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教育 > 八年级上册说明文阅读复习(附答案)
八年级(上册)说明文阅读复习(答案)一、考点提炼及答题方法指导根据对各省市近几年中考说明文考题的提炼,大致有以下考点:1、说明的对象及特征;2、说明的顺序;3、说明的方法及其作用;4、说明语言的准确性和生动性;5、对语段说明内容的概括;6、开放性试题。(一)说明对象、说明内容我们往往从标题入手寻找说明对象。有的标题本身就是说明对象,有的标题隐含说明对象。事物说明文较明显,难点在事理说明文。事理说明文指出说明内容,形成一个短语:介绍了_____的____.(二)说明对象的特征下面《苏州园林》中的两句话,哪个是苏州园林的特征?1)倘若要我说说总的印象,我觉得苏州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各地园林或多或少都受到苏州园林的影响。2)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通过两句话的比较,不难发现——观点不是特点。尽量找原词原句,若没有,则注意段意、中心句。(三)说明的方法及其作用1)举例子具体形象地说明了……的…特点,便于读者理解。2)分类别条理清晰地说明了…。3)打比方生动形象地说明了…的…特点,增强文章的趣味性。4)列数字科学准确具体地说明了……的……特点5)作比较通过…和…的比较,突出了…的…特点(地位影响等)。6)下定义完整、科学、准确地说明…本质特点,使之与其他事物区别开来。7)作诠释具体、通俗、准确、有侧重地说明了……的……(性质、特点、功用、原因)下定义与作诠释的区别是:定义要求完整,而诠释并不要求完整,只要揭示概念的一部分内涵就可以了。(四)说明语言的准确性和生动性的体会说明文的语言特点是准确,这是说明文的先决条件,但与生动形象并不矛盾。遇到考查说明文语言的题,我们先要判断其语言特点是准确呢,还是生动。然后再进行分析。1)说明文语言科学、准确的特点往往体现在句中起修饰限制作用的词语上,比如表范围、表时间、表程度、表估计等作用的词语。答题时,可用“该词的意思及作用+句子的内容(特点)+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的形式来表述。例如:“赵州桥的桥面几乎与河面平行”中的“几乎”能否删去?为什么?(答:不能,“几乎”是差不多的意思,是指赵州桥的桥面只是差不多与河面平行,并不完全平行。如果删去“几乎”,则指桥面与河面平行,不符合实际。这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2)说明文语言生动的特点往往体现在修辞上。答题时,指出修辞方法,分析效果及其说明的内容(特点)等。二、说明文阅读训练阅读下面文章,回答问题。(一)汉文化与筷子①重阳这天,大家都在吃重阳糕。有的用手拿着吃;有的用力切开,用叉子叉着吃;有的则用筷子吃。看到大家不同的进食方式,想起汉文化和筷子的关系问题。因此写下这点文字。②人类社会,共有三种进食方式。其一是用手。这是自然的进食方式,例如婴儿,不须母亲教导,自然地会用手抓东西吃。其二是用刀叉。这当然是在人类发明火和冶铁之后,才会有的工具。人用刀叉获得区猎物之后,在火上烤熟,然后用叉叉着,用刀割来吃,这比用手抓已经大大进了一步。其三是用筷子进食。这种进食用具是如何进化得来的,尚待考证。筷子用手操作,手与大脑相连;有人说孩子学习使用筷子,可以促使脑的发育。筷子是汉文化的特征,只有受汉文化影响的国家,才用筷子。③当今世界分布上,在亚洲除了直接受汉文化影响的中国、日本、朝鲜、越南和新加坡外,其余均是用手进食的。中国还有部分兄弟民族,如维吾尔等也是用手进食的,非洲多是用手进食的,欧、美、澳洲白种人均用刀叉进食,只有当地土著民族用手进食。④筷子,原名“箸”。我的故乡江西,现在还有地方将筷子仍叫箸。我们的祖先究竟从什么时代开始,放弃了用手和用刀叉进食,我不知道。从书中查到,“纣为象箸,而箕子唏”此话意思是说纣王用象牙做箸,箕子感到很忧虑难过。本意是批判纣五的奢侈。因此,我们从这话中得知在商代已经使用箸了。但在这之前,究竟哪个年代开始使用箸,则尚待考证。⑤既然称箸,那么为什么现在大多数人都不称箸而都叫它筷子呢?