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网络 > 图形图像 > 2018上小学教育知识与能力简答题(个人整理)
小学教育知识与能力(2018上)第一章教育基础第一节教育学基础知识一、教育与社会生产力的相互关系1、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作用1)生产力水平决定教育的规模和速度2)生产力水平制约教育结构的变化3)生产力水平制约教育的内容和手段2、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1)教育再生产劳动力2)教育再生产科学知识二、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的相互关系1、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作用1)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2)政治经济制度决定受教育权3)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目的的性质和思想道德的内容4)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体制2、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作用(教育的政治功能)1)教育为政治经济制度培养所需要的人才2)教育可促进民主3)教育是一种可以影响政治经济制度的舆论力量。三、教育与文化的相互作用1、文化对教育发展的制约作用(2015上)1)文化影响着教育的价值取向2)文化影响着教育目的的确立3)文化影响着教学内容的选择4)文化影响着教学方法的使用2、教育对文化的影响作用(教育的文化功能)1)教育具有筛选、整理、传递和保存文化的功能2)教育具有传播、交流和融合文化的作用3)教育具有选择和提升文化的作用4)教育具有更新和创造文化的作用四、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因素1、遗传——物质前提(遗传素质是人的发展的生理前提或物质前提。一为人的发展提供了生理基础和可能性二他的成熟过程制约着人的发展进程三他的差异性影响人身心发展的差异性。(书练习))2、环境——现实基础3、主观能动性——决定因素(2017上)主观能动性是指人的主观意识对客观世界的反映和能动的作用,是人身心发展的动力。只有外部环境的客观要求转化为个体自身的需要,才能发挥环境和教育的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特点、广度和深度,主要取决于其自身的主观能动性的高低;在个体的发展过程中,人不仅能反映客观环境,而且也能改造客观环境以促进自己的发展。人的主观能动性通过人的活动表现出来。离开人的活动,遗传素质、环境和教育所赋予的一切发展条件,都不可能成为人的发展的现实。因此个体的活动是个体发展的决定性因素。4、学校教育——主导因素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的原因:学校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培养人的活动,它规定着人的发展方向;学校教育是通过受过专门训练的教师来进行的,相对而言效果较好;能有效的控制和协调影响学生发展的各种因素;给人的影响比较全面、系统和深刻。学校教育在人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的主要表现:学校教育按社会对个体的基本要求对个体发展的方向与方面做出社会性规范;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学校教育尤其基础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具有即时和延时的价值;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五、教育目的的作用:导向作用、激励作用、评价作用六、教育目的的影响作用(制定教育目的的依据)(2012下)1、社会政治、社会、文化因素2、人的身心发展特点与需要3、制定者的教育理想和价值观4、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是我国确立教育目的的理论依据七、我国的教育目的与基本精神(2014上)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培养劳动者或者社会主义建设人才。强调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服务。坚持全面发展。要求学生德、智、体、美等方面的全面发展;要求学生坚持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两方面的和谐发展。培养独立个性。强调学生个性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基本内容(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依据):人的发展同社会生活条件相联系。人的片面发展是有旧的社会分工所造成的机器大工业生产提供了人的全面发展的基础和可能。社会主义制度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制度条件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途径。素质教育的基本内涵:素质教育是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的教育。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现代学校教育制度的类型:双轨学制、单轨、分支型教育制度的影响因素(制定教育制度的依据)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科学技术发展状况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本国学制的历史发展和外国学制的影响。第四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课程理论流派学科中心课程理论(学科中心课程理论又称为知识中心课程理论,以斯宾塞、赫尔巴特和布鲁纳为代表,主张学校教育应以学科分类为基础,以学科知识为中心,以掌握学科的基本知识、基本规律和相应的技能为目标)的优缺点:优点:按学科中心课程理论编制课程有利于传授系统的科学知识,继承人类文化遗产。重视学生对知识的系统学习,便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与运用。受到悠久传统的支持,大多数教师对此习惯。课程的构成比较简单,易于评价。缺点:以学科为中心编制课程,容易把各门知识割裂开来,不能在整体中、联系中进行学习。社会中心课程理论(社会中心课程理论又称为社会改造主义课程理论,以布拉梅尔德为代表,认为应该把课程的重点放在当代社会的问题、社会的主要功能、学生关心的社会现象以及社会改造和社会活动计划上。)的优缺点:优点:重视教育与社会、课程与社会的联系,以社会的需要来设计课程,有利于为社会需要服务。重视各门学科的综合学习,有利于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缺点:片面强调社会需要,忽视制约课程的其他因素,如学生本身的需要;忽视各门学科的系统性,不利于学生掌握各门学科的系统知识;夸大教育的作用,许多社会问题由社会造成的单靠教育不可能得到解决。学生中心课程理论(学生中心课程理论主要包括经验主义课程论(杜威)、人本主义课程论(罗杰斯)和存在主义课程论(奈勒)。经验主义流派认为课程应以儿童的活动为中心,同时课程的组织应心理化。)