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项目/工程管理 > 2002―2011福建师大人文地理考研真题及答案
福建师范大学2002年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经济地理学导论一、简答题1、库茨涅兹产业结构的变化规律库茨涅兹在“配第——克拉克定律”的基础上,把国民收入在三次产业之间的变化趋势与劳动力在三次产业中的变化趋势结合在一起进行分析,得出了如下结论:(1)第一次产业(即农业部门)实现的国民收入,随着时间的推移,在整个国民收入中的比重是不断下降的;该产业中劳动力的相对比重也是不断下降的。(2)第二次产业(即工业部门)实现的国民收入的相对比重大体来看是上升的;而该产业中劳动力的相对比重总体保持不变或略有上升。(3)第三次产业(即服务部门)实现的国民收入的相对比重大体保持不变或略有上升;而该产业中劳动力的相对比重总的来看是上升的。除此之外,库兹涅茨还深入到各产业内部进行考察,研究有关产业在产业结构变动中的作用与影响,指出:第二次产业份额的上升,主要是由制造业促成的,而在制造业内部,加工和化学、石油等行业的份额显著上升,而纺织、服装、木材和皮革行业的份额则下降了。综合配第——克拉克定律和库茨涅兹的研究成果,三次产业结构演进的一般规律可以这样表述:随着经济发展和人均国民收人水平的提高,劳动力首先从第一次产业向第二次产业转移,当人均国民收入水平进一步提高时,劳动力又会从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向第三次产业转移。这样,第一次产业创造的国民收入和占有的劳动力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不断缩小,第二次产业的比重由上升到稳定乃至缩小,第三次产业的比重不断扩大,成为最庞大的产业。也就是说,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产业结构的重心沿着第一次、第二次、第三次产业的顺序逐步转移。一般说来,一个国家经济技术发展水平越高,第三产业即非物质生产部门的比重越高,第一次产业和第二次产业,即物质生产领域的比重就越低。2、高技术工业与传统产业的区别高新技术产业通常是指那些以高新技术为基础,从事一种或多种高新技术及其产品的研究、开发、生产和技术服务的企业集合,这种产业所拥有的关键技术往往开发难度很大,但一旦开发成功,却具有高于一般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判定高新技术产业的主要指标有两个:一是研发与开发强度,即研究与开发费用在销售收入中所占比重;二是研发人员(包括科学家、工程师、技术工人)占总员工数的比重。此外,产品的主导技术必须属于所确定的高技术领域,而且必须包括高技术领域中处于技术前沿的工艺或技术突破。3、第三产业的基本特点1)投资小、吸收快、效益好、就业容量大,与开发区经济发展关系密切的行业,如批发零售餐饮服务业等;(2)与科技竟部相关的新兴行业,如信息咨询、技术服务、科技推广等;(3)社会服务也,如市政公共服务、社区服务,居民生活服务及农业产前、产中、产后服务的行业;(4)与提高居民素质有关的文化产业,如科技、文化、教育、体育等;(5)对国民经济发展具有全局性、先导性影响的基础行业,如信息产业、金融保险业、中介服务以及陆游业和交通通信业。4、航空运输的主要优缺点.优点:高速直达性因为空中较少受自然地理条件限制,航线一般来取两点间的最短距离。安全性能高随科技进步,飞机不断地进行技术革新,使其安全性能增强,事故率低,保险费率相应较低。经济性良好,使用年限较长。包装要求低,因为空中航行的平稳性和自动着陆系统减少了货换的比率,所以可以降低包装要求。而且在避免货物灭失和损坏后还有明显优势。库存水平低。保持竞争力和扩大市场。缺点:受气候条件的限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运输的准确性和正常性;需要航空港设施,所以可达性差;设施成一高,维护费用高;运输能力小,运输能耗高;运输技术要求高,人员(飞行员,空勤人员)培训费高。二、论述题1、论述人口对产业布局的影响.