为主方针的重要体现和具体措施,即以人群为对象,针对健康发展变化过程的不同时期,全方位地搞好预防、治疗和康复等保健服务。6、一级预防:也称病因预防,即采取各种消除和控制危害健康因素的措施,防止健康人群发病。首先,应制定预防疾病、促进健康的政策和策略,如全民健身运动计划、预防高血压纲要、居民膳食指南的基本原则等;其次,采取具体措施保护环境,如通过工艺改革控制工业废气污染、加强消毒灭菌净化病区环境第;第三,面向大众推行保健措施和开展健康教育,如预防接种、定期体检、慎重使用抗生素等。7、二级预防:也称临床前期预防,即搞好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的“三早”预防工作。对于慢性病,一方面利用普查、筛检、定期健康检查、高危人群重点项目检查等形式及早发现和诊断病人,另一方面要大力研制高敏感性的诊断技术和方法,大力提高治疗方案的有效性;对于传染病,要及早发现病人,及早隔离、治疗,防止扩散蔓延,并迅速做好传染病报告。8、三级预防:也称临床期预防,即预防病情恶化,防止并发症、病残和死亡,促进康复,努力恢复病人的劳动和生活能力,延长寿命。9、环境:是指以人类为中心的外部世界,即作用于人类这一客体的所有外界力量的总和,是人类赖以生存和繁衍人类所必需的各种条件的综合体。10、自然环境:是指围绕着人类的空间中可直接、间接影响人类生活、生产的一切自然形成的物质、能量和信息的总和,如空气、水、土壤、动植物、太阳辐射等。自然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繁衍的物质基础。11、社会环境:是指人类通过长期有意识的社会劳动,改造了的自然物质条件并在生产、生活和社交活动过程中形成的生产关系和社会关系,如政治制度、经济发展、人口状况、文化教育、卫生医疗服务等。它不仅可直接影响人体的健康,而且还可影响自然环境和人们的心理环境,间接地影响人体的健康。因此,社会环境对人体健康影响的重要性,已愈来愈受到人们的重视。构成环境的主要的生物、化学、物理和社会心理等因素。12、生物圈:地球表面是由大气、水、土壤、岩石构成的,适合生物生存的地球表面范围称生物圈。13、生态系统:是生物落群与生活环境的综合体。包括非生物成分(主要是无机物)、生产者(绿色植物及某些藻类)、消费者(各种动物和人类)和分解者(微生物和真菌)等四部分。其功能(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这三项功能)14、食物链:是指共存于一个生态系统中的多种生物,其中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食,彼此形成的一个以食物为环节的锁关系。15、物质循环:进入生态系统的一切物质,在动物的尸体、植物的残体经过微生物分解后,又回到自然环境,然后再被绿色植物重新吸收利用,再进入食物链,如此循环往复,进行物质循环。16、食物网:是指在一个生态系统中,食物关系往往错综复杂,多条食物链相互交织、彼此结成网状结构,称食物网。17、生物富集:许多化学物质,在生物体内的一系列生物化学变化将通过食物链在各种物体之间传递,导致生物体内的浓度逐渐增高并超过了环境中的浓度,这种现象称为生物富集工或称生物浓集。18、生态平衡:是指生态系统各部分的结构与功能均处于相互适应、相互协调的平衡状态。19、生物-环境复合体系:自然界中的一切生物,包括人类在内,与无生命的环境构成一个互相作用、互相依存的统一整体,通过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联系结成为-环境复合体系,通常按生命系统的复杂程度,将其分为分子、细胞、组织、器官、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和复合系统八个系统。