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初中教育 > 第一单元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课时教案简案
第1单元课时教案[教师专用]第1单元1观潮【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正确认读本课“盐、屹”生字,规范书写“潮”“据”等生字,重点理解“天下奇观、水天相接、横贯、浩浩荡荡、人声鼎沸、山崩地裂”等词语的意思。(2)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3~4自然段。仿照课文,按时间顺序写片段《雷雨》。2.过程与方法理解作者“听其声、观其形、思其序”的观察方式,从而掌握按顺序观察事物的方法。培养学生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3.情感与价值通过学习,引导学生了解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壮丽、奇特的特点,激发他们的爱国感情。【教学重点】感受钱塘江大潮的壮观情景,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教学难点】理解作者“听其声、观其形、思其序”的观察方式,掌握按顺序观察事物的方法。【教学准备】学生:完成预习;搜集并整理好有关钱塘江大潮的资料,准备课堂上适时交流。教师:1.查看学生预习作业,了解学情。2.准备教学课件。【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课时教案[教师专用]四年级语文上·新课标(人教)教学过程教师批注一、激情谈话,导入新课同学们,你们到过海边吗?大海不仅有风平浪静的时候,有波涛汹涌的时候,还有由于月亮和太阳的吸引力的作用,水面会发生定时涨落的现象,这就叫作“潮”。(板书“潮”。)一个曾亲眼看见潮水涨落的人,把他的所见所闻生动地描绘了出来。(板书“观”。)范读课文,听读思考。下面请你们听一听他的描绘。请你们在听的时候注意:他看到的是一次怎样的大潮?按照他描述的顺序,你在头脑中依次出现了哪几个画面?教师在音乐的伴奏下有感情地朗诵课文。读后学生逐一回答问题。(板书:钱塘江大潮,天下奇观。)“天下奇观”的“观”当什么讲?什么叫“天下奇观”?二、检查预习情况1.检查生字。(1)出示“潮、浩、沸、渐”等生字的卡片,指名读,说说其共同点。(偏旁相同,都是形声字。)组词:观潮、浩浩荡荡、沸腾、渐渐……(2)出示“犹、据、盼、堤”等生字卡片,指名读。组词:犹如、根据、盼望、大堤……(3)出示“罩、余、崩、霎”等生字卡片,说说它们的特点:上下结构的形声字。组词:笼罩、余波、山崩地裂、霎时……(4)出示“闷”等生字卡片:半包围结构。组词:闷雷。读音:mèn。(5)你还有哪个字记不住?哪位同学愿意帮助他?如“罩”字,口诀:“桌”子缺两腿,上边变“四”盖。2.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课文中的句子。三、理清叙述顺序1.读课文后思考,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写钱塘江大潮的?课文按时间顺序来写钱塘江大潮,按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的顺序把钱塘潮的景象写得生动具体。2.先按自然段阅读,弄清每个自然段的段意。再按“潮来前”“潮来时”“潮来后”的顺序划分段落层次。3.请按作者观潮的过程给课文分段。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概括介绍钱塘江大潮是“天下奇观”。第二部分(第2自然段):潮来前,作者观潮的时间、地点及观潮人的心第1单元课时教案[教师专用]情。第三部分(第3、4自然段):潮来时,作者听到的声音和看到的景象。第四部分(第5自然段):潮过后江面上的情景。全文也可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写钱塘江大潮是“天下奇观”。第二部分(第2~5自然段):写观潮的经过。其中后一部分可划分为三层。第一层(第2自然段):写潮来之前。第二层(第3、4自然段):写潮来之时。第三层(第5自然段):写潮过之后。四、布置作业1.学生默读课文,思考课文后面第2题。2.抄写词语。第二课时教学过程教师批注一、复习导入1.钱塘江大潮自古被称为“天下奇观”。我们盼望着能亲眼看到这一奇景。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观潮》。