据说,这是由船民开始的。过去的船都是木料做的。在长江大河中行驶,不仅很慢而且危险,小时候常听人说:“行船走马三分险。”船民迷信,所以产生了一些忌讳。在行船时,如姓陈的,只许说耳东,不许说陈,因“陈”与“沉”同音,又在船上不能说翻身,只能说转身,因船上忌“翻”字。“箸”与“住”同音,船行要快,不能“住”,因此忌用“箸”。住的反义为快,船上就将“箸”改称为快,但快是形容词,因此造了一个“筷”字。为什么用竹字头,因筷子是竹子做的。⑥今日西餐桌上的刀叉,是过去刀叉的缩短。虽然在一些富豪餐桌上的刀叉,用金子或银子,甚至镶上宝石,经过有名的艺匠精心做出来的,放在洁白的桌布上,熠熠发光,但它毕竟摆脱不了它原始的、野性的痕迹。而筷子则是手的延长,早从原始的野性中异化出来了。1.第②段中,“有人说孩子学习使用筷子,可以促使脑的发育”,这句中“有人说”三字去掉行不行?为什么?不行。“有人说”表明只是一种说法,尚未得到证实。去掉三字,变成肯定说法,不符合实际。这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2.写出本文主要运用的三种说明方法。分类别举例子作比较3.根据第④段文意能否理解为“中国使用筷子的历史已有3000多年了”。请说明理由。不能。从古书知道商代已使用筷子,但始于何年,尚待考证。4.用筷子与用刀叉,哪一种进食方式更为文明?结合文意,谈谈你的理解。用筷子更文明。今日西餐上的刀叉,是过去刀叉的缩短,仍摆脱不了它原始、野性的痕迹。而筷子是手的延长,早从原始的野性中异化出来了。(二)“诸葛亮”借西风诸葛亮真有呼风唤雨的神通吗?你看他在东吴修道坛,择吉日上坛,手持宝剑,披头散发,口中念念有词,装神弄鬼,还真把东风给“借”来了。其实,正如小说所描述,诸葛亮只不过根据自己懂得的气象知识和看天经验,预计这日可能要刮东风,装神弄鬼,目的是麻痹周瑜,他好趁火烧曹操80万大军之机逃脱。诸葛亮借东风的故事和现代气象科学相比,真是差得太远了。由于卫星云图、气象雷达、电子计算机、激光等先进技术在气象研究上的广泛应用,我国天气预报的准确率不断提高,特别是对台风、暴雨、寒潮等重大灾害性天气的预报准确率提高更快。当代的“诸葛亮”不仅能借东风,而且能借西风。1976年1月的一次核试验,地面要求必须有西风,而所在场区常年却盛行东北风,气象科技人员通过分析大量历史资料,寻找出现偏西风的规律,预计23日13时可出现偏西风,于是有关部门当机立断,决定在那天14时试验。结果,12点钟这个地方还在刮东风,一到13时果然转为西风。1980年5月18日,我国向南太平洋海域试验发射运载火箭,需要良好的气象条件。可是5月17日,试验海域气象条件十分恶劣,时而乌云滚滚,时而大雨倾盆。18日的天气到底怎样?负责气象保障的气象工作者,在缺乏海域和广阔洋面天气预报资料的情况下,根据卫星云图分析,并结合他们多年的预报经验,慎重而果断地做出18日“气象良好,可以发射”的预报。结果第二天试验海域果然天气晴朗,他们为我国向南太平洋发射运载火箭获得成功做出了贡献。气象学的最终目的并非是天气预报,而是人工影响天气,使几千年来人们的呼风唤雨神话变成现实。目前,人工影响天气已经取得了可喜的成果。如人工降雨、人工消雹、人工消雾、人工防霜、人工消雷电,以及用人工办法在短时间内削弱台风中心的最大风速,等等。但以上这些人工影响天气的办法,目前还只能改变局部地区的天气。至于对大范围天气或气候的控制,只能提出一些设想。有人设想,在高纬度或高山地区有冰雪覆盖的地方,撒播大量炭黑粉末,使冰雪融化;也有人设想,把大西洋的温暖海水用人工办法压进北冰洋中,使北极的冰层消失;还有人设想,在北半球北方的白令海峡筑一条大坝,阻止北方的冷海水进入北太平洋,由此改变北半球的气候。这样大范围的天气控制和气候改造,牵涉到巨大的工程以及改造对全球气候效应的准确预测,因此估计要到下个世纪才有可能进行。1.本文是介绍气象学知识的,却从诸葛亮借东风谈起,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增强文章的趣味性,吸引读者。2.第二段划横线句子在文中的作用是__承上启下。_____________________。3.第三、四段举了两个例子,是为了说明:_现代天气预报的准确性。__________________。4.