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其它文档 > 唐宋八大家之苏辙-二、各有各的好
唐宋八大家之苏辙二、各有各的好前导言:苏轼与苏辙兄弟二人究竟谁的成就更高?谁的诗文更胜一筹?后世一直是看法不一。有人认为苏轼的成就和影响力要大于弟弟苏辙,但也有人持不同观点。那么对于兄弟二人究竟该如何客观评价?尽情关注《唐宋八大家》之苏辙第二集《各有各的好》。画外音:有人说,对于苏轼和苏辙兄弟二人的了解,从他们的名字上就能看出端倪。“轼”是指设在车厢前面,供人凭倚的横木;“辙”是指车轮碾过的痕迹。作为横木的“轼”有些过于张扬显露,而“辙”就不太引人注意,这似乎正好暗合了兄弟二人的性格和命运。苏轼豪放不羁、光照千古,却屡屡招人妒恨,一生坎坷。苏辙的一生则做到了谨言慎行,在激烈的政治斗争中虽然也屡遭贬斥,但终能免祸。尽管不像哥哥那样光彩夺目,却比哥哥少了许多磨难。那么,苏辙与哥哥苏轼究竟有着怎样同路殊归的人生经历?对于他们的政治和学术成就,我们又该如何来评价呢?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康震教授,精彩讲述系列节目《唐宋八大家》之苏辙第二集《各有各的好》。康震:宋徽宗建中靖国元年,也就是公元1101年的七月,苏轼从海南岛北返中原,病卒于常州,终年六十六岁。苏轼临终之前最大的遗憾就是没有能再见到苏辙一面,他对身边的朋友说:“惟吾子由,自再贬及归,不及一见而诀,此痛难堪。”——何薳《春渚纪闻》一想到这个心里头死不瞑目,非常地难过。他去世以后,苏辙非常伤心,但是因为当时政治环境所迫,他没有办法亲自到常州去吊唁他的兄长,所以派他的孩子去吊唁。他专门给他的兄长写了一篇墓志铭,非常详尽地介绍了苏轼的一生:成就和贡献。在墓志铭里他这样写道:“惟我与兄,出处昔同。幼学无师,先君是从。游戏图书,寤寐其中。曰予二人,要以是终。”——苏辙《祭亡兄端明文》我跟我的兄长始终是同步前进的,我们从小在一块儿读书,在一起起居,在一起上学,一起去考科举,一起做官,我们就没有什么事不在一起的。我们都约好了要同始同终,没想到现在:······“嗟兄与我,再起再颠。未尝不同,今乃独先。”——苏辙《祭亡兄端明文》没想到你现在先走了。(苏辙)心里边是非常沉痛的,这种沉痛就好比好像自己的生命也失去了一半一样。在宋徽宗的崇宁元年元月,苏辙把他的兄长苏轼,以及苏轼的夫人王弗,葬在了河南的郏县小峨嵋山。在苏轼生前的时候、被贬的时候,曾经模仿陶渊明的《归去来辞》写了一篇诗,他想让弟弟苏辙唱和一篇,苏辙当时没空唱和。现在苏轼去世了,在整理自己的书信的时候,他看到了兄长给他的这封信,他流着眼泪唱和此篇:“归去来兮,世无斯人谁与游。”——苏辙《和子瞻归去来辞》说:归去来兮,回来吧,回来吧,可是现在谁还能跟我一起一同回家呢?没有了。苏辙一直认为,兄长的文采是要远远在他之上的,所以他说:“少年喜为文,兄弟俱有名。世人不妄言,知我不如兄······”——苏辙《题东坡遗墨卷后》我就是不如我兄长。但是我们光知道这一条,问题苏辙对自己的文章和诗其实也是颇为自信的,所以到后来兄长去世以后,苏辙说:“敌手一时无复在,赏音他日更谁期。”——苏辙《读旧诗》我没有对手了,我哥哥去世以后,我既没有对手了,也没有知音了。我们前面讲这一小段的意思是什么?苏轼先他而去,对于苏辙的影响是巨大的,一方面他很悲痛,一方面他很沉痛。这种悲痛和沉痛一方面是失去了亲人的悲痛,更重要的是他失去了一个他的朋友,他最亲密的朋友,也是他最知己的朋友。从此,可能他无论在他的精神世界,还是在他的世俗世界里,他都要独自前行。所以苏辙和苏轼这兄弟两个人的情谊,不仅仅是兄弟情谊,还是朋友情谊,还是知己的情谊,也是知音的情谊。画外音:苏轼一生中最重要、最依赖的朋友就是弟弟苏辙,兄弟二人共同成长、联袂文坛、相知一生。走上仕途之后,两人聚少离多却相互惦念,用来表达思念的诗文竟达百首之多。《宋史·苏辙传》中对于兄弟二人有这样的评价:“进退出处,无不相同。患难之中,友爱弥笃。无少怨尤,近古罕见。”那么这对进退出处无不相同的兄弟之间,究竟有着哪些相同之处呢?