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第3课苏联的社会主义改革与挫折课件
19531964198219911958年度人物赫鲁晓夫1973年度人物勃列日涅夫1988年度人物戈尔巴乔夫美国《时代》杂志中的苏联领导人苏联(俄)领导人更替列宁(1917——1924)斯大林(1924——1953)赫鲁晓夫(1953——1964)勃列日涅夫(1964——1982)戈尔巴乔夫(1985——1991)1953年斯大林逝世留下了世界一流的军事强国和政治大国的辉煌,也留下了制约苏联进一步发展的政治经济桎梏。赫鲁晓夫(1894—1971)接替他的是:赫鲁晓夫人物介绍:尼基塔·谢尔盖耶维奇·赫鲁晓夫(1894—1971),原苏联领导人。1953—1964任苏共中央第一书记,美苏核对抗,冷战期间的苏联主要领导人;第二次柏林危机,古巴导弹危机等事件的主要策划者。在苏共二十大上,赫鲁晓夫通过秘密报告的方式,揭露了斯大林在大清洗中的行为,引起震惊。鲁莽的改革家苏联农业情况:若按人口平均计算,谷物产量1913年全俄为540.2公斤,1940年才达429.7公斤,1955年也才为524公斤;肉类统计1913年为31.4公斤,1940年为24.2公斤,1955年为31.8公斤。1953年的苏联实况:1956年一位乡村女教师写给赫鲁晓夫的信……我们的人民还没有过上好日子,尽管十月革命后已经有39年,战争结束也有11年了……改善我们人民的物质生活是完全必要的,对这一问题的解决决不能拖延了。全国都感到粮食很紧张,实际上能正常供应的只有莫斯科。在许多城市的商店里主要是蟹肉罐头和青豌豆,在农村几乎吃不到糖。而主要一点是,饮食情况年复一年地得不到改善。·····一无所有……而我们的农村已经没有人了。——《苏共中央通报》,1989年第6期说明苏联的经济形势特别是农业问题已经非常严峻,粮食、食品供应严重不足,改革迫在眉睫!苏联农业和轻工业的发展速度和重工业相比,差距十分悬殊。从工业化开始的1926年到战前的1940年,重工业年平均增长速度为21.9%,轻工业只有14.1%,农业则为1.5%。1949年,当苏联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成为世界第二核大国,其钢铁和电力发展水平也跃居世界前列之时,而皮鞋产量仅163.6(百万)双,全国一亿七千万人口平均每人不到一双皮鞋。《跛脚巨人》摇摆不定的赫鲁晓夫改革(1953—1964)НикитаСергеевичХрущёв(1894—1971)背景: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日益显现(工业、农业)对斯大林个人崇拜严重斯大林病逝,赫鲁晓夫上台内容经济政治农业:扩大自主权削减农业税垦荒和种植玉米工业:改革工业管理体制,扩大地方权力。对斯大林个人崇拜的批评平反冤假错案以农业作为突破口【合作探究】材料一:赫鲁晓夫不顾苏联的自然条件,到处提倡种植玉米,很多地区因日照量不够,玉米不能成熟,造成这些地区的饲料严重短缺,导致牲畜大量减少。材料二:1957年,赫鲁晓夫提出几年内“按人口平均计算的畜产品产量赶上美国”的口号。1961年,他又宣称苏联将在1980年建成共产主义。(1)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指出赫鲁晓夫的农业改革有何局限性?带有很大的盲目性,违背自然规律;严重脱离实际,缺乏实事求是精神。•材料三:由于开垦前对那里的土壤和气候条件未进行科学的分析,大规模的开垦破坏了广阔草原上的植被,从1955年到1960年,已有几十万公顷土地被风沙侵蚀。1962年夏季东部干旱,风化侵蚀波及了几百万公顷。仅在巴夫洛达州一地就有150万公顷土地被风“刮走了”。——1964年莫斯科版《处女地地区国营农场和集体农庄》•(2)依据材料说明赫鲁晓夫的农业改革结果怎样?找准了突破口,但因未结合国情,并缺乏正确的理论指导,未改变农业落后的状态材料四1961年10月,在苏共召开的第二十二次代表大会上通过了新的《苏共纲领》……《纲领》强调指出:“为了动员内部潜力,更有效地利用基本建设投资、生产基金和财政资金,必须在国家计划任务的基础上,扩大企业的业务独立性和主动性。”(3)材料表明赫鲁晓夫的工业改革存在什么问题?管理制度没有走出斯大林模式,没有突破计划经济莫斯科红场斯大林的巨幅雕像被推倒批判斯大林:1956年苏共二十大材料五“赫鲁晓夫上台不久,苏联的党政大权又集中到他一人身上,对赫鲁晓夫的个人崇拜也开始了,例如:1964年赫鲁晓夫70岁生日时,苏联几乎重演了1929年斯大林50岁诞辰的那一幕。