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一、艺术概论部分笔记整理1、艺术的本质特征等一般规律性问题2、艺术的发生与发展3、艺术与其它相关领域文化形态的相互关系及它的地位与作用。4、围绕艺术活动四要素讨论艺术的核心问题创作者(艺术家)、鉴赏者、作品、世界5、艺术门类用材质和技法来划分比较科学的划分方法艺术本质论科学和美学划分在19世纪末。艺术和美学既有交叉有不一样。1750年,美学。美学研究艺术美+自然美1、艺术产生的理论艺术生产,艺术传播,艺术消费(生产-消费)艺术传播在教材中最为薄弱的部分。艺术传播是艺术产业化最重要的环节,(艺术社会学,经济学,教育学,心理学知识系,广告学,传播学)(广告及市场)(展览馆,出版社)===现代传媒对艺术传播的影响?生产分为精神生产和物质生产两种,艺术被看作一种精神生产形态揭示了艺术的起源,性质,特点。艺术是主观与客观,心与物的结合与统一。马克思:“本质力量的对象化”“自然的人化”揭示了物质、精神生产的不平衡关系。为什么说精神生产具有不平衡关系?精神物质生产的不平衡关系:精神受物质制约,但又具有相对独立性。从人的需要(马斯洛的人的“需要多层次说”)和生产的目的来说第一,精神生产满足精神审美认知需求。第二,物质生产——使用、交换、价值属性、商品属性;精神生产——审美属性。第三,从生产过程和结果来看独立于物质生产的特征,艺术精神,构思,技巧投入和一般工艺品不一样。揭示艺术系统的奥秘创造性被扭曲,淹没与根本原理违背片面追求票房收视率艺术把握世界方式形象性特征:不单是具象,可视可听都包括。借助艺术通感。音到形,诗到画。和科学性概念理性把握世界不同特征的美——运用形象进行创造性的想象的重要。“艺术既表现人们的感悟,又表现思想”艺术形象性:1、主观客观的统一,有意味的形式主观因素消失在客观的因素中——建筑客观因素消失在主观因素中——音乐2、内容与形式的统一内容的存在呈现方式——形式从内容出发来选择创造形式,形式对艺术表现有明显的能动作用。形式具有强而独立的审美价值。3、个性与共性的统一艺术概况的问题艺术的真实:一种审美化的真实,一种主观见之于客观的真实。特征:1、主观性。2、内蕴性。3、假定性,以假定性情景表现对社会生活的理解和感悟。4、诗艺性,通过想象虚构,对生活改造,重组再造。不是主观的说明,而是具体的表现。艺术家对生活真实进行选择,提炼,补充。情感逻辑和生活逻辑。艺术的情感把握特征:情感评价与判断活动,通过隐曲的方式,非说教式的方式,适当的艺术表现手段,艺术感染力,你的审美同情,对艺术作品的领悟,情感共鸣,净化,回味。延留的状态都贯穿情感。1、情感价值取向——真诚性,高尚性对反面人物的犯人化处理实际上是在价值倾向上出现问题。美善合一的标准2、艺术情感的诗艺性审美骄傲度的艺术方式,情感把握寓于具体形象,意境创作当中。超越了个人情感的集体情感,非私语化的呻吟。艺术概括:本质具有艺术概括性,通过对个别特殊事物的掌握与控制。诗比历史更具有哲学意味——亚里斯多德。思格尔:“理想性格”人物的丰富性,坚定性,明确性。典型:高度真实,高度概括的艺术形象。凝聚创作主体真挚情感。普遍性通过特殊性表现。共性通过个性表现。共性与个性,个别与一般的统一。重再现虚与实。马恩的艺术观念“典型环境当中的典型性格”,反映社会历史发展必然性。(阿Q)反对恶劣的个性化,不含盖集体性。艺术自律性与他律性:自律性:自我的约束自我的规范。艺术有自身本质特征,构成要素,发展规律。艺术作为人类活动而引发人们的审美感情。有超功利的直接性。在当下他律性淹没自律性。他律性:在文化系统中,与哲学。。。。等的关系,其他因素(商业对艺术的压榨与淹没)文革:艺术沦为政治的奴隶,他律性占上风。艺术起源发展论席勒游戏说超功利的自由状态,在游戏中人才充分是人。马克思强调审美的地位英国,泰勒巫术说,相似率,接触率马克思:劳动说,“合力”的作用。