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金融/证券 > 金融资料 > 村镇银行金融风险控制及其防范
村镇银行金融风险控制及其防范作者:张传良,ZhangChuan-Liang作者单位:福建金融职业技术学院,福建,福州,350007刊名:福建金融管理干部学院学报英文刊名:JOURNALOFFUJIANINSTITUTEOFFINANCIALADMINISTRATORS年,卷(期):2010,(2)被引用次数:0次参考文献(6条)1.周庆海.刘灿辉村镇银行发展存在问题及对策建议20082.祝健中国农村金融体系重构研究20083.贾瑞霞对陇南市武都金桥村镇银行的调查与思考2008(7)4.杨连波新型农村金融机构面临的风险及防范对策2008(6)5.鲁朝云.廖航农村小型金融机构的经营风险与管理2009(7)6.刘诗娇信用风险防范创新模式分析--基于村镇银行2009(7)相似文献(9条)1.学位论文李霄惠民村镇银行竞争力分析2008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经济取得了长足发展,但与城市相比较,农村地区经济增长缓慢,农民增收困难。农村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农村金融的支持,但农村金融却表现出正规金融缺位而非正规金融活跃但发展受限的状况,特别是欠发达农村地区,农村信用社一农支三农的局面得不到改变。为加快改善农村金融服务的局面,国家采取了很多措施,其中,银监会于2006年底启动的“村镇银行”试点最为引人注目。2007年3月,作为全国第一家村镇银行,四川仪陇惠民村镇银行在仪陇县金城镇开业。开业一年来,惠民村镇银行的业务取得了快速的发展,作为开业时间最长的一家村镇银行,其在当地的竞争力情况究竟如何?本文选用了当地最大的农村金融机构—仪陇县农村信用联社作为比较样本,与惠民村镇银行进行竞争力比较。比较从股本金、资产和人员规模、运营方式、信贷管理、利率管理、盈利能力等方面进行。根据比较,惠民村镇银行受到大股东高度控制,经营自主性较低;资金、人员和机构规模较小,不利于业务开展;管理和运营沿用南充市商业银行的模式,是否适合农村地区的现状存疑;信贷和利率管理相比而言,缺乏创新,缺乏本土信贷队伍,信息不对称状况较为严重,信贷质量值得关注;可持续经营能力堪忧,缺乏规模效应,达到盈亏平衡点难度较大。因此,惠民村镇银行在现在和未来的一个时期内,难以与仪陇县农村信用社开展竞争,一是弱小的实力和新创的品牌使其在农村地区并不是很受到信任;二是缺乏创新性的技术,与农信社的竞争趋于同质化;三是缺乏可持续经营的能力。惠民村镇银行的竞争力缺乏,与政策制定的矛盾有关。为了避免村镇银行的经营风险,银监会强制要求商业银行作为发起人,以备在出现风险时由商业银行对其负责;而为了鼓励商业银行发起村镇银行,又规定了相当低的资本投入要求。这是造成村镇银行经营缺乏自主性、规模又过小的关键所在。村镇银行若要提高竞争力,必须坚持小额贷款模式,坚持走本土化的道路,小额贷款模式可以很好的分担风险,而本土化的信贷队伍可以将信息不对称的影响降低;解决好农村地区的信贷担保问题,必须创新担保模式,提高资金安全性;实现专业化管理和低成本运作的统一,应该有良好的团队领导,既有基层工作的意愿又能带好队伍,开展本土培训。农村金融破局,光靠村镇银行是远远不够的,必须整合现有资源。一是按照功能扩大化方向改革农业发展银行,使其从单纯的粮棉油收购贷款支持扩大到整个农业的范围;二是加快农业银行的改革步伐,保证其对“三农”的支持和投入;三是继续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强化其金融支农龙头作用;四是加快步伐,探索建立农业保险制度;五是引导和开放农村非正规金融。2.期刊论文孙金凤.周学声黄河三角洲发展村镇银行必要性·可行性及对策研究-安徽农业科学2010,38(24)综述了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在黄河三角洲地区的发展现状,指出金融机构曾推动了三农经济的发展,但由于资金紧张以及亏损等原因,营业网点较少,不能以更好地服务三农.介绍了黄河三角洲地区发展村镇银行的必要性:一是村镇银行能以更灵活的体制和管理方式为三农服务;二是村镇银行能够更好地服务和支持三农中的弱势群体;三是村镇银行是黄河三角洲全面发展三农事业的有力补充;四是村镇银行在服务三农方面优势明显.从政策优势、环境优势、经济优势3个方面分析了黄河三角洲地区发展村镇银行的可行性.