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临时分类 > 2016年高考真题+精编版解析历史北京卷
全品高考网邮箱:jiaoxue@canpoint.cn2016·北京卷(历史)12.Q1[2016·北京卷]中国古代有一部文学作品集,下图是其作品来源地域示意图。下列诗句出自这一作品集的是()A.关关雎鸠,在河之洲B.长门献赋汉相如,东篱赏菊陶元亮C.汉代李将军,夺得匈奴马D.政烦方改篆,愚俗乃焚书12.A[解析]从图中齐、卫、秦等诸侯国可知,它反映了西周分封示意图。而《诗经》收录了西周至春秋中期的三百多首诗歌,“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出自《诗经·关雎》篇,故选A项。B、C、D三项对应的时期应该是魏晋、汉朝和秦朝,与题干时间不吻合,均排除。13.A2[2016·北京卷]中国古代某一时期,朝廷与地方矛盾尖锐。某节度使派人到中书省办事,因其态度恶劣,遭宰相武元衡呵斥。不久,武元衡在靖安坊的东门被该节度使派人刺杀。此事发生在()A.汉长安B.唐长安C.宋汴梁D.元大都13.B[解析]从题干中“节度使”和“中书省”的提示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朝中期,朝廷在地方设置了许多节度使,后来节度使权力越来越大,严重削弱了中央集权。题干中节度使派人刺杀宰相,可见地方节度使权力过大,威胁到了中央,故正确答案为B。14.T1[2016·北京卷]“神宗既用王安石为参知政事,安石为帝言天下财利所当开辟敛散者,帝然其说,遂创立制置三司条例司”“以通天下之利”。这说明,王安石变法初期的改革重点在于()A.分散宰相权力B.加强皇权C.加强军事实力D.增加财政收入14.D[解析]由“安石为帝言天下财利所当开辟敛散者,帝然其说”可知,王安石变法初期的改革重点在于理财之法,即增加政府财政收入,故选D项。其他三项不符合题意,均排除。15.H2[2016·北京卷]黄崇德是16世纪一位典型徽商。最初他只是经营棉布、粮食等,后获得政府许可,转而从事利润更大的食盐贸易,积累了巨额财富,用于购田置地。这说明全品高考网邮箱:jiaoxue@canpoint.cn当时()①农产品大量进入商品流通领域②农本思想依然占主导地位③政府放弃对食盐贸易的控制④商人社会地位显著提高A.①②B.②③C.②④D.①④15.A[解析]本题属于组合型选择题。“最初他只是经营棉布、粮食等”说明农产品大量进入商品流通领域,①正确;“积累了巨额财富,用于购田置地”说明农本思想依然占主导地位,②正确;根据材料“获得政府许可,转而从事……食盐贸易”可排除③;④在材料中无法体现出来。故选A项。16.O[2016·北京卷]17世纪来华传教士曾将《论语》《大学》等译为拉丁文在欧洲出版,19世纪中期传教士理雅各又将多部儒家经典译成英文,在西方引起轰动。这表明()A.儒家思想被西方学者普遍接受B.中国传统文化在西方引起关注C.中西文化交流限于传教士之间D.儒家思想推动了西方政治革命16.B[解析]答题关键在于对选项仔细筛选。儒家经典被翻译成拉丁文和英文先后在欧洲出版,而儒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说明中国传统文化在西方引起关注。故正确答案为B项。A项错在“普遍”;C项错在“限于”;D项不符合史实,儒家思想对西方政治革命没有起到推动作用,起到推动作用的是启蒙运动。17.C2L2[2016·北京卷]一种名为“人造自来血”的补药曾在近代中国流行。下图分别是1911年10月和11月刊登在《申报》上的广告。这两则广告的变化折射出()①革命党人把广告当作发动武昌起义的宣传工具②民国成立后商人积极投身中国政治变革的浪潮③商人利用时局巨变及时调整营销策略④民主共和已成为中国社会的发展趋势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17.C[解析]本题属于组合型选择题,解题时注意运用排除法。注意题干时间1911年10月和11月。第二则广告刊登于1911年11月,是在武昌起义之后,①错误;中华民国成立于1912年1月1日,也与两则广告的时间不符,②错误。根据图片,商人利用辛亥革命及时调整营销策略,图片也反映了由专制向共和过渡成为社会发展趋势,③④表述正确。综合考虑,只有C项符合题意。