文化系统中的地位,功能,与其他文化关系。艺术社会功能审美认识:以想象,形象,情感,直觉假设性方式教育:教化功能,陶冶净化升华娱乐:以情感人,潜移默化位置:核心地位,所属的文化的反映和代表“是一种文化的自我意识”艺术史镜子折射文化的影子。艺术要素文化大系统的制约影响。艺术与哲学关系:用理性方式去把握情感。艺术——感性哲学——理性双希文化传统奠定西方艺术走向。西方重认识论,逻辑实证,种属差异,层级,灵与肉的二元对应。哲学中——以无为本道,无,理气宋元话本后更重再现艺术与宗教的关系:在初始阶段混为一体,都是对日常情感的超越,都不止理性判断结果。宗教的积极作用:1、原始宗教是原始文艺的发源地,壁画,神话,歌舞2、提供思想营养,精神动力3、形成浪漫主义文化传统,宗教的人文呈现提供借鉴。4、为艺术理论提供新视点理论。艺术与道德的关系:1、艺术的最高境界——美善合一(中国)2、“内圣外王”“立德,立功,立言”3、道德评价不能代替审美评价艺术与科技的关系:1、科技提供新的传播工具,技术手段(广播、电视电影)2、媒介的多样性影响人们的接受能力(电影,VCD)3、现代的工具理性,科技理性的压制艺术四要素:1、创作艺术的主体性问题:艺术家的自觉能动意识。商业化文化思潮对主体性的压制。文革集体化对主体性的压制。艺术的创造过程:体验——构思——传达刘勰的《文心雕龙》“以意称物,情以物迁”“以文逮意,辞以情发”创作过程:农夫和厨师的职业统一艺术积累,体验,深化表达过程。物——意——言——相统一移情:德利普斯“美感不在对象,而在主体的生命灌注”形象思维:灵感——顿悟式突如其来的状态集体无意识:潜在性,生理进化,文化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心理积淀。文化心理结构——审美意象(创作构思中产生)艺术流派,艺术风格(区别)艺术作品的层次:艺术语言——形象——意蕴物境——情境——意境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这是中国古典最核心的审美范畴。大中华审美理想集中体现。“远——古——高——逸”“能品何品,神品逸品”“象外之象,韵外之韵,味外之旨”艺术消费:接受美学:20世纪60年代后期兴起于德国。尧斯、伊塞尔(代表)召唤结构:强调文本的空白,期待接受者的补充。每个人的心理文化图示结构不一样。第二文本的创造,艺术文本的无限开放性。期待视野:独特的文化心理图示。包括定向期待视野和创新期待视野。审美预挫陌生化:俄国形式主义文化理论派别,20年代。审美惊奇感的营造:让熟悉的东西陌生。“最熟悉的陌生”共鸣、净化、回味1、接受者和文本之间情感交融2、此时接受者,其他接受者,成个人与集体隐含读者:1、创作者理想当中的读者美学意义上的隐含读者二、艺术前沿的戏曲部分(重要)1、戏曲艺术在艺术学体系中的位置.古希腊对艺术的分类:五类—诗歌、绘画、雕塑、建筑、音乐,第六艺术为舞蹈,第七艺术是戏曲,第八艺术是电影,第九艺术是广播电视。20世纪初出现了戏曲作为艺术学科来进行观察。早期是德国—美国,相继在20世纪初把戏曲作为艺术学科进行观察。戏曲和文学是不同的。1912年,戏曲研究的开山之人--王国维《宋元戏曲史》,注意梳理历史上的文献资料,来进行一种历史的考证。曲牌曲目的考证。国学,曲学,中国有文化的传承。1930年代重点是以曲为主的国学研究来勾勒戏曲发展的历史。戏曲是草根文化。西方戏剧逐渐传入中国,将西方戏剧命名为话剧,中国的命名为戏曲。新剧的流行把西方戏剧理论带进中国。中国有了戏剧的高等院校,中央戏剧学院,上海戏剧学院。各地慢慢建立各级戏曲学院。中国越来越重视戏曲了。戏曲分在文学和艺术两个学科里。(此处为重点)研究戏曲文学的发展方向,戏曲放在艺术学科中,体现了表演和导演。80、90年代才把戏剧戏曲成立一个学科。