探讨了黄河三角洲地区村镇银行发展面临的挑战:一是村镇银行短期收益难以见效;二是村镇银行资本金数据较大;三是竞争和经营压力较大.提出了黄河三角洲地区村镇银行发展的对策:一是明确区域内村镇银行服务对象;二是以点带面,辐射发展;利用IT技术降低信息不对称风险.3.期刊论文王利军.宋记锁.WANGLi-jun.SONGJi-suo村镇银行——两种金融利益模式的互补形态-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9,31(6)农村金融制度作为农村经济发展中最为重要的资本要素配置制度成为农村经济改革中的一个焦点.在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下,农村愈发需要金融的支持.但是作为供给先行模式的正规金融和作为需求跟进模式的民间金融都存在着很多的问题.村镇银行--两种模式的融合形态,集合了现代金融先进的管理经验和民间的资金优势,并利用村庄信任特点能够最大限度地克服信息不对称,从而降低信贷的风险.4.期刊论文龙会芳村镇银行与农村资金互助社的比较与合作-金融与经济2009(9)作为刚成立的新型农村金融机构,村镇银行与农村资金互助社有着各自的优势与劣势.通过村镇银行与农村资金互助社的合作,既能解决交易地位不平等、信息不对称、交易成本高等问题,又能增强农户的市场竞争能力,从而实现它们的可持续发展.5.学位论文贾艳辉微型金融业务中信息不对称问题研究2008小额信贷起源于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目前在世界范围内,已经发展成了庞大的微型金融体系。小额信贷的本质被认为是一种利用金融制度解决信息不对称引起的市场失灵的金融创新。我们国家从上世纪90年代早期引入小额信贷,从最开始的非政府组织(NGO)捐赠资金开始的小额信贷项目到追求商业化的微型金融,走过了一条从学习个别技术环节、借鉴制度、到试图从中吸取适合中国国情的合理成分的过程。本文通过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和比较研究的方法,在信息不对称引发的交易成本高,及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的理论基础上,指出我国微型金融存在的问题,介绍了国际上成功的小组联保的贷款模式,对其作用机制及应用的利弊进行分析,最后进一步论证和完善了贷款代理人制度—即本文最大的创新点,详细论述了其解决信息不对称,交易成本、及监督问题的机制,对其应用前景进行展望,指出其成功推行所需的配套措施。文章分为五个部分:第一章是绪论,主要是介绍了微型金融概念和论文的研究思路。分别从历史发展角度,服务对象角度,社会功能与盈利性兼顾的角度,对其进行界定,然后结合我国学者的研究成果,得到以下结论:第一,微型金融与传统的金融业务,在额度上并不存在截然的界线,而且也不是以“额度”作为划分是否属于微型金融的主要标准;第二,微型金融是小额信贷发展到一定程度上的产物,小额信贷强调的是关注贫困人口,通过为他们提供必要的金融服务,达到扶贫的目的,而微型金融强则首先调机构可持续发展和盈利性,其服务对象是那些有着迫切的资金需求的客户,他们因为信息不完备、缺乏担保等无法从正规的大型金融机构金融服务,微型金融致力于采用特定的模式,为这些对象服务,在盈利性和社会功能上达到统一。第三,微型金融的信息不对称与我国学者普遍关注的农村金融与中小企业融资问题有着共同的视角。第二章是相关的文献综述。首先提出微型金融研究的基础理论是市场失灵和金融中介理论,接着介绍了信息不对称的定义,及其在金融中最重要的应用——信贷配给理论,学者们应用这些理论对微型金融领域所做的研究。为后文分析我国微型金融中存在的问题奠定了基础。第三章是分析我国的微型金融存在的问题。在介绍我国微型金融发展历程,供给现状,微型金融需求特征之后,把我国微型金融中存在的问题概括为:信息不对称现象严重,交易成本高,利率受限,机构不可持续,监督不足,贷款损失多,影响盈利。能否解决这些问题是微型金融业务模式是否成功的标准。第四章是对小组联保贷款制度的分析。世界上成功的微型金融机构在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上有着丰富的经验,联保贷款是比较经典的模式,本文介绍了孟加拉GrameenBank模式和印度尼西亚联系银行制度的模式。分析了小组联保贷款如何解决金融机构面临的信息不对称和抵押担保不足的问题,及其动态激励的作用机制。但是,各个国家的国情不同,在这一章的最后分析了小组联保贷款模式在我国的应用时存在的弊端。第五章完善了我国微型金融业务的贷款代理人模式。