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园林工程 > 高一语文《烛之武退秦师》预习案及答案
《烛之武退秦师》导学案(附课文及译文)学习目标:1.积累文言基础知识,掌握文章中出现的古汉语常识,并熟背全文。2.学习本文精彩的人物语言--说理透辟,善于辞令,以及详略得当、波澜起伏、善于运用伏笔和照应的写作技巧。3.领会学习烛之武国难当头、不计个人安危得失、顾全大局的精神。培养积极的人生观。课前自主学习案一、知识链接1、《左传》其书:《左传》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以《春秋》的记事为纲,以时间先后为序,记叙了上起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年),下迄鲁哀公二十七年(公元前467年),共二百五十五年的历史。《左传》突出的特点就是善于描写战争和记述行人辞令,记事条理清楚,叙述精确,详略合宜,委曲简洁;写人简而精,曲而达,婉而有致,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常常是寥寥几句,就能使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不仅具有极高的史学价值,而且还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为后世叙事散文树立了典范。“传”意为注释,《左传》为给儒家经典《春秋》所作的注释性文字。《左传》也称《左氏春秋》、《春秋左氏传》,与《公羊传》、《谷粱传》合称“春秋三传”。2、背景资料:本文故事发生正值春秋初期,周王室日渐衰微,已趋于名存实亡。各诸侯国纷纷扩张势力,角逐霸主地位。秦晋围郑发生在公元前630年。在此之前,郑国做了两件对不起晋国的事。一是晋文公当年逃亡路过郑国,郑国没有以礼相待;二是公元前632年的晋、楚城濮之战中,郑国曾出兵帮助楚国,结果楚国大败。3、史书体例:①通史:不间断地记叙自古及今的历史事件,如《史记》。②编年体:以年代为线索编排的有关历史事件,如《左传》。③国别体:以国家为单位分别记叙的历史,如《战国策》。④断代史:记录某一时期或某一朝代的历史,如《汉书》。⑤纪事本末体:以事件为主线,将有关专题材料集中在一起,首创于南宋的袁枢,如袁枢的《通鉴纪事本末》。⑥纪传体:通过记叙人物活动反映历史事件,如《史记》。二、整体感知1.结合课文注解,口译课文。2、这篇文章的文眼是什么?围绕文眼文章写了哪些内容?请逐段概括。三、深层探究3.第1段叙事对全文情节展开有什么作用?4.第2段粗线条地勾勒了三个人物形象,试简析其特点。5.第3段“夜,缒而出”反映了什么?烛之武是如何说退秦军的?6.第4段当“子犯请击之”时,晋文公以“不仁”、“不知”、“不武”三条理由退兵,你怎样看待晋文公的退兵理由?四、自我检测(一)、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秦军氾.南()佚.之狐()夜缒.而出()共.其乏困()若不阙.秦()秦伯说.()逄.孙()杨孙戍.之()(二)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1)无能为也已(2)共其乏困(3)何厌之有(4)秦伯说(5)失其所与,不知(三)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实词。(1)且贰.于楚也()(2)晋军.函陵()(3)(佚之狐)辞.曰()(4)越国以鄙.远()(5)焉用亡郑以陪.邻()(6)行李..之往来()(7)朝济.而夕设版焉()(8)肆.其西封()(四)、一词多义1.微①微.夫人之力不及此②微.闻有鼠作作索索③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④微.斯人,吾谁与归2.封①又欲肆其西封.②既东封.郑③自寄一封.书3.若①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②仿佛若.有光③余悲之,且曰:若.毒之乎④徐公不若.君之美也⑤四方之民归之,若.水归下也4.许①潭中鱼可百许.头②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③先生,不知何许.人也④杂然相许.⑤问渠那得清如许.5.鄙①蜀之鄙.有二僧②肉食者鄙.,未能远谋③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④不以臣卑鄙.6.以①以.其无礼于晋②敢以.烦执事③越国以.鄙远④焉用亡郑以.陪邻⑤若舍郑以.为东道主7.焉①子亦有不利焉.②焉.用亡郑以陪邻③若不阙秦,将焉.取之④且焉.置土石⑤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⑥永之人争奔走焉.(五)、古今词义1.敢以烦执事..古义:;今义:掌管某项事情(工作)(的人),可作动词或名词。2.若舍郑以为..①东道主...②①古义:;今义:认为。②古义:;今义:请客的主人。3.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古义:;今义:出门所带的包裹、箱子等。4.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古义:;今义:妻子。5.共其乏困..古义:;今义:疲劳。(六)、词类活用1.夜.缒而出2.朝.济而夕.设版焉3.晋军.函陵4.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5.若不阙.秦6.邻之厚.,君之薄.也7.越国以鄙远..8.若亡.郑而有益于君9.且君尝为晋君赐.矣(七)、文言句式1.夫晋,何厌之有?2.以其无礼于晋。3.佚之狐言于郑伯。