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 中国当代文学史+下编
下编当代文学新时期部分第一章新时期文学概述一,分期与概念:1,“新时期”的由来:第四次全国文代会:1979年10月;“剧本创作座谈会”:1980年1月,《假如我是真的》等。第一章新时期文学概述新时期文学概述一,分期与概念:2,“八十年代”,“九十年代”、“后新时期”等概念第一章新时期文学概述二,“新”:1,几种理解(1),政治性的“新”;(2),历史性的“新”:进步论历史观,“新”即好;(3),现代性的“新”:“新启蒙时代”。第一章新时期文学概述2,由此可见,“新”其实不“新”:与历史(五四、十七年、文革)的关系:全盘否定文革、部分肯定十七年、内在回归五四。第一章新时期文学概述3,由此带出:(1)“传统”的结构再造问题——八十年代文化传统的结构性生成:否定文革式的政治文化模式,部分肯定十七年的政治意义价值,向五四寻找文化建构的出发点;第一章新时期文学概述(2),这一“传统”在当时与意识形态的关系:知识分子与主流意识形态暂时的共谋关系。原因:在共同利益体认下的有限妥协。其“暂时性”、“有限性”决定了二者内在的矛盾与后来的决裂。第二章新时期小说主要思潮1,“伤痕小说”、“反思小说”(1)“伤痕小说”背景:长年压抑的反弹效应;苦难的宣泄心理机制。以1978年《班主任》的发表为标志,文革后第一个小说思潮。第二章新时期小说主要思潮《班主任》(刘心武):谢惠敏、宋宝琦、张俊石(2)“伤痕小说”名称由来:卢新华《伤痕》——王晓华第二章新时期小说主要思潮(3),“伤痕小说”代表作:《班主任》(刘心武)、《伤痕》、《我应该怎么办》(陈国凯)、《小镇上的将军》(陈世旭)、第二章新时期小说主要思潮《大墙下的红玉兰》(从维熙)、《天云山传奇》(鲁彦周)、《蹉跎岁月》(叶辛)、《许茂和他的女儿们》(周克芹)、《将军吟》(莫应丰)。教材257页。第二章新时期小说主要思潮(4)“反思小说”背景:时代文化精神深化的必然(历史反思的深入);对伤痕小说的超越。第二章新时期小说主要思潮(5)“反思小说”特征:更多地试图对文革进行发生学的理性思考。最早作品:茹志鹃《剪辑错了的故事》。第二章新时期小说主要思潮(6),“反思小说”代表作:中短篇——高晓声《李顺大造屋》、李国文《月食》、王蒙《布礼》、《蝴蝶》、谌容《人到中年》、张贤亮《绿化树》、《男人的一半是女人》、《灵与肉》、张一弓《犯人李铜钟的故事》。第二章新时期小说主要思潮长篇——古华《芙蓉镇》李国文《冬天里的春天》从维熙《断桥》、《北国草》等。王蒙的小说:信仰重建的可疑与知识分子反思的匮乏——伪理想主义:未经深层拷问的理想主义。《布礼》:钟亦诚。《蝴蝶》:张思远。导致深度的缺失:个人体验终止于时代的意识形态面前。换个说法:意识形态的个人化伪装。走红的原因:多面讨好:意识形态、读者(信仰真空)、知识分子(个人体验)。艺术:“东方意识流”。理性主义的“意识流”。乔伊斯《尤利西斯》、普鲁斯特《追忆逝水年华》、沃尔夫《达罗卫夫人》。第二章新时期小说主要思潮(7),“伤痕”与“反思”的意义:回归源头与历史记忆回归之一:现代知识分子意识回归之二:“人的文学”回归之三:历史意识历史创伤的修补第二章新时期小说主要思潮(8),“伤痕”与“反思”的比较与评价:“反思小说”:相对“伤痕小说”的进步;理性思考的成份加大。“反思”的不足:对“历史”的理解仍然受制于时代与意识形态的制约。评价:思想与艺术第二章新时期小说主要思潮2,“改革小说”(1)背景:现实的变化;文学使命的要求;意识形态的要求。(2)最早:蒋子龙《乔厂长上任记》:乔光朴。第二章新时期小说主要思潮(3),类型:两类。一,正面描写改革、歌颂改革:1,蒋子龙《乔厂长上任记》、《燕赵悲歌》、《开拓者》等所谓的“开拓者”系列;何士光《乡场上》(冯幺爸)、张洁《沉重的翅膀》、李国文《花园街五号》、张贤亮《龙种》、柯云路《新星》、《夜与昼》等等。第二章新时期小说主要思潮2,总体话语的正面展现。