18.C3[2016·北京卷]20世纪一二十年代,一位历史人物因创办《新青年》被誉为新文化运动的先驱,后又成为“五四运动的总司令”。此人()A.是中共“一大”上海组的代表B.在中共“一大”被选为书记全品高考网邮箱:jiaoxue@canpoint.cnC.提出“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D.指挥了“八一”南昌起义18.B[解析]根据所学知识,“五四运动的总司令”指的是陈独秀,并且陈独秀在中共“一大”上被选为书记,故正确答案为B项。陈独秀缺席中共“一大”,毛泽东提出“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周恩来、贺龙等指挥了“八一”南昌起义,故A、C、D三项均不符合题干信息。19.R1K3[2016·北京卷]“走向世界丛书”于20世纪80年代开始出版,所收著作记录了近代国人亲历西方的见闻感言,如容闳的《西学东渐记》、康有为的《欧洲十一国游记》等,反响极大。该丛书的出版()①展现了近代国人走出国门、了解世界的历程②改变了近代中国闭关锁国、盲目自大的局面③为中国改革开放、融入世界提供了历史借鉴④开创了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新局面A.①②B.②③C.①③D.②④19.C[解析]本题属于组合型选择题,注意运用排除法。《西学东渐记》《欧洲十一国游记》收录了近代国人亲历西方的见闻感言,展现了近代国人走出国门、了解世界的历程,①正确;鸦片战争改变了近代中国闭关锁国、盲目自大的局面,②错误;《西学东渐记》《欧洲十一国游记》收录了近代国人亲历西方的见闻感言,为中国改革开放、融入世界提供了历史借鉴,③正确;新中国始终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④错误。故C项符合题意。20.I[2016·北京卷]有经济史学家估算,16—18世纪,荷兰与英国人均GDP年增长率均高于同时代的其他国家。这一时期荷、英经济的高增长均得益于()①资本市场的发展②世界工厂地位的确立③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建立④海外殖民掠夺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20.D[解析]解答本题可用排除法。19世纪40年代,英国完成工业革命,确立世界工厂的地位,②错误;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建立的标志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完成,③错误。①④说法符合史实,故正确答案为D项。21.B2T1[2016·北京卷]下图中①②③④代表四个国家,对其历史上发生的改革描述正确的是()A.16世纪前期在①进行的改革,削弱了教会权力,实现了国家统一B.19世纪初在②进行的改革,推翻了奥斯曼帝国的统治全品高考网邮箱:jiaoxue@canpoint.cnC.19世纪中后期在③进行的改革,废除了农奴制,促进了资本主义发展D.20世纪前期在④进行的改革,建立了君主立宪制21.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识图能力和对各国改革的认知能力。①代表德国,1517年开始的宗教改革并没有使德国实现最终统一,德国最终统一是在1871年,故A项错误;②代表埃及,埃及的穆罕默德·阿里改革最终并没有推翻奥斯曼帝国的统治,故B项错误;③代表俄国,1861年的农奴制改革废除了农奴制,使得俄国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故C项正确;④代表土耳其,20世纪前期土耳其最终建立了共和国,故D项错误。22.B1[2016·北京卷]在美国第一届联邦政府中,国务卿杰斐逊和财政部长汉密尔顿在内政外交等问题上出现严重分歧,他们的追随者之间随之发生冲突。1796年大选中,选民因地域、职业和政治倾向的差异分裂成不同的集团。这是美国一个重要制度的起源。这一制度是()A.邦联制B.两党制C.议会制D.