20、温室效应:指由于生活、生产、交通等所造成的大量燃料的燃烧,导致大气中二氧化碳、甲烷、臭氧、氯氟烃等气体含量增加而引起的地球平均气温上升。气温的升高有利于病原体加速繁殖,造成各种传染病、寄生虫病及生物性地方病的发病率上升;同时也可以造成人对环境温度变化适应不良不利影响。21、地方病:是指局限于某些特定地区或流行的疾病,或是在某些地区相对稳定无需自外地输入传染源就经常发生的疾病。22、地球化学性地方病:指由外环境中某些元素或化合物通过水、粮等进入人体的量不足、过剩或比例失调所致的疾病。常见的有元素缺乏性疾病和元素中毒性(过剩性)疾病。23、自然疫源性地方病:也叫生物源性地方病,其病因为病区微生物和寄生虫等,是一类传染性的地方病,如鼠疫、布氏杆菌、血吸虫病等。将其列为自然疫源性地方病是因为它们同样具有严格的地方性区域特征。24、碘缺乏病:是指机体在不同生长发育阶段因碘摄入量不足所导致的以智力障碍为主要危害的一系列障碍,主要包括地方性甲状腺肿、地方性克汀病、亚临床型克汀病、智力障碍、生殖功能障碍。25、地方性氟中毒:指生活在高氟地区的居民长期摄入过量的氟而引起的以氟斑牙和氟骨症为特征的一种全身性慢性疾病。26、氟斑牙:由于摄入过量的氟沉积在牙组织中,使牙齿的成釉细胞中毒,阻碍了牙釉质的发育,使其不能形成正常的牙釉结构,牙釉表面出现浑浊、无光泽、白垩斑点、条纹、进而色素加深并逐年加重,牙釉呈点、凹陷、缺损以至脱落。27、地方性克汀病:主要为出生、居住于碘缺乏病地区的儿童患病,由于患儿在胎儿期缺碘,其甲状腺不能合成足量的甲状腺素,致使全身各系统,尤其是神经系统的发育障碍。表现为智力低下,有身体发育障碍,常有典型的克汀病形象(傻相、塌鼻梁、眼距宽等),体检可发现缺碘和甲状腺功能低下的证据。28、碘油:是植物油和碘化合而成的有机化合物,国内一般采用碘化核桃油或豆油。碘油分成肌肉注射和口服两种,是防治碘缺乏病的有效制剂。29、环境污染:由于各种人为的、自然的因素使环境的构成或状态发生变化,扰乱破坏了生态系统的平衡和人类生活正常的生活和生产环境,对人类的健康造成直接、间接或潜在的有害影响,称之为环境污染。30、公害:是指严重的污染引起的环境破坏。31、公害病:指环境污染造成的地区性中毒性疾病。公害病的主要特点是环境破坏严重,危害大量人群,短期内病人急剧增多,死亡率高,遗留下来的治理问题多且复杂等。32、环境污染物:进入环境并能引起环境污染的物质称为环境污染物,按污染物的性质常将环境污染分成三类,化学性污染物、物理性污染物和生物性污染物。33、致突变作用:是指环境中某些有害的化学、物理和生物因素,在一定条件下作用于机体,导致机体遗传物质发生的突然变异,主要表现为染色体畸变和基因突变。一般认为突变将对人体健康造成严重危害。34、非特异性损害:指环境污染物对人类健康生成的一系列伤害,如致敏作用、局部刺激作用等。表现为一般常见病的发病率增高,人体抵抗力下降、劳动能力下降等。35、高危人群:由于存在个体差异,人群中总有少数人对环境污染物特别敏感,这部分人即为高敏感人群或高危人群。高危人群更易受到损害,因此在制定环境卫生标准时应加以考虑。36、免疫抑制作用:某些污染物作用于机体,可使机体的免疫反应过程的某个或多个环节发生障碍,免疫力降低,诱发某些疾病的发生,这种现象叫作免疫抑制作用。37、职业有害因素:在生产环境和劳动过程中存在或产生的可能危害职业人群健康和影响劳动能力的各种因素。38、职业病:职业人群在生产劳动等职业活动中由职业性有害因素直接引起的特定疾病。即医学上广义的职业病。由政府主管部门用法令的形式明文规定的职业病称为法定职业病。39、职业性损害:是指由职业性有害因素对职业人群所产生的各种损害,包括职业病、职业性多发病和职业性外伤。40、职业中毒:在生产劳动过程中由生产性毒物引起的中毒。