黑格尔式的“历史”观念:历史的必然方向;必然规律;进步与保守的斗争中前进的历史;个体在历史面前的自觉配合;乔厂长:历史精神的化身。第二章新时期小说主要思潮二,以改革作为社会背景:1,边界不清晰,往往也会被归入其他思潮之中。贾平凹《浮躁》、《小月前本》、《鸡窝洼人家》、《腊月·正月》路遥《平凡的世界》(孙少安、孙少平)第二章新时期小说主要思潮高晓声《陈奂生上城》李杭育《沙灶遗风》、《最后一个渔佬儿》张炜《秋天的愤怒》、《秋天的思索》、《古船》等。第二章《陈奂生上城》:改革解决不了所有问题。物质问题虽然解决了,但精神问题却依然如故。城乡冲突。农民的精神创伤史。(《李顺大造屋》)新时期小说主要思潮2,内容——回应抑或回避:在“改革”与“寻根”之间(1),对改革(现代西方都市文化)与保守(传统乡土文化)二者冲突的困惑及解决之道:对抗抑或逃避。第二章新时期小说主要思潮(2),作品:贾平凹《小月前本》(小月、门门、才才)、《鸡窝洼人家》、《腊月·正月》(韩玄子、王才)及其后作品(《黑氏》、《天狗》、《美穴地》等、《废都》(庄之蝶、牛月清、唐宛儿、周敏、阿灿、柳月、汪希眠、奶牛等)、李杭育《沙灶遗风》、《最后一个渔佬儿》、郑万隆“异乡异闻”系列:第二章新时期小说主要思潮3,“寻根小说”(1),背景:主要有这么一些:一、文化背景:二、现实背景:三、外部影响:拉美“文学爆炸”(魔幻现实主义如马尔克斯《百年孤独》、结构现实主义如略萨《绿房子》等。第二章新时期小说主要思潮(2),发起:1983-84年间,一批“知青作家”(如韩少功、李陀、郑义、阿城、李杭育、郑万隆等)开始思考上述问题。其中,满族作家李陀最先使用“寻根”一词。1985年,韩少功发表《文学的“根”》,阿城、李杭育等也纷纷发表类似文章。第二章新时期小说主要思潮(3),代表作家作品:韩少功:“楚文化系列”:《爸爸爸》、《女女女》李杭育:“葛川坝系列”(吴越文化系列):《最后一个渔佬儿》、《沙灶遗风》贾平凹:“秦汉文化系列”:《商州初录》、《商州又录》第二章新时期小说主要思潮王安忆:《大刘庄》、《小鲍庄》阿城:“三王”:《棋王》、《树王》、《孩子王》郑义《老井》、郑万隆《异乡异闻》第二章新时期小说主要思潮(4),类型:一,有着明显的传统文化寻根意向。这其中,又有两种情况:(一)是对传统文化持批判、清理立场,代表作如韩少功《爸爸爸》(鸡头寨、丙崽)、《女女女》,王蒙的《活动变人形》、张炜的《古船》等也常被视为此类;第二章新时期小说主要思潮(二)是或挖掘传统主流文化中的某些精华,赋予其新的文化生命力,如阿城(《棋王》(王一生)《遍地风流》,王安忆《小鲍庄》(捞渣、仁义观念),郑万隆“异乡异闻”系列等等,汪曾祺的《受戒》、《大淖纪事》也常被为此类;第二章新时期小说主要思潮或对某些传统品格、习气、“国粹”进行重新追寻与思考,如冯骥才《神鞭》、《三寸金莲》、邓友梅《烟壶》、《那五》、陆文夫《美食家》乃至张承志的《北方的河》、《黑骏马》等。第二章新时期小说主要思潮二,在对当下“现代化进程”的思考中流露出较浓重的文化追求与思索:如贾平凹的“商州系列”、李杭育的“葛川江系列”、扎西达娃的“魔幻现实主义”(系在皮绳扣上的魂)等等。第二章新时期小说主要思潮(5),评价:文学自我的觉醒(对意识形态化文学的疏离、与拉美“爆炸文学”的关系――寻找自我);个体与宏大主体的有意识分裂(第一次与所谓的“历史潮流”相背);第二章新时期小说主要思潮美学的觉醒(浪漫、自然的美学);在小说的主题意义上流露出比较复杂的价值取向;而在小说的艺术方面,则已较为成熟。第二章新时期小说主要思潮4,“纪实小说”:(1)出现时间:84、85年左右出现。(2)题解:纪实与虚构的结合。(3)较小的一个思潮。第二章新时期小说主要思潮(4),主要作品:刘心武《公共汽车咏叹调》、《5·16长镜头》、张辛欣、桑晔《北京人》、冯骥才《一百个中国人的十年》等。第二章新时期小说主要思潮(5),评价:影响不大,文体观念上的中庸使其难有大的发展。