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1901-1905)Ending栏目分类:新政背景1.八国联军侵华后,清政府屈辱的签订了《辛丑条约》,使得帝国主义列强在中国争夺加剧,民族危机加深。2.革命党屡次发动武装暴动,阶级矛盾激化3.国家财政出现亏空。4.国内的知识分子的觉醒,主张对国家体制进行改革。原因:•客观原因:经义和团的震荡和八国联军的打击,清政府无法照旧统治。•主观原因:通过改革清王朝实现自我拯救。回首页线索一:内容线索二:人物1.张之洞2.袁世凯李鸿章荣禄昆岗1.筹措军饷,训练新兵2.振兴商务,奖励实业3.废除科举,育才兴学4.改革官制,整顿吏治回首页返回1.筹措军饷,训练新兵清政府对此投入了巨大财力,花费了很大力气。1901年8月29日,清政府下谕①全国停止武科科举考试;9月11日命令各省仿北洋、两江②筹建武备学堂;9月12日下谕全国各省③裁汰旧军,编练“常备军”。1903年12月4日④设立练兵处,推行编练“新军”计划。返回2.振兴商务,奖励实业1903年9月,清政府设立商部,倡导官商创办工商企业。①允许自由发展实业,②奖励兴办工商企业,鼓励组织商会团体。③返回①废科举②办学堂③派留学。1901年9月4日,清政府命令各省城书院改成大学堂,各府及直隶州改设中学堂,各县改设小学堂,并多设蒙养学堂。12月5日,颁布学堂科举奖励章程,规定学堂毕业生考试后可得进士、举人、贡生等出身。3.废除科举,育才兴学返回4.改革官制,整顿吏治①裁冗衙。②裁吏役。③停捐纳。停止报捐实官;停止捐纳武职张之洞——清末新政改革中国教育制度:废除科举制确立中国近代教育制度返回袁世凯——清末新政“极力拥护”1901年袁世凯在山东创建山东大学堂(今山东大学)。1902年,袁世凯兼任政务处参预政务大臣和练兵大臣,在保定编练北洋常备军(简称北洋军)。1903年,清政府在北京设立练兵处,袁世凯任会办大臣,掌握实权。袁世凯兼任督办电政大臣、督办铁路大臣及会议商约大臣。他在发展北洋工矿企业、修筑铁路、创办巡警、整顿地方政权及开办新式学堂等方面,都颇有成效。袁世凯大力襄赞新政,包括废科举、督办新军、建学校、办工业等,第一支中国警察队伍亦于天津成立,也筹划修建了中国第一条自主建造的铁路——京张铁路。返回我来评一评清末新政未触及清朝腐朽的封建专制统治和高度的皇权。但新政产生了积极的作用:1.政治:官制改革,精简机构,打破传统的六部建置,提高了行政管理的近代化水平;2.经济: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3.军事:军制改革为现代军制奠定了基础;4.文化:废止了科举制度,开创了现代教育与现代人才培养的模式;5.思想:民主观念传播,促进人们思想的解放。回首页特别提醒:清末新政(又称庚子新政、庚子后新政),后继清朝的中华民国称遮羞变法。但改革内容多与1898年的戊戌变法雷同。勿混淆洋务运动戊戌变法清末新政相同背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下,民族危机空前加重,清政府加强巩固自身统治内容都涉及加强军事、进行文教培养人才、经济方面的改革结果都因触及君主专制政体和地主封建土地所有制度,没有政治体制的深刻变革而失败。作用对历史的发展进程都起了一定的推动作用不同时间19世纪末(1898.6.11)19世纪60—9020世纪初(1901)阶级属性地主阶级资产阶级地主阶级目的1.维护清王朝封建统治挽救民族危亡2.镇压人民革命运动1.挽救民族危亡2.发展资本主义1.维护清王朝封建统治2.镇压人民革命运动领导阶级资产阶级洋务派资产阶级维新派统治阶级(皇族内部)探索之路军事器物变法图强变法维护反动统治学习内容西方先进技术政治制度,发展资本主义。性质封建地主阶级的自救改革运动资产阶级的改良运动作用促进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产生与发展1.传播资产阶级思想,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2.民族资产阶级壮大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回首页高考再现12小试牛刀实战演练1905年,《大公报》的一则报道称“有举人、秀才30多人充当兵勇。”此事成为新闻的历史背景是()A·戊戌变法的失败B·《辛丑条约》的签订C·清末新政的实施D·中国同盟会的成立返回2013•全国新课标卷I文综•45)(15分)材料1901年1月29日,慈禧太后以光绪帝名义在西安发布变法诏谕:“我中国之弱,在于习气太深,文法太密。庸俗之吏多,豪杰之士少……误国家者在一私字,困天下者在一例字,至近之学西法者,语言文字、制造机械而已,此西艺之皮毛,而非西政之本源也”。“舍其本源而不学,学其皮毛而又不精,天下安得富强耶?”“著军机大臣、大学士、六部、九卿、出使各国大臣、各省督抚,各就现在情形,参酌中西政要,举凡朝章国故、吏治民生、学校科举、军政财政,当因当革,当省当并,或取诸人,或求诸己,如何而国势始兴,如何而人才始出,如何而度支始裕,如何而武备始修,各举所知,各抒所见”。以奕劻、李鸿章、荣禄等人为督办政务大臣,以刘坤一、张之洞为参预政务大臣,共同负责主持新政工作。在随后五年左右的时间中,改革逐步推行。史称“清末新政”。——据《清德宗实录》等(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末新政与戊戌变法的共同之处。(6分)(2)戊戌变法与清末新政两次改革的结果差异很大,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并指出清末新政的实质。(9分)(2)原因:①改革主导者不同;②地方实力派对改革的认识与支持程度不同;③推行过程不同;④面临国内外情势不同。实质:维护专制统治,抵制革命。(1)向西方学习;自上而下的改革;侧重制度改革回首页
本文标题:61清末新政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09546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