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1常见修辞方法及作用一、定义:是修饰文字词语,运用各种表现方式,使语言表达得准确、鲜明而生动有力。二、考点解析1、《课标》要求学生辨析、运用的修辞格有: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反复、对偶、设问、反问等八种2、教材中常出现的还有借代、引用、反语等。3、《考纲》(1)借助常用的语法修辞知识理解文章的重要语句,体会它们在文中的表达效果;(2)考试题型主要有判断(选择题)、辨析其表达作用(参考阅读)、仿写或续写修辞句。(3)通过仿写的形式考查修辞知识的理解和运用,是今年中考的一大趋势。三、答题策略(一)对于考查修辞手法的辨识,包括一种或多种方法的辨识。解答时,要求考生能透彻了解八种修辞手法各自的特点,尤其注意区分清楚容易混淆的几种修辞,如比喻与非比喻的区别,设问与反问的区别,排比与反复的区别等。(二)对于各种修辞作用的理解、分析和判断。解答时,除了抓住各种修辞的本质特征去辨析外,更重要的是结合句意进行理解,不仅要分析修辞对描述对象的表现效果,还要体会出作者的思想、意图。有的还要结合课文内容去把握。四、常见修辞方法及作用修辞作用分析公式运用了---修辞手法,---(作用)地体现了---(主要内容),表达了---(思想感情、主旨)。1、比喻---描写事物或说明道理时,用同它有相似点的别的事物或道理来打比方。(1)作用(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化冗长为简洁)①用比喻对某某事物的特征进行描绘和渲染。使事物生动形象具体可感,以此引发读者联想和想象,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并使语言文采斐然,富有很强的感染力。使语言生动形象,使深刻的、抽象的道理浅显、具体地表达出来。——记叙文中②进行说明或讲道理时,不叫“比喻”,而叫“打比方”。用浅显易见的事物2对深奥的道理加以描述,化抽象为具体,化繁为简,帮助人们深入理解。并使语言生动形象,富有文采。——说明文中(2)判断比喻句的条件:①必须有本体、喻体②本体、喻体必须是性质不同的两类事物③本体、喻体之间必须有相似点(3)辨析:有“像、仿佛、似的”的句子不一定是比喻句。如:小玲长得像她妈妈---对两种事物做具体比较多,不是。读罢《雷锋的故事》,我仿佛又回到了苦难的过去---单纯的想象,不是。我觉得这人好像面熟。---表示猜度的句子,不是。这样的事情很多,像----。---表示举例,不是。(4)分类:按三个部分异同和隐现,分为:明喻、暗喻(隐喻)、借喻。明喻——本体、比喻词、喻体同时出现。常用的比喻词有:像、好像、如同、仿佛、好似、如、又如、恰似---例: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朱自清《荷塘月色》)暗喻——本体、喻体同时出现,但用“是、成、成为、变为”等系词代替“像”一类的喻词。例:母亲啊!你是荷叶,我是红莲。(冰心《荷叶母亲》)借喻——本体和比喻词都不出现,以喻体代替本体,直接把甲(本体)说成乙(喻体)。由于只有喻体出现,所以能产生更加深厚、含蓄的表达效果,同时也使语言更加简洁。例:祖国的花朵茁壮成长。(代青少年)父亲摸了摸我的马松。(代头发)2、比拟---把一个事物当作另一个事物描述、说明。比拟的辞格是将人比作物(拟物),将物比做人(拟人),将甲物化为乙物。(1)作用:能收到特有的修辞效果---或增添特有的情味,或把事物写得神形毕现,栩栩如生,抒发爱憎分明的感情,使文章更加生动形象。诗歌、小说、散文、寓言、童话等经常使用比拟的辞格。(2)分类①拟人:把物当做人来写,赋予物以人的动作行为或思想感情。例:向日葵不断地面向太阳公公做运动。②拟物:把人当物来写,使人具有物的动作或情态。3例:敌人夹着尾巴跑了(3)区别——比拟与比喻比拟:把人当物或把物当人写,用写人词语描写物,或用写物的词语写人。比喻:把甲物说成乙物,或用乙物代替甲物。例:炮弹愤怒地向大人飞去。(比拟)我们要谨防糖衣炮弹。(比喻)(4)例句解析例1:从未见过开得这么盛的藤萝,只见一片辉煌的淡紫色,像一条瀑布,从空中垂下。答案: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茂盛的藤萝比作瀑布,生动形象地表现了藤萝的茂盛。表达了作者对藤萝花的赞美之情。