康震:他们两个人有很多的共同的地方,比方说在政治上、在仕途上,他们曾经有过共同的光荣。我们都知道,他们同一年考中的进士,后来又是同一年考中的制科,这是极大的光荣。后来两个人在朝廷里边做官,苏辙升任中书舍人。什么叫中书舍人呢?就是在中书省里边,负责为宰相们起草文告的这个官员,这叫外制。同一时期苏轼在朝廷里面担任翰林学士。这是什么官呢?这是负责内制,专门为皇帝起草诏书。一个执掌外制,一个执掌内制,就好比说这中央有两个主要起草文件的人,都是他们兄弟俩人干了。这是非常荣耀的事情,这为什么很荣耀呢?一方面它涉及机密,说明朝廷委以他们重任。在另外一方面,要做这个中书舍人和翰林学士,需要有相当好的文采。那就是说,朝廷在选拔这种人的时候就注意到,不但要文辞好,不但要文名盛,而且你还要有很高的政治水平和政策水平。很巧的,两个人同时担任,一个内制、一个外制。不但如此,他们两个人还非常巧合地三年期间同朝为官,居然还撞到了转对。什么叫转对,转对什么意思?转对就指的是朝廷官员上朝,轮番向皇上去奏事,比方说,一三五是我,二四六是你,这叫转对。这个转对每次只准两个人去,皇上也有他的业余生活,他不能天天办公,你以为皇上就天天在朝廷上坐着等着转对呢,那不可能。在宋哲宗元佑三年的五月一号这天,苏轼和苏辙同一天转对,就哥俩在这一天里头转到一块儿了,两个人同时向哲宗,向皇帝汇报工作。这事本身倒没什么,但是这种荣耀对于古代的士子来讲,那是不多见的,这事共同的光荣,但是同时又有共同的忧虑,还有共同的遭遇。宋哲宗亲政以后就贬斥旧党的人物,苏轼曾说:“忧患尔来同······出处平生共”——苏辙《同子瞻次过远重字韵》我们俩遭的罪基本上相同的。宋哲宗绍圣四年二月,苏轼被贬儋州,苏辙也被贬雷州,这我们上面讲过了。但是两个人并不知道对方这时候被贬哪儿?苏轼是被贬儋州,等到达广西的梧州的时候,他才知道他的弟弟现在离他只有几百里远,然后两个人在藤州相会了。他们俩在藤州相遇,六月五号到达了雷州,六月八号,苏辙送苏轼渡海,九号到达海滨,六月十一号,两个人在海边告别。当天晚上,苏轼痔疮犯了,躺在床上疼得哼哼,苏辙就给他读陶渊明写的《止酒》诗,就告诉他,戒酒吧。然后又告诉他说:从今往后,您就跟孔子说的那样,浮游于四海之外了,您别再考虑治国平天下的事了,您也别再向往什么追求了,酒也别喝了。您再喝酒,这痔疮就会越喝越重,所以今后不要再供奉杜康了,您改奉谁呢?长生不老的那个安期生。就告诫他,给他读了一晚上的诗。他们俩都没想到,这次在海边一别,此生再也没有见过面。回到中原之后,俩人再也没见面,很快苏轼就去世了。所以这是他们共同的一个遭遇,在这种共同的遭遇底下,我们以前只知道苏轼是比较善于超脱自己的,其实苏辙也一样。苏辙被贬雷州,后院里头种了一株月季,刮大风下大雨,这月季居然岿然不动,苏辙写了一首诗,诗云:“势穷虽云病,根大未容拔。”——苏辙《所寓堂后月季再生与远同赋》虽然给吹得七零八落,但它根深,所以没动。他们兄弟两个无论被贬到什么地方,两个人的诗文是经常来往的,他把这诗寄给他哥哥,他哥哥给他回了一首诗,诗云:“也知宿根深,便作紫笋茁。”——苏轼《次韵子由月季再生》确实根很深,谁也拔不动。这两个人有个特点:虽然表现的形态不尽相同,但是对待这种困境,这心里头都是非常笃定的,绝不会动摇。苏辙对付这个困境他还有一套办法,他在诗里边说:“世人欲困我,我已长安穷。”——苏辙《次韵子瞻和渊明拟古九首》什么意思啊?说你不是用穷困来逼迫我吗?我就安于穷困了。我安于穷困了,你再用穷困对付我,那就没用了。所以兄弟两个人在这方面是非常相近的。苏轼在海南岛种椰子,拿那椰子壳做一帽子戴在脑袋上,做了三个,一个是他自己的,还有一他儿子的,又寄一个给苏辙。苏辙拿来一看,说这挺像官帽的,我觉得这帽子还挺不错的。用这种方法,来排解心中的郁闷。但是两个人在超脱之际,也有一点小小的不同,有什么不同呢?苏轼渡海去的时候觉得此生茫茫,再无生还之理。可是听到、看到群山之中有雷声隐隐,他就想象着这是人们在召唤他回到中原,想到这儿有非常地乐观。可是苏辙给他写的信告诉他说,说你还是应该好好保养身体,不要胡思乱想,依我的判断,你活着回到中原的可能性很小。