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基础医学 > 中医基础理论_8-经络学说
经络学说第一节经络学说概述第二节十二经脉第三节奇经八脉第四节经别、别络、经筋、皮部第五节经络的生理功能和应用主要内容第一节经络学说概述经络的基本概念经络学说的概念经络学说的形成与发展经络系统的组成一、经络的基本概念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是运行全身气血,联络脏腑形体官窍,沟通上下内外,感应传导信息的通路。是人体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经与络的关系:经—即路径,纵行,经络系统的主干;有固定循行路线络—经的分支,横行,网络全身;无固定循行路线二、经络学说的概念经络学说,是研究人体经络系统的概念、构成、循行分布、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与脏腑形体官窍、精气血神之间相互联系的基础理论。是中医学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三、经络学说的形成与发展(一)经络学说的形成1.《足臂十一脉灸经》《阴阳十一脉灸经》2.针灸疗法的发明和经络感传现象的发现是经络学说形成的基础3.循经症候群的观察和练功过程中的体悟(二)经络学说的确立《黄帝内经》成书是中医学经络学说形成的标志。(三)经络学说的发展晋•皇甫谧——《针灸甲乙经》宋•王惟一——《铜人腧穴针灸图经》经络系统的组成经络十二经脉奇经八脉手手太阴肺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阴心经手阳明大肠经手少阳三焦经手太阳小肠经络脉经脉足足阳明胃经足少阳胆经足太阳膀胱经足太阴脾经足厥阴肝经足少阴肾经督脉、任脉冲脉、带脉阴维脉、阳维脉阴跷脉、阳跷脉别络浮络孙络第二节十二经脉十二经脉的名称十二经脉的走向、交接规律十二经脉的分布规律十二经脉的表里关系十二经脉的流注次序十二经脉的循行部位十二经脉的名称与分布规律手经——行于上肢;足经——行于下肢。阳经——行于四肢的外侧——属腑;阴经——行于四肢的内侧——属脏。阳经的分布规律:阳明在前,少阳在中,太阳在后;阴经的分布规律:太阴在前,厥阴在中,少阴在后。上为手,下为足;内为阴,外为阳;脏为阴,腑为阳。十二经脉名称分类表阴经属脏络腑(行于内侧)阳经属腑络脏(行于外侧)循行部位太阴肺经阳明大肠经前线厥阴心包经少阳三焦经中线手少阴心经太阳小肠经上肢后线太阴脾经阳明胃经中线→前线厥阴肝经少阳胆经前线→中线足少阴肾经太阳膀胱经下肢后线十二经脉的走向和交接规律胸手头足腹十二经脉的分布规律(一)十二经脉头面部的分布头为诸阳之会:阳明经分布于面部,其中足阳明经行于额部;少阳经分布于头侧部;手太阳经行于面颊部,足太阳经行于头顶、后头部。总的来说是阳明在前,少阳在侧,太阳在后。(二)十二经脉在四肢部的分布阴经分布在四肢的内侧面:“内侧前中后,太阴厥少阴”。但足三阴经在内踝尖上八寸以下的分布,前中后部位依次是厥阴、太阴、少阴。阳经分布在四肢的外侧面:“外侧前中后,阳明少太阳”。(三)十二经脉在躯干部的分布手三阴经从胸部走向腋下;手三阳经循经肩部和肩胛部;足三阴经行于胸腹部(前);足三阳经则阳明经在前(胸腹面)、太阳经在后(背面)、少阳经在体侧。分布于胸腹面的经脉,从胸腹正中线(任脉)自内向外依次为足少阴肾经、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足厥阴肝经。肾经胃经脾经肝经十二经脉的表里关系手太阴肺经与手阳明大肠经相表里手厥阴心包经与手少阳三焦经相表里手少阴心经与手太阳小肠经相表里足太阴脾经与足阳明胃经相表里足厥阴肝经与足少阳胆经相表里足少阴肾经与足太阳膀胱经相表里手太阴肺经手阳明大肠经足太阴脾经足阳明胃经手少阴心经手太阳小肠经足少阴肾经足太阳膀胱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阳三焦经足厥阴肝经足少阳胆经十二经脉流注次序手手手足胸头头头足足胸胸十二经养生子时(23点至1点)——胆经旺。