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咨询培训 > 2019年成都中考语文专题复习-议论文
2019年成都中考语文专题复习-议论文阅读人格修养一、阅读下面选文,完成1~3题。(9分)用一生写好一个“恒”字①在我国书法史上,流传着“二王”的一段佳话。王羲之“临池学书”,为节省时间顺手用池水涮笔,结果把一池清水染成墨池。若干年后,其子王献之磨墨练字,用完了整整18缸水。这些故事,都在说明一个道理:人生欲有所成,关键是砥砺一颗恒心。②古往今来,有恒者事竟成。一个人未必具备出众的天赋,但如果拥有异于常人的执着,“千磨万击还坚劲”“咬定青山不放松”,就能把“恒”字写进自己的品格,守得云开见月明,成就不凡事业。③然而现实中,也有一些人贪图安逸、缺乏毅力,往往让事情无疾而终。譬如,有的人遇到挫折就乱了阵脚,逃避矛盾、蛰伏起来;有的人干工作浮在表面,看上去勤勤恳恳,其实心里根本就没有恒定的目标;还有的人习惯东一榔头西一棒子,做不到一锤接着一锤敲,累积不出实绩。古人说得好,“贵有恒,何须三更起五更眠;最无益,只怕一日曝十日寒。”要做成一件事情,重要的是专注于目标,毫不动摇、勇往直前。心态一旦浮躁,注定难以走出浅尝辄止、兜兜转转的人生迷宫。④树立恒心,离不开对人生意义的深刻省思。“词学宗师”夏承焘专注于词学研究和教学,以毕生之力旁搜远绍、取精用弘,终成现代词学的开拓者和奠基人。“革命战士”吴玉章四十年如一日,再苦再难也不忘教书育人,坚持革命、坚持办教育、坚持做好事,造就了一大批各类人才。《吕氏春秋》有言,“不能教者:志气不和,取舍数变,固无恒心,若晏阴喜怒无处。”事实上,无论何种行业或领域,不管是做学问还是做事情,倘若没有水滴石穿的韧性,缺乏坐得住、沉得下的脾性,都难有经得起时间检验的成绩。⑤“书不记,熟读可记;义不精,细思可精;惟有志不立,直是无着力处。”恒心是成功的催化剂,而养恒心最离不开意志和勇气。葆有坚强的意志,才能在恶劣环境中坚如磐石,在乱云飞渡时不忘初心;具备非凡的勇气,才能面对恐惧不退缩、遭受打击不怯懦,义无反顾地坚持下去。对个体来说,追求善始善终、善作善成,就必须剔除急功近利之心,舍弃徘徊犹豫之意,自觉培养敢于正视困难的勇气和不甘落后的志气,用一生写好一个“恒”字。⑥鲁迅曾如此点评运动会选手:“优胜者固然可敬,但那虽然落后而仍非跑至终点不止的竞技者,和见了这样竞技者而肃然不笑的看客,乃正是中国将来的脊梁。”行走在人生之路上,又何尝不是如此?1.根据文章内容,完成下面的填空。(3分)树立恒心,离不开对人生中心论点:①意义的深刻省思。③②引用《吕氏春秋》中的话论证该段的观点。2.选文第③段画线句子运用了哪种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3分)3.下面的这段文字放在选文的哪一段最恰当?请说明理由。(3分)明代医药学家李时珍,一生从事临床医疗实践和中草药采集、研究工作,他历经千辛万苦,跋涉在深山巨谷中寻找草药,为弄清药材的功效,冒着生命危险,尝遍各种草药,坚持30余年,为后世留下宝贵的医药学著作《本草纲目》。一、1.(3分)①人生欲有所成,关键是砥砺一颗恒心。②列举夏承焘、吴玉章一生专注于自己的事业并做出巨大贡献的事例,充当事实论据。③总结全段,从反面强调恒心的重要性。2.(3分)道理论证。引用古人的话,有力地论证了“要做成一件事,重要的是专注于目标,毫不动摇、勇往直前”的观点,进而论证中心论点,使论证更有说服力。3.(3分)第⑤段。这段文字写李时珍不畏艰险,靠勇气和毅力坚持30余年,完成《本草纲目》,论证了“养恒心最离不开意志和勇气”的观点,与第⑤段的观点相符。二、阅读下面选文,完成1~3题。(9分)学会与自己相处①被誉为“南非国父”的曼德拉,曾历经长达27年的牢狱生涯。出狱后有人问他:是什么力量使您在孤独中充满活力?曼德拉回答:博爱的精神加上强健的体魄。可见,精神的支撑至为重要,能让人在孤寂困厄中顽强挺立。②社会交往是人的基本需求,但人的一生,或多或少都要面对如何与自己相处。哲学家芝诺曾被问及:“谁是你的朋友?”他说:“另一个自我。”学会与自己相处,其实就是找到另一个自己——把脚步放慢,给自己更多的时间去观察、去思考,成为一个能够充满智慧的人。