第二章新时期小说主要思潮5,“先锋小说”:85年左右出现,影响至八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影响最大的思潮。何为先锋:本雅明:拾垃圾者意象一,背景: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涌入;年青作家群体的兴起。第二章新时期小说主要思潮二,主要作家作品:残雪《山上的小屋》马原《冈底斯的诱惑》莫言“红高粱系列”(《红高粱》、《高粱酒》、《高粱殡》、《奇死》、《狗道》)及《球状闪电》、《金发婴儿》等;第二章新时期小说主要思潮苏童“枫杨树系列”(《1934年的逃亡》、《罂粟之家》、《飞跃我的故乡枫杨树》、《米》等)、“香樁街系列”(《城北地带》等)余华格非《极地之侧》、《褐色鸟群》第二章新时期小说主要思潮洪峰《奔丧》北村“者说系列”(《聒噪者说》、《披甲者说》、《还乡者说》等)、《施洗的河》孙甘露《信使之函》等。第二章新时期小说主要思潮三,发展过程:1),八十年代初期:王蒙(《夜的眼》、《春之声》:东方意识流)、宗璞(《我是谁》、《泥淖中的头颅》:荒诞小说)等:形式大于意义第二章新时期小说主要思潮2)“八五”文学爆炸:先锋文学大量出现:1,“伪现代”:刘索拉(《你别无选择》)、徐星(《无主题变奏》);2,“先锋之父”:马原对先锋的影响:A,小说观念:对虚构与真实的混淆,强调虚构。B,叙事的自觉。第二章新时期小说主要思潮3,其他先锋作家:残雪(审丑)、苏童(历史的颓败与感伤)、莫言(对历史辉煌的追溯与对现实的批判:退化的历史观。《红高粱》结尾:“谨以此书召唤那些游荡在我的故乡无边无际的通红的高粱地里的英魂和冤魂。我是你们的不肖子孙,我愿扒出我的被酱油腌透了的心,切碎,放在三个碗里,摆在高粱地里。伏惟尚飨!尚飨!”)。第二章新时期小说主要思潮3)高峰,1987-1989:余华、格非、北村、札西达娃等:带来“意义”(荒诞、非理性、审丑)与“叙事”(反人物、反情节、反主题;叙事圈套、叙事空白等等)的高峰。孙甘露(《信使之函》:第二章新时期小说主要思潮“那是候鸟的天空。它们已经在信使忧郁的视野里盘旋了若干世纪了。它们的飞翔令信使的眼球酸痛。这些冬季的街道因此在信使的想象中悠久地如此神秘而又神圣。世俗的无限世纪在信使路经它们的时候已经成为可能。”第二章新时期小说主要思潮“信风携带修女般的恼怒叹息着掠过这候鸟的天宇,信使的旅程平静了,沉睡着的是信使的记忆。我的爱欲在信使们的情感的慢跑中徒然苏醒。和信使交谈的是一个黑与白的世界,五彩的愉悦是后来岁月的事情。”第二章新时期小说主要思潮信是纯朴情怀的伤感的流亡。信是私下里对典籍的公开模仿。信是自我扮演的陌生人的一次陌生的外化旅行。信是一次遥远而飘逸的触动。信是一种状态。信是一种犹犹豫豫的自我追逐。第二章新时期小说主要思潮信也就是一场喘息罢了。信是焦虑时钟的一根指针。信是心灵创伤的一次快意的复制。信是仇恨的哑语式的呈现。信是暴力的孤寂的符咒。信是沟壑对深渊的一次想望。信是情人间的一次隔墙问候。信是懦夫的一次优雅的殉难。信是充当朝霞的一抹口红。第二章新时期小说主要思潮4)1989:衰落与转型苏童:《妻妾成群》余华:《鲜血梅花》北村:《施洗的河》(刘浪)第二章新时期小说主要思潮四,重点――余华。1,成长背景与创作历程:川端康成。卡夫卡。博尔赫斯。第二章新时期小说主要思潮2,八十年代的主题:人性之恶与世界之乱:(1),《十八岁出门远行》:总纲(2),虚无中的呓语:人性——本能:暴力与死亡世界——非理性:荒诞与混乱现实——解构与颠覆第二章新时期小说主要思潮(3),主要作品:《河边的错误》(疯子、马哲)《现实一种》(山岗、山峰两兄弟)《一九八六年》、《世事如烟》、《难逃
本文标题:中国当代文学史+下编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06962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