子时睡得足,黑眼圈不露;中医理论认为:“肝之余气,泄于明胆,聚而成精。”人在子时前入眠,胆方能完成代谢。“胆汁有多清,脑就有多清。”子时前入睡者,晨醒后头脑清晰、气色红润,没有黑眼圈。反之,常于子时内不能入睡者,则气色青白,眼眶昏黑。同时因胆汁排毒代谢不良更容易生成结晶、结石。十二经养生丑时(1点至3点)——肝经旺。丑时不睡晚,脸上不长斑;中医理论认为:“肝藏血。”“人卧则血归于肝。”如果丑时不能入睡,肝脏还在输出能量支持人的思维和行动,就无法完成新陈代谢。所以丑时前未入睡者,面色青灰,情志怠慢而躁,易生肝病,脸色晦暗长斑。寅时(3点至5点)——肺经旺。寅时睡得熟,色红精气足;“肺朝百脉。”肝在丑时把血液推陈出新之后,将新鲜血液提供给肺,通过肺送往全身。所以,人在清晨面色红润,精力充沛。寅时,有肺病者反映最为强烈,如剧咳或哮喘而醒。卯时(5点至7点)——大肠经旺。卯时大肠蠕,排毒渣滓出;“肺与大肠相表里。”肺将充足的新鲜血液布满全身,紧接着促进大肠进入兴奋状态,完成吸收食物中的水分与营养、排出渣滓的过程。清晨起床后最好排大便。辰时(7点至9点)——胃经旺。辰时吃早餐,营养身体安;人在此时段吃早餐最容易消化,吸收也最好。早餐可安排温和养胃的食品如稀粥、麦片、包点等。过于燥热的食品容易引起胃火盛,出现嘴唇干裂、唇疮等问题。不吃早餐更容易引起多种疾病。已时(9点至11点)——脾经旺。已时脾经旺,造血身体壮;“脾主运化,脾统血。”脾是消化、吸收、排泄的总调度,又是人体血液的统领。“脾开窍于口,其华在唇。”脾的功能好,消化吸收好,血液质量好,所以嘴唇是红润的。唇白标志血气不足,唇暗、唇紫标志寒入脾经。午时(11点至于13点)——心经旺。午时一小憩,安神养精气;“心主神明,开窍于舌,其华在面。”心气推动血液运行,养神、养气、养筋。人在午时能睡片段,对于养心大有好处,可使下午至晚上精力充沛。未时(13点至15点)——小肠经旺。未时分清浊,饮水降虚火;小肠分清浊,把水液归于膀胱,糟粕送入大肠,精华上输于脾。小肠经在未时对人一天的营养进行调整。如小肠有热,人会干咳、排屁。此时多喝水、喝茶有利小肠排毒降火。申时(15点至17点)——膀胱经旺。申时津液足,养阴身体舒;膀胱贮藏水液和津液,水液排出体外,津液循环在体内。若膀胱有热可致膀胱咳,且咳而遗尿。申时人体温较热,阴虚的人最为突出。此时适当的活动有助于体内津液循环,喝滋阴泻火的茶水对阴虚的人最有效。酉时(17点至19点)——肾经旺。酉时肾藏精,纳华元气清;“肾藏生殖之精和五脏六腑之精。肾为先天之根。”人体经过申时泻火排毒,肾在酉时进入贮藏精华的阶段。此时不适宜太强的运动量,也不适宜大量喝水。戍时(19点至21点)——心包经旺。戍时护心脏,减压心舒畅;“心包为心之外膜,附有脉络,气血通行之道。邪不能容,容之心伤。”心包是心的保护组织,又是气血通道。心包经戍时最兴旺,可清除心脏周围外邪,使心脏处于完好状态。此时一定要保持心情舒畅:看书听音乐、或做SPA、跳舞、耍太极……放松心情,释放压力。亥时(21点至23点)——三焦经旺。亥时百脉通,养身养娇容。三焦是六腑中最大的腑,具有主持诸气,疏通水道的作用。亥时三焦能通百脉。人如果在亥时睡眠,百脉可得到最好的休养生息,对身体对美容十分有益。百岁老人有个共同特点,即在亥时睡觉。现代人如不想此时睡觉,可听音乐、看书、看电视、练瑜伽,但最好不要超过亥时睡觉。十二经脉的循行部位手太阴肺经起于中焦,下络大肠,还循胃口(下口幽门,上口贲门),通过膈肌,属肺,从肺系(与肺相连的组织)横行至胸部外上方(中府穴),出腋下,沿上肢内侧前缘下行,过肘窝,入寸口,上鱼际,直出拇指桡侧端(少商穴)分支:从手腕的后方(列缺穴)分出,沿掌背侧走向食指桡侧端(商阳穴),交于手阳明大肠经。手阳明大肠经起于食指桡侧端(商阳穴),经过手背行于上肢(外侧)前缘,上肩,至肩关节前缘,向后到第七颈椎棘突下(大椎穴),再向前下行入缺盆(锁骨上窝),进入胸腔络肺,向下通过膈肌下行至大肠,属大肠。分支:从锁骨上窝上行,经颈部至面颊,入下齿中,回出挟口两旁,左右交叉于人中(水沟穴),至对侧鼻翼旁(迎香穴),交于足阳明胃经。