后来苏共中央在对赫鲁晓夫的责难中说:‘苏联报刊沉湎于日益频繁的报道赫鲁晓夫的活动,并对他大加溢美,1963年全国性大报共刊登了他的120幅照片,1964年头9个月竟至140幅。相形之下,当年斯大林巨照载之极端也不过一年只有10—15次。”综合五则材料,赫氏改革冲破了斯大林模式吗?他在处理事关党和国家命运的重大问题时,缺乏理性思维和深谋远虑,往往从主观愿望和一时热情出发,甚至指望用冒险激进的办法来达到目的。——《苏共的领导集团》失败原因:改革没有结合国情缺乏实事求是精神,思想上急于求成没有触动高度集中体制缺乏正确指导思想评价:赫鲁晓夫既是斯大林模式的掘墓人,但最终还是扮演了守墓人的角色。——《俄国史》有人评论赫鲁晓夫是:“徘徊在新旧时代十字路口的一名代表人物,他的一只脚跨进了新时代,而另一只脚又由于历史的原因,仍然深的旧时代的泥淖中而不能自拔。”结果: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但无法从根本上突破这一模式赫鲁晓夫的墓碑用7块黑白大理石相向衔接堆砌而成,代表了赫氏毁誉参半的一生。1964年赫氏在无奈中被迫下台勃列日涅夫勋章之王——勃列日涅夫据统计,勃列日涅夫一生之中总计获得了114枚各类勋章。这甚至被1991年的吉尼斯世界纪录所收录,使勃列日涅夫获得了“世界获奖章最多的人”的称号,而他也成为了名副其实的“勋章之王”。二、逐渐停滞的勃列日涅夫改革(1964—1982)ЛеонидИльичБрежнев(1906-1982)他不重视对客观情况发展变化的研究,习惯于因循守旧、满足现状,惧怕重大的改革。……维持现状和粉饰太平,缺乏锐意进取和改革的创新精神,成为20世纪70年代后期和80年代初期苏共的主调。——《苏共的领导集团》人物介绍:列昂尼德·伊里奇·勃列日涅夫(1906-1982)苏联在他统治下成为与美国不相上下的超级大国。他1968年派军队侵略捷克斯洛伐克。他在1977年,由于阿富汗新政府取消了亲苏联的政策,他发动了侵略阿富汗的战争。二、逐渐停滞的勃列日涅夫改革(1964~1982)逐渐停滞的勃列日涅夫改革1、执政前期的改革“新经济体制”:将经济改革重点放在工业上起到的作用:改革使苏联国民经济在一定程度上获得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军事实力和综合国力也大为增强,一度成为与美国匹敌的超级大国。对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产生了一定冲击作用,但没有改变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基本政策。1964---1982•恢复部门管理体制,加强对经济的集中领导。•扩大国营企业的经营自主权•运用经济手段,刺激企业改进经营管理•重点发展重工业特别是军事工业2.改革的逐渐停滞时间:70年代初原因:过分追求稳定,不思改革。政治生活保守,进入僵化状态。影响:各种社会矛盾不断滋生和积聚,苏联陷入困境。经济全面滑坡,人民渴望改革材料一:(勃列日涅夫时期)片面强调优先发展重工业,军备负担过于沉重,这是造成国民经济各部门发展比例失调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苏联实际军费已占财政支出的1/3。根据材料总结他改革失败的原因①仍然优先发展重工业,说明改革仍没有突破原有斯大林模式的框架,只是修补性的改革;材料二:进入勃列日涅夫时期,苏共的党风问题更加严重,因循守旧和保守主义成为苏共的主流思想体系。那时,苏共相当大的一批领导干部的精神状态是:安于现状、不愿改革、不思进取。②执政后期趋于保守;材料三:在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在军事力量上达到与美国平起平坐的地位,勃列日涅夫据此在对外政策上提出了“勃列日涅夫主义”。尽管这一主义其中也有抵御美国争霸世界的因素,但其中所包含更多的是要与美国争霸……③苏联与美国军备竞赛消耗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资源,影响经济发展1983年时的苏联导弹从战略核导弹的数量对比看,1962年美国占有多一倍的优势。1969年双方已成平手,1978年,苏联拥有的洲际弹道导弹和潜射导弹数都超过了美国,常规武器方面苏联原本就拥有数量优势,美苏军事实力对比的天平已向苏联一端倾斜。(1)改革仍没有突破原有经济体制的框框。