关于戏剧戏曲有这几门课:(1)《戏曲史论》案头的研究,文本的研究(2)《戏曲艺术论》作者张庚场上之曲舞台表演的立体的技艺的(3)《戏曲名著研读》一切的研究都要放在作品之中(4)《戏曲衍生体研究》在此基础上延伸了解戏曲的现状和戏曲的走向。1、戏曲在世界戏剧中的位置.戏剧:中国民族形式的戏曲,中国传统的戏曲形式,包含文学、音乐、舞蹈、美术、武术、杂技、人物扮演等各种因素的综合艺术。(简单定义)王国维在《戏曲考原》中对戏曲的定义是:戏曲者谓以歌舞表演故事也。戏剧的定义是由演员扮演角色在舞台上当众表演故事的一种艺术。戏剧有广义和狭义两种。狭义:专指以古希腊的悲剧和喜剧为开端在欧洲各国发展起来,继而在全世界广泛流行的舞台演出形式。(中国特称:话剧)广义的戏剧定义:除话剧,舞剧、歌剧、芭蕾剧等形式也包括起来,还包括东方一些国家民族的传统舞台演出形式。戏剧(形式):话剧;中国戏曲;日本歌舞技、能乐、狂言;印度梵剧;朝鲜唱剧;越南嘲剧、改良剧。戏剧中有三个古老的形式:(1)古希腊戏剧(2)印度梵剧(3)中国的戏曲—合为三大古剧,前两种已经灭绝。中国戏曲在世界戏剧中的位置可想而知,十分重要。(此处为重点)中国戏曲分两部分:中国古代戏曲为重点,还有现当代戏曲。2、戏曲在中国土壤上发展的轨迹.(中国戏曲史大致线索)第一部分:早期初级戏曲(讲文字记载的戏曲产生之前,有一定戏曲因素原始歌舞,巫现、俳优又称宫廷小丑,百姓的娱乐,汉朝都市民间娱乐形式:汉代的百戏(杂技、武术、摔跤等后代歌舞小戏))参军戏又叫弄参军。说唱文学-口头文学即唐传奇(诗庙里的讲经,唱经,又叫“话”“故事”)形式:说唱文学—唐代、说经,宫调宋金—杂剧宋元南戏比较早的,南方曲调早期的一种戏曲形式。元杂剧与南戏比之较晚一点。南戏代表作:高明《琵琶记》南戏四大传奇:《荆钗记》刘知远《白兔记》《拜月记》《杀狗记》晚一些是元杂剧《单刀会》《望江亭》《窦娥冤》《蝴蝶梦》《救风尘》《拜月亭》《梧桐语》《墙头马上》《西厢记》关汉卿,马致远,白朴,郑光祖,王实甫作家的语言风格和作品成就相关联(艺术风格)大概内容都要了解,王实甫的《西厢记》艺术成就最高,语言最美。关汉卿的思想性比较强。中国诗歌发达,戏曲中大量的诗歌,元杂剧也是语言中大量的诗歌,昆曲《牡丹亭》的语言是高峰。元杂剧的重点是《西厢记》,水平最高。马致远《汉宫秋》:光辉的历史形象—王昭君。郑光祖后期杂剧成就最高《倩女离魂》《离魂记》。元杂剧中有一种特殊的艺术戏剧结构(比如男女主角可以独唱),文学史上有说,流传了一百年左右。明清传奇:剧本都情节离奇有可看性,由宋元南戏发展而来。南曲(南戏)和北曲的艺术形式的比较是重点。南曲—南方的方言(南方体系),北曲即元杂剧—北方的方言(北方体系)明清传奇由南曲发展起来,发育为四大声腔:海盐腔、余姚腔、昆山腔、弋阳腔。昆山腔成为明代传奇的主要声腔—昆曲,弋阳腔成为明清传奇的声腔。明清传奇重要的作家作品:(主要三剧)重点汤显祖《牡丹亭》是重点,主角杜丽娘。清代传奇两个高峰洪升《长生殿》孔尚任《桃花扇》明清传奇和南戏接近,如果问明清传奇和元杂剧的区别,或南戏和元杂剧的区别,基本上一样。清代中期出现地方戏杂出:花部—地方戏;雅部—昆曲是当时的高雅艺术(各种声腔融合,花部和雅部的综合形成了京剧)3、戏曲艺术的特征A程式化,戏曲的根本特征,外形的程式动作来表现内心情感。行当:生旦净末丑,唱念坐打,服饰的程式化B综合化,歌唱、舞、杂技、武术、绘画等综合在戏曲中C虚拟化,表演虚拟,时空虚拟4、戏曲的现状及发展趋向.古代:南戏、元杂剧、明清传奇传统戏戏曲→京剧→新编历史剧现代戏(八个样板戏)现当代→昆曲300多种地方戏
本文标题:艺术概论笔记.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60043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