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经济学论文学院:班级:姓名:学号:食品安全的经济学分析摘要:古人云:“王以民为天,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该古训揭示出食品安全是事关民生的大事。食品安全问题不仅关乎公众身体健康与生活质量,影响群众消费信心,关系到社会道德诚信体系以及政府的形象,而且在我国的经济发展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关于食物,中国人有着惨痛的族群记忆,吃过观音土、养过小球藻、掰指头数过粮票和肉票。这些匮乏造成的记忆,已随着时间慢慢淡去。但近年来,中国人再一次被“吃”困扰,毒奶粉、毒馒头、地沟油和瘦肉精充斥于饭桌。为什么中国人在20世纪80年代摆脱匮乏,又经过了20年的经济飞速发展,反而迎头撞上有毒和伪劣?关键词:食品安全经济学拖拽效应消费现象正文: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食品安全问题不仅制约着中国食品的对外出口,而且会影响中国食品在国际市场的声誉。而近年来食品安全恶性事件频频出现,“瘦肉精”事件尘埃未落,“染色馒头”、“回炉面包”、“牛肉膏”事件又接踵而至,食品安全问题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更严重的是,同一问题会在近几年中变换形式反复出现,以奶粉事件为例,2004年4月发生阜阳劣质奶粉事件,2005年5月曝出雀巢奶粉碘超标事件,2006年2月发现美赞臣婴幼儿奶粉含金属颗粒,2008年又发生三聚氰胺问题奶粉事件。食品安全问题已经给民众造成了心理恐慌。一项调查显示,在社会治安、食品安全、家庭安全、婚姻安全等11项安全问题中,食品安全是大众“最担心的”,也是最希望被改进的。食品也是一种商品,任何有关商品的社会现象,其本质都是经济现象。所以,不能仅仅着眼于道德和监管,而应该分析其中的深层经济动因,否则四个“大盖帽”仍旧会管不了一棵豆芽菜。如果从经济角度着眼剖析这个问题,还得从源头谈起。和以谷物为代表的淀粉类食物相比,以蛋奶肉为代表的高蛋白食物需要消耗更多粮食和劳动,因此价格也更贵,只有随着生产的发达和收入的提高,有剩余粮食去生产蛋白,居民的食物结构才能逐层由谷物、向蛋奶肉迈进,也就是说,生产力和收入决定食物结构。这个关于食品的最基本的热力学原理,即使在工业技术发达的今天,也没有太大改变。除收入外,在实际生活中,还存在影响食物结构的其他因素。一国居民对食物品类的需求欲望——想吃牛肉、想喝葡萄酒、想喝酸奶等等——是受他们经常在电影中看到的、在报纸上读到的、在广告中听到的所影响的,而施加这个影响的群体,往往是一国的高收入人群。一般而言,这个高收入群体并不是位于收入顶层的富豪层,而是在平均收入线以上,有着较大数量的普通中产层,或中产以上。他们消费的商品被视作“可及的幸福”的象征,会极大影响一国居民对于食物的“品类”欲望。对于低收入群体而言,这种影响拖拽他们进入更高的食品品类层次,产生食物结构的“拖拽效应”。在面子观念的作用下,这种拖拽甚至带有一定强制性。在中国,有一些食品是典型的奢侈品,例如鱼子酱。“拖拽效应”对它几乎不产生作用,其消费群体是价格不敏感的,因此出售鱼子酱有着合理、甚至超额的利润,商家也无造假必要。与此相比,配方奶粉本来是高收入群体能轻松购买,低收入群体却需思量一番才能买的,但不断的、潜移默化的“拖拽”,使低收入群体的消费预期和习惯发生改变,配方奶粉由奢侈品变为必需品。在贫富分化严重的状况下,“拖拽效应”把低收入人群的食物品类拉入较高层次,而因此而产生的畸形需求,则导致强烈的议价行为和价格敏感性消费,把高品类食物的价格拉入较低层次。于是,相关食品在这两方面意义上都产生了“跨界”。此类“跨界食品”,如奶粉、红酒,集中体现了“拖拽效应”和畸形需求,也成为最容易滋生伪劣的土壤在一个监管不完善的市场中,任何需求都因有利可图而能得到满足。厂家总能找到办法降低成本和价格,以迎合这种需求,对于跨界的低价奶粉的需求,自然也不例外。正如老话说的“讲价不够斤,够斤不讲价”,低价格、低成本最终导致产品品质的下降,而消费者却无法识别。表面上看,低收入群体花少量的钱就买到了高水平的食物品类,但实质上,他们得到的食品质素却已面目全非。贫富分化严重的情况下,“拖拽效应”滋生伪劣食品,这些伪劣食品由于其低价的优势,就能扎根于低收入群体和低收入地区的市场,然后,在监管不力的市场上“劣币淘汰良币”,不断渗透和扩散,倒逼大型食品企业的产品价格。综上所述,“拖拽效应”造成的价格支付不足集中于跨界食品,而垄断性要素及行政权力对基层食品生产者的压榨,则造成实际上的国内食物价格整体支付不足,导致普遍性的伪劣食品泛滥。近年来随着贫富分化,“拖拽效应”加剧;经济集中增大,各种垄断性要素纷纷觉醒,扑向市场夺取利润;公民权益不足导致公民维权成本高昂,同时也使得作为监管的公共品供给不足——上述因素共同导致了食品安全的恶化。所以,如果说道德是头顶上遥不可及的星空,仅能聊以自慰,乱世峻法是治标的虎狼之药,仅能解一时之痛,那么减小贫富分化、提高基层小生产者的权利则是长久的治本之策。但如果作为系统最终推动力的各要素的政治权利发展陷入“路径依赖”而不能自拔,那么,悲观而言,食品安全问题将在中国长期存在,并继续恶化。有一个消费现象值得关注,那就是为吃到安全放心的食品,越来越多经济实力强的消费群体倾向于购买国外替代品,如洋奶粉、洋水果等等,这些进口食品虽然价格昂贵,但因为给人相对安全的感觉而受到青睐。笔者最近在一家日资商场看到,其所售新西兰产狲猴桃,短短1个多月间3次提价,由每个4.9元、5.9元,直跳到6.9元,但每次总见一些人用眼扫一下价签就往购物篮里放。可见,对于质优价高的食品国内已形成一定的购买力,而随着国民收入的提高,这方面的消费潜力势必上升并有可能释放出来。问题的关键在于国内食品生产厂商能否提供同类优质的产品并赢得消费者的信任,国内的食品安全认证能否进一步规范并得到消费者的认可。扩大内需是未来我国经济良性发展的战略选择,而其中扩大消费更是重中之重,因为大规模投资拉动经济增长的弊端日益显现。我国扩大消费的方向是努力提高现代服务业的比重,然而从现实情况来看,由于金融、医疗、电讯等服务业在我国仍具有垄断性,加之服务业的价格总体偏低,因此在全社会消费结构中,商品消费的比重短期来看难以大幅下降。而食品消费在商品消费中的占比虽然趋势是下行的,但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也将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从上述逻辑推理中我们可以看出,把食品安全提升到拉动消费、促进经济增长的高度来考量并不为过。有这么一则小故事:一位果农买来了昂贵的良种种子,但在第二年,却把这些种子免费分发给邻居,他妻子不解,这位农夫回答说,采我们花蜜的蜜蜂也会去采他们的花蜜,如果品种不一样,最终也会带坏我们的果实。归根到底,我们都在同一片田野上。所以,当食品安全出现问题,一国的所有人群,包括高收入人群都不能独善其身,所有人都是穷人!
本文标题:经济学论文(最新)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32648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