4.是寡人之过也。5.邻之厚,君之薄也。《烛之武退秦师》课前自主学习案【答案】二、整体感知2、明确:文眼是“退“。第1段写秦晋围郑;(”退“因)第2段写烛之武临危受命;(”退“荐)第3段写烛之武智退秦师;(”退“劝)第4段写晋师撤离郑国。(”退“果)三、深层探究3.“晋侯、秦伯围郑”阐明形势:兵临城下,形势严峻。“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阐明原因:两事均与晋利害相关,与秦关系不大,秦可以争取。“晋军函陵,秦军氾南”阐述两军驻扎位置:两军分兵驻扎,郑有机会单独与秦接触,为烛之武说秦埋下伏笔。4.①“国危矣”,说明佚之狐已清醒地意识到郑国所面临的严峻形势;“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说明佚之狐对烛之武的外交才能有足够的了解,对郑、秦、晋的关系有充分的洞察力和预见性。他的推荐,引出了烛之武出场,也从侧面烘托了烛之武是个堪当大任的人才。②烛之武先“辞”后“许”,一方面交代了烛之武是一个不被重用的老臣,心中难免有感伤和牢骚,委婉地批评了郑伯不会用人;另一方面面临国家危难,又抛弃个人得失,深明大义。这一形象塑造得有血有肉,为下文写他奔赴国难的义勇精神作了必要的铺垫。③郑伯首先善于纳谏并勇于自责,体现了明君风范,然后以国家利益与个人利益的关系的透彻分析感动了烛之武,可谓善于做思想工作。5.①“夜,缒而出”,说明烛之武是趁着夜色的掩护,让人用绳子拴着从城墙上往下吊而出城的,可见当时秦、晋围郑的严峻形势。②烛之武之所以能说服秦穆公退师,采取了高超的攻心战术,其中“阙秦以利晋”最为关键。他在说辞里处处为秦着想,使秦伯不得不心悦诚服,不仅答应退兵,而且助郑防晋。第一步:欲扬先抑,以退为进。“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坦言知亡,避其锐气,为进一步打动秦伯提供了可能。第二步:“若亡郑而有益于君”至“君之薄也”,指出亡郑只对晋国有利。烛之武指出,秦、郑相隔遥远,因此亡郑只能对晋国有利,对秦国不但没有利益可言,反而因“邻之厚”而显得“君之薄也”。第三步:“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至“君亦无所害”,说明保存郑国,对秦只有好处。第四步:“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至“惟君图之”,引史为例,离散秦晋;推测未来,劝秦谨慎。当秦伯在考虑灭郑、存郑对自己的利害关系时,烛之武充分利用这一契机,进一步为秦君分析:“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利用秦晋之间的矛盾来离间双方。这番话不由得秦伯不深思。接着烛之武又把话题引向未来,预言晋国此后的动向:“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不阙秦,将焉取之?”指出晋国贪得无厌,灭郑之后,必将进而侵犯秦国,秦、晋的矛盾将进一步尖锐化。由于晋国当时已具有称霸的实力,秦伯对此不能不存有戒心。烛之武的这篇说辞戳到了他的痛处,终于促使他下定决心,改变主意,退兵助郑。6.从晋文公的角度讲,他是在秦伯的帮助下才成为晋国君主的,这里的“不仁”应针对秦而言。后来的事实也证实晋文公没有侵略秦国的意图,只是在晋文公死后才出现了晋军偷袭秦军的事情。“不仁”表明晋文公不敢忘恩负义。如果这时袭击秦军,就会失去秦国这个同盟者,不是勇武的表现。从客观情况讲,晋国虽然强大,但要消灭郑国,势必会削弱自己的力量。而且秦国撤军后还留下军队援助郑国,如果继续攻郑,势必造成以一对二的战争劣势,自己受损,秦国得利,这正是晋国最不愿意看到的。“仁义”是个冠冕堂皇的借口也罢,“以乱易整,不武”,即胜负不定、难以意料也罢,说到底晋文公还是很理智的,能对动武的后果进行冷静判断,从自身利益不受损的根本目的出发,故退兵。四、自我检测(一)、答案:fányìzhuìgōngquēyuèpángshù(二)、答案:(1)已,通“矣”,了(2)共,通“供”,供给(3)厌,通“餍”,满足(4)说,通“悦”,高兴(5)知,通“智”,明智(三)、答案:(1)从属二主(2)名词用作动词,驻军(3)推辞(4)名词的意动用法,把……作为边邑(5)增加(6)出使的人(7)渡河(8)扩大(四)1.答案:①没有②副词,暗暗地③副词,稍微,略微④如果没有,如果不是2.答案:①名词,疆界②名词意动用法,以……为疆界③量词3.答案:①如果②好像③第二人称代词,你④比得上⑤好像4.答案:①约数②答应③表处所④赞同⑤这样5.答案:①边界地方②庸俗,鄙陋③以……为边境④见识短浅,粗陋6.答案:①因为,连词②拿,用,介词③来,表顺承,连词④表顺承,连词⑤把,介词7.答案:①语气词,表陈述②疑问副词,为什么③疑问副词,怎么④疑问代词,哪里⑤代词,指这篇文章⑥兼词,于此(五)、答案:1.办事的官吏,此处是对对方的敬称2.①把……作为②东方道路上的主人3.出使的人4.那人5.缺少的东西(六)、答案:1.名词作状语,在夜里2.名词作状语。在早晨,在晚上3.名词作动词,驻军,驻扎4.东,名词作状语,在东边;封,名词意动用法,以……为疆界5.动词使动用法,使……减损6.形容词作动词。变雄厚,变薄弱7.鄙,名词意动用法,以……为边邑;远,形容词作名词,边远的地方8.动词使动用法,使……灭亡9.动词作名词,恩惠(七)、答案:1.宾语前置句,即“夫晋,有何厌”2.状语后置句,即“以其于晋无礼”3.介宾短语后置4.判断句、省略句,“是”为“这”,省略“是”5.判断句,“也”表判断、省略句
本文标题:高一语文《烛之武退秦师》预习案及答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25295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