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理论文章 > 茅盾《春蚕》2019.03
春蚕茅盾茅盾•1896—1981)•沈德鸿,字雁冰,浙江桐乡县乌镇人。•1896年7月4日生于浙江桐乡县乌镇。父亲沈永锡,清末秀才,通晓中医,是具有开明思想的维新派人物,颇重视新学,除声、光、化、电和数学等自然科学外,也喜欢传播进步思潮的社会科学著作。母亲陈爱珠,是一位通文理、有远见而性格坚强的妇女。茅盾10岁丧父,童年时代,就接受了母亲所教的文学、地理和历史知识。茅盾说,“我的第一个启蒙老师是我母亲”。•茅盾出身于受维新思潮影响的小康家庭,从小就接触到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思想。从1911年春到1913年夏,茅盾先后在浙江省立二中(今湖州中学)、省立三中(今嘉兴中学),和杭州安定中学读书,课余时间如饥似渴地阅读中外古典名著。在湖州中学期间,国文课代课教员钱玄同曾为茅盾的作文《志在鸿鹄》写下“是将来能为文者”的批语。1913——1916年进入北京大学预科学习。茅盾的生平和文学道路•1.茅盾(1896-1981)早年生平•出生地:江南水乡乌镇。1913年夏,考入北京大学预科。三年期满毕业后,因家庭窘困,进入当时的新式文化出版机构---上海商务印书馆。•1920年参加《小说月报》的改革•2.上个世纪20年代,茅盾是一位文学组织家和理论家。大革命以后,更像是一位职业革命家兼业余文学家。•1922年后,茅盾和文学研究会的同仁运用唯物主义的观点来解释文学与人生、文学与革命、文学与社会等方面问题。•其中最著名的文章是1928年7月,在日本写的《从牯岭到东京》;1930年出版《蚀》。•茅盾是社会活动家1920年10月,由李汉俊介绍,加入马克思主义小组。1921年共产党成立后转为正式党员,担任直属中央的联络员1923年,和邓中夏等五人当选为中共上海地方兼区执行委员会执行委员,兼任国民运动委员会委员长,执行统战任务。1925年参加五卅运动,组织上海教职员救国同志会,还组织了商务印书馆的罢工斗争。从1921年到1923年,先后在共产党创办的平民学校和上海大学任教。1925年底与恽代英一起筹组国共两党合作的国民党上海特别市党部执行委员会,担任宣传部长。1926年参加国民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并留在广州,进入国民党中央宣传部,成为当时担任代理宣传部长的毛泽东的秘书。1927年初,到武汉担任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武汉分校的政治教官。四月担任国民党湖北省党部机关报《汉口民国日报》总主笔。1927年7月,汪精卫背叛革命后,本来要去南昌参加起义,但在江西牯岭生病,错过了参加起义的机会。•3.茅盾在上个世纪三、四年代主要是一位小说家和文学评论家。•三十年代创作:《子夜》和“农村三部曲”(《春蚕》《秋收》《残冬》)•1939年任新疆学院教育系主任•四十年代创作《腐蚀》和《霜叶红于二月花》•4.茅盾在50年代以后,主要是一位文学评论家和领导人。•长期担任中国作家协会主席文学评论家和作家的双重身份《茅盾论中国现代作家作品》《子夜》初版封面•茅盾“为人生”的文学艺术观。•茅盾小说创作反映人生可分为三种:•一是“悲观”人生。•二是“悲剧”人生。•三是“自新”人生。•茅盾“为人生”的文学观及其创作实践的三个基本特征:•一是民族性。•二是批判性。•三是革命性。文学活动•1920年,接编并改革《小说月报》,使其成为发表新文学创作的重要阵地。•1921年,发起并成立现代第一个新文学社团——文学研究会。•理论建设:提倡为人生的现实主义文学,强调“真实”。•文学批评:《春季创作漫评》《评四五六月的创作》•翻译:介绍和翻译外国文学作品,“被损害民族的文学号”“俄国文学研究专号•《我走过的道路》茅盾生前写下的回忆录,记述了他前半生50多年的风风雨雨,为政治、社会、文化史留下了珍贵的史料。主要文学成绩•1、1927—1928:处女作《幻灭》。第一次使用“茅盾”作笔名。