一个是一个不可救药的乐观主义者,一个是一个很审慎的现实主义者,所以两个人在超脱之际,有时候得的结论不太一样。这就是为什么大家有时候比较喜欢苏轼,不太喜欢苏辙的原因。但是这并不等于说两个人在困境当中态度不同,他们俩在困境面前态度是非常相近的。还有一个,两个人被贬谪的时期,创作上都达到了一个高潮,这是他们俩共同的。这有些数据可以说一下,像苏轼一生写的诗有2800首,平均每年创作70首。苏辙一生写了1700首,每年的平均数是他哥哥的一半。苏轼在去黄州,并且到达黄州,在黄州这几年期间,所写的所有的诗一共171首。苏辙到筠州写的诗总共有270首,你看这数量比他哥哥还多。我们不能拿数量来代替质量,我们都知道苏轼在黄州时期的创作,无论是诗、词还是文,都达到他一生创作的巅峰状态。苏辙,我们现在很难说这一时期就是他的巅峰状态,但从数量上来讲,显然是挫折的、贬谪的生活,给予他创造的巨大的活力。苏辙一生并不是以诗词闻名的,他的文写得很好,他一生的文章大概一共各种杂记35篇,写在被贬时期的,在筠州时期的就多达12篇,占了三分之一还强。我说这什么意思呢?你看,我们前面讲到,他们哥俩有着共同的荣耀,有着在仕途上的共同的担忧和忧虑,有着共同的被遭贬谪的经历,有着比较相近的对待贬谪的这种超拔的心态,在创作上也展现出了一个新的境界。所有这些都让我们感觉到这两个人是有很多共同点的,这种共同点铸就了两个人在政坛上和文坛上的特殊的地位。所以人们把他们苏轼和苏辙两个兄弟并称,放在一起评价是有原因的,这也许从部分可以解释为什么苏辙在当时在宋代的时候所获得的评价并不逊于他的兄长。我们现在来看苏辙的话,因为中间已经隔了九百多年的历史,我们大部分人喜欢苏轼的创作,所以感觉苏轼好像比苏辙要更高明、更聪明、更有才气,艺术成就更大,但是以宋代当时人来看,甚至未必如此。为什么呢?就是因为哥俩在很多方面都有共同之处。这人的一生,你很难跟另外一个人保持一种一致性,但是这哥俩很奇怪,这种命运的相似性在很大程度上说明了性情和思想的相近的地方。画外音:尽管苏轼和苏辙兄弟二人有很多的相似之处,但就性格而言却截然相反。苏轼的性格豪放不羁,苏辙却谨慎持重,这种性格的差异不仅造就了他们不同的文风,也让他们各自的命运和成就有所差异。那么对于这兄弟二人的差异,康震教授又是如何评说的呢?康震:如果只是相近的话就没必要讲两个人了,那就讲一个人就够了,要么单讲苏轼,要么单讲苏辙。两个人不但有相近性,而且在很多方面也表现出巨大的不同。首先,个性不同。我们前面讲过,苏轼和豪爽,苏辙是很含蓄的。苏轼超级喜欢书画,苏辙稍稍喜欢,没那么强烈。苏轼超喜欢山水,到哪都拎起衣襟就去玩,如果有个地方好玩没去成,为之怅然日久,就好多天心里就不开心。苏辙也喜欢去,但没到这程度,所以经常是苏轼一个人翩然独往。苏轼甭管待在哪儿,他安静不下来。他自己说眼见得天下没有一个不好的人,我们知道原来被贬到黄州的时候,实在闷得不行了,跑出来找着一个种地的,跟他说,聊聊呗。人家说聊什么啊?你讲个故事呗。说不会讲。你讲个鬼的故事也行。鬼的故事也不会讲。那我给你讲一个。林语堂在《苏东坡传》里边特别写到,他一天不见朋友,他就憋得慌。所以苏轼不论是被贬到黄州,还是被贬到惠州,还是被贬到儋州,他身边总有一些乱七八糟的人。有的人是有学问的,有的人是酿酒的,有的人是卖药的,有的人是制墨的,还有些道士,还有些和尚,还有些农夫。反正是既有白丁又有鸿儒,既有道士又有和尚,有时候还有些歌女,身边永远是热闹的。所以他麻烦就多,他认识这些人之后,他就拼命地写诗,诗一出去之后,又惹了新的麻烦。苏辙不是,苏辙在闲居的时候,闭门绝户,不见人。他诗里写得好:“宇宙非不宽,闭门自为阻。心知尘外恶,且忍闲居苦。”——苏辙《见儿侄唱酬次韵》天地不可谓不大,我还是把门关起来,外边的世道太险恶了,虽然闲居的滋味让我难受我还是难受比较好,这总比
本文标题:唐宋八大家之苏辙-二、各有各的好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92670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