现实中,有些人习惯于觥筹交错、熙来攘往,一旦一个人就变得快要窒息、难以忍受;一些人有时也想安静下来给自己“充充电”,沉思工作或人生方面的问题,但总是挡不住喧嚣与世俗的诱惑,像旋转的陀螺一般总也停不下来。长此以往,只会使自己的思想水平和工作业绩陷入“双低谷循环”。③学会与自己相处,不是追求寂寞、封闭自我,更不是对自身的交往能力设限,而是让自己的心灵变得祥和安宁,心境变得清澈如水,在沉潜中默默提升自己的境界。这份沉静,无论是对于涵养个人的人生智慧,还是培育理性的民族精神,都是十分有益的。回溯历史,李时珍写《本草纲目》用了27年,徐霞客写《徐霞客游记》用了34年,达尔文写《物种起源》用了27年,马克思写《资本论》用了40年。如果缺乏耐得住寂寞的定力,没有独处时的思考,这些成就是很难取得的。如今,在一些发达国家,不少年轻人会选择给自己安排一个“间隔年”,以便在一段相对安静的生活中思索人生、规划未来。因此,我们在学习与社会打交道的同时,也应学会自己与自己相处,葆有享受独处的积极心态。④人生之路,精彩也罢,平淡也罢,总要路过一段段不同的风景。善于与自己独处,可以说是一种思想境界、能力素养,也是一种生活方式、人生格局。然而,与自己相处的能力并非天然可以习得,仰赖于有针对性地勤加磨砺,不断锻造个人的意志品质。⑤与自己相处,前提是保持高尚的价值追求。有什么样的人生追求,就会有什么样的人生选择,应当自觉校准人生坐标,培养自省、敬畏、慎独意识,通过对生命的深邃思考,排除外界纷扰对内心的侵袭。提升与自己相处的能力,关键在于养成终身学习的良好习惯。知识是提升修养的精神食粮,应当善于把零星的时间“焊接”起来,以永不满足的态度去对待学习,不断用新知识充实自己、丰富自己,用知识的力量抵御精神空虚、意志消沉。激发与自己相处的智慧,贵在增强直面现实的思辨能力。与自己相处并非与世隔绝、离群索居,而是在人群中保持一定程度的独立,应当以哲学的眼光看待和分析事物,瞄准现实问题,努力获得更多规律性的认识。⑥一个民族,总要有一些仰望星空的人。学会与自己相处、享受与自己相处,是接近星空的有益尝试。我们与其在喧嚣中消耗光阴,不如借助与自己相处延伸生命、蓄积力量。1.选文第⑤段的观点是什么?(3分)2.选文第②段画线句主要运用了哪两种论证方法?有何作用?(3分)3.下面这段文字作为论据,放在选文哪一段最恰当...?请说明理由。(3分)抗日战争时期,杨振宁、李政道、邓稼先等人在西南联大甘于清贫,保持高尚的价值追求,不被抗战大后方的畸形繁荣所迷惑,不为捞黄金美钞而忙碌奔波。与自己独处的同时瞄准当时的现实问题,堪忍钱财之失、潜心读书求学,他们最终成为世界著名科学家,为国家、为人类做出了巨大贡献。二、1.(3分)与自己相处,前提是保持高尚的价值追求。【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概括分论点。根据题干定位到第⑤段,此段先提出“与自己相处的前提是保持高尚的价值追求”的观点;接着通过对人生追求与人生选择的辩证关系的分析,提出提升与自己相处的能力,关键在于终身养成良好的习惯;然后论证了,要善于利用时间不断学习,用知识激发与自己相处的智慧;最后论证要以哲学家的眼光看待和分析事物。因此此段的分论点即:与自己相处,前提是保持高尚的价值追求。2.(3分)举例论证、比喻论证,列举习惯于觥筹交错的人和有时想安静下来的人都挡不住喧嚣与世俗的诱惑的例子,同时,把挡不住喧嚣与世俗诱惑的人比作旋转的陀螺,具体而又生动地论证了“学会与自己相处,就是把脚步放慢”的分论点,进而论证了中心论点。【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论证方法及作用。由画线句中有些人习惯于觥筹交错、一些人有时也想安静下来,但挡不住喧嚣与世俗的诱惑的事例,可知运用了举例论证的方法;将挡不住喧嚣与世俗诱惑的人比作旋转的陀螺,运用了比喻论证的方法。然后结合第②段主要论述的观点“学会与自己相处,就是把脚步放慢”具体分析运用这两种论证方法的作用。据此组织答案即可。3.