人口数量,人口数量,特别是劳动力资源充足有利于充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发展生产。充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发展生产。并且人口数量对产品消费有重大影响,人口数量对产品消费有重大影响,因此特大城市区域都分布着为本市人口消费服务的都市工业和城郊农业。的都市工业和城郊农业。人口的质量或素质高低对产业布局有重大影响。影响。人口分布及迁移对产业布局也有影响。人口分布及迁移对产业布局也有影响。2、中国在指导农业生产布局上为什么要强调因地制宜?请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角度给予阐明.3、阐述经济区以及经济区划的基本原则.经济区是在劳动地域分工基础上形成的各具特色的地域生产综合体。社会劳动分工。表现为不同部门之间产品交换的部门分工,表现为不同地区之间产品交换的地域分工。劳动也分工首先以部门分工出现,当它落实在一定空间上时,成了地域分工。地域分工反映了部但便门分工的性质和特点,同时决定着经济区的发展水平和成熟程度。经济区域主要包括功能经济区和综合经济区两大类。单功能经济区指为解决社会经济发展中某项特定目标、求某~方面最大效益而形成的区域;功能经济区又称作综合经济追多区,它是为了充分发挥各地医自然、社会、经济、技术等各方面的综合优势,优化区域内产业结构和城乡结构,建立合理的区际分工和协作体系而形成的区域。不同的国家划分经济区的原则有所不同。中国划分经济区的主要原则是经济原则,其内容是:①国民经济全面发展与充分发挥地区经济优势相结合。划分经济区时要从总体利益出发,结合地区经济发展的需要,通过全国的和地区的综合平衡,合理地确定地区经济专业化发展的规模和综合发展的程度。②地区经济的现状与远景发展相结合。划分经济区要从历史上已经形成的社会劳动地域分工的特点出发,充分考虑各地区经济发展的现状,并以对全国和各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科学预测为划分依据。③地区经济中心与其经济吸引范围相结合。经济中心即全区生产、交换、消费等经济活动最集中的城市,是地区经济联系的枢纽,对周围地区具有经济上的吸引力。结合交通运输条件正确地估算经济中心的经济吸引范围是划分经济区的重要依据。④经济区划要与国民经济计划管理体制相适应,以利加强对宏观经济的计划指导。⑤充分考虑建立外贸出口基地和发展国际分工合作的需要,利用国际市场促进国内各地区的经济发展。此外,划分经济区还要考虑有利于环境保护的生态原则、有利于民族自治和发展的民族原则、国防建设的需要以及促进合理的国际分工发展。4、何谓大城市经济圈?阐明大城市圈逐渐成为现代区域经济发展主导模式的原因.经济圈是生产布局的一种地域组合形式。主要从地域的自然资源、经济技术条件和政府的宏观管理出发,组成某种具有内在联系的地域产业配置圈。以一个或多个经济较发达并具有较强城市功能的中心城市为核心,包括与其有经济内在联系的若干周边城镇,经济吸引和经济辐射能力能够达到并能促进相应地区经济发展的最大地域范围。城市经济圈的基本特征是高聚集、高能级、开放型。人们一般把若干密集城市构成的经济区域,称为“城市经济圈”,或“城市经济群”、“城市经济带”。福建师范大学2003年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经济地理学一、简答题1、产业集聚是如何对经济活动区位起影响2、克里斯塔勒中心地理论与廖什中心地理论的差异一、中心地理论产生的背景与目的◆背景:进入20世纪,资本主义经济的高度发展,加速了经济活动集聚的进程。城市在个社会经济中逐渐占据了主导地位。◆目的:探索“决定城市的数量、规模以及分布的规律是否存在,如果存在,那么又是怎样的规律”这一课题。二、中心地理论的有关基本概念(一)中心地、中心商品、中心地职能中心商品(含服务)——在少数的地点中心地)生产、供给,而在多数的地点消费的商品。中心地职能——供给中心商品的职能。中心地——供给中心商品职能(中心地职能)的布局场所。(二)中心性◆概念:中心性是指就中心地的周围地区而言,中心地的相对重要性。也可理解为中心地发挥中心职能的程度。◆测度:中心性一般可用下式表示:C=B1-B2式中:C——中心地的中心性;B1——中心地供给中心商品的总量;B2——中心地供给中心地自身的中心商品的数量。