•2、1928年7月—1930年4月旅日期间:《虹》(1929)短篇集《野蔷薇》《泥泞》散文《卖豆腐的哨子》《红叶》、论文《从牯岭到东京》等。•3、30年4月到抗战爆发:创作鼎盛期《虹》、《子夜》、“农村三部曲”、《林家铺子》中短篇集,散文集等。•4、抗战期间:从事抗日文化工作。散文《风景谈》《白杨礼赞》•长篇《腐蚀》《霜叶红似二月花》,中短篇集,散文集等。•5、抗战胜利后写剧本《清明前后》。•6、建国后担任作协主席、文化部长等职,主要从事文学批评,基本停止文学创作活动。遗愿设立茅盾文学奖,三年一届:现实主义、长篇(13万字)•1981年,根据茅盾先生遗愿,将其25万元稿费捐献出来,设立了茅盾文学奖,当时决定由巴金担任评委会主任。此奖项的设立旨在推出和褒奖长篇小说作家和作品。当时规定每三年评选一次,参与首评而未获奖的作品,在下一届以至将来历届评选中仍可获奖。首届评选在1982年确定,评选范围限于1977年至1981年的长篇小说。•是中国长篇小说的最高奖项之一。•茅盾文学奖当时规定每三年评选一次,现每四年评选一次,凡在评选年度内公开发表与出版,能体现长篇小说完整艺术构思与创作要求,字数13万以上的作品,均可参加评选。•第一届茅盾文学奖获奖篇目(1977—1981)•周克芹,《许茂和他的女儿们》,百花文艺出版社•《你在高原》(张炜)•魏巍,《东方》,人民文学出版社•莫应丰,《将军吟》,人民文学出版社•姚雪垠,《李自成》(第二卷),中国青年出版社•古华,《芙蓉镇》,人民文学出版社•李国文,《冬天里的春天》,人民文学出版社•第二届茅盾文学奖获奖篇目(1982—1984)•李准,《黄河东流去》,北京出版社张洁,《沉重的翅膀》(修订本),人民文学出版社•刘心武,《钟鼓楼》,人民文学出版社•第八届茅盾文学奖获奖篇目(2007—2010)•张炜,《你在高原》•刘醒龙,《天行者》•莫言,《蛙》•毕飞宇,《推拿》•刘震云,《一句顶一万句》[4]•第九届茅盾文学奖获奖篇目(2011—2014)•格非,《江南三部曲》•王蒙,《这边风景》•李佩甫,《生命册》•金宇澄,《繁花》•苏童,《黄雀记》(二)茅盾的文化人格•由于受惠于故乡浓郁的文化底蕴并得益于坚毅、刚强、开明母亲的教育之泽,更联系着20世纪中国追求现代化的独特文化语境,以及个人自觉投身政治革命活动与现实主义的文学实践,铸成茅盾独立的现代科学理性的精神品格。他是一个具有社会科学家、思想家气质的文学家,其文化人格属于社会思想型。这种现代文化人格的实现,最集中体现于其探寻和追求中国文学的现代化进程中,也体现在他是现代文坛最优秀最有成就的文艺理论家和文艺批评家之一。二茅盾的小说成就(P173——180)•(一)表现在题材的选择与主题的开掘上。注意题材和主题的时代性和重大性,自觉的追求具有“巨大的思想深度”与“广阔的历史内容”,能够反映时代面貌及其发展的史诗性;(二)表现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着重表现人物的社会关系与人物性格的复杂性,追求“立体化”油画效果。•(三)表现在宏大而严谨的结构上。追求宏伟而严谨的布局,人物众多,情节复杂,线索纷繁交错而又严密完整,形成一种立体交叉结构。•其小说结构方式的发展过程(P179)•(四)表现在细腻的心理刻画上。表现在两方面:一是追求社会历史的剖析与社会人的心理剖析的统一;二是调动一切心理描写手段,综合运用,表现人物心理活动的丰富性与复杂性。(P180)茅盾小说能够反映时代全貌,其创作与历史事变同步发展。如果把其作品按其反映的历史时代先后排列起来,“五四”运动以后近半个世纪内现代中国社会风貌及变化、各阶层生活动向及彼此冲突,都得到充分的艺术反映。•茅盾创作具有强烈的历史感和时代感,他为我们提供了一部20世纪从“五四”运动到解放战争前夕的中国社会编年史。(P173—175)茅盾小说创作为我们提供了一部20世纪上半时段中国社会的编年史茅盾的小说:两大形象系列的塑造(1)民族资本家系列以《子夜》中的吴荪甫为突出代表。(2)时代新女性形象系列。以《幻灭》中的静女士、《动摇》中的方太太为代表.