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市场营销 > 中国大豆加工行业研究
解读:中国大豆加工行业研究报告中国是最早种植大豆的国家,大豆加工业历史悠久。近年来随着相关产业、产品市场、国家政策的变化,这一传统产业又一次面临着良好的发展机遇。一、行业综述1.从大豆种植格局说起:大豆是植物蛋白和食用油的主要来源,也是世界上产量最多的油料作物。数千年来,大豆对中国人民的膳食结构和健康水平一直起着重要作用。大豆加工业是与种植业密切相关的行业,大豆的历史就是二者互相促进的历史。世界大豆的产量很不稳定,加工业发展也很不平衡。据美国农业部公布的数据表明:2004年全球大豆总产达216,900,000吨,占主要油料作物总产的57%。美国,巴西,阿根廷是大豆的主产国,而中国的大豆产量仅次于阿根廷,位居第四,四国大豆产量之和占世界总产量90%。值得注意的是在20年间,这四个国家产量比例发生巨大变动,20年前美国产量占世界总产量64%,巴西占16%,中国占10%,阿根廷占5%,但随着全球大豆消费需求强劲增长,90年代初期,由于全球大豆市场供求失衡所引发国际大豆市场价格大幅上扬,直接刺激南美巴西和阿根廷种植大豆热情,加上90年代南美地区进行经济体制改革,政府加大对农业投入,最终使这一地区大豆产量迅速崛起。2001~2002年度以来,巴西和阿根廷的大豆总产量已经超过美国。2004年,美国大豆产量占世界总产量40%,巴西占24%,阿根廷超过中国占18%,中国大豆产量为1760万吨,只占8%。中国大豆生产主要集中在东北三省、河南、山东、安徽及内蒙古自治区,总面积和总产量约占中国的80%左右。随着中国大豆加工业的进一步发展,2004年中国进口大豆1970万吨,已远远超过中国大豆生产总量。目前,中国已由大豆净出口国变成世界最大的大豆进口国。2、大豆加工业行业现状在发达国家,现代大豆加工业主要以高技术、高产量、高效益为特征的大豆深加工企业为主。2004年,全球用于加工的大豆占总产量的82%,大豆制品销售额平均年增长12%。美国和日本是全球大豆加工强国,产品种类多,应用领域广。近年来,大豆主产区巴西和阿根廷的大豆加工业正迅猛增长。中国近几年的大豆初加工能力平均为5000万吨。至2005年,中国大豆的年加工能力已接近6800万吨。“十一五”末,基本形成中国现代大豆加工业的构架,实现工业化大豆食品占大豆食品总消费量的40%以上。然而国际大豆市场风云变幻,中国的大豆加工业正经历着全行业巨额亏损的局面。预计2005年中国大豆产量为1700万吨,大豆进口可能达到2450万吨左右,豆油进口也可能达到200万吨左右。中国大豆加工行业对国际市场的依存程度正在逐步加强,国际市场大豆价格的变化对国内市场价格的影响力也在不断加大。也可以说,国际市场大豆价格的涨跌决定着国内市场大豆价格的变化方向。2005年2月以后,由于南美干旱天气、南美大豆减产大豆粕价格暴涨,国内大豆期现货行情在2月下旬至3月下旬经历近1个多月爆涨。国内市场却由于进口大豆到港数量增加,大豆供给充足,油粕价格下跌,大豆制油利润萎缩;2005年4月到5月间,国内大豆购销市场整体处于相对停滞之中,价格也小幅振动走弱。随着天气转暖,能源需求下降,同时中国减少对铁矿石、煤炭等产品进口,国产大豆价格受油粕价格下跌影响持续走弱。随着国际豆价的下跌,中国大豆市场价格也由2004年初的4500元/吨跌至2005年初的2800元/吨。受之影响,国内大豆加工厂在高成本的大豆原料库存压力下,出现严重的全行业亏损局面。大豆加工利润也由年初的1000元/吨降到目前的500元/吨。另外,中国国内宏观经济政策的调整,也对大豆行业造成不小的影响。诸如:一方面,政府要求严格把关贷款审批制度,这使得财务状况本已恶化的大豆加工企业再度限入资金更加不足的窘境;另一方面,随着中国经济步入加速发展的时期,各行业对煤炭、电力等能源的需求大幅增加。与此同时,中国2004年也遭遇了越来越重的“能源荒“。