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专题整合专题一时空定位主干知识梳理1.宏观把握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变演变脉络:先秦萌芽——秦朝确立——两汉发展——隋唐完善——宋元加强——明清强化。一条主线(集权):地方权力逐渐集中到中央,中央权力逐渐集中到皇帝。两对基本矛盾和两种发展趋势:(1)皇权与相权、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的矛盾;(2)相权逐渐被削弱直至被取消,皇权不断加强,清朝达到顶峰。三项主要内容:皇帝制度、中央制度的演变、地方制度的演变。2.分析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形成的原因和作用原因:封建国家维护经济基础和巩固国家统一的需要;小农经济的发展和地主阶级自身利益的要求;法家思想奠定理论基础。作用:积极——有利于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形成;可有效组织大规模生产活动与经济建设。消极——容易形成暴政和腐败现象,阻碍历史发展;思想上独尊一家,摧残了思想自由,限制了文化的多元性和科技的发展;明清时期,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规律总结3.对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总结(1)中央集权制度下的两对基本矛盾及其发展趋势①皇权与相权、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矛盾,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发展过程中最基本的矛盾。②总的发展趋势是皇权、中央集权不断加强,相权、地方权力不断遭到削弱(明朝时废除了丞相制度)。(2)分权是削弱相权的重要手段。(3)解决中央和地方矛盾的手段:打击诸侯王的势力、削弱武将军权、分割地方官权力。秦统一后,“废封建,立郡县”,确立专制集权制度,但皇帝之子、弟封王,一直延续到明清。“分王子弟,以为屏藩”,是历代分封子弟的主要理由。血缘分封长期存在说明()A.分封制有利于政权长期稳定B.血缘分封是中央集权的基础C.分王子弟是皇权的一种体现D.周代制度受到历代政权推崇C练习提升解析:C。西周的分封制度造成东周时期诸侯争霸,故A项错误;中央集权的基础是郡县制,中央集权否定分封血缘,故B、D项错误;封建时代的最高统治者之所以长期实行血缘分封,主要是维护皇帝的特权。故选C项。【解题技巧指导】解题技巧指导本题考查分封制和宗法制,注重历史知识的迁移运用和材料解读能力。分封制和宗法制主要盛行于西周,秦朝推行郡县制,废除了分封制。但整个封建时代,分封制却不同程度地存在,只是分封的对象仅局限于皇家子弟,本题就考查了对这一现象的理解。考生容易产生两个误区:一是根据教材内容认定秦以后分封制已不复存在,或只在西汉初年出现过。二是认为“分王子弟,以为屏藩”与西周的分封制没有任何联系。这就要求考生不能被教材知识或观点所束缚,充分挖掘教材的隐含知识。要立足教材,但又不能囿于教材。据《南台备要》记载:“江浙省……调兵剿捕之际,行省官凡有轻重事务,若是一一咨禀,诚恐缓不及事。……(如今)凡有调遣军情重事及创动官钱,不须咨禀……交他每(们)从便区处。”这段材料可以反映出元代的江浙行省()A.与中央权力之争难以调和B.获得了紧急事务处置权C.行政长官不再由朝廷任命D.权力不再受到中央节制B解析:B。本题考查历史知识的理解和材料解读能力。“凡有调遣军情重事及创动官钱,不须咨禀……交他每(们)从便区处”,说明江浙行省获得了紧急事务处置权。地方绝对服从于中央,行省长官由皇帝任命。A、C、D表述错误。答案为B。【解题技巧指导】本题对元朝行省制度进行考查,其特点主要有二:一是完全要求考生通过分析材料进行解答,考查了学生解读材料的能力,要求较高;二是使学生通过本题了解行省制度的发展情况,补充了教材中行中书省的职权知识欠缺,让学生对行省制有了全新的认识。做此类题时,同学们应注意阅读总结材料,同时要排除教材中相关知识的干扰。钱穆在评论中国古代某制度时说,它“可以培植全国人民对政治之兴味……可以团结全国各地域于一个中央之统治”。这一制度是()A.郡县制B.察举制C.科举制D.行省制解析:C。本题主要考查历史知识的理解和材料解读能力。材料强调这项制度可以调动各阶层参与政治并且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这与科举制下普通下层的老百姓考试获得参与国家政权的机会、扩大统治基础、加强中央集权制度相吻合,故选C项。C【解题技巧指导】本题以钱穆的评述作为材料,考查了科举制具有加强中央集权的作用,进一步考查了学生对科举制这一历史概念的理解,切入点虽然较小,但考查的知识却是教材的重要知识,这正是当前高考命题的趋势。近几年高考往往以文字材料、图片材料为切入点,考查学生对历史的认识与把握,因此同学们复习时要注重提升自己结合材料理解知识的能力,从内涵与外延两个方面分析重要的历史概念中国古代常常通过分割和削弱相权来加强皇权。下列表述准确的是()A.西汉通过削弱诸侯王势力分化相权B.