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酒店餐饮 >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微课稿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微课稿这首诗是杜甫人生中“战乱流离”时期的作品,叙述了草屋被狂风吹破的事,在疾风猛雨无情袭击的秋夜,诗人亲身体验着困窘难熬的苦楚,脑海却翻腾的是战乱给天下寒士带来的不幸和荼毒,“古仁人”情怀的表露鲜明而强烈。理解诗中所表现出来的杜甫“穷年忧黎元”的诗中圣哲形象和忧国忧民、克己为人的博大胸襟就是我们本课学习的重点。读懂古诗文,往往需要“知人论世”。了解诗歌创作的背景,了解作者的创作用意和心理状态,才能更加深刻地理解诗歌,读懂诗人。760年春天,杜甫在饱经颠沛流离之苦后,来到了成都,在浣花溪畔搭起几间茅草屋,总算有了一个栖身之处。不料到了八月,大风破屋,继而雨脚如麻,床头屋漏,无法安居。面对此情此景,诗人彻夜难眠,感慨万千,写下这篇脍炙人口的诗歌。诗人由眼前的景联想到天下所有的寒士,强烈渴望“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诗人这种推己及人、忧国忧民的思想,表现了他阔大的胸襟和远大的抱负。在了解了诗歌创作背景后,我们还要进一步地感知诗人的形象,体会诗人的情感,这就需要我们捕捉诗歌的意象。因为诗歌中的情感往往是隐含而不显露的,诗人只有受到当前情景的触动而使之得以激发,并将其表达出来。因此捕捉诗歌中的意象,是理解诗人思想感情的重要起点。如诗歌第一节描绘了秋风破屋的景象:“怒号”体现风势之大、音响宏大,一个“怒”字,把秋风拟人化;“卷”“飞”“渡”“洒”“挂罥”“飘转”“沉”描写茅草被卷走的各种姿态,这一个接一个的动态紧紧地牵动着诗人的视线,拨动着诗人痛苦的心弦,从而营造出“秋风怒号、卷起茅草”的凄凉氛围,诗歌第三节描绘了屋破漏雨的景象:其中如“冷似铁”中的“铁”字说明被子很破旧,这说明杜甫的生活很困窘。“雨脚如麻”的“麻”字则说明雨点密集,密密麻麻,很形象,从而写出了作者“床头屋漏,雨脚如麻”的愁惨遭遇。通过捕捉这些意象,我们可以很深刻地体察到诗人处境的艰难。环境描写往往可以烘托人物形象,那么本诗中恶劣的环境又烘托了诗人怎样的形象呢?我们选择自己喜欢的一个小节读一读,用“当我读到这里时,我仿佛看到了……”的句式来描绘自己对这首诗歌的理解和感悟。比如第一小节: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当我读到这里时,我仿佛看到了一个衣衫单薄、破旧的干瘦老人拄着拐杖,立在屋外,眼巴巴地望着怒吼的秋风把他屋上的茅草一层又一层地卷了起来,吹过江去,稀里哗啦地洒在江郊的各处。如第三小节: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当我读到这里时,我仿佛看到了在一个如墨的秋夜,一间茅屋在风雨中飘摇。屋外瓢泼大雨,屋内雨脚如麻,没有一处是干的。一位年迈的老人盖着一床破烂不堪、又冷又硬的被子,辗转难眠,独自叹息着到了天亮…”,这样的描述会让诗人形象具象化、立体化。“长夜沾湿何由彻”,漫漫长夜,诗人辗转反侧,无法入眠,他究竟在想些什么呢?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结合全诗内容,在“诗人”一词前加一个词语或短语,概括心中杜甫的形象。如我们可以概括为:“忧国忧民的诗人”。诗人年老体衰,屋破漏雨,在凄凉的处境中苦苦煎熬,可是他却由己及人,想到了“天下寒士”,甚至舍已为人,生发出美好的愿望:“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我们很容易明白,诗人不仅只是写自己的不幸,而是想到在这风雨之夜,普天之下还有更多像他这样处于困苦(或者更糟糕)的境地的人。推己及人,忧国忧民,这样的人总是得到人们的理解和爱戴。别林斯基说过:“任何伟大诗人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们的痛苦和幸福的根子深深地伸进了社会和历史的土壤,因为他是社会、时代、人类器官和代表。”安史之乱中国家的破败、人民的苦难,充实了这首诗的内涵。最后,让我们以吟诵《致杜甫》这首小诗的方式,进一步表达对诗人的崇敬赞美之情。当席卷风声的马蹄湮没长安的街道当病疲的人群背着饥饿的行囊亡命天涯你的梦境是关于黎民寒士的主题谁说你是诗人诗人是洒脱飘逸之神而你衣衫褴褛饱含着太多的泪水你的眼泪是上帝的泪水
本文标题: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微课稿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91544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