一些主要大中城市被迫采取各种形式的限电措施,使油脂加工企业面临新的开工困境;此外,公路治超的整顿力度加大,进一步提升了包括大豆产品在内的所有社会商品运输成本的增加。而在大豆加工行业中,无论是原料的运输,还是产成品的销售,都非常依赖公路运输。所以说,运输成本的变化直接导致大豆加工业的利润随之反向变化。因此,2004年一度被业界称为油脂企业的“寒冬年“。3.中国大豆加工业现存在的问题:在过去的10年里,大豆消费量虽然有小幅波动,总体上,仍然呈现出不断上升的趋势,特别是近两三年中国大豆加工业取得了迅猛发展,但也存在不少问题。特别是入世以来,进口大豆对国产大豆的冲击加大,加工利润大幅缩水,中国大豆产业形势更加严峻。首先,大豆产业链衔接不够。中国大豆的主产区在东北三省,特别是黑龙江,而中国大豆的加工厂主要集中在东南部沿海地区。这就造成了大豆主产区的产品不能就地转化,运输到南方的运输成本很高,不少南方企业都采取直接进口的方式。农民的产品由于不能及时销售,影响了当地农民的收入,削弱了农民种植优质大豆的积极性;大豆的质量得不到提高,反过来又影响加工厂提高生产效率,造成即使在主产区或离主产区较近的大豆加工企业也不愿意使用当地产大豆,形成了恶性循环。其次,部分大豆加工企业的规模较小、设备陈旧、技术水平低、产品单一,导致大豆加工业的深度开发程度和综合利用率很低,竞争力不强,其产品品种、质量与数量与国家先进水平还有一定的差距。同时,认识误区的存在,也阻碍大豆深加工的发展。由于没有专门的宣传,对大豆的营养价值的深入认识不够,减少了市场对大豆深加工产品的选购率。中国经常食用的仍是一些传统的大豆食品,这些食品的产销形式都很落后,很少有机构和企业对此进行专门投资和研究。以上问题的都直接导致中国大豆食品行业举步维艰、任重道远。二、市场竞争1.市场空间全球食用油市场稳定增长,一般每年增速为3%-5%。总部位于汉堡的行业刊物《油世界》表示,2005/06年度豆油产量增至3,470万吨,将超过3,436万吨的预期消费量。就中国市场而言,2005年城镇居民人均消费食油9公斤以上,农村人均消费食油8公斤以上。如果加上食品加工等用油量,全社会人均消费食油量可能已达到11.5公斤左右,食用油消费总量约1700万吨左右,其中进口量约为450万吨。总体而言,国内植物油供给相对充足、市场需求稳定。2.豆油加工行业国内食用油市场潜力巨大,一般每年有3%-4%的增长。中国大豆加工的最大行业是浸油业,年加工大豆能力已超过3000万吨,是中国大豆产量的2倍以上,但是效益低下,平均吨加工利税≤50元。不同地域的油脂企业由于受其自身条件的限制,企业生产成本、销售、盈利情况也各不相同。沿海企业,其进口油料进厂接卸、产品出口费用低;产成品主销区的企业,其产品销售市场优势大、出货及时、运出费用低;原料主产区企业占据原料购进和原料运输优势。总体上,豆油加工企业全部依靠规模效益,日加工能力在1000吨以下的中、小工厂,半数以上处于倒闭、停产、半停产状态。6月以前,平均加工每吨大豆的亏损约为100元,6月份则上升到160元左右,进入7月中下旬以来更是高达200元以上。目前国内榨油厂的亏损很大程度上还是国内供大于求的环境造成的。海关统计数据显示,中国在2005年上半年进口大豆数量达到了1201万吨,较2004年同期提高了33.6%,节余下来的这些进口大豆价位比较高,也是造成大豆加工业亏损的原因之一。图5是2004至2005年度进口大豆的消耗去向,益海、中粮和华农是中国使用进口大豆最大的企业集团。事实上,国内的压榨能力又是远远过剩的。截至2004年12月31日,中国共有日处理大豆200吨以上的大豆压榨企业169个,总加工能力为日处理大豆23.37万吨,按300个工作日计算,折合年加工能力7010万吨。中国现有大豆压榨能力是豆粕市场实际需求的2.6倍以上,大豆压榨业的年综合平均开工率不足40%。下表是2004年度总产量10万吨以上大型食用油加工企业名单。从中国大豆压榨的资源供给来看,2004年国产大豆1800万吨,大约有900多万吨用于榨油;同年进口大豆2023万吨。2004年中国大豆压榨业的原料供给为2900多万吨,远远低于每年7010万吨的大豆压榨能力。