足阳明胃经起于鼻翼旁(迎香穴),挟鼻上行,左右交会于鼻根部,旁行入目内眦,与足太阳经相交,向下沿鼻柱外侧,入上齿中,出而挟口两旁,环绕口唇,在颏唇沟处左右相交,退回沿下颌骨后下缘到大迎穴处,沿下颌角上行过耳前,经过下关穴,沿发际,到额前。分支1:从颌下缘分出,下行到人迎穴,沿喉咙向下后行至大椎,折向前行入缺盆,深入体腔,下行穿过膈肌,属胃络脾。直行者:从缺盆出体表,沿乳中线下行,挟脐两旁(旁开2寸),下行至腹股沟处的气街。分支2:从胃下口幽门处分出,沿腹腔内下行至气街,与直行之脉会合,而后沿大腿之前侧下行,至膝膑,向下沿胫骨前缘行至足背,入足第二趾外侧端。分支3:从膝下三寸处,下行入中趾外侧端。分支4:从足背(冲阳穴)分出,前行入足大趾内侧端,交于足太阴脾经。足太阴脾经起于足大趾内侧端(隐白穴),沿内侧赤白肉际,上行过内踝的前缘,沿小腿内侧正中线上行。至内踝尖上八寸处,交出足厥阴肝经之前,上行沿大腿内侧前缘,进入腹中,属脾,络胃。向上穿过膈肌,沿食道两旁,连舌本,散舌下。分支:从胃别出,上行通过膈肌,注入心中,交于手少阴心经。手少阴心经起于心中,走出后属心系(心与其他脏相连的脉络),向下穿过膈肌,络小肠。分支:从心系分出,挟食道上行,连于目系(目与脑相连的脉络)。直行者:从心系出来,退回上行经过肺,向下浅出腋下(极泉穴),沿上肢内侧后缘,过肘中,经掌后锐骨端,进入掌中,沿小指桡侧,出小指桡侧端(少冲穴),交于手太阳小肠经。手太阳小肠经起于小指外侧端(少泽穴),沿手背尺侧上腕部,循上肢外侧后缘,过肘部,到肩关节后面,绕行肩胛部,交肩上后入大椎穴,再前行入缺盆,深入体腔,络心,沿食道下行,穿过膈肌,到达胃部,下行,属小肠。分支1:从缺盆出来,沿颈部上行到面颊,至目外眦后,退行进入耳中(听宫穴)分支2:从面颊部分出,向上行于目眶下,至目内眦(睛明穴),交于足太阳膀胱经。足太阳膀胱经起于目内眦(睛明穴),向上到达额部,左右交会于头顶部(百会穴)。分支1:从头顶部分出,到耳上角处的头侧部。直行者:从头顶部分出,向后行至枕骨处,进入颅腔,络脑,回出后下行到项部,下行交会于大椎穴,再分左右沿肩胛内侧,脊柱两旁下行,到达腰部,进入脊柱两旁的肌肉,深入体腔,络肾,属膀胱。分支2:从腰部分出,沿脊柱两旁下行,穿过臀部,从大腿后侧外缘下行至腘窝中。分支3:从项部分出下行,经肩胛内侧,从附分穴挟脊下行至髀枢(髋关节),经大腿后侧至腘窝中,与前一支脉会合,然后下行穿过腓肠肌,出走于足外踝后,沿足背外侧缘至小趾外侧端(至阴穴),交于足少阴肾经。足少阴肾经起于足小趾下,斜行于足心(涌泉穴),出行于舟骨粗隆之下,沿内踝后,分出进入足跟部,向上沿小腿内侧后缘,至腘窝内侧,上股内侧后缘入脊内(长强穴),穿过脊柱至腰部,属肾,络膀胱。直行者:从肾上行,穿过肝和膈肌,进入肺,沿喉咙,到舌根两旁。分支:从肺中分出,络心,注入胸中,交于手厥阴心包经。手厥阴心包经起于胸中,出属心包络,向下穿过膈肌,依次络于上、中、下三焦。分支1:从胸中分出,沿胸浅出胁部,当腋下三寸处向上至腋窝下,沿上肢内侧中线入肘,过腕部,入掌中(劳宫穴),沿中指桡侧,出中指桡侧端(中冲穴)。分支2:从掌中分出,沿无名指出尺侧端(关冲穴),交于手少阳三焦经。手少阳三焦经起于无名指尺侧端(关冲穴),向上沿无名指尺侧至手腕背面,上行前臂外侧尺、桡骨之间,过肘尖,沿上侧向上至肩部,向前行入缺盆,布于膻中,散络心包,穿过膈肌,依次属上中下三焦。分支1:从膻中分出,上行出缺盆,至肩部,左右交会于大椎,分开上行到项部,沿耳后,直上出耳上角,然后屈曲向下经面颊部到目眶下。分支2:从耳后分出,进入耳中,出走耳前,经上关穴,在面颊部与前一支相交,至目外眦(瞳子髎穴)交于足少阳胆经。足少阳胆经起于目外眦,上至额角,再向后行到耳后,再折向上行,经额部至眉上,又向后折至风池穴,沿颈下行至肩上,左右交会于大椎穴,分开前行入缺盆。分支1:从耳后完骨穴分出,经翳风穴进入耳中,出走耳前,过听宫穴至目外眦后方。分支2:从目外眦分出,下行至下颌部的大迎穴处,同手少阳经分布于面颊部的支脉相合,复行至目眶下,再向下经过下颌角部,下行至颈部,
本文标题:中医基础理论_8-经络学说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21814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