的优缺点:优点:重视学生学习活动的心理准备,在课程设计与安排上满足了儿童的兴趣,有很大的灵活性,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强调实践活动,重视学生通过亲自体验获得直接经验,主动去探索,有利于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强调围绕现实社会生活各个领域精心设计和组织课程,有利于学生获得对世界的完整认识。缺点:过分夸大儿童个人经验的重要性,存在很大的片面性,忽视了知识本身的内在逻辑联系与顺序,从而使课程设置有很大的偶然性和随机性,因此不能保证课程教学的连续性和系统性,只能使学生获得一些零碎片段的知识,不能掌握系统的文化知识,降低学生的只是水平,很难保证教育质量。因此它表面上旨在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但实质上却限制了学生主体的发展。另外,以儿童为中心,容易轻视教育的社会任务。课程目标确定的依据:对学生的研究(学习者的需要);对社会的研究(当代社会生活的需求);对学科的研究(学科的发展)新课程改革倡导的三维课程目标包括知识与技能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课程计划、课程标准、教材是课程内容文本的一般表现形式。课程计划是课程设置与编排的总体规划,是学校组织教育和教学工作的重要依据,也是学校安排整个课程检查、衡量学校工作和质量的基本依据。课程标准是课程计划中每门学科以纲要的形式编定的、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指导性文件。是教师教学的直接依据,也是衡量各科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教材是教师和学生据以进行教学活动的材料,包括教科书、讲义、讲授提纲、参考书、活动指导书以及各种视听材料。是课程资源的核心部分。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的途径与方法:进行社会调查;审查学生活动;开发实施条件;研究学生情况;鉴别校外资源;简历资源数据库。影响课程开发的主要因素: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和文化发展水平;学科特征和性质;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能力基础及其可接受性“泰勒原理”的四个问题:确定教育目标;选择教育经验;组织教育经验;评价教育计划课程评价主要模式:目标评价模式由被称为“当代课程评价之父”的美国课程评价专家泰勒提出,是以目标为中心而展开的,是在泰勒的“评价原理”和“课程原理”的基础上形成的。目的游离评价模式:斯克里文提出。主张把评价的重点从“课程计划预期的结果”转向“课程计划实际的结果”Cipp背景、输入、过程、成果评价模式我国现有基础教育课程存在的主要问题:1)过分注重知识传授,忽视了学生的社会性、价值性、创造性。2)课程内容“繁、难、偏、旧”,并且过于注重书本知识,脱离学生经验。3)课程体系以学科知识为核心,过于强调学科本位,强调不同学科的独立性,科目过多,忽视了科学、艺术和道德之间的联系,忽视了学科之间的整合性和关联性。4)学生学习过于强调接受式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5)在教育评价上过于强调评价的甄别和选拔功能,忽视了评价促进学生发展和教师提高的功能。6)课程管理过于集中,忽视了地方和学校在课程管理与开发中的作用。新课改的理论基础: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建构主义理论以及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建构主义提倡研究性学习、直接教学、情景教学、合作教学。加德纳多元智能理论为我国新课改”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提供了有力的理论依据与支持。新课改的理念:核心理念是教育以人为本,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关注学生的发展,强调教师的成长,重视以学论教。新课改的目标: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密切课程内容与生活、时代的联系。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建立与素质教育理念相一致的评价与考试制度;实行三级课程管理制度。新型学生观:学生是发展的人;学生是独特的人;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新型教学观:教学是课程创生与开发的过程。教学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学重过程甚于重结论。教学更为关注人而不只是学科。新型教师观:教师角色的转变: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教育教学的研究者,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社区型开放老师行为的转变:师生关系强调尊重赞赏。教学强调帮助引导,自我强调反思,与其他工作者强调合作。书练习教师劳动的特点:复杂性和创造性;主体性和示范性;延续性和广延性;长期性和间接性;劳动方式的个体性和劳动成果的群体性。教育文献的主要分布:书籍;报刊;教育档案类;专家询问;非文字资料文献检索的基本方法:顺查法;逆查法;引文查找法;综合查找法教育文献检索的基本要求:(2014下)1)全面性,放宽视野,检索内容客观全面2)准确性,检索过程要认真细致3)勤于积累,检索方法要多样化,建立个人资料库4)善于思考,用创造性思维综合分析文献内容。教育报告的一般结构为:题目,前言(引言)、正文,结论,参考文献和附录。(2013上)教育科学研究方法有:教育观察法(自然观察与实验观察;直接观察与间接观察(是否借助仪器);参与与非参与;结构式与非结构式(是否有严格控制);系统与非系统(是否有规律))教育调查法:抽样;问卷(问卷调查实施的基本步骤:一是提出问题,二是查找文献三是设计问卷并进行小范围测试,四是分析测验结果并修改问卷,五是选择样本并发放问卷。)访谈法:访谈法的基本步骤(2017下):提出访谈问题,确定访谈对象;制定访谈计划;拟定访谈提纲;进行正式访谈;整理访谈资料,分析访谈结果得出访谈结论。测量调查法:教育测量的功能主要有:因材施教,选拔人才,诊断补救,评价教学,就业指导教育实验法教育行动研究法教育叙事研究法个案研究法历史研究法比较研究法第二章学生指导第一节心理学基础知识心理学之父冯特认知过程:感知觉、记忆、思维和想象心理过程情感过程:态度和体验包括喜爱、快乐、满意、忧愁、悲哀憎恨等现象意志过程:调节支配自己的行动心理现象个性倾向性:活跃因素包括需要、动机、兴趣、爱好、态度、理想信仰和价值观等个性心理个性心理特征:稳定成分包括能力、气质和性格。性格是个性的核心成分。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是心理过程的动力特征之一。特点:指向性,集中性。注意的品质及影响因素:注意的范围也称注意的广度,指在同一时间内意识所能清楚把握对象的数量。注意的稳定性指注意集中在一定对象上的持续时间。注意的转移是个体根据新的任务,主动把注意由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上。注意的分配指在同一时间内,把注意指向不同的对象,同时进行几种不同的活动。感觉感觉的基本规律:感
本文标题:2018上小学教育知识与能力简答题(个人整理)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15897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