共和制22.B[解析]美国建国后,国内因利益不同和政见分歧,逐渐形成以国务卿杰斐逊和财政部长汉密尔顿为首的两大政党,出现了民主共和党和联邦党两大政党的雏形,从此美国两党制政治局面逐渐形成。故正确答案为B项。23.G1[2016·北京卷]电影往往是社会现实与舆论的一种反映。1943年,好莱坞拍摄了一些歌颂苏联的电影,比如《光荣的日子》《出使莫斯科》等。1948年后,苏联对美国的威胁成为好莱坞电影的重要主题之一,这类影片有《铁幕背后》《红色威胁》等。与这一时期电影主题转变相关的政治背景有()①“杜鲁门主义”的提出②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成立③联合国成立④不结盟运动兴起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23.A[解析]根据题干主旨信息,电影主题从“歌颂苏联”到“敌视苏联”,表明美苏之间“冷战”局面出现,而①②是美国对苏联实施“冷战”的表现,故正确答案为A项。联合国的宗旨是维护世界和平,③错误;不结盟运动兴起于1961年,其政策是非集团、不结盟,④错误。37.O1Q4[2016·北京卷]“教育是一个民族最根本的事业”——邓小平材料一董仲舒按人性把人分为上中下三个等级,占人口多数的“中民”是教育的主要对象。他主张设立各级学校,教授儒家经典,将他们培养为“笃于礼薄于利”“以天下为忧”的君子,以使得“教化大行,天下和洽”。古罗马教育家昆体良(35—95年)认为,学校教育优于家庭教育,培养演说家是公民教育的重要目标。他还认为,完美的演说家“不能仅有超群的演说天赋,还要有完美的品格”“能尽公民之义务,能在公私事务中完成使命,能以忠告引导国家,能以立法奠定其雄厚基础”。(1)阅读材料一,概括董仲舒和昆体良教育主张的相同点。材料二严复认为:“西之教平等,故以公治众而贵自由”“讲教育者,其事常三宗:曰体育,曰智育,曰德育,三者并重”。1912年,蔡元培批评清政府的教育宗旨说:“忠君与共和政体不合,尊孔与信教自由相违。”同年,中华民国教育部公布的《教育宗旨》规定:“注重道德教育,以实利教育、军国全品高考网邮箱:jiaoxue@canpoint.cn民教育辅之,更以美感教育完成其道德。”1957年,毛泽东提出:“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199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规定:“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2)阅读材料二,概括中国近现代教育目标的特点;结合时代背景对此进行分析。材料三人文教育是欧洲教育的传统。19世纪,英国知识界对教育的内容展开争论。一派认为,科学(自然科学和应用科学)应该是教育的主体内容,它是文明的基础和核心,是国家富强之所在。教育不能只培养绅士,而是要满足社会的现实需要,但科学在教育中几乎没有获得应有的分量。另一派则认为,古典人文科目(语言、文学、哲学、历史、数学等)仍然应该是教育的核心内容。人文教育不仅追求纯粹知识,还是人类实现美、快乐、自由和道德的途径。类似的争论在近现代很多国家都发生过。(3)①概述这一教育争论在英国出现的时代背景。②教育内容既受限于历史时代,又对历史发展产生影响。你如何看待上述教育争论中的观点?运用中外历史发展进程中的重要史实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实充分,史论结合,逻辑清晰。39.[答案](1)相同点:教育的主要对象不是全体民众;学校教育是培养人的重要方式;教育要培养品德高尚的人;人才要为国家服务。(2)特点:将德、智、体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标准;不同时代对教育目标都有所补充、发展。分析:清末思想家提出,人才培养的标准以西方的自由、平等理念为核心;这一主张一度成为中华民国的教育宗旨。新中国成立后,教育方针强调培养社会主义的劳动者;改革开放后,强调培养为社会主
本文标题:2016年高考真题+精编版解析历史北京卷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91334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