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畜牧/养殖 > 构建完整的生态农业产业链促进农业的科学发展综述
构建完整的生态农业产业链促进农业的科学发展——广州增城市生态农业调研报告白国强李韬[摘要]现代生态农业因良好的经济、环境效益备受重视,其发展的核心在于产业链的构建。本报告通过对增城市现代生态农业发展的实地调研,分析了增城市在打造现代生态农业产业链过程中的措施和问题,并以增城迟菜心这一知名品牌为例详细阐述了增城在生态农业产业产业链构建中的基本经验,为其它地区提供借鉴。[关键词]增城市生态农业农业产业链现代生态农业是世界农业发展的一个基本发展趋向。推进现代生态农业的发展是我国农业转型升级的一个重要战略。增城市充分发挥了地域优势,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实践,逐步摸索出了比较成熟的现代生态农业发展经验,为增城市赢得了首个“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的称号。2011增城在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排名第九位,连续11年稳居广东省第一名。一、增城市现代生态农业的基本情况增城市在发展现代生态农业的过程中,从区域布局、产业融合、品牌建设、质量保障、技术支撑等多方面入手,构建起完善的现代生态农业生产链条,为现代生态农业的区域化布局,加快农民增收致富的步伐,积累了可资借鉴的经验。增城市的现代生态农业有以下几个主要特点:1.经济效益好。增城现代生态农业的高效益在提供农业产量的同时,也加快了农民收入增长的步伐。2009年,增城被农业部评为“全国生猪输出大县”和“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2005-2010年,增城农业总产值增长64%,而同期,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03%,增幅连续5年超过城镇居民收入。2010年,增城市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0623元,远远领先于全国水平。2.品牌效应突出。增城市农产品享誉珠江三角洲地区,具有广阔的市场。丝苗米顺利通过原产地保护认证,成为广州市第一个受国家法律保护的地理标志产品,其中“挂绿”牌生态丝苗米最高销售价格达每公斤25元,经济效益显著。而市面上常见的蔬菜——菜心,在增城经过生产迟、精选和包装后,销售价格可达20元/公斤以上,每年菜心的产值达1.2亿多元。3.农产品质量高。增城市在生态农业的各个环节,包括土地、水、投入品、技术、设备、基础设施、产品及其包装等都有完善的标准,对农产品进行全过程检测检验、层层把关,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4.产业高度融合。增城市利用靠近广州中心城区的地理优势,实现了生态观光旅游与农业生产的有机结合。借助绿道网、白水寨风景区、自行车休闲健身道、绿色廊道、休息驿站和生态公园,增城市的现代生态农业园变成了公园,农产品变“卖”为“买”,极大地提高了农产品的知名度与价值,休闲旅游产业与生态农业呈现出了良性互动、循环促进的局面。5.信息化水平高。通过都市“五好”农业信息平台、特色农业产供销信息服务平台的建设,增城市的现代生态农业发展可以享受信息咨询、农产品销售、上网浏览、技术指导、学习培训于一体的农业信息,实现网上供求信息发布及查询、网上专家咨询交流、网上技术服务等多项功能,农产品交易速度快、频次高,交易额迅速扩大。二、主要经验和措施1.科学的产业布局与生态补偿机制。2003年,增城市提出了“用不平衡的发展破解发展的不平衡”理念,将全市划分为三大主体功能区,南部工业区,中部城市功能区,北部生态区,明确1000平方公里北部山区不得发展任何工业。同时,建立干部绩效分类考评机制,北部重点考核农业产值、服务业产值和生态保护水平,并规定北部山区镇税收地方留成部分全额返还,每年把南部镇税收超收分成的10%转移给北部山区,确保北部干部收入与南部干部基本持平,每年还安排山区镇专项建设资金各5000万元用于北部生态建设,提高北部山区发展生态农业的积极性。2.土地规模利用和农业集约化经营。按照集约、集聚、集群的发展思路,积极推动富余农民向城镇集中,农业用地向农业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和种养大户集中,不断扩大规模化经营覆盖面。