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学/艺术/历史 > 诗歌散文 > 《长亭送别》导学案(教师版)
三校区58级语文组备课材料编制:李晓刚韩玉香张金鸾董亮亮刘廷芳-1-《长亭送别》导学案王实甫【学习目标】1.欣赏文中情景交融、充满诗情画意的艺术境界。2.鉴赏富于文采的曲词。3.鉴赏崔莺莺的形象。【学习重点】欣赏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学习难点】艺术形象崔莺莺的典型意义课前预习案一、关于元杂剧1、定义:元杂剧又称北杂剧,是元代用北曲演唱的传统戏曲形式。元杂剧形成于宋末,繁盛于元大德年间(13世纪后半期-14世纪)。主要代表作家有关汉卿、郑光祖、马致远、白朴等。主要代表作有《窦娥冤》、《汉宫秋》、《倩女离魂》、《梧桐雨》等。其内容主要以揭露社会黑暗,反映人民疾苦为主,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主线明确,人物鲜明。元杂剧的基本特点:2、剧本的构成:唱(演唱)、科(动作或表情)、白(说白)。唱即唱词;白即说白,是戏剧人物语言,是我们鉴赏的重点;科即科介,就是舞台说明,指示人物动作和表情。3、杂剧分四折一楔子。楔子相当于序幕,每一折由同一宫调的若干曲牌联成一套曲子。曲牌类似于词牌,和曲子的内容无关,只规定曲子的韵律、格律、字数、句数,一韵到底,一人主唱。4、唱词和演唱特点:元杂剧的核心部分是唱词。每一折用同一宫调的一套曲子组成,并一韵到底,所以说“折”也是音乐单元。四折可以选用不同的宫调。元代流行的宫调有九种:仙吕宫、南吕宫、正宫、中吕宫、黄钟宫、双调、越调、商调、大石调。这些宫调的调性即音乐情绪各有不同,四折之中宫调的变化,也是同剧情的变化相对应的。(1)曲调:乐音七声,即宫、商、角、变徵、徽、羽、变宫。以宫为主的调式称“宫”,余称“调”,合称“宫调”。元杂剧常用“五宫四调”,即正宫、中吕宫、南吕宫、黄钟宫、仙吕宫、大石调、双调、商调、越调,合称“九宫”。《长亭送别》用正宫,其声情“惆帐雄壮”。正宫联套形式为[端正好]、[滚绣球]、[叨叨令]、[脱布衫]、[小梁州]、[么篇]、[快活三]、[朝天予]、[煞尾]等。(据王力《汉语诗律学》)(2)曲词:押韵,平仄通押,一韵到底,用韵较密。对仗,常用对句,不计平仄,形式多样。曲文中多衬字。5、宾白:元杂剧以唱为主,以白为宾,所以说白称为“宾白”。其中又有散白和韵白之分,前者用当时的口语,后者用诗词或顺口溜的韵文。宾白既可以穿插在各支曲子之间,也可以插在一支曲子之中(称为“带白”)。它不仅用于叙事,还可用于除主角以外人物的抒情,对于表现剧情和人物性格有很重要的作用,所以有“曲白相生”的说法。宾白:“唱为主,白为宾,故曰宾白,言其明白晓畅也。”“北曲中有全宾全白。两人对说曰宾,一人自说曰白。”(徐渭《南词叙录》、单宇《菊坡丛话》)6、科范:简称“科”,在剧本中表示舞台效果和演员所要做的动作、表情等。科介:“相见、作揖、进拜、舞蹈、坐跪之类,皆谓之科”,“以科字作介宇,非科介有异也”。(徐谓《南词叙录》)7、角色:元杂剧的角色,可分为旦、末、净、外、杂五大类,每大类下又分基若干小类,以三校区58级语文组备课材料编制:李晓刚韩玉香张金鸾董亮亮刘廷芳-2-此把剧中人物分为若干类型,以便于带有程式化的表演。8、元杂剧四大悲剧:关汉卿《窦娥冤》、马致远《汉宫秋》、白朴《梧桐雨》、纪君祥《赵氏孤儿》。9、元曲四大家:关汉卿、郑光祖、马致远、白朴。10、元曲五大剧作家及其代表作:关汉卿:《窦娥冤》、《望江亭》、《救风尘》郑光祖:《倩女离魂》马致远:《汉宫秋》白朴:《墙头马上》、《梧桐雨》王实甫:《西厢记》、《破窑记》、《丽春堂》二、字词积累1.注音玉骢()訰訰()金钏()笑靥()搵做()挣揣()谂知()玉醅()白泠泠()筵席()余荫()蹙眉()狼藉()憔悴()暮霭()胸臆()2.字形识记倩疏林婧才靓丽靖边菁华腈纶眼睛萋迷凄凉今宵云霄挣揣惴栗思维维护敝衣遮蔽舞弊狼藉书籍3.词语识记①筵席:宴饮的酒席。②蹙愁眉:皱着眉头。蹙:皱、收缩。③杯盘狼藉:指饮宴后乱七八糟的样子。藉:践踏,凌辱。④金榜:古代科举殿试录取时,发榜公布的文告。⑤憔悴:形容人瘦弱,面容不好看,精神不振。