《农村三部曲》•茅盾自1928年写《创造》到1948年发表《春蚕》共创作了50余篇短篇小说,大部分收入短篇小说集《野蔷薇》、《宿莽》、《春蚕》、《泡沫》、《烟云集》、《委屈》和《耶稣之死》等集中,其中《林家铺子》和《农村三部曲》是茅盾三十年代短篇小说的代表作,也是茅盾大规模描写中国社会现象的一部分,是社会分析小说的优秀之作。•《春蚕》、《秋收》、《残冬》共同组成了《农村三部曲》。三部作品最有特色的是《春蚕》。《春蚕》•《春蚕》是茅盾小说“农村三部曲”中的第一篇,在三部曲中成就最高,也是我国三十年代反映农村生活的短篇佳作。•1、主题:小说通过一个典型的江南农家——老通宝及其儿孙们,因春蚕丰收而负债破产的悲剧故事,不仅真实反映了20世纪30年代初期江南农村经济的破产和蚕农们的悲剧命运,而且深刻揭示了造成“春蚕愈熟,蚕农愈困顿(丰收成灾)”现象的社会原因。•《春蚕》是茅盾短篇小说的代表作之一,也是我国现代文学中的现实主义名篇.主要通过老通宝一家人在蚕事季节里,借债买桑叶,没日没夜地拼命劳动,虽然蚕茧获得丰收,但因茧价大跌,反遭破产的故事,成功塑造了老通宝、阿多等艺术形象,反映了三十年代初我国江南地区农村丰收成灾这样一种畸形的社会现象,从而深刻揭露了封建半殖民地的旧中国社会的黑暗与腐败。•春蚕••一•老通宝坐在“塘路”边的一块石头上,长旱烟管斜摆在他身边。“清明”节后的太阳已经很有力量,老通宝背脊上热烘烘地,像背着一盆火。“塘路”上拉纤的快班船上的绍兴人只穿了一件蓝布单衫,敞开了大襟,弯着身子拉,额角上黄豆大的汗粒落到地下。看着人家那样辛苦的劳动,老通宝觉得身上更加热了;热的有点儿发痒。他还穿着那件过冬的破棉袄,他的夹袄还在当铺里,却不防才得“清明”边,天就那么热。“真是天也变了!”老通宝心里说,就吐一口浓厚的唾沫。在他面前那条“官河”内,水是绿油油的,来往的船也不多,镜子一样的水面这里那里起了几道皱纹或是小小的涡旋,那时候,倒影在水里的泥岸和岸边成排的桑树,都晃乱成灰暗的一片。可是不会很长久的。•从老通宝勤劳质朴的性格中,可以看到劳动者的灵魂;从他固执地反对变化,反对洋鬼子、洋货、洋水车乃至连换一换洋蚕种也要坚决反对的态度中,也可以看到小生产者由于超稳定性经济所造成的落后狭隘观念。至于他那数不清的敬神媚神的清规戒律,他那小心翼翼地偷看墙脚下的大蒜头变化的行为,他那毕恭毕敬地向灶君祈求好收成的神态,以及惟恐儿子多多头与“白虎星”荷花接触“传染了晦气”的担心,都以老通宝的方式,显示了30年代中国老一辈农民的灵魂。•四大娘一眼看见,就丢开了“洋种”问题,高声喊道:“多多弟!来帮我搬东西罢!这些匾,浸湿了,就像死狗一样重!”小伙子阿多也不开口,走过来拿起五六只“团匾”,湿漉漉地顶在头上,却空着一双手,划桨似的荡着,就走了。这个阿多高兴起来时,什么事都肯做,碰到同村的女人们叫他帮忙拿什么重家伙,或是下溪去捞什么,他都肯;可是今天他大概有点不高兴,所以只顶了五六只“团匾”去,却空着一双手。那些女人们看着他戴了那特别大箬帽似的一叠“匾”,袅着腰,学镇上女人的样子走着,又都笑起来了,老通宝家紧邻的李根生的老婆荷花一边笑,一边叫道:“喂,多多头!回来!也替我带一点儿去!”“叫我一声好听的,我就给你拿。”阿多也笑着回答,仍然走。转眼间就到了他家的廊下,就把头上的“团匾”放在廊檐口。“那么,叫你一声干儿子!”荷花说着就大声的笑起来,她那出众地白净然而扁得作怪的脸上看去就好像只有一张大嘴和眯紧了好像两条线一般的细眼睛。她原是镇上人家的婢女,嫁给那不声不响整天苦着脸的半老头子李根生还不满半年,可是她的爱和男子们胡•调已经在村中很有名。“不要脸的!”忽然对岸那群女人中间有人轻声骂了一句。荷花的那对细眼睛立刻睁大了,怒声嚷道:“骂哪一个?有本事,当面骂,不要躲!”“你管得我?棺材横头踢一脚,死人肚里自得知:我就骂那不要脸的骚货!”隔溪立刻回骂过来了,这就是那六宝,又一位村里有名淘气的大姑娘。于是对骂之下,两边又泼水。爱闹的女人也夹在中间帮这边帮那边。小孩子们笑着狂呼。2、人物:•1、老通宝:•是老一代农民:善良勤劳、朴实
本文标题:茅盾《春蚕》2019.03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91355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