运用了---修辞手法,---(作用)地体现了---(主要内容),表达了---(思想感情、主旨)例2: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答案: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把小草人格化了,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小草不经意间长出的情态和旺盛的生命力。3、借代---用借体代本体。不直接说出所要表现的人或物,而用与其相关的事物来代替,可用部分代整体,以特征代本体,以专有名称代泛称等。(1)作用①形象生动、重点突出。如:那一对西装革履从前面慢悠悠地走过来。②简洁、精练。如:公园里长凳上坐着两个人,一个“马褂”,一个“西装”。③灵活,不死板,给人幽默感。如:从他的祖父到他三代不捏锄头柄了。(2)区别——借代与借喻借喻---比喻的一种,本体和喻体之间有相似点,没有相关性,即使没有喻词,也可加“像”字,换成明喻。借代---用相关的事物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本体与借体之间没有相似点,只有相关性,不能加“像”字换成明喻。例1:巾帼不让须眉---借代(代女人、代男人)例2:大人在筑造乌龟壳。---借喻(本体“碉堡”没出现)4、反复---为强调某个意思,突出某种感情,有意重复使用某些词语或句子。4在说理文、记叙文中运用反复,能起到加强论点,分清条理的作用;在文艺作品特别是诗歌中运用反复,能表达强烈深挚的思想感情,起到强调主题思想、增强旋律美的作用。例如:大堰河,为了生活,在她流尽了她的乳液之后,她就开始用抱过我的双臂劳动了;她含着笑,洗着我们的衣服,她含着笑,提着菜篮到村边的结冰的池塘去,她含着笑,切着冰屑悉索的萝卜,她含着笑,用手掏着猪吃的麦糟,她含着笑,扇着炖肉的炉子的火,她含着笑,背了团箕到广场上去晒好那些大豆和小麦,(艾青《大堰河——我的保姆》)为了赞美保姆——大堰河的勤劳和善良,艾青在这里一连反复使用了六个“她含着笑”,使勤劳而乐观的保姆形象跃然纸上。(1)作用:强调,增强语气和语势。反复咏叹,突出思想,表达强烈情感。使诗文的格式整齐有序,又回环起伏,充满语言美。(2)种类:连续反复---中间无其他词语间隔。间隔反复---中间有其他的词语。①词语反复。为凸显某种感情或某种行为,连续两次以上使用同一词语,达到强调的目的。例如: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鲁迅《记念刘和珍君》)鲁迅先生在这里多次使用“沉默”一词,表达自己对段祺瑞政府的愤怒和对民众觉醒的期盼之情。②词组或句子反复。有时为了表达内容或者结构安排的需要,要连续两次以上使用同一个词组或句子。例如:“大山原来是这样的!月亮原来是这样的!核桃树原来是这样的!香雪走5着,就像第一次认出养育她成人的山谷。”(铁凝《哦,香雪》)这里连续三次反复使用“原来是这样的”,表明了香雪此时的快乐心情。又如:契诃夫在《装在套子里的人》中,先后让别里科夫四次说出“千万别闹出什么乱子”,这种口头禅式的反复重复,突出了别里科夫顽固与保守的性格,塑造出一个栩栩如生的沙俄爪牙与帮凶形象。③语段反复。在诗歌和小说中最为常见。例如:鲁迅在小说《祝福》中,不惜笔墨,连续两次重复以“我真傻,真的”开头的一大段,一方面表达祥林嫂丧夫失子后的痛苦心情,同时也反映鲁镇上的人们对她的冷漠,有力地批判了摧残中国劳动妇女的封建礼教。(3)答题格式:运用反复的修辞手法,加强语气,强调了----(或:强烈地表达了----的情感)(此点较多)例:盼望着、盼望着,春天的脚步近了。(反复)(拟人)答案:反复,加强了语气,强调了“盼望”,强烈地表达了作者渴望春天到来的急切心情。拟人,把春天写活了,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春天临近了。(4)反复修辞手法应用举隅——掌握其规律。①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下面一段文字的内容。(不超过20字)有了这个信念,我们将能从绝望之岭劈出一块希望之石。有了这个信念,我们将能把这个国家刺耳的争吵声,改变成为一支洋溢手足之情的优美交响曲。[参考答案]有了这个信念,我们国家就有团结的希望。解题思路点拨:本题解题要领为将两次反复使用的句子“有了这个信念”的结果提取要点并进行整合、归类。