(2)勃列日涅夫执政后期趋于保守;(3)与美国军备竞赛消耗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资源,影响经济发展。勃列日涅夫改革失败的原因【合作探究】:试比较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的改革有何异同?同:①目的:都是为了解决“斯大林模式”的弊端;②结果:都取得一些成果,最终都失败。③失败主要原因:都没有从根本上破除“斯大林模式”。异:内容有所不同,前者的重点在农业,后者的重点在工业。三、“釜底抽薪”的戈尔巴乔夫改革(1985—1991)他说“俄国的悲剧,就在于卡尔·马克思的晚年时代已经死去的思想,却在20世纪初的俄罗斯被选择”。“共产主义是不可能实现的口号”。——《苏共的领导集团》МихаилСергеевичГорбачёв(1931———)戈尔巴乔夫人物介绍米哈伊尔·谢尔盖耶维奇·戈尔巴乔夫出生于俄罗斯南部斯塔夫罗波尔附近,1985年至1991年,任苏联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总书记。他在职时期的政策导致了冷战的结束,为此他于1990年获得诺贝尔和平奖,但他的改革政策也使得苏联解体。《时代》对戈尔巴乔夫的介绍是“莫斯科新老板戈尔巴乔夫——年轻、温和且令人敬畏”。莫斯科落日——戈尔巴乔夫改革(1985-1991)背景思考:戈尔巴乔夫改革前他面临着什么样的困难?政治:经济:民族关系:对华关系:政治生活僵化发展速度下降民族矛盾尖锐关系紧张,急需缓和(1)戈尔巴乔夫的经济改革上台之初将注意力集中在经济领域的改革上,制定了发展苏联社会经济发展的“加速发展战略”。经济政治2、内容(2)戈尔巴乔夫的政治改革思想上:①用“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思想代替“科学社会主义”;②推出“民主化””和“公开性”,纵容自由化思想政党制度上:推行政治多元化,实行多党制。内容问题经济政治重点:用经济管理方法代替行政命令(实质:承认市场对经济的调节作用)改革的重点。以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为指导,放弃共产党的领导地位,实行多党制、多元化。1.缺少宏观决策和相应的配套措施2.继续优先发展重工业激化矛盾局势失控苏联解体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内容分析材料:首先提出“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以取代科学社会主义作为指导思想。在实践中主张“公开性,民主化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多元化”——这些造成了人们思想的混乱。民族主义势力泛滥,民族矛盾激化。苏共内部产生严重分歧,各派之间的斗争日趋激烈和公开化,苏联的政治经济形势迅速恶化。1990年苏联人民代表大会通过决议,从宪法中删去关于共产党领导作用的条文。戈尔巴乔夫的政治改革:3、改革后期面临的困境政治:经济:思想:民族关系:政局不稳连年滑坡极度混乱民族分裂运动4.“八一九”事件为了防止联盟的解体,戈尔巴乔夫在1991年8月公布了《苏维埃主权共和国联盟条约》,联盟变成了一个松散的邦联。党内一些高级干部对此强烈不满,发动八一九事件。原因:结果:失败,大权落入了以叶利钦为代表的“激进民主派”手中,苏共产党彻底瓦解,国家政权发生质变。8月19日苏联副总统亚纳耶夫等8人软禁了戈尔巴乔夫,宣布国家进入紧急状态,这就是“八一九事件”。8月29日,苏联最高苏维埃通过决议,终止苏共在全国范围内的活动。随之,各加盟共和国共产党或被终止、禁止活动,或被迫自动解散,或在共产党基础上改建新党,有的共产党甚至被宣布为非法。苏共中央办公厅主任克鲁齐纳跳楼自杀,曾任苏军总参谋长和戈尔巴乔夫军事顾问的阿赫罗梅耶夫元帅在办公室上吊自杀。苏共领导人有的被逮捕,有的自杀,大批苏共党员干部加入失业大军。短短几天,具有93年历史、执政70多年、尚有1500万党员的苏联共产党就被摧残。政变的发动者本想挽救苏联这个濒临解体的超级大国,而政变失败的结果则加速了苏联的解体。5、结果:苏联解体
本文标题:第3课苏联的社会主义改革与挫折课件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00589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