北魏实行三长制分割丞相的行政权C.宋代设立三司使来分割丞相的财权D.清设军机处消除了皇权与相权矛盾解析:C。本题考查历史知识的记忆与理解。汉武帝通过建立中外朝制度以削弱相权。三长制的实行是为了削弱地方势力。明朝已经废除丞相制度,故清朝没有皇权与相权的斗争。因此选C项。C【解题技巧指导】本题考查古代分割和削弱相权的具体做法,属于教材的基本史实,但题肢的设计很巧妙:一是设计了知识陷阱,如“清设军机处消除了皇权与相权的矛盾”,学生很容易陷入其中而不能自拔;二是故意混淆视线,西汉削弱诸侯王势力和北魏实行三长制的目的都是为了削弱地方势力,不是针对丞相。因而此题难度不大,但极容易失分。因此考生在回答此类问题时,一要认真审题,不能错过题干中的任何字词;二是要准确掌握史实,不能张冠李戴。题型特点特点:结论型选择题也称论证分析型选择题,是从非选择题中的论证题发展演变而来的,这类题型有两种形式:一是题干一般为教材中未出现的历史结论,选项为所学史实,需要判断论证史实是否符合题干结论;二是题干为简略的历史事件或历史现象,备选项是依据这些历史事件或历史现象得出的结论,需要分析判断选项的结论是否符合题干反映的信息;这类题主要考查同学们的分析论证能力,特别是运用基本历史理论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故难度较大。[技能]如何解答结论型选择题解题方法(1)结论型选择题解答一般可分为三步进行:①通过对题干历史结论或史实的理解,联系迁移所学知识进行分析。②通读题干,分清楚历史结论或史实的时代背景,迁移相关的人物或事件进行分析判断。③分析各备选项的内涵及其与题干的关系,找出符合题目要求的选项。(2)解答这类题目一般采取史实支撑法、史论结合法、概念分析法、理论分析法等。①史论结合分析法。应用于以具体的历史事件设计的命题,如某重大事件的主要目的、根本原因、客观原因、主观原因、重大影响等,根据试题的内容,联系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进行分析,通过将具体的史实同基本理论相结合进行分析从而确定最佳选项,即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②具体特征分析法。应用于考查基本历史理论的命题,或者某一阶段、历史时期社会特征的命题,在做题时要联系具体的历史事件和现象进行针对性的分析,得出能体现历史发展趋势的规律性内容,即用史实证明结论。1.在周代分封制下,墓葬有严格的等级规定。考古显示,战国时期,秦国地区君王墓葬规模宏大,其余墓葬无明显等级差别;在经济发达的东方六国地区,君王、卿大夫、士的墓葬等级差别明显。这表明()A.经济发展是分封制度得以维系的关键B.分封制中的等级规定凸显了君主集权C.秦国率先消除分封体制走向集权统治D.东方六国仍严格遵行西周的分封制度【答案】C[体验]【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分封制。考查对材料信息的辨析理解能力。据题干材料信息可知战国时期秦的墓葬不再体现分封制的那种等级森严体制,而是突出强调了君主的地位,由此体现的是战国时期秦已打破原来分封制的等级序列,强化了君主的权威,加强了君主集权,因此C项表述正确。A项表述与题干信息不符;B项表述与史实不符,分封制下地方诸侯具有一定的自主权,没有实现权力的集中;D项表述与题干信息不符,题干中无法体现严格遵行分封制度。本题易错选A项或者D项,主要是对材料信息把握不全。2.清末传教士明恩溥记述:“促使中国学子年复一年地坚持科举考试,有的直到九十高龄终于拿到文凭方可罢休,有的则死于这一过程中。功名利禄一类的解释是无法说清楚的……九十高龄之后,即便考中又怎么样?唯一的解释是他天生具有忍耐的禀赋。”该材料()A.批判学子追求功名利禄B.表明科举制下学子的愚昧无知C.折射出学子的价值取向D.反映出科举制失去人才选拔功能【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科举教育,考查对材料信息的归结提炼和所学知识的迁移运用能力。从题干材料信息“功名利禄一类是无法说清楚、唯一的解释是他天生具有忍耐的禀赋”等可知A项表述错误,B、D两项在材料中无法体现,因此正确答案选C。3.光绪《大清会典》载:“谕军机大臣行者,既述,则封寄焉。凡有旨存记者,皆书于册而藏之,届时则提奏。议大政,谳(审)大狱,得旨则与。”材料说明军机处()A.地处内廷,专管军务B.参与政务,秉旨办事C.设有官衙,机构完备D.专理刑狱,职能单一【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军机处。考查对材料信息的提炼和所学知识的迁移运用能力。从题干材料信息“议大政,谳(审)大狱,得旨则与”可知B项正确。军机处最初只参与处理军务,后来职权扩大,参与处理内政外交、制定军国大计、审理重大案件等,由此可知A、C、D三项表述错误。
本文标题:【金识源专版】高中历史 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第4课 专制时代晚期的政治形态课件1 人民版必修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97509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