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资本运营 > 诗歌鉴赏之事物形象上课
诗歌鉴赏之事物形象分析下面诗歌中的形象。石灰吟于谦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答案】刻画了一个要把自己的清白留在人间的石头形象。诗歌通过对经过千万次锤打出深山,熊熊烈火焚烧也视若等闲,即使粉身碎骨又何所畏惧,只为把一片清白长留人间的石头的描写,以此自喻表达自己为国尽忠,不怕牺牲的意愿和坚守高洁情操的决心。【考向探究】古典诗歌中有一类诗叫“咏物诗”,这类诗歌以某些事物为具体描写对象,在形象描写中将事物人格化。从全诗看,即把诗人要表现的品格节操或思想感情用象征性的形象曲折的表达出来,这种象征性的形象就是事物形象。大自然中的万物,大至山川河流,小至花鸟虫鱼,都可以成为诗人描摹的对象,都可以寄托诗人的感情。所以所谓物象,即被作者人格化了的描写对象。诗人通过这种象征性的物象描写来曲折地表现他的品格节操、思想感情。作者塑造物象是为了言志、言情、言心声。知识点指津(一)事物形象分类1、具有象征意义的形象:咏物诗运用的是托物言志(象征)的手法,通过对某一具体事物的描绘来表达自己的某种理想和人格,以物喻人,言在此而意在彼。2、具有特定含义的形象:古诗词中有一些意象具有特定的含义,比如:柳,谐音“留”古代有折柳送别之俗,所以有惜别怀远之意。认知理解形象画菊郑思肖花开不并百花从,独立疏篱趣未穷。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注]郑思肖:南宋故臣,宋亡后不仕。★本诗中作者运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感情?具有象征意义的形象【参考答案】作者运用托物言志的手法,以菊花自况,借菊花傲然不屈的品格,表达了自己不屈从于元朝统治者,对宋朝耿耿忠心、铮铮铁骨,“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高风亮节。鹧鸪天晏几道十里楼台倚翠微,百花深处杜鹃啼。殷勤自与行人语,不似流莺取次飞。惊梦觉,弄晴时。声声只道不如归。天涯岂是无归意,争奈归期未可期。★在这首词中,作者为什么要描写杜鹃的啼叫声?最后两句是什么意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具有特定含意的形象【参考答案】古人认为杜鹃的啼叫声好像在说:“不如归去!不如归去!”极易勾起游子的思乡之情。这首词的主题是写游子思乡,最适宜从描写杜鹃的啼叫声入手,形象生动,委婉含蓄。最后两句是说:不是不想回家,只是自己也不知道回家的日期。表达了作者无法主宰自己的生活,浪迹天涯,有家难归的感慨。古诗中的事物形象:1、具有象征意义的形象2、具有特定含意的形象物象,即被作者人格化了的描写对象。诗人通过这种象征性的物象描写来曲折地表现他的品格节操、思想感情。作者塑造物象是为了言志、言情、言心声。诗人笔下的诗中描绘的诗中的+物+物的特征+诗人托物寓意诗人借物喻人诗人以物自喻诗人托物明理诗人托物象征+寓意表达诗人……情感(追求、理想)表明了……生活哲理象征了……人物或精神物的形象鉴赏窍门❀归纳答题步骤:诗人笔下物+特征+结合诗句+诗人托物言志+表达了什么感情(表明了什么哲理/象征怎样的精神)其中“物的特征”又包括外在特征和内在特征。图示如下:外在特征:外表状态,处境际遇分析物象的自然特征内在特征:精神品格、思想性格志趣追求(拟人)分析物象的社会属性(从物人一体角度抓物与志的相似点、契合点,分析物象内在的品格、精神)物的特征例(5)阅读下面一首词,谈谈你对词中“梅”的形象的理解。咏梅[陆游]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外在特征:内在特征:寓意:物的特征生长在荒僻之处,寂寞开放,无人欣赏,备受风雨摧残不慕虚荣、淡泊名利、始终保持芬芳高洁的品质,终生不渝。表达了诗人虽遭排挤打击,但仍然坚持操守,终生不渝的心志。答案:诗人笔下的“梅”生长在僻静荒远处,“寂寞开无主”,孤独寂寞愁苦,还时常遭受风雨摧残,但它“无意苦争春”不慕虚荣,淡泊名利,始终保持芬芳高洁的品质,至死不渝。诗人借梅自喻,表达自己虽然备受排挤打击,但仍坚持操守,终生不渝的心志。如何规范答题早梅张渭一树寒梅白玉条,迥临村路傍溪桥。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消。★诗人是如何借梅展示自我形象的?步骤1:本诗展现了早梅虽生存环境恶劣但耐寒而立、高洁脱俗的形象。步骤2:“寒”字点明早梅生存条件的恶劣;“迥”字表现出早梅的孤单;“白玉条”之喻、疑梅为雪之错觉,鲜明地表现出早梅冰清玉洁之质。步骤3:作者以梅自喻,托物言志,展示了一个孤寂傲世、坚韧刚强、超凡脱俗的自我形象。答题步骤(1)指出形象(物象)并概括物象的基本特征;(2)结合诗句具体分析形象(结合表现手法);(3)点出形象的意义(作者的情感、理想、追求、品性等)。马诗李贺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阅读此诗,简析这首诗塑造了骏马什么样的形象?