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第七章概念的发生与发展
第七章概念的发生与发展分类如何定义成功思考生命的意义?坚持自己的梦想还是听从家长的安排?选择一个你爱的人还是一个爱你的人?婚前同居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该不该支持同性婚姻?买房还是租房?毕业之后是去闯荡世界还是回家工作?当你发现舍友偷了你的一百块钱,该怎么办?班主任评选奖助学金的时候明显偏心不公平如何应对?鸟。定义:有羽毛几乎覆盖全身的卵生脊椎动物,字典解释:脊椎动物的一类,温血卵生,用肺呼吸,几乎全身有羽毛,后肢能行走,前肢变为翅,大多数能飞。鸟的种类鸟的种类繁多,遍布全球,生态多样,鸟类可分为三个总目:平胸总目,包括一类善走而不能飞的鸟,如鸵鸟。企鹅总目,包括一类善游泳和潜水而不能飞的鸟,如企鹅。突胸总目,包括两翼发达能飞的鸟,绝大多数鸟类属于这个总目。概念概念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本质特征的认识。人类在认识事物的过程中,把某些事物共同具有的本质特点抽取出来加以概括,就形成了概念。(考点)概念是人类思维的一种重要形式,是抽象逻辑思维的细胞结构,是人类进行一切高级认知活动的基础。个体概念的发展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决定和反映其思维的发展水平。(考点)概念的发展概念的发展是人类认知发展中的一个重要的方面。从婴儿期起,个体概念的发展就开始了,到幼儿期结束时,儿童已能掌握许多不同的概念。总之,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掌握的概念会越来越丰富,具有的概念系统也将越来越复杂,这会帮助他们更好地认识世界、更有效地适应环境。第七章概念的发生与发展第一节个体概念的早期发生第二节儿童对概念的表征方式第三节儿童自然概念的发展第四节儿童社会性概念的发展第一节个体概念的早期发生长期以来,研究者一直认为语言的发生和发展是个体概念发生的先决性条件。所以大多数研究集中在个体产生语言以后的各年龄阶段上。那么,在儿童尚未出现语言的时候,是否就完全没有概念呢?一、概念发生的早期表现(一)知觉辨认能力婴儿期表现出来的知觉辨认能力是其概念发展的重要基础。因为对事物差别的感知和认识,是分类能力发展的重要前提之一,而恰当的分类又是与概念发展密切相联系的。(课本p166实验)(考点)3个月的婴儿已具有了分辨简单形状的能力。研究婴儿知觉辨认能力的基本范式(二)分类能力儿童分类能力的发展体现在两方面:1、能够将基本类概念组合构成上级类概念;2、能够区分基本类概念形成下级类概念。(课本p167实验)大多数研究发现,1岁前婴儿都无法形成基本类概念水平的类别表征,只能形成上级类概念水平的类别表征。二、婴儿分类的内部过程二、婴儿分类的内部过程二、婴儿分类的内部过程类别原型:是一种对某类别的抽象的表征,它反映的是该类别的最典型的特点,或者说它是代表该类别最好的例证。(课本p169实验)(考点)最典型的类别例证与非典型的类别例证第二节儿童对概念的表征方式(考点)(课本p172概念的四种表征方式;p180表征方式的发展顺序)一、定义性表征(最本质特点)二、可能性表征(不同的特征)三、建立在样例基础上的表征(不同例子)四、建立在理论基础上的表征(因素间的因果关系)一、定义性表征的能力从总体来说,儿童对各种事物进行定义表征的能力是随其年龄和知识经验的增长而不断发展的。但不同的研究者对学龄前儿童是否能够对事物进行定义性表征有不同看法。1.皮亚杰和维果茨基认为学龄前儿童还不能对事物进行定义性表征,学龄前儿童要么是只关注事物的形象特性;要么是不能持续稳定地使用一种固定的标准;要么是会出现类别扩大的缺陷。2.鲍尔及格尔曼等人则认为幼儿的概念不仅仅是知觉特征的集合,而是像成人的概念一样,强调样例之间基本的而常常是不明显的相似性来进行概括。