⑥胸臆:文中指胸膛,亦可指心里的话或想法。三、整体感知,划分结构层次。1、课文中出现了那些人物?主要人物是谁?讲的是件什么事?(1)张生、崔莺莺、红娘、老夫人、长老。(2)主要人物是崔莺莺、张生。写的是张生赴京赶考,莺莺送别的故事。2、试划分课文的段落层次,并为每一幅画面找一句唱词来概括画面主题。【点拨】课文所选部分可分为四幅画面:赶赴长亭、长亭饯别、临别叮嘱、目送别离。(1)赶赴长亭——抒离别之苦(表现崔莺莺为离别而愁苦怨恨的心境):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2)长亭饯别——表难言之屈(主要刻画崔莺莺、张生二人缠绵依恋而又无可奈何的情态、心理,突出崔莺莺珍重爱情而轻视功名利禄的思想感情):我见他阁泪汪汪不敢垂,恐怕人知;猛然见了把头低,长吁气,推整素罗衣。(3)临别叮嘱——叙恐弃之忧(主要表现崔莺莺对张生的关心和担心):此一节君须记,若见了那异乡花草,再休似此处栖迟。(4)目送离别——写别后之痛(描写崔莺莺目送张生依依难舍的情景和离别后的痛苦):四围山色中,一鞭残照里。遍人间烦恼填胸臆,量这些大小车儿如何载得起?课堂探究案一、阅读文章第一部分,思考并回答下面的问题。1.[端正好]一曲是化用谁的诗词?三校区58级语文组备课材料编制:李晓刚韩玉香张金鸾董亮亮刘廷芳-3-化用范仲淹《苏幕遮》(上阕):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2.[端正好]一曲所写的环境在文中有何作用?前四句一句一景,以具有深秋时节特征的景物,衬托出崔莺莺为离别所烦恼的痛苦压抑的心情;后二句自问自答,采用夸张手法表现了崔莺莺因张生即将远离而无限感伤的心境。3.[滚绣球]中哪些词极力体现出主人公难分难舍的心情?每一句都有:迟、疾、难系、挂、迍迍、快快、早、松、减等。4.[叨叨令]中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用了几个叠词?这种手法和这些叠词的运用有何艺术效果?采用了排比手法。用了五个叠词。排比和叠词的运用造成了音节和声韵的回环流转,产生了“一唱三叹”的艺术效果。二、阅读文章第二部分,思考并回答下面的问题。1.从夫人的说话来看,她是怎样一个人?贪图富贵权势的势利的贵族。2.[脱布衫]中也有环境描写,这里有何作用?渲染张生内心因离别而产生的惆怅凄凉之情。3.“昨宵今日,清减了小腰围”一句采用了什么手法?与李清照的哪一诗句表情达意的手法相同?采用了夸张手法,意思是说因为离愁别恨而消瘦了。与李清照的“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的手法相同。4.“但得一个并头莲,煞强如状元及第”,表现了崔莺莺怎样的思想感情?珍惜爱情,轻视功名利禄。5.[满庭芳]中用了几个典故?其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运用了两个典故。运用孟光献饭的典故,是表现崔莺莺对张生的体贴之心;运用“望夫石”的典故,是表现崔莺莺对张生的爱之深切。6.“暖溶溶的玉醅,白泠泠似水,多半是相思泪”一句化用的是谁的诗句?化用范仲淹的《苏幕遮》(下阕):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7.“蜗角虚名,蝇头微利”这个典故出于何处?用此典故表明了怎样的意思?语出苏轼《满庭芳》词。表明了对功名利禄的蔑视和痛恨。三、阅读文章第三部分,思考并回答下面的问题。1.夫妻赠诗表现了二人怎样的心情?崔莺莺告诫张生切勿忘记她;张生则发誓永无别恋。这充分展示了二人深厚的情谊。2.怎样理解[耍孩儿]中的典故?“红泪”借王嘉《拾遗记》的典故,司马青衫借白居易《琵琶行》的典故,表现主人公因离别而生的伤心之情。“伯劳飞去燕西归”则用牛郎织女的典故表现两人缠绵难舍的心情。3.[五煞]表明了主人公怎样的心情?对张生的生活的关心,千叮万嘱,真情自现。4.[二煞]中所用是几个典故?这些典故的作用是什么?三个典故,见课本。其作用是表明崔莺莺对张生的担心。四、阅读文章第四部分,思考并回答下面的问题。1.[一煞]中再写环境,其作用是否与先前所写相同?稍有不同,这里是表现崔莺莺目送张生远去时那种凄怆悲苦的眷恋之情。