一是加快农村土地流转。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和不得改变土地集体所有性质、不得改变土地用途、不得损害农民土地承包权益“三不得”原则,鼓励农民以转包、出租、互换、转让、股份合作等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截止2011年12月底,增城市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面积达165926.98亩,占家庭承包总面积的43%,其中规模流转面积(300亩以上)达33784.88亩。二是加快建设农业生产基地和农业园区建设。在促进农村土地流转的基础上,按照统筹规划、分工协作、集中投入、连片推进的要求,引导农业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和种养大户建立农业生产基地。全市有连片1000亩以上的粮食生产基地9个,连片100亩以上的荔枝、龙眼基地251个,连片100亩以上花卉苗木场42个,连片100亩以上的蔬菜种植大户(企业)28个,广州市十大蔬菜基地4个,努力将现代农业园区建设成为布局合理、基础设施完善、产业突出、生态优良、科技领先、服务高效的现代农业平台。3.培育适应现代生态农业发展的市场主体。一是积极探索农村股份合作经济联社发展模式。按照“独立核算、自主经营、自负盈亏、民主管理”的原则,依托村党组织和村委会等农村基层组织,选取集体资产所有权清晰、农民参与积极性高的村集体开展试点工作,逐步扩大农村股份合作制覆盖面,让农村股份合作经济联社真正成为做强做大农村集体经济的市场主体,成为带领农民奔康致富的龙头。二是加快发展农业专业合作社。围绕“增城十宝”农产品、特色农业、农产品流通和农机服务等组建农民专业合作社,促进我市农民专业合作社有序、健康、快速发展。2011年有农民专业合作社237家,成员8044人,带动农户2.5万多户,经营面积6万多亩。共培育了l家国家级、5家省级、4家广州市级示范性农民专业合作社,有12家农民专业合作社与超市、学校等单位成功实现“农超对接”,交易额达1612.5万元。三是大力发展农业龙头企业。在贷款贴息、技术改造、购置设备、扩大规模等方面加大对农业龙头企业的扶持和培育力度,不断提高农业生产的组织化和市场化程度。全市有农业企业389家,2011年有广州市级农业龙头企业达到9家,销售收入18.7亿元,加工农产品42.4万吨,带动农户1.8万户,带动农户发展种植面积6万亩,带动农户增收1570万元。四是培育农产品流通主体。加强了农产品流通体系的建设力度,建成了各类农产品批发市场37个和一批流通大户,年交易量36.8万吨,大大畅通了农产品的销售。4.推动现代农业与生态旅游产业有机融合,拓展现代生态农业发展新路子。充分利用山水田园和优美的生态资源,从2008年起规划建设绿道网,率先从市区到白水寨风景区建设了IOO多公里的自行车休闲健身道,沿市域区域性主干道两侧建设了绿色廊道,沿自驾车游绿道建设了休息驿站和生态公园,到2011年,我市已先后建成335公里绿道以及22个绿道驿站,连接起南中北三大主体功能区,串起沿线的村庄发展农家乐和乡村游,建设“绿上添花”景观带,构建生态休闲旅游产业链。带动农民就业创业,促进了农产品流通升值和农民增收致富。5.不断加大农产品品牌创建和推广力度,变优质农产品为旅游商品。通过举办挂绿荔枝拍卖会、荔枝旅游文化节、增城菜心美食节、开展“增城十宝”农特产评选等一系列的宣传推介活动,发掘了一大批传统名优农产品,创立了品牌,发展了“增城十宝”农特产。同时引导农业企业积极实施品牌战略,对农产品进行深加工和精包装,提高产品知名度和市场竞争力,大大增强了我市农产品的销量和效益。到目前止,增城市农业品牌共有2个获得“广东省名牌产品”称号,有4个获得“广东省著名商标”称号,有5个获得“广州市著名商标”称号,有三个获得国家地理标准保护认证。6.加强农产品标准化建设,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一是制订推广农业标准化生产。全市已制定了12个广州市地方标准、1个国家标准。建设标准化示范区3个,标准化生产推广面积达50万亩。以标准化农田建设为例,到2011年,增城投入农建资金6.25亿元,建设标准化农田31.5万亩,为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农业抗御旱涝灾害,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发挥了枳极作用。