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质量控制/管理 > 5.新结构主义经济学
第5讲新结构主义经济学•参考文献•1.高红鹰:《新结构主义经济发展理论评述》,《经济学动态》,2011年,第2期。•2.马颖:《论发展经济学的结构主义思路》《世界经济》,2002年,第4期。•3.林毅夫:《新结构经济学:重构发展经济学的框架》《经济学季刊》2010年,第10期。•4.林毅夫:《新结构经济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5.林毅夫:《新结构经济学文集》,格致出版社,2012年版。•6.林毅夫:《新结构经济学:反思经济发展与政策的理论框架•》,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7.彭欢,邱冬阳:《新结构经济学框架下金融结构与经济增长关系研究》,经济科学出版社,2014年版。••思考题•1.新结构主义经济学与就结构主义经济学的区别•2.资源禀赋与产业结构选择的关系•3.中国工业系统竞争力提高的途径•4.新结构主义视角对新常态的解释•5.新结构经济学与中国产业政策•一、旧结构主义经济学•1.形成:旧结构主义又称为非均衡发展理论,兴起于20世纪50-60年代,他们号称发展经济学的先驱,是最早一批研究发展经济学的经济学家。代表人物包括;罗森斯坦-罗丹、纳克斯、刘易斯、辛格、赫希曼,他们深受凯恩斯主义的影响,主张非均衡分析。•2.基本思想•(1)经济发展过程是非连续的。在结构主义者看来,发展中国家的实际发展过程并非如新古典主义者所言,是一个渐进的、和谐的、乐观的过程,而是相反,经济发展被理解为一个非渐进的和非连续的过程。他们从不发达国家供求两方面推导出经济发展的非连续性。•就供给方面而言,由于技术过程的某些特点或是因供给方面的某些约束,不发达国家要素市场上的供给曲线往往是非连续的;•在需求方面,不发达国家的需求曲线也是非连续的,这种非连续性起源于需求的互补性或不可分性。认为,经济发展根本就不是边际增量的问题,而是一个结构变动和全面增长的问题。•(2)经济发展是一个非和谐的过程。由于结构刚性的存在,在发展中国家,由经济发展带来的收入的增加,并没有如新古典主义者所说的那样,自动地、逐步而均匀地分配到社会各阶层和各个地域,发展过程往往伴随着收入分配不公和利益冲突的加剧。•结构主义发展思路解释经济发展运行机制的关键,在于揭示了在各种非均衡现象背后发生作用的结构刚性和制度刚性。•二、新结构主义经济学•(一)兴起与基本思想•1。兴起。新结构主义经济发展理论的兴起,起始于发展经济学对拉美新自由主义发展思路的质疑。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新结构主义注意到新自由主义消极的一面,开始积极探索结构主义与新自由主义的结合,在继承传统结构主义合理内核的同时,充分吸收新自由主义的营养成分,寻求市场机制与国家干预的统一,以保证短期和长期的经济稳定和发展。•新结构主义针对经济发展中的一些紧迫问题,不断进行正统经济理论和非正统经济理论的结合,在重新思考中心外围结构、探索新工业化道路、反思收入分配不平等、回归古典政治经济学分析视野等方面,取得了具有广泛影响的理论进展,推动了发展经济学的新发展。•新结构主义注重从经济发展的实际出发,在对比分析各种类型的差异性发展进程的基础上,不断超越理论,其对经济发展的分析,既不是简单地回归传统结构主义,也不是对新自由主义的妥协,而是对传统结构主义和新自由主义的扬弃。•2.基本思想•经济发展本质上是一个技术、产业不断创新,结构不断变化的过程,认为经济结构内生决定于要素禀赋结构,并倡导以新古典经济学的方法来研究经济结构及其变迁,以及政府、市场在此过程所起的作用,以弥补当前发展经济学的不足。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必须发挥市场和政府的协同作用,同时,政府的政策和各种制度安排必须考虑不同发展水平的结构性特征.•(二)新结构主义经济学的框架•新自由主义对经济发展的分析,更多是超越时空的纯经济分析。然而,经济发展远不仅仅是超越社会、超越政治、超越历史的纯经济问题。新结构主义注意到,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分析视野相对于新古典经济学更加广阔,在很多方面更加贴近经济发展的现实,因此,应该注重借鉴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分析视角以观察经济发展问题。