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献 > 理论/案例 > 第七章增强法律意识弘扬法治精神(上)
第七章增强法律意识弘扬法治精神(上)第一节领会社会主义法律精神一、我国社会主义法律的内涵什么是法律我国社会主义法律的本质案例讨论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会发现,某人某天见了老师没有主动热情地招呼、问好,于是人们谴责他,说他没有礼貌;某人在十字路囗正好遇见红灯,其视而不见,直接闯过去了,结果被交通警察罚款;某人在用人单位上班迟到了,结果用人单位扣减了其报酬,......。请问:为什么这些行为受到的处理各不相同?(一)法律的一般含义自古以来,无数的思想家、法学家呕心沥血、绞尽脑汁,对法提供了琳琅满目的释义。法的字源法的字源法律是国家制定或认可并以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反映由特定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所决定的统治阶级意志的规范体系。注意有三层含义:1、法律是由国家创制并保证实施的行为规范法律是由国家创制的。制定认可法律是一种行为规范。创制法律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法律所体现的是统治阶级的阶级意志,是整体意志而非个人意志。法律所体现的统治阶级意志不是统治阶级意志的全部,而是上升为国家意志的那部分意志。2、法律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地理环境人口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3、法律由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决定法律不是凭空出现的,而是产生于特定时代的物质生活条件基础之上。在一个社会中,有什么样的生产关系,就有什么性质和内容的法律。人类社会相应产生了四种类型的法律。(二)我国社会主义法律的本质可以从三个方面把握:1、我国社会主义法律是工人阶级领导下的广大人民意志的体现。社会主义法律体现了阶级性和人民性的统一。2、我国社会主义法律是社会历史发展规律和自然规律的反映,具有鲜明的科学性和先进性。社会主义法律在本质上具有人民性,它与历史发展的基本方向和基本规律是一致的。社会主义法律制度将不断地改革与创新。3、我国社会主义法律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顺利发展的法律保障。社会主义法律在国家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和对外经济、文化、政治关系的交流与发展中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二、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什么是法律体系什么是法律部门我国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具体框架法律体系是指一个国家的全部现行法律规范分类组合为不同的法律部门而形成的有机联系的统一整体。法律部门是指一个国家根据一定的原则和标准划分的本国同类法律的总称。法律部门是法律体系的有机构成部分,也是法律分类的一种形式。我国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具体框架我国目前已初步形成了以宪法为核心的法律体系,它由宪法、行政法、民商法、经济法、刑法、程序法等法律部门组成,到2010年将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三、我国社会主义法律的运行什么是法律的运行?法律的运行是一个从创制、实施到实现的过程。它包括法律制定(立法)、法律遵守(守法)、法律执行(执法)、法律适用(司法)等环节。法的运行立法守法执法司法如图示:(一)法律制定1、什么是立法是指有立法权的国家机关依照法定职权和程序制定规范性法律文件的活动,是法律运行的起始性和关键性环节。2、我国立法权限的划分中央一级立法权限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行使国家立法权制定法律国务院根据宪法和法律制定行政法规地方立法权限一般地方的立法权限特殊地方的立法权限我国的立法程序法律案的提出法律案的审议法律案的表决法律的公布(二)法律的遵守什么是守法是指国家机关、社会组织和公民个人依照法律规定行使权力和权利以及履行职责和义务的活动。“一切国家机关和武装力量、各政党和各社会团体、各企业事业组织都必须遵守宪法和法律。”——《宪法》守法应有两层含义:依法承担并履行法律义务;依法享有并行使法律权利。(三)法律执行1、什么是执法广义:是指国家机关及其公职人员在国家和公共事务管理中依照法定职权和程序,贯彻和实施法律的活动。