全文主要说明研究气象学的两个目的是:(1)_天气预报__________________;(2)_人工影响天气。______________把这两部分内容连接起来的过渡句是“气象学的最终目的并非是天气预报……变成现实。”5.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分析最准确的是(A)A、“当代的‘诸葛亮’不仅能借东风,而且能借西风”一句中,“当代的‘诸葛亮’”指当代的气象科技人员。B、现在,人工影响天气已取得可喜的成果,几千年来人们呼风唤雨的神话早已成为了现实。C、人们对改变大范围天气或气候的办法,提出了一些设想并开始付诸行动。D、到下世纪,我们人类一定可以改变大范围的天气或气候,进而改变整个地球的气候。(B项“几千年来人们呼风唤雨的神话早已成为了现实”说法不当,因为“这些人工影响天气的办法,目前还只能改变局部地区的天气。至于对大范围天气或气候的控制,只能提出了一些设想。”C项不当,因为“对大范围天气或气候的控制,只能提出一些设想”,还未开始行动,估计要到下个世纪才有可能进行。D项不当,因为到下世纪能否改变大范围的天气或气候,进而改变整个地球的气候,只是一种估计,目前还不能下结论。故选A项。)6.本文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请简要谈一谈自己的看法。如:层次清楚;材料准确丰富;语言生动准确;过渡自然,衔接紧密等。写出一点即可。(三)“人造零件”治大病?①生物化学家告诉我们,人的身体就像是一座奇妙的化学工厂;心脏好比是循环泵,遍布全身的血管犹如进行化学反映的管道,肾脏好比是过滤装置。工厂的机器坏了,换上零件就可以照常使用。那么,“人体工厂”的零件如果损坏,能否用新的来更换呢?应该说,人类产生这样的想法是很自然的。②其实,早在古代,人们就已经有了这种想法。传说2500年前我国名医扁鹊就曾经作过剖腹换心的手术。西方也有类似的传说,有一则古代故事《冷酷的心》,说得是一个青年换上一颗石头心脏就变得冷酷无情。当然这些传说只是寄托了人们的一种愿望,在当时的科学技术条件下,这类手术显然是无法实现的。③如今人体器官的更换已成为现实。人体器官的更换有两种方法:一种是用人体器官替换,叫器官移植;一种采用人造器官替换,这种器官叫做人工器官。在进行人体器官移植试验的同时,医学界也对人工器官替换进行研究。200多年以前,一位波兰医生曾建议在白内障手术后,把人造水晶体植入眼睛,使盲眼复明。可惜的是,这一设想并不为当时的人们所认同。④一百多年以后,英国医生理德利将这个设想变为现实。理德利在一次例行的常规检查时发现,手术中留在一位患者眼中的有机玻璃碎片一直没有引起眼睛发炎。于是,他在做眼科手术时,破天荒地使用有机玻璃制成的晶状体替换了病人严重浑浊的晶状体,记过,结果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成功。⑤自此以后。人工器官发展很快,先后研究制造出了人工关节、人造肾等。认真能够我们来看看第一颗人造心脏是如何诞生的:1971年,美国科学家开始构想和设计人造心脏。6年后,世界上第一颗人工心脏问世。1982年12月2日,一颗名为“贾维克——7”的人工心脏被植入61岁老人体内,替换了他患病的心脏。人造心脏是用有弹性的高分子材料制造的。手术后,这位病人的第一句话就是:“天哪!想不到这是真的,我还活着。”这颗人造心脏在他的胸腔里跳动了11天7小时53分钟,总计1000多万次。虽然病人最终因人造心脏阀门焊缝裂开而不幸死亡,但作为世界上第一位拥有人造心脏的病人,他在人造心脏移植史上留下了值得记录的一笔。⑥现在,人造器官有了长足的发展。人们希望借助于人造器官更好地为患者服务。1.本文“人造零件”指的是什么?“人造零件”指的是人造的人身体上的肾、关节、心脏等各种器官。2.第②段中“传说2500年前我国名医扁鹊就曾经作过剖腹换心的手术”,为什么不能把“传说”这个词去掉?由于时代久远且没有确凿根据,用“传说”这词,可以避免绝对化,这里运用“传说”体现了说明语言的准确性
本文标题:八年级上册说明文阅读复习(附答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58272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