3、定义性表征能力研究的范式(课本p172)不同研究者产生分歧的原因一、由儿童的兴趣而非能力决定——实际上许多幼儿能进行关系式的分类,但由于他们的兴趣而影响了真正的分类表现。(p174)二、儿童的知识背景的影响——由于知识的局限,幼儿对于大部分事物的定义表征仍处于不了解或半了解的状态,这阻碍了他们对事物进行定义表征。(p174)二、可能性表征的能力以往人们一直认为,主体对于事物的认识,是通过对这些事物定义特征的认识而实现的,但当今的一些哲学家以及心理学家却认为,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根据事物的各种可能性关系对他们进行表征和认识。罗希提出的家族相似性理论认为,许多事物之所以被分为一类,所根据的并不是事物的定义特征,而是一种存在于各事物之间的家族相似性,即在概念的每一个例证之间,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相似性,而且任何一个特征都不为所有例证所共有。(p176)1.暗示效度(特征对概念的表现程度)(考点)2.基本类概念的功能(儿童对基本类概念最敏感也最先掌握)(考点)3.概念的各特征之间的相关(考点)4.概念原型(最能代表某一个概念的例证)(考点)三、以样例为基础的表征能力儿童学习概念的另一条途径,就是通过各种样例来逐渐归纳出事物的定义特征。样例表征对年幼儿童学习概念的帮助更大。(考点)四、以理论为基础的表征能力以理论为基础的表征能力是指,主体根据自己已有的概念知识,对当前事物、事件进行分析、推理并得出某种结论的过程。对事物进行理论为基础的表征不仅需要了解该事物是什么,还需了解该事物为什么会这样,这就使儿童对有关概念的了解更深化了一步。对事物进行理论表征,可以使主体克服在认识事物时受表面知觉的局限,而更关注事物内在的本质。四种表征能力的发展进程(考点)当刚开始学习概念的时候,儿童更倾向于通过对个别样例的记忆来学习概念;当儿童学会对事物的各种特征进行比较分析的时候,他们就开始通过比较事物的暗示效度来判断其所属的概念类别;最后,当儿童可以了解某个事物的本质特征的时候,他们就会对事物进行定义表征;在以上所有阶段里,儿童都一直寻求建立起关于事物各个特征之间的因果关系及等级关系,以获得对事物意义的认识。第三节儿童自然概念的发展自然概念是指那些对自然现象或自然事物的定义表征形式。人类拥有的自然概念很多,但儿童较先掌握的是那些对其自身的生存具有普遍意义的概念。一、时间概念的发展二、空间概念的发展三、数概念及几何概念的发展一、时间概念的发展时间概念包含三个基本的类别,对这三个不同类别的时间概念的掌握均随儿童年龄的增长而发展。经验性的时间概念:主体对于某个事件的发生顺序和持续性的亲身感受(婴儿就能感受他人进行活动的时间现象;儿童从5岁起已能将时间看成可以计数的维量)逻辑性的时间概念:主体对于事件顺序的主观推理(5岁儿童就能根据物体出发至停止的时间来判断物体运动的总时间;幼儿可根据别人报告的布娃娃睡觉和起床的时间来判断布娃娃睡觉的总时间)习俗性的时间概念:那些被大家接受的划分时间的方法和观念(儿童对时间概念的学习是按照人们对时间的标志顺序进行的)二、空间概念的发展三种空间位置表征形式:(考点)1、自我中心的表征—用主体自身与目标物之间的位置关系来表明目标物的具体位置。2、自然标志的表征—用环境中其他物体与目标物之间的关系来标明目标物的具体位置。3、去自我中心的表征—利用抽象的形式来描述目标物的位置。三种空间位置表征形式1、自我中心的表征—用主体自身与目标物之间的位置关系来表明目标物的具体位置。例如:一岁前的婴儿当知道了某一个物体在他的右边以后,他就总是以转向右边的方式来表征这个处于他右侧的物体。当物体被拿到他的另一边后,他仍以转向右边的方式对物体的位置做出反应。儿童对物体位置的自我中心表征的程度既与儿童的空间活动经验有关(目标刺激物的外在标志更明显或者环境的熟悉度更高),也与任务的难度有关(任务较简单)(p184)三种空间位置表征形式2、自然标志的表征—用环境中其他物体与目标物之间的关系来标明目标物的具体位置。儿童使用自然标志对物体位置进行表征的能力随年龄的增长而发展。1岁左右的婴儿只能利用那些离目标物非常近的客体对目标物进行标志;而学龄儿童则能主动寻找和制造一些客观线索,对目标物进行标志。