抒写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参考答案】步骤1:这首诗描绘了一匹威武雄健,渴望驰骋疆场、大显身手的骏马形象。步骤2:边境战场,一片肃杀悲凉景色,烘托了战马;那骏马却企盼着披上威武的鞍具,在战场上迅捷地奔驰,“何当”表现心理,“踏”显出轻捷矫健的风姿。步骤3:抒写了诗人渴望建功立业的抱负和怀才不遇的激愤之情。小结1:鉴赏咏物诗时需注意下面两个方面①从物人一体的角度来把握事物的特点,如:外形、内心世界、品质、感情等。②运用拟人的手法来表述事物的特点。小结2:鉴赏物象要注意以下几点:(1)熟记物象的象征意义。(2)鉴赏一般物象要注意结合作者的处境,了解作者的身世,分析作者所塑造形象的象征意义。(3)抓住物象的特征与作者所寄寓的感情。木芙蓉吕本中小池南畔木芙蓉,雨后霜前着意红。犹胜无言旧桃李,一生开落任东风。窗前木芙蓉范成大辛苦孤花破小寒,花心应似客心酸。更凭青女①留连得,未作愁红怨绿看。[注]①青女:传说中掌管霜雪的女神。(1)这两首诗都描述了木芙蓉的什么自然属性?都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参考答案】描述了木芙蓉耐寒的自然属性。运用了拟人手法。(2)两首诗中木芙蓉的形象有什么不同?【参考答案】①《木芙蓉》:一种傲然独立、挑战困难而不受他人摆布的充满自信的形象(人格形象)②《窗前木芙蓉》:一种历经辛苦孤独后能坦然面对生活的坚忍、淡定、安闲的形象(人格形象)。1、反映社会、批判现实官仓鼠曹邺官仓老鼠大如斗,见人开仓亦不走。健儿无粮百姓饥,谁遣朝朝入君口?官仓鼠体形大、胆子大对贪官污吏搜刮百姓、统治者坐视不管的谴责2、抒发愁情幽愤的柳李商隐曾逐东风拂舞筵,乐游春苑断肠天。如何肯到清秋日,已带斜阳又带蝉。春柳繁盛、秋柳枯凋自伤迟暮、自叹身世3、表达志向的早梅齐己万木冻欲折,孤根暖独回。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风递幽香出,禽窥素艳来。明年如应律,先发望春台。一支先开,幽香素艳希望他年应时而发,在京城独占鳌头4、写政治仕途及个人节操的在狱咏蝉骆宾王西陆①蝉声唱,南冠②客思深。不堪玄鬓③影,来对白头吟。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注:①西陆,指秋天②南冠,指囚徒③玄鬓,指蝉高唱、难飞高洁的品性、政治上不得意5、表达喜好和兴趣的。菊花元稹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花中最后凋谢对菊花的喜爱【备考锦囊】一、咏物与写景的区别1、从描写对象上,咏物诗中只有一个主体描写对象,主要描写此物的特点;而其它的诗中多是由多个景物构成一幅总体的画面,没有主次之分。2、从作用上,咏物诗是借详细描写物的特征来寄托作者的思想感情;而其它诗中的景物描写是通过一幅画面,渲染一种气氛,从侧面烘托作者的思想感情。二、鉴赏诗歌事物形象的关注点1、借助相关语句或关键词来分析物象2、熟记特定物象的象征意义一个民族,由于历史环境以及风俗习惯等原因,不但有共同的语言,也形成了共同的心理状态,这种共同的心理状态,也表现了某一民族对自然或社会的某些事物的一定的感受方式。因此,在阅读古典诗歌时,对于诗中出现的草木花果、鸟兽虫鱼以及月露风云等物象,我们要注意沉淀于其中的特定的含义和文化内涵。3、鉴赏一般物象一定要结合作者的处境,了解作者的身世,分析作者所塑造的形象的象征意义。三、答题步骤1、总结概括出诗中描绘歌咏的主要物象;2、结合诗句分析所咏物象的特点,关注描写用语及评价用语的感情色彩,尤其要分析出其内在的神韵;3、结合诗人自身经历、思想感情剖析所托之情。附:常见意象的思想感情、文化意义。1、树木类:树的曲直:事业、人生的坎坷、顺利。黄叶:凋零、成熟、美人迟暮、新陈代谢。绿叶:生命力、希望、活力。2、花草类:花开:希望、青春、人生灿烂。花落:凋零,失意,人生、事业的挫折,惜春,对美好事物的留恋、追怀。牡丹:富贵、美好。草:荒凉、偏僻、离根,生命力强、生生不息、希望,身份、地位的卑微。禾黍:黍离之悲(国家的昔盛今衰)。3、动物类:子规:悲惨、凄恻,思乡。猿猴:哀伤、凄厉。鸿鹄:理想、追求。鱼:自由、惬意。雁:孤独、思乡、思亲、音信、消息。鹰:刚劲、自由、人生的搏击、事业的成功。狗、鸡:生活气息、田园生活。马:奔腾、追求、漂泊。乌鸦:小人、俗客、庸夫。沙鸥:飘零、伤感。4、风霜雨雪水云类:海:辽阔、力量、深邃、气势。江水:时光的流逝、岁月的短暂、绵长的愁苦、历史的发展趋势。烟雾:情感的朦胧、惨淡,前途的迷惘、渺茫,理想的落空、幻灭。小雨:春景、希望、生机、活力、潜移默化。暴雨:残酷、热情、政治斗争、扫荡恶势力的力量、荡涤污秽的力量。春风:旷达、欢愉、希望。东风:春天、美好。西风:落寞、惆怅、衰败、游子思归。霜:人生易老,社会环境恶劣,恶势力猖狂,人生路途坎坷、挫折。雪:纯洁、美好、环境恶劣、恶势力猖狂。露:人生短促、生命易逝。云:游子、漂泊、思乡思友、隐士。月亮:人生梦圆、缺憾,思乡,思亲。朝阳:希望、朝气、活力。夕阳:失落、消沉、珍惜美好而短暂的事物或人生。
本文标题:诗歌鉴赏之事物形象上课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59678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