二是加大农产品认证工作力度。全市有209个生产基地通过无公害产地认定,认定面积达22.4万亩;有41个农产品获得无公害农产品认证,认证的生产规模有2.8万亩,年产量11.8万吨。有2个农产品获得绿色食品认证,2个获得有机食品认证,大大促进了农产品标准化生产,提升了农产品的质量和市场竞争力。三是加强对农产品生产环节的监管力度。加强农产品的监测和农业投入品的监管,每年抽检蔬菜、畜禽、水产等产品标本6万多份,保证了农产品质量安全。三、增城迟菜心案例分析迟菜心又名高脚菜心,是增城远近驰名的特产蔬菜品种。以出产迟菜心而闻名的小楼镇位处增城北部山区。就在几年前,小楼还是真正的“穷乡僻壤”。农民冬季种植的“迟菜心”由于不被外界了解,只能本地农民“自产自销”。在当地政府的指引下,增城迟菜心逐渐在当地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专供香港市场的精装盒装迟菜心,一盒3斤卖到328元港币,赶上了人参的价格。2012年增城市种植菜心3.3万亩,预计实现产值1.98亿元,带动农民直接增收1.32亿元。这些成就得益于当地政府对迟菜心产业链的精心打造:1.产前的科学布局。增城市根据区域发展的特点和不同的资源禀赋条件,因地制宜地把全市规划为三大主体功能区。南部工业基础较好、区位优势明显,定位为重点开发的新型工业化区;中部城市功能和设施都比较完善,定位为优化开发的文化生活区;北部工业基础比较差,但生态环境好,定位为限制工业开发的生态产业区,重点发展与旅游业有机结合的生态观光农业。这种科学的区域布局引导全市农业产业集中连片、集约集群、规模化发展,形成在主体功能区框架条件下的现代生态农业发展体系,也为北部发展生态农业提供了优良的环境。2.产中的标准化生产。由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发布《广州增城菜心生产技术规程》(DB440100/T72-2005),对增城迟菜心的品种、立地条件、栽培管理、采收、贮藏、质量特色等制定了相应的标准体系。农业局组织菜农进行系统化管理,严格按照绿色无公害蔬菜的要求进行种植,同时按照《广州增城菜心操作规程》统一施用农家有机肥,禁用化肥、农药,使增城菜心的品质优于其他产区同类产品,确保增城迟菜心的质量。3.产后的品牌建设与营销。一是举办美食节,加强宣传力度。2004年以来,小楼镇以菜心为媒,文化搭台,经济唱戏,先后与中央电视台,中国蔬菜流通协会合作,大力推广特色菜心文化,精心打造增城菜心美食节。通过菜心美食节的宣传推介,增城迟菜心的知名度大幅提升。二是强化品牌建设与保护。2004年,小楼镇向国家商标局取得“仙境”牌注册商标,当地迟菜心被广东省农业厅认定为无公害蔬菜。中国蔬菜流通协会授予“仙境”牌增城菜心全国知名品牌称号。2010年,增城迟菜心正式成为国家质检总局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开始在全国范围内获得各地质检部门组织实施的地理标志产品保护措施。三是建立统一的销售配送中心。在上游,配送中心与小楼腊圃迟菜心生产基地建立紧密合作关系,形成了产业化、专业化、网络化、现代化等一条龙蔬菜绿色加工通道。在下游,配送中心与广州市城配通物流有限公司、广州正佳广场经营管理有限公司签订增城菜心经销协议,与珠岛宾馆、广州酒家等10家单位代表签订增城菜心直销协议。通过配送中心,增城迟菜心以“仙境”牌销往珠三角,甚至全国各大城市。四是创新销售方式。销售方式由过去农民单一直销,发展成为菜贩、酒家、邮政速递乃至整个粤港澳地区饮食企业“订单式”采购。当地政府借助邮政11185专线电话和183网站开展电子商务形式的销售,通过邮政特快专递将增城菜心送货到家,市民只要在下午5点前下单,翌日即可收到接单后才采摘的新鲜菜心。之后,又开通了“菜务通”网上订购服务,方便顾客订购,促进菜农销售。四、存在的主要问题经过多年的实践和理论研究,增城现代生态农业经济发展已经建立起比较完善的生态农业产业链,但是在调研过程中我们也发现还有一些问题需要进一步完善:1.技术支撑体系不完善。增城市每年在春耕生产时节、科技活动月,联合科协等相关部门,开展送科技下乡活动,免费派发新品种,解答农民咨询。这些措施对保障农业增产增收有一
本文标题:构建完整的生态农业产业链促进农业的科学发展综述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03208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