狭义:国家行政机关执行法律的活动。行政执法是法律实施和实现的重要环节,对实现国家职能和法律价值具有重要意义。2、行政执法的特征行政执法的主体主要是国家行政机关及其公职人员。行政执法应遵循合法性原则、合理性原则。合法性原则:要依法行政合理性原则:要适当合理(四)法律适用1、何谓法律适用?又叫司法,是指国家司法机关及其公职人员依照法定职权和程序使用法律处理案件的专门活动。2、司法的特征司法的主体是国家的司法机关;司法与法律纠纷、违法的出现相联系;司法活动是严格按照诉讼程序进行的。3、司法的基本要求正确合法及时公正合理四、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一)什么是法治法治是一种治理国家的理论、原则、理念和方法,是一种社会意识。(二)法治与法制的区别与联系1、区别:法制legalsystem法律制度的总称。它只是一种制度工具,可以存在于任何性质的国家中。法治ruleoflaw法律的统治。它反映了一种价值目标与人文关怀,追求公平正义,保障自由和民主权利的价值观、原则和精神。2、联系:法制是法治的基础和前提条件,要实行法治,必须要求完备法制,加强法制建设。依法治国的科学内涵“依法治国,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依法治国的科学内涵依法治国的主体是广大人民群众。依法治国的切入口和着力处是“依法”,而不是“以法”。依法治国的出发点和归宿点是“治国”而不是“治民”。依法治国的关键是强化监督,要求我们党实现执政方式和治国方略的转变。(四)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主要任务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提高党依法执政的水平建立社会主义法治政府健全司法体制与制度完善权力制约与监督机制培植社会主义新型法律文化小结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关系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千秋大业。只要我们坚持把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与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齐心协力,共同推进,一个人人知法守法、处处法治昌明的社会就一定会到来。第七章增强法律意识弘扬法治精神(下)第二节树立社会主义法治观念树立社会主义法治观念,关系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实施,关系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历史进程。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需要怎样的法治观念呢?一、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观念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是社会主义的重要特征。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的根本保证。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相互依存、相互促进。二、法律权利与义务观念(一)什么是法律权利和法律义务法律权利:是为或要求他人为或不为某种行为的资格。法律义务:是法律关系主体依法应当或必须为或不为某种行为的责任。(二)法律权利与法律义务的性质法律性(来源于法律规定或从法律规定中推导出来)行为性(作为或不作为)界限性(三)法律权利与法律义务的关系结构上的相关关系;总量上的等值关系;功能上的互补关系。如何正确处理权利与义务的关系?三、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观念公民在守法上一律平等平等地享有权利,平等地履行义务。公民在适用法律上一律平等平等地受法律保护或受法律追究和制裁如何理解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讨论:农民工问题的解决第三节增强国家安全意识一、确立新的国家安全观(一)什么是国家安全(二)传统的国家安全观(三)新的国家安全观(一)什么是国家安全国家安全一般是指一个国家不受内部和外部的威胁、破坏而保持稳定有序的状态。国家安全问题事关国家安危和民族存亡,事关每一个公民的切身利益。(二)传统的国家安全观传统的国家安全观将国家安全理解为政治安全和国防安全,即主权独立、领土安全、政治稳定等。(三)新的国家安全观国家安全不仅仅是传统的政治安全和国防安全,还包括经济安全、科技安全、文化安全、生态安全、社会公共安全等。美国2006年防务评估把中国视为“处于战略十字路口的新兴军事强国”。