三种空间位置表征形式3、去自我中心的表征—利用抽象的形式来描述目标物的位置。大部分4-6岁的儿童就已能形成最基本的、对物体空间位置的去自我中心的表征方式,而且,表征的准确性随儿童年龄的增长而增长。(考点)地图和图标表征等方式能够帮助儿童获得空间的抽象概念以及对空间关系进行系统思考的能力从而促进儿童空间认知能力的发展。三、数概念及几何概念的发展儿童数概念发展的两个方面:1、基数概念的发展——一个数集的绝对大小儿童要到2-4岁时,才开始学会数数。数数将引导儿童了解真正的基数概念。儿童对基数含义的习得不是一蹴而就的,他们先理解小数目的基数含义,然后再理解大的数目。而且儿童基数概念的获得涉及六种不同的发展水平。(p187)2、序数概念的发展——每一个个别的数与数之间的先后顺序序数概念的最初始形式是与多与少相联系的。儿童进入学前期以后,序数概念的发展进入高峰期。5岁左右的儿童的序数概念已有了非常显著的发展。(p188)儿童在学习数概念的初期,特别需要具体事物的帮助和支持。3、平面几何概念的发展儿童在很小的时候就开始接触各种形状。因此他们具有较多的关于形状感知的早期经验。儿童对几何概念的掌握都要经历从形象具体到抽象概括的发展过程。第四节儿童社会性概念的发展儿童对各种社会现象和事物的本质特征的认识就形成了社会性概念。一、对心理现象的认识二、对生命概念的认识三、对经济概念的认识一、对心理现象的认识对自己和他人的心理现象的认识,是儿童认识其所处的社会环境的基础。儿童首先获得的是对自己心理状态的了解和认识,然后将这种认识推广到他人身上,进而形成了对他人心理状态的推断和了解。对心理现象的认识主要包括对主体目的、信念、知识、意图、愿望等方面的认识。1、儿童对心理现象的认识随年龄的发展而发展。3-4岁是个体对心理现象的认识开始发展的重要时期。2、3岁儿童能从比较本质的方面将心理现象与客观现象区分开来;能够根据他人的愿望而指出他人将产生的行为3、4-5岁的儿童还不能很清楚地将自己的心理状态与他人的心理状态区分开来,常将自己的心理状态投射到其他人身上;大部分4-5岁儿童能够区分现象与真实之间的区别,而3岁以下的儿童则不能。儿童对心理现象认识发展变化的原因一、儿童对心理现象认识的基础是对动力与行为之间关系的认识。儿童在两岁左右,就能了解自己的行为是由自己发出和控制的,能认识到自己内部存在着一种东西,这种东西可以使人产生某种行为,这就是心理。二、儿童对心理现象的认识可能来自于对主体意图与行为结果之间关系的主观感受和观察。三、儿童对心理现象的认识来自于早期的想象性游戏。在这种游戏中,儿童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用一种东西代表另外一种东西,从而认识到主体可以通过心理活动来改变某种事物原本的意义,从而了解到心理现象的某种功能。二、对生命概念的认识1、皮亚杰认为个体在11、12岁之前,在对生命概念的理解上,表现出了极大的泛灵论的倾向,即把非生物看出具有生命的特征。2、儿童在5-12岁才能逐渐从普遍性、不可逆性、无功能性这三个方面掌握死亡的概念。(考点)3、儿童在4-6岁已经开始自发地将生命作为人类身体机能运作的目标,具备这种认识的儿童被称为生命理论者。作为生命理论者的儿童比持非生命理论者的儿童更有可能知道重要生命器官的功能和作用,他们对死亡的了解程度更深,更容易认识到死亡时具有普遍性的,是不可逆的,死亡意味着身体机能的停止。(考点)三、对经济概念的认识(一)儿童经济概念的发展对7—11岁儿童经济概念的研究中发现,儿童在7岁时就掌握了工资的概念;9岁时掌握了钱币和商品的概念;到11岁时才能掌握价格和银行的概念。(二)影响儿童经济概念发展的因素儿童经济概念的发展不仅与儿童的年龄有关,与儿童所处的经济、文化背景以及儿童的实际经济经验也有较为密切的关系。(考点)
本文标题:第七章概念的发生与发展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4546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