以所见之物,写内三校区58级语文组备课材料编制:李晓刚韩玉香张金鸾董亮亮刘廷芳-4-心深藏之情。2.[收尾]中写‘残照’其含义是什么?以“残照”表现内心的怅惘失意之情。五、如何理解莺莺这一人物形象?莺莺是一名敢于追求婚姻自主和幸福爱情生活的多情钟情的女子。本折一方面描写了莺莺依依不舍的痛苦之情,另一方面也表现了莺莺重情轻利的思想。她为离别而悲啼愁苦,痛极之际,竟埋怨张生忘旧情而轻远别。这种埋怨正是爱极痛极的一种变态心理,是一种深情的痴语。莺莺既倾诉着内心的万种离愁、无限幽思。又流露出怕被遗弃的痛苦心理。此时此刻,莺莺该有多少肺腑之言要说,然而她对“怜取眼前人”的临别赠言,其实正是她内心隐忧的曲折吐露,也是当时社会中司空见惯的身荣弃妻的悲剧在莺莺心灵上的阴影的反映。在莺莺看来,状元及第并不值得羡慕,最重要的是夫妻并蒂相守。而事实上张生应试是被逼的,他们的分离乃是封建势力的压迫所致。因此莺莺发出了对封建势力的怨恨。莺莺还进一步把怨愤指向那可恶的名利思想。“蜗角虚名,蝇头微利”,世俗的名利观念造成了青年男女的爱情悲剧,而莺莺却对这种虚名微利表示了极大的蔑视与痛恨,这就把莺莺的思想感情由一般的离别之苦,推到一个更高的水平。文学家、诗人郭沫若曾经说过:文艺母亲的女孩儿里,“要以《西厢》最完美,最绝世了。《西厢》是超过时空的艺术品,有永恒而且普遍的生命。”王实甫就活在他的《西厢》里。六、《西厢记》的语言展现了怎样的特色?1.运用多种多样的修辞方法生动形象地表现人物的心理。全折运用了比喻、夸张、用典、对比、对偶、排比、反复、叠音、设问等多种修辞方法。特别是巧用夸张,与比喻、用典、对比等结合,因情随物而设。例如,“听得道一声‘去也’,松了金钏;遥望见十里长亭,减了玉肌”,“昨宵今日,清减了小腰围”夸张地表现感情折磨下的身心交瘁;“将来的酒共食,尝着似土和泥。假若便是土和泥,也有些土气息,泥滋味”,“泪添九曲黄河溢,恨压三峰五岳低”都是夸张兼比喻,写离别之情,达到愁极恨绝、无以复加的地步;“淋漓襟袖啼红泪,比司马青衫更湿”,用了“红泪”和“青衫泪”两个典故,是夸张兼用典,形容伤心之至;“暖溶溶的玉醅,白泠泠似水”是夸张、比喻和对比,以厌酒表现愁苦至极。作品中的夸张描写,大都将人物感情寄附于客观事物,借助鲜明生动的形象来展示人物的内心世界,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叨叨令]一曲,将“车、马,被、枕,衫、袖,书、信”这些常用词带上“儿”字,加上一些叠音形容词,如熬熬煎煎、昏昏沉沉之类,用排比句巧妙组合衔接,并间以反复的感叹,造成音韵的回环往复,产生一唱三叹的艺术效果。把莺莺柔肠百结的离别苦痛写得哀哀切切,见情见态。莺莺那种如泣如诉、呜呜咽咽的声气口吻,宛然在侧。②.融古代诗词与民间口语为一体。作者善于把典雅凝练的古代诗词与通俗流畅的民间口语融为一体,从而形成清丽华美、生动活泼的语言风格。作品融入了不少古代诗词的语句,其特有的语义、情味和表达效果与剧中语境相契合,增添了语言的文采和表现力。例如,[端正好]中的“碧云天,黄花地”,化用范仲淹《苏幕遮》词中“碧云天,黄叶地”语句,并取其秋景凄凉的意境,以烘托送别的凄冷氛围;[朝天子]中的“蜗角虚名,蝇头微利”,引用苏轼《满庭芳》词原句,形象地表现莺莺珍重爱情、轻视功名利禄的思想感情;[耍孩儿]中“未饮心先醉”,化用柳永《诉衷情近》词中“未饮心如醉”之句,一字之易,更加夸张,语意更加沉重,表现了莺莺饯别时的极端愁苦。作品还融入了大量运用民间口语,吸收了不少的方言词和俗语,而且善于将民间口语加工为富于文采的文学语言。例如[滚绣球]一曲的语汇、语句都具有民间口语的风格,可以说是口语的韵律化,通俗自然、生动活泼而又富于文采。七、讨论:本文的主题是什么?歌颂真诚的爱情,表现反封建、轻名利的思想。三校区58级语文组备课材料编制:李晓刚韩玉香张金鸾董亮亮刘廷芳-5-课后巩固案1、下列四项均有错别字,错别字最多的一组是(A)A、柳丝长玉骢难系,
本文标题:《长亭送别》导学案(教师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65584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