将其战略重点转向恐怖主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和“新兴战略对手”。美绘制我各大军区范围图美绘制我近、中程导弹打击范围美绘制我中、远程导弹打击范围1、政治安全和国防安全政治安全是国家的政治制度和政治形势保持稳定,不受国内外敌对势力的破坏和颠覆。国防安全是国家的领土、领海和领空安全,不受外来军事威胁或侵犯。政治安全和国防安全是国家安全的支柱与核心。台独危险依然存在台军接连不断的军事演习2、经济安全是指国民经济能够抗御国内外各种经济风险而保持平稳有序运行的态势,包括金融安全、能源安全、贸易安全、粮食安全等。经济安全是国家安全的基础。刘广智投敌叛变案前空军指挥学院院长刘广智生活腐化堕落,向境外敌对势力出卖绝密情报,被处以死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方复明窃取国家机密案原浙江省电力局副局长方复明,1994年加入美国国籍,以非法手段获取国家秘密文件35份,行贿24.5万美元。处以有期徒刑5年。3、科技安全是国家的科学技术系统能够有效得应对来自内部和外部得威胁,维护和实现国家利益的能力和状态。科技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支撑力量。4、文化安全是一国人民能够独立自主地选择自己的价值观念、文化制度,独立自主地控制和利用自己的文化资源。信息安全和网络安全需尤为重视。5、生态安全是指国家所处的自然生态环境能够维系其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的状态。生态安全的保障对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起着重要作用。保护动植物资源生物入侵——南美食人鱼生物入侵-疯长的水葫芦6、社会公共安全是国家预防、控制、处理各种违法犯罪活动和突发灾害事故,以维护社会治安,保障社会正常的工作和生活秩序,保护国家和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包括社会治安、公共卫生安全和食品安全等。二、掌握国家安全法律知识国家安全的一般法律制度国家安全法律制度经济安全法律制度网络信息安全法律制度生态安全法律制度社会公共安全法律制度三、履行维护国家安全的义务(一)依照法律服兵役和参加民兵组织的义务(二)保守国家秘密的义务(三)提供便利条件或其他协助的义务(四)如实提供证据的义务(五)及时报告危害国家安全行为的义务(六)不得非法持有、使用专用间谍器材的义务第四节加强社会主义法律修养一、培养社会主义法律思维方式(一)法律思维方式的含义(二)法律思维方式的特征(三)培养法律思维方式的途径(一)法律思维方式的含义法律思维方式是按照法律的规定、原理和精神,思考、分析、解决法律问题的习惯与取向。按照法律思维思考与处理问题、与按照道德思维、经济思维或政治思维思考与处理问题,有时会得出不同的结论。强调一点在对法律问题的思考与处理上,法律思维应当优先,不能用道德的原则和道德评价取代法律的规则和评价。(二)法律思维方式的特征讲法律讲证据讲程序讲法理讲法律就是首先要以法律为准绳思考与处理问题。行为合法违法宪法——违宪责任刑法——刑事责任民法——民事责任行政法——行政责任1、讲法律讲证据就是要以证据为根据思考与处理法律问题。证据就是以法律规定的形式表现出来的能够证明案件事实情况的事实。证据的特征:合法性;客观性;关联性2、讲证据讲程序就是要从法律程序出发思考与处理问题。程序就是法律所规定的法律行为方式和过程。程序公正是实体公正的前提;程序公正是保障实现个案实体公正最有力的制度保障。3、讲程序法律思维的任务不仅是获得处理法律问题的结论,而且要为法律结论提供充分的法律论证与法律理由。4、讲法理法律思维对理由的要求:理由必须是公开的;理由必须有法律上的依据;理由必须具有法律上的说服力。(三)培养法律思维方式的途径1、学习法律知识2、掌握法律方法3、参与法律实践二、树立和维护社会主义法律权威(一)什么是法律权威(二)维护法律权威的意义(三)如何维护法律权威(一)什么是法律权威法律权威是就国家和社会管理过程中法律的地位和作用而言的,是指法律的内在说服力和外在强制力得到普遍的支持和服从。(二)维护法律权威的意义树立法律权威是促进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是国家稳定的坚实基础。(三)如何维护法律权威应努力做到三点:树立法律信仰积极宣传法律知识敢于同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思考题1、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主要难点有哪些?2、联系实际,谈谈如何正确处理法律权利和义务的关系?3、大学生应该如何增强社会主义法
本文标题:第七章增强法律意识弘扬法治精神(上)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0210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