各地集中建设榨油厂,造成了中国的产能已经足够应付全球一大半的大豆加工要求。这种危机,在行情好的时候,市场有一定的利润支撑,暴露不明显,但当市场低迷时,将会立时显现。另外,大型大豆压榨企业的布局不尽合理,一港多厂的现象已经在大连、东莞等港口城市出现,加剧了企业的经营难度和经营风险。在山东一些沿海城市,同一个港口并列着数家日处理量在1000吨以上的油厂,而且现在还在兴建新的大型榨油厂。油脂行业规模大,但竞争不规范,当市场向好时,由于恶性竞争,会很快被打压下来,各个榨油厂不考虑行业利益。中国豆粕2005年的形势严峻。一般来说6月是豆粕的消费高峰,但是2005年的消费高峰却迟迟未到,这说明饲料行业对后市没有信心。2005年饲料厂一改以前囤积部分库存的做法,随需随买,比较零散,大量豆粕库存在压榨厂,而豆粕的保存期又较短,给压榨厂造成巨大的压力,不得不低价出售。另外,榨油厂现在还面临着进口油的竞争,目前进口的一级豆油与国内的四级豆油价格几乎持平,前者每吨5200元,后者5150元,这对国内榨油厂相当不利。3.行业盈利能力伴随着2003年大豆压榨行业的高利润,国内压榨规模是继续攀升至7000万吨/年,大大超过了国内消费需求。其后始于2004年4月的进口大豆价格暴跌拉开了压榨行业整合的序幕,不少风险控制不当的压榨厂在当年一度受到重创。2004年四季度到2005年初一度压榨利润得以回升,压榨厂压力有所缓解。但从2005年1-8月份国内大豆进口1765.1万吨,同比急增41.2%情况来看,压榨厂对原料的争购带来了过量进口,并最终带来压榨利润的明显下降。进口大豆虽然其到岸成本价要高于国产大豆成本价,但是前者较后者压榨成本低,出油率也高。而且同时受其他不确定因素的影响,国产与进口豆压榨利润也时有变化。另外,从生产技术方面来看,中国目前大豆浸油工业90%以上采用“高温脱溶”工艺。而“高温脱溶”所得豆粕,在高温作用下,蛋白质发生“过度变性”,目前国内、外在理论与生产实践方面,均认为“过度变性”的豆粕,已失去加工功能,只能用作饲料。大豆每吨加工效益在60元以下,80%以上的浸油厂处于停产半停产状态。大豆浸油工业目前也急需具有共性的、“企业自救”的高新深加工技术来应对大豆加工业的严峻形势。三、大豆行业发展机遇1.国家政策大力扶持,机遇良好国务院颁布的《中国营养改善行动计划》和《九十年代中国食物结构改革与发展纲要》分别提出要求:“中国成年人,平均每人每日蛋白质摄取量不低于75克”、“安排好豆类作物的发展计划,并制订有效的扶持政策,加快发展”。国务院将蛋白质和大豆制品供给作为一项国家基本政策,向全民提出具体要求,这是发展大豆蛋白加工产业的最好机遇。中国政府持续实施“大豆行动计划”,国家相关部门把大豆蛋白的开发作为工作重点,各地政策也大力支持、鼓励、扶持大豆蛋白产业的发展。中国近期实行农业税免税政策大大降低了农民负担,刺激了大豆的生产,进一步给大豆蛋白生产带来有利的影响。对于大豆分离蛋白和浓缩蛋白产品,中国实行出口退税政策,极大刺激了国内蛋白企业走向国际市场的积极性。同时,中国采用睦邻外交政策,与周边国家加强经贸往来,加入WTO,与东盟签定自由贸易协定,与澳大利亚、欧盟、俄罗斯、印度、加拿大、拉美等国家、地区合作,也为中国大豆蛋白占领市场创造了很好的“大环境”。2.品质竞争优势明显,前景广阔中国大豆有其特有的优势中国大豆是高蛋白品种,籽粒中蛋白质含量高达48%~50%,氨基酸平衡优于其他植物蛋白,是一种重要的优质植物蛋白资源,而美国大豆是高脂肪品种。中国大豆还有一个明显的优势就是,它是非转基因大豆,因此,中国的非转基因大豆及其制品在国际市场上具有竞争优势,其市场上需求更大。3.国内生产供不应求,需求庞大据有关专家分析,中国大豆分离蛋白的年消费量达到8万吨没有问题,按国内价格计算,产值可达到180亿
本文标题:中国大豆加工行业研究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09922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