(三)补充区域◆概念:补充区域——以中心地为中心的区域,也称市场区域或中心地区域。具体地说,是中心地的周围从中心地接受中心商品供给的区域。◆形成:在中心地,中心商品有剩余,而在中心地的周围区域中心商品不足。中心地中心商品的剩余部分便用于补充周围区域的中心商品的不足部分,当两者(供给和需求)均衡时的区域范围也就成为补充区域的范围。(四)商品服务范围商品服务范围有上限与下限两种:◆商品服务范围上限是由对中心商品的需求所限定的,为中心地的某种中心商品能够到达消费者手中的空间边界。◆商品服务范围下限是由中心商品的供给角度所规定的边界。中心地为供给某种中心商品而必须达到的该商品的最小限度的需要量,叫做门槛值或最小必要需求量。(五)中心商品与中心地职能根据中心商品服务范围的大小可分为高级中心商品和低级中心商品。◆高级中心商品——商品服务范围的上限和下限都大的中心商品。◆低级中心商品——商品服务范围的上限和下限都小的中心商品。◆供给高级中心商品的中心地职能为高级中心地职能,反之为低级中心地职能。(六)中心地的等级1.中心地等级划分及特征2.不同等级中心地之间的关系(七)经济距离决定各级中心地商品和服务供给范围大小的重要因子是经济距离。经济距离为用货币价值换算后的地理距离,是主要由费用、时间、劳动力三要素所规定的距离,但消费者的行为也影响到经济距离的大小。三、中心地三原则与中心地系统的空间模型(一)市场原则与中心地系统(二)交通原则基础上的中心地系统(三)行政原则基础上的中心地系统(四)三原则适合的条件(一)市场原则与中心地系统在市场原则基础上形成的中心地的空间均衡是中心地系统的基础。1.基本前提第一,中心地分布的区域为自然条件和资源相同且均质分布的平原。人口均匀地分布,且居民的收入和需求以及消费方式都相同。中心地在区域内的任何地方都可布局。第二,具有统一的交通系统,且同一规模的所有城市,其交通便利程度一致。运费与距离成正比。第三,消费者都利用离自己最近的中心地,即就近购买,以减少交通费。第四,相同的商品和服务在任何一个中心地价格和质量都相同。消费者购买商品和享受服务的实际价格等于销售价格加上交通费。第五,供给中心商品的职能,尽量布局于少数的中心地、并且满足供给所有的空间(所有居民)的配置形式。第六,中心地职能在同一中心地集聚。3.中心地市场区之间的关系各等级中心地的市场区域数具有如下关系,即:1,3,9,27,81,…。从这一数字排列关系可看出,是按3的倍数在变化,因此在市场原则基础上形成的中心地系统也称为K=3的中心地系统。4.中心地之间的数量关系各等级中心地的数量关系,为1,2,6,18,54,…。即从区域内次级中心地开始,中心地的数量关系为低级中心地数量为其上一级中心地的3倍。5.市场原则中心地系统的特点中心地具有等级性,且各级的中心地与中心职能相对应。中心地按照一定的规则分布,一般是三个中心地构成的三角形的重心是低一级中心地布局的区位点。各等级间的中心地数量、距离和市场区域面积呈几何数变化。(二)交通原则基础上的中心地系统1.特点各个中心地布局在两个比自己高一级的中心地的交通线的中点。因此,如果同一级的中心地间铺设一条交通线,那么在这条交通线上布局着比它等级低的所有中心地。2.中心地市场区之间的关系各等级中心地的市场区域关系为:1,4,16,64,256,…。因此,在交通原则基础上形成的中心地系统也称为K=4的中心地系统。3.中心地之间的数量在交通原则基础上形成的中心地系统的中心地的数量关系为:1,3,12,48,192,…。(三)行政原则基础上的中心地系统1.特点在行政原则基础上形成的中心地系统中,低级中心地从属于一个高级中心地。原因是在行政区域划分时,尽量不把低级行政区域分割开,使它完整地属于一个高级行政区域。2.中心地市场区之间的关系在行政原则基础上形成的中心地系统中,各等级的中心地的市场区域数为:1,7,49,343,…,以7的倍数增加。因此,在行政原则基础上形成的中心地系统也称为k=7的中心地系统。3.中心地之间的数量关系在行政原则基础上形成的中心地系统中,中心地间的数量关系为:1,6,42,294,2058,…。(四)三原则适合的条件市场原则适用于由市场及其市场区域构
本文标题:2002―2011福建师大人文地理考研真题及答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06421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