②请将下面一句话扩写,使之更生动感人。(60字左右)如果我要拥有一片绿洲,我就去开垦、改造、播种。[参考答案]如果我要拥有一片绿洲,我就用我的汗水去开垦它;如果我要拥有一片绿洲,我就用我的诚心去改造它;如果我拥有一片绿洲,我就用我的智慧去播种它。解题思路点拨:本题解题要领是将关键句子“如果我要拥有一片绿洲”分解开,充实具体生动的内容,逐条细化丰满。6③仿照下面的表达形式,另写两组句子。要求体现反复手法,句式、字数与例句基本一致。南国的红豆啊,红得深沉,像鲜血的凝固,让人肃穆。[参考答案]南国的红豆啊,红得活泼,像泉水的叮咚,让人清爽。南国的红豆啊,红得艳丽。像朝阳的初生,让人神往。解题思路点拨:本题解题要领是将话题“南国的红豆啊”放在突出位置,反复咏叹,倾诉对它的一往情深。总之,反复修辞手法,不仅能起到强调作者情感、充分表达作者思想的作用,还能增强文章的气势,在写作和生活中广泛应用。今年它已列入考纲,我们更应重视。5、排比---是由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同或相似、内容相关、语气一致的短语或句子排列在一起,用来加强语势,强调内容,加重感情的修辞方式。常用强调的同一词语重复出现在各个短语或句子同一位置上。多用于说理或抒情。用排比说理,可以把论点阐述得更严密,更透彻;用排比抒情可以把情感抒发的淋漓尽致。〔举例〕如:他们的品质是那样的纯洁和高尚,他们的意志是那样的坚韧和刚强,他们的气质是那样的纯朴和谦逊,他们的胸怀是那样的美丽和宽广。(1)作用:使句式工整,节奏感强,强化语势,使语言精练、有力,强调了------(2)运用:A、用排比写人,可将人物刻画细致。B、用排比写景,可将景物描写得细致入微,层次清楚,形象生动。C、运用排比说理,可将道理说得充分透彻。D、运用排比抒情,可使节奏和谐,感情洋溢。(3)答题格式A、叙述:运用排比,形成语势,铺叙了----,强烈地表达了----B、抒情:运用排比,形成语势,强烈表达了---情感,使抒情更加真挚感人。C、景物描写:运用排比,形成语势,铺写了---,渲染了---气氛(或突出了---的美),表达了----D、议论:运用排比,形成语势,强烈(层层深入)地表达了----,增强了说理力量,有雄辩的气势。7例1:红得像火,粉得像霞,白得似雪。答案:采用了比喻、排比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表现了花的鲜艳美丽,句式整齐、音律和谐、气势如虹,表达了作者对春花的喜爱之情。例2:读书,可以开阔视野,活跃文思,启人心智;可以提高修养,激发思考,指点迷津;还可以润泽心灵,陶冶情操,构筑精彩人生。答案:运用排比,形成语势,强烈地表达了读书重要性,增强了说理的气势。排比与反复的区别——领会其实质反复和排比两种修辞手法都含有相同的词语,形式上相似,容易混淆,两者的区别关键在于其表达的侧重点不同。反复是为了强调某个意思或突出某种情感而重复使用某些词语或句子,所要表达的侧重点在于重复的词语或句子上;排比则是把结构相同或相似、内容相关、语气一致的三个或三个以上的短语或句子排列起来使用,侧重点不在相同的词语上。例如:(1)终于自由啦!终于自由啦!感谢全能的上帝,我们终于自由啦!(马丁•路德•金《我有一个梦想》)此句三次咏叹“终于自由啦”,表达对自由的期盼和渴望,侧重点就是“终于自由啦”,所以此句的修辞手法为反复。(2)她没有陪嫁的资产,也没有什么法子让一个有钱的体面人认识她,了解她,爱她,娶她。(莫泊桑《项链》)这句含有相同词语“她”,但是所要强调的词语不是“她”,而是“认识”“了解”“爱”和“娶”,所以该句为排比。6、设问---自问自答,明知故问,“无疑而问”,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1)作用:提醒注意,引导思考,突出某些内容,使文章有变化,有波澜。(2)位置开头设问:加强印象,吸引读者注意,引出下文。例如:中学生应树立怎样的金钱观?(首先----其次----)答案:运用了设问的修辞手法,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启发读者对中学生应树
本文标题:修辞手法及区别用法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62892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