上节课,我们初读课文,了解了什么?(板书: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在这节课的学习中,我们通过阅读课文,展开想象的翅膀,来感受大自然创造的奇异景象。2.通过预习,我们读懂了什么?提出预习中学生不懂的问题。二、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1.潮来之前,作者介绍了什么样的景象?(板书:笼罩薄雾、风平浪静。)指导朗读。2.潮来之时,给你什么样的感受?从哪儿感受到的?默读课文,并圈画批注。3.小组合作学习。(1)交流感受,品读佳句。(2)作者又是按怎样的顺序写潮来时的景象的?(3)分工进行有感情的朗读。4.反馈交流,教师及时引导、点拨。抓住以下要点,结合生活经验,谈自己对课文中词句独特的感悟。注意品读结合:(1)作者是按由远及近的顺序来写潮来时的景象的。(板书:远近。)课时教案[教师专用]四年级语文上·新课标(人教)(2)远:抓住潮的声、形来写潮刚来时的景象:隆隆响声,像闷雷滚动;水天相接处一条白线。潮虽远,但气势已现。(板书:声如闷雷、远处白线。)读读描写潮的句子。(3)近:抓住潮的形、声写出了潮的气势之宏伟:白线很快移来,拉长、变粗、横贯江面。写出了潮水由远及近的变化。(看图片。)“白浪翻滚”“两丈多高的水墙”写出了潮水的浪头之高;气势越来越大:形如千万匹战马齐头并进,声如山崩地裂。(看图片。)(板书:白浪翻滚、山崩地裂。)(看录像片段。)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读出潮的气势:先选择自己喜欢的句子练读,再进行赛读,最后安排齐读。(读整段时注意读出潮水形、声的变化,气势由小到大。)(4)指导学生背诵:背诵自己喜欢的句子。5.课文中还从哪里能看出钱塘潮的气势雄伟壮观?读第5自然段,体会课文内容。抓住要点,师适时点拨:“霎时”写时间短暂,潮头却已西去,潮水奔腾之快。余波涌来,也使江面风号浪吼。江水平静后,“江水已经涨了两丈来高”。都可以看出潮来之猛,气势之大。指导学生朗读。(适时板书:漫天卷地、风号浪吼。)6.学完课文,你们知道为什么人们称钱塘潮为“天下奇观”了吗?学生谈自己的想法。三、总结全文1.我们学完了课文,对钱塘潮有了较深入的了解,深深地被它的壮丽景象所吸引。如果你是小导游,你如何向不了解钱塘潮的游客介绍钱塘潮呢?2.(放录像。)编导游词,然后向同学们介绍。(可以加上自己收集的材料内容。)3.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小结。四、拓展、探究仿写《雷雨》。出示多媒体“雷电交加”的景象。出示要求:运用恰当的语句写出雷雨的气势。五、作业1.想象雷雨前、雷雨后的景象,把短文写完整。2.收集世界奇特景观的资料。第1单元课时教案[教师专用]【板书设计】观潮{潮来前笼罩薄雾风平浪静潮来时{远声如闷雷远处白线近{白浪翻滚山崩地裂漫天卷地风号浪吼【教学反思】[成功之处]《观潮》这篇课文是以写景为主的散文,文章语言优美,词语丰富,句子变化错落有致,特别是“潮来时”这一段,把钱塘江潮描绘得有声有色,读来令人如身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景。在教学中,为了让学生与文本融为一体,感受大自然的壮丽奇特的景观,我让学生以“读”促思。朗读是理解内容的基础,也是检查理解的手段,更是以文悟道的途径。《观潮》从声、形两方面描绘赞美了被称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形象鲜明,富有感染力。有感情地诵读既有助于理解课文,又能更好地受到感染。于是我先范读名句;学生自学时默读,在理解中自由读,理解后有感情地朗读,以期达到不同的教学效果。我还从课文中找出描写钱塘江大潮的四字词语,让学生读出内涵,从词语入手,把握句子以及文章的意思。[不足之处]1.从读的方面来说,学生读得多,却感悟得少,或者有感悟也无法用语言来表达。让学生通过朗读,然后说出句子的含义确实有难度,加之紧张的气氛,学生连看视频的时候都不敢发出声音,就别提回答问题了。2.上完这节课,我体会到多媒体课件有时可以以它直观形象的画面较快地突破重难点,但有时运用过早反而束缚了学生的想象力。我们运用多媒体课件也应因“课”施教。2走月亮【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正确认读本课“镀、烁”等生字,规范书写“淘、稻”等生字,理解“风俗、闪烁”等由生字组成的词语。积累本课优美生动的句子。(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4自然段。2.过程与方法课时教案[教师专用]四年级语文上·新课标(人教)(1)通过品词析句,了解“反复”这一修辞的表达效果。