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E第四讲秦汉时期的教育
第四章秦汉时期的教育一、秦始皇的文教政策二、董仲舒的教育思想三、汉武帝的文教政策四、两汉时期学校教育一、秦始皇的文教政策(一)“书同文”——小篆(二)严禁私学(三)以吏为师,以法为教先秦七国“马”字的不同写法二、董仲舒的教育思想(一)《对贤良策》中的文教政策建议(二)基于“天人感应说”的德治思想(三)教学思想(一)《对贤良策》中的文教政策建议1、“推明孔氏,抑黜百家”2、“兴太学,置明师,以养天下之士”3、察举选士,任贤使能(二)基于“天人感应说”的德治思想1、德教是立政之本。2、限制君权,以德治国。3、“三纲五常”是道德教育的核心内容。从天人感应到君权神授再至王道三纲返回(三)教学思想1、强勉努力2、专精虚静3、“圣化”——教师在教学中达到出神入化的境界二、汉武帝的“独尊儒术”的文教政策1、“独尊儒术”文教政策的社会原因2、措施(1)立五经博士,诸子传记博士不置而废。(2)设太学,专门学习儒家经典。(3)完全确立察举制,高官厚禄送给精通儒学的人。3、影响:A有助于巩固封建中央集权制、提高教育的地位;B阻碍文化的整体发展、束缚文人士人的头脑。二、汉武帝的“独尊儒术”的文教政策--社会原因儒家在如何治民的问题上有优势:1、以宗法制度和宗法思想驾驭天下,有利于加强君权。2、仁政思想有利于缓和矛盾。3、以天道人情教化民众,有利于发挥一民心的作用。4、大一统理念迎合了汉武帝的统治意愿察举制--始于汉文帝,汉武帝时成为比较完备的制度1、程序:一是自下而上的“乡举里选”;二是高官保荐。2、类别:一是常科,一年一举;二是特科,不定期。3、科目:常科设孝廉、茂才;特科设贤良方正、贤良文学、直言极谏、童子科等。4、方法:察举与考试相结合。5、标准:德行经术6、名额:每郡1-2人;东汉每20万人举1人7、意义:重视品行才绩,广开才路,不拘一格;建立严格的察举法规。局限:选举大权为权门势家所把持;重德轻才,使评价带有虚伪性和主观随意性;多途求贤保持了特权。四、两汉的学校教育汉代的学校系统官学私学中央官学地方官学书馆经馆太学鸿都门学宫邸学郡国学县道邑校乡庠聚序(一)两汉时期的太学1、太学的设置及发展(公元前124年)2、太学的教师与学生:博士和博士弟子。3、太学的教学内容:从今文经学到古文经学(熹平石经)4、太学的教学形式:个别教学、大都授、次第相传。5、太学的教学风气:重师法和家法。6、太学的考试制度和方法:“设科射策”。熹平石经汉代教师与学生(讲经)东汉十四家博士(二)东汉时期的鸿都门学1、创办缘由及性质(公元178年):由位于洛阳鸿都门外而得名;是一所文学艺术专科学校。2、招生:由地方长官或朝中官员举荐3、教学内容:尺牍、辞赋、字画4、意义:开创了古代文学艺术教育的先河;打破了儒学独尊的传统,以社会生活所需要的诗赋书画为教育内容,促进了文艺教育的发展。(三)东汉时期的宫邸学1、开办时间:公元66年2、分类:一是“四姓小侯学”(外戚樊、郭、阴、马氏);二是宫廷学校(邓太后于119年创办的贵胃学校)3、教学内容:以经学为主(四)地方官学及私学1、“文翁兴学”:汉景帝时,蜀郡太守文翁于公元前141年在当地兴办郡国学。后来汉武帝倡导全国各郡效仿文翁开办地方官学。2、地方官学的意义:一是为当地培养统治人才;二是可起到道德教化的作用。3、私学:A书馆与经馆B“及门弟子”与“著录弟子”思考题名词解释题1、三大文教政策:2、三纲五常:3、次相授受:4、“设科射策”简答题1、秦代在文教政策方面有哪些重要举措?2、概述董仲舒道德教育思想的基本内容。论述题1、论述独尊儒术文教政策的作用及影响2.太学的特点
本文标题:E第四讲秦汉时期的教育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48388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