(3分)第⑤段,该论据写杨振宁、李政道、邓稼先等人能够保持内心高尚的价值追求,不被世俗利益所迷惑,他们最终各自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与第⑤段“与自己相处,前提是保持高尚的价值追求”相符。【解析】此题考查论据分析,解答此题时,首先要明确题干中所给的句子属于哪种论据,然后根据题干所给的论据提炼出论点,最后将这一论点与选文中的分论点一一对比,选择出对应的段落即可。题干所给的论据属于事实论据,列举了在乱世中杨振宁、李政道、邓稼先等人笃定自若,坚守高尚的价值追求,潜心求学,并最终取得了巨大成就,这一论据所论证的论点与选文第⑤段“与自己相处,前提是保持高尚的价值追求”的论点不谋而合,因此这一论据最适合出现在选文第⑤段。三、阅读下面文章,完成第1~3题。(9分)进与退张培锋○1在这个一切都追求“进步”的时代,如果说某个人或某件东西“退步”了,通常都不会认为是什么好事,当今之世,大多数人也不会将“退步”作为自己的人生准则。然而,翻翻古书,可以发现,古人讲“退步”的话实在太多了,尝怪古人何以如此“笨”且“傻”焉,怎么总是教人“退步”呢?○2如若不信,略举若干例子,并且稍作解释:宋代词人吴潜的《忆江南》词写道:“世上盛衰常倚伏,天家日月也亏盈,退步是前程。”这是说世间事祸福相倚,有时候,退步反而就是一种前进。南宋大儒真德秀的《长沙劝耕》诗说:“争先好胜灾偏速,退步饶人福自来。”点出“进步”引发的偏差是“争强好胜”,而“退步”的要旨在于“饶人”“让人”,这才是幸福的根源。元代僧人石屋禅师的《山居诗》说:“有求莫若无求好,进步何如退步高?”又指出“进步”即是“有求”,而“退步”则是无欲无求,哪个高哪个好?当然每个人的看法可能就不大一样了。元代道士姬志真的绝句《天真》:“声利场中退步,水云乡里闲身。”又是说“退步”之根即远离“名利”二字,如此才得逍遥自在。由此可见,儒释道三教几乎都将“退步”作为自己的宗旨,不妨说,在追求“退步”这一点上,儒释道三教的确是合一的,我们不妨将此称之为“退步哲学”。○3“退步”还成为中国古代家训的重要内容之一,比如明代冯惟敏的《家训》说:“得饶人处且饶人,退步行最稳。”清人王士禛《池北偶谈》录《沈文端公家书》有云:“大抵盛极则衰,月满则亏,日中则昃,一定之理。唯有自处退步,不张气焰,不过享用,不作威福,虽处盛时,可以保守。”古今盛赞的安徽桐城六尺巷的故事,大学士张英给家人的信中留下的那首诗“一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其实说得也都是此理。这些思想的根源,可能与《老子》第四十一章的“进道若退”一语有关:在某些方面“退步”了,恰恰是道业上“进步”的表现。明人洪应明的《菜根谭》中说得好:“处世让一步为高,退步即进步的张本;待人宽一分是福,利人实利己的根基。”仿佛为中国古代的“退步哲学”做了一个总结。综括起来说,“退步”意味着对声色名利的远离,对他人的宽容、忍让,而这种认识得自于对世间事祸福相倚的实质的深刻体察和觉悟。○4或许有人会说:君误矣。你文中所说的“进步”“退步”和我们今天说的“进步”“退步”完全是两回事,难道人类生活方式的进步、社会的进步等等不是好事吗?总不能说“退步”是好事吧!且慢,果真是两回事吗?想一想,在时速三百多公里的高铁上,和某个“霸座男”费尽口舌,他竟如蜗牛般动也不动,是不是对“进步”的一种讽刺?再比方说,现代科技制造出手机,固然是一种“进步”,但伴随而来的“手机病”等种种弊端又成为新的社会问题。看报道,欧洲、日本一些国家的中小学就明确规定:不准学生将手机带入学校,更不提倡学校一切教学工作都“电子化”。表面看,这些规定不是与“进步”格格不入吗?其实,这正是“退步哲学”的一种现代应用。按照古人的思想,所谓“进”“退”都是相对而言,一味讲“进”实际上是“退”,而看上去是“退”,却是实质上的“进”,看上去是一种“消极思想”,其实却有着最为积极的意义。○5面对物质的“进步”,人心恰恰需要某种“退步”,才能与之协调,而这
本文标题:2019年成都中考语文专题复习-议论文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36570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