(2)在朗读中感受月下景色的美丽,体会“我”和阿妈之间浓浓的亲情。3.情感与价值在诵读中体验月下景色的美丽,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壮丽山河的感情。体会浓浓的亲情,激发学生热爱父母、关心家人的美好情感。【教学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4自然段。体会“我”和阿妈之间浓浓的亲情。【教学难点】在读中感受月光下美丽的景色,感受文中温馨、快乐、幸福的亲情。【教学准备】学生:完成预习。搜集有关月亮的古诗词及神话故事,以备课堂上适时交流。教师:1.查看学生预习,了解学情。2.准备多媒体课件、歌曲《月亮船》。【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过程教师批注一、赏月吟诗,激情导入1.(出示月亮图片。)同学们,看到月亮,谁能吟诵几句有关月亮的诗词?2.古人总爱仰望柔情似水的月亮,埋头创作了许多流芳百世的诗词,也让我们产生了无限的遐想。除了这些古诗,还有许多美妙的歌曲陶冶着我们的情操。你们想听吗?老师今天给大家准备一首动听的《月亮船》,希望大家静下心来,认真地听,细细地品,让月夜的温馨、月光下妈妈浓浓的爱走进你我的心田。(播放《月亮船》。)吟过古诗,赏完歌曲,我们的心情也如同月夜一样平静,伴着妈妈的笑眼弯弯,我们感觉好幸福!让我们在这种心境下跟随作者一起到月光下散步,一起走月亮!(板题:走月亮。)读课题。3.齐读课题。(不拖腔,干脆自然。)第1单元课时教案[教师专用]4.“走月亮”是什么意思?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让我们跟随一位小朋友和她的妈妈一起去感受一下吧!二、学习字词1.教师朗读课文,配以多媒体课件。(文章伴随着钢琴曲出示。)2.学生自读课文。(先要求学生独立阅读,初步扫除语言障碍;再请学生在小组中互相帮助,纠正读音;最后点名分段阅读课文,全班师生集体正音。)3.分段检查。(开火车分段朗读课文。)4.交流不明白的词语。此时教师可向学生介绍云南、洱海、白族人民,使学生对美丽的云南风景有初步的印象。5.认读生词。(自读,指读,开火车读。)教师此时要特别注意指导“载”的读音,在文中出现的词语是“运载(zài)”。6.让学生说说自己记住生字的方法。三、自读课文,整体感知1.请大家打开课本,轻声读一遍课文。思考:(1)“我”和阿妈走过了哪些地方?并用“△”标记出来。(2)找出文中反复出现的一个句子,用“”标记下来。它在文中出现了几次?(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老师想让你们的课本变得饱满起来,用各种各样的标记符号记录你们思考的痕迹,也希望这些好的学习方法能伴随你们以后的学习。)2.引导学生汇报:(1)教师相机板书:“我”和阿妈走过了小路、溪边、田埂……(2)“我和阿妈走月亮”在课文中反复出现,共出现了4次,把“我”和阿妈到过的地方巧妙地串联起来,使文章自然地分成了四个部分。请大家用“‖”给课文分段。3.学生自主分段,集体交流。四、回顾课文,课堂小结1.通过读课文,谁能说说“走月亮”是什么意思?2.本文讲了一件什么事?3.读完这篇文章后,你有怎样的感受?第二课时教学过程教师批注课时教案[教师专用]四年级语文上·新课标(人教)一、开门见山,直接导入这节课,让我们再次随着作者一起和阿妈手牵着手漫步在洒满月光的小路上“走月亮”!二、细读品味,理解感悟(一)学习第一部分。(出示第一部分文字。)1.引导理解“秋天的夜晚,月亮升起来了,从洱海那边升起来了”。重点体会“从洱海那边升起来了”的意境。(1)要想走月亮,得先让月亮升起来,文章哪里写月亮升起来了?谁想读读?(2)月亮已经升起来了,为什么偏偏还要加上“从洱海那边升起来了”呢?为什么不说从花园那边升起来?(3)引导、体会:天上一轮月亮,水中一轮月亮,天上的月亮静静的,水中的月亮随波荡漾。(4)齐背这几句话。2.指名读第2自然段。重点体会:月亮“照亮了高高的点苍山,照亮了村头的大青树,也照亮了,照亮了村间的大道和小路……”(1)下面,我需要教室特别安静。注意听!听我读这四个“照亮了”,你能品出什么味道?是从远处照到近处了,还是从近处照到远处了?(2)生回答。(3)师引导:远处的景物在朦胧的月光下能看得清吗?(生:看不清。)所以读起来模模糊糊的。照到
本文标题:第一单元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课时教案简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88326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