从代理人制度的起源与发展开始介绍,分析贷款代理人模式的原理——贷款代理人相当于金融机构的一个个触角,可以直接深入客户之中、了解信息,可以从根本上解决微型金融的信息不对称顽症。界定了代理人制度的主要特征,与银行客户经理进行了比较,接着从贷款代理人的选拔,贷款代理人的工作流程,分析了贷款代理人克服信息不对称的作用机制。然后指出了贷款代理人制度在农业银行、农信社、邮政储蓄银行、村镇银行等正规金融机构,以及小额贷款公司都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采用贷款代理人模式,可以提高这些从事微型金融业务的机构的资金运用能力,业务拓展能力,和风险防范能力。最后,指出贷款代理人在微型金融业务中的成功运行,仍需要一些配套措施,比如进一步完善利率市场化,不断完善“微型金融征信体系”,和微型金融机构重视人力资源的开发与应用等等。6.期刊论文课题组优势互补与有序竞争:村镇银行、农村资金互助社、小额贷款公司比较-华北金融2009(4)农村金融供需不对称的症结在于小农经济与现代市场之间体制不对称,银行与农户之间信息不对称.破解这一难题应从增量改革入手,培育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同时发挥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优势,形成优势互补,农村金融市场有序竞争,使正在成长中的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可持续健康发展.7.学位论文吴锐我国农村社区银行发展模式研究2008社区银行是舶来品,规模小,服务于社区居民和企业,按照市场化原则建立和经营是其主要特点。因为这些基本特性使得社区银行能有效化解信贷中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帮助中小企业和农户摆脱融资困境,为社区居民提供多元化的金融服务。目前,在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存在金融二元结构和农村金融抑制等一系列问题,发展农村地域内的社区银行将是解决这些问题的有益尝试,村镇银行就是现阶段社区银行在农村的实践形式。由于试点时间不久,数量少,我国对村镇银行为代表的农村社区银行还缺少系统的认识,特别是针对农村社区银行实践中遇到的具体问题缺乏深入研究。因此,如何按照现代金融企业制度的要求,优化产权结构,规范银行治理,为农村社区银行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参考有着重要意义。本文主要以新制度经济学的理论框架为指导,运用“交易成本分析法”“博弈分析法”对农村社区银行的市场优势、发展空间及利益分配等进行理论分析。比较借鉴国外农村社区银行发展的模式经验,从模式创设的角度研究我国农村社区银行的发展路径、产权、监管等关键问题,并提出相关政策建议。本文界定了农村社区银行的功能定位和交易成本优势,基于对国内村镇银行试点现状问题的剖析,借鉴国外农村社区银行发展模式的有益经验,探讨了我国农村社区银行发展的可行路径和制度安排。本文研究结果显示,应该根据不同地域的经济发展程度决定农村社区银行的发展路径,即发达地区可新建与改造并举,欠发达地区新建为主,以增量发展促存量改革,而路径的实施需要市场和政府各司其位,实现“市场主导,政府推动”模式。在产权制度方面,农村社区银行在经济发达地区实现股份制,欠发达地区首先实施股份合作制,逐步向股份制过渡,同时应加强我国农村社区银行的准入、退出的制度设计和业务监管,以推动农村社区银行的可持续发展。8.期刊论文王素一我国农村金融供给现状及对策研究-江西金融职工大学学报2010,23(4)村镇银行及邮政储蓄银行的成立、农业银行及农村信用社的商业化改革、农村小额贷款的开办等一系列举措为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注入了一定的活力,金融对农村的支持得到了一定的体现.然而,由于我国存在较大的地区差异,各地区的农村经济发展状况、农民收入水平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再加上信息不对称、信用缺失、政府管制等因素的制约,导致了我
本文标题:村镇银行金融风险控制及其防范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63335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