41、窒息性气体:是指进入人体后,使血液的运氧能力或组织利用氧的能力发生障碍,造成组织缺氧的有害气体。42、分散度:指物质被粉碎的程度。其中以粉尘颗粒直径大小组成的百分比称为粒子分散度,而以尘粒大小的质量构成百分比则称为质量分散度。43、矽肺:由于长期吸入高浓度游离二氧化硅的生产性粉尘而引起的以肺组织纤维化为主的疾病。44、矽尘作业:指接触含有10%以上游离二氧化硫粉尘作业。45、中暑:是在高温作业环境下,由于热平衡和/或水盐谢紊乱而引起的以中枢神经系统和/或心血管系统障碍为主要表现的急性综合征。46、噪声性耳聋:因长期接触强烈生产性噪声,听觉感受器发生退行性病理改变,导致以高频听力下降为主的永久性阈移,并发生语言听力障碍者称噪声聋。属感间性耳聋。47、工作有关疾病:指职业人群受生产环境及劳动生产过程中某些不良因素的影响,导致机体抵抗力下降,使某些常见病发病率增高,或促使潜在的疾病发作,或使现患疾病加重等,这类疾病统称工作有关疾病。48、氯化消毒法:利用液氯或含氯消毒剂(如次氯酸钠、二氧化氯等)在水中水解产生的次氯酸杀灭病原体。消毒剂投因方法有定时定量投加法和定容定量投加法。余氯量及接触时间,污水的特性和病原体的抵抗力是影响消毒效果的主要因素。49、医院环境管理:医院环境管理是医院对损害环境行为或活动施加影响,并通过途径或手段创造一个整洁、安静、舒适的工作环境和休养场所的全过程管理。50、有机垃圾:除厨房的剩余饭菜、动物残骸、蛋壳、鳞、毛和植物的枝茎、叶等外,还有病人的各种临床标本、染有病人的脓血的组织物、切除的肢体和摘除的脏器等,这些污物应做到由专人定时收集。收集容器必须结构坚固、防蝇、防鼠,并要防止液体渗漏,而且轻便、内壁光滑、便于搬运和消毒。收集时,应将医疗污物和生活废弃物分别放置。51、层流血液病房:白血病人当主要是通过化学疗法或通过骨髓移植的方法治疗,由于化疗使病人几乎丧失对疾病的抵抗力,因此只有在无菌环境中治疗,才能防止感染其它的疾病。这种病房均应单间布置,有专门的护士站,处于同一区域内,方便监护、治疗。病房由洁净空调系统层流送风,洁净度为100级,一般一间房对应一个独立空调系统,以防止交叉感染。52、心身疾病:是一组有身体症状,其发生、发展、转归和预防与社会心理因素有密切关系的疾病或综合症。53、心身医学:也称心理生理紧张,感到似乎即将发生不幸的心境。程度严重时称之为惊恐。典型症状为面容紧张、愁眉紧锁,无法安静,两手做无意义的小动作,握拳弄指,常有重复、刻板的动作,难以入睡,睡眠不良,多梦和夜惊,以及躯体和自主神经功能失调症状和血糖、肾上腺素、皮质类固醇增加等系列化改变。54、抑郁:是指由于突然的严重打击(如亲人死亡、意外事故、失恋、失业等)造成的悲观心境。其特征症状有食欲不振、睡眠不佳。体重下降、兴趣丧失、活力缺乏、心境心境悲观、自罪自责、消极厌世等。55、生理始基:是指心身疾病病人在患病前的生理特点,它决定着个体对心身疾病的易患性及所患疾病的种类。56、必需氨基酸:是指人体内不能合成或合成速度不能满足机体的需要,只能从膳食中摄取的氨基酸。57、合理膳食:是指能全面达到营养素供给量的膳食,又称平衡膳食。。58、营养素:是指食物中具有营养功能的物质它包括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维生素、无机盐和微量元素、水等。59、营养素需要量:是指维持正常功能所需营养素的数量。它是根据长期的膳食调查、营养生化试验,并结合机体不同的生理情况和劳动条件而制定
本文标题:自学考试护理本科预防医学名词解释及简答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65100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