•新结构经济学的方法强调要素禀赋、不同发展水平产业结构的差异,以及原有的扭曲带来的影响。这些扭曲来源于政策制定者过去对于经济的不当干预,正是对旧结构经济学的信念使这些政策制定者高估了政府在矫正市场失灵上的能力。新结构主义经济学也指出,华盛顿共识所拥护的政策常常未能考虑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间结构性的差异,也忽略了发展中国家中引致扭曲的诸多根源。•第一,一个经济体的禀赋及其结构(定义为自然资源、劳动力、人力资本和物质资本的相对丰裕程度)在每一个特定的发展水平是给定的,并随发展水平不同而不同,因而经济体的最优产业结构也会随发展水平不同而不同。不同的产业结构不仅意味着不同的产业资本密集度,还意味着不同的最优企业规模、生产规模、市场范围、交易复杂程度以及不同的风险种类。因此,每个特定的产业结构都要求与之相适应的基础设置(包括/硬性和/软性)3来尽可能降低运行和交易费用。•第二,经济发展水平并非仅有穷与富0或发展中与发达这两种离散情况,而是一条从低收入农业经济一直到高收入工业化经济的连续频谱。因此,传统的二分法并不适用。在这条谱中,给定产业结构的内生性,处于任何一个发展水平的发展中经济体的产业和基础设置升级的目标,并不必然是比自己所处水平更高的发达经济体的产业和基础设置。•第三,在每个给定的发展水平,市场是配置资源最有效率的根本机制。作为一个连续变化过程,经济发展水平的变化要求产业多样化、产业升级和基础设置的相应改进。产业多样化和产业升级的本质是一个创新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一些先驱企业会为经济中的其他企业创造公共知识,任何一个企业对这些公共知识的消费都不会影响其他企业对它们的消费,而且没有一家企业能够对这些公共知识做到完全排他性的占有;并且,个体企业在做投资决策时无法完全内化对基础设置的改进,而基础设置的改进却对其他企业产生大量的外部性。•因此,在市场机制以外,政府还必须在发展过程中发挥积极而重要的协调或提供基础设置改进以及补偿外部性的作用,以促进产业的多样化和升级。•新结构经济学的框架对经济学研究提出了挑战:•必须更好地理解市场和政府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各自的作用,以及它们如何通过相互作用促进私人部门的发展。•这就直接导致了数个重要的研究问题:如何设计并执行一套成功的经济发展方法,以使得产业变迁的多样化和升级过程更为平滑。政府干预过度或不足究竟在何处引起了扭曲,如何才能达到无扭曲的最好境地?政策制定者怎样才能保证经济转型过程的平顺?•(二)中心外围结构的再思考•传统的中心外围理论强调世界经济的结构性,关注中心和外围贸易地位的不平等,注意到中心对外围的剥削以及贸易条件不利于发展中国家的趋势,主张进口替代的外贸发展战略。新结构主义结合经济发展的实践,进一步论证了中心外围结构的客观性,阐述了国际经济的不平衡发展规律:•(1)规模与市场控制力缺失。拉美国家的产品,例如农产品和廉价劳动力制造业产品等,其生产函数往往具有较低的规模效应,从而难以形成垄断,不具备与中心国家相匹敌的市场控制力。与此同时,规模效应缺失也导致拉美国家在学习能力和研发等方面处于劣势。•(2)劣势的循环累积。指出,技术能力的绝对劣势是制约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强调,鉴于中心外围结构中既有的非对称性,全球化必然不断地创造出新的不对称性。考虑到劣势(优势)的循环累积,中心外围之间存在趋异(而不是趋同)的趋势。•(3)全球价值链分化。全球化凸现了价值链在生产组织和国际竞争中的作用。由于产品联系效应的差异,中心国家和外围国家在全球价值链中发生分化:中心国家处于价值链的高端,而外围国家位于价值链的底端。外围国家在全球价值链中的不利地位压缩了其利润空间,阻碍其与中心国家之间的趋同。新结构主义认为,中心外围的不平衡对于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新结构主义注意到经济发展仅仅依靠出口导向战略难以自发地过渡到高级的工业化阶段,反对以低端产品出口为主的外向发展战略;另一方面,新结构主义意识到传统进口替代战略过度依赖狭窄的国内市场,受到国内需求不足的制约。新结构主义探讨了通过发展生产供给能力,增强发展中国家工业的竞争优势,以充分利用国内和国外两个市场的途径。•(三)新工业化理论的发展•拉美国家的工业化进程一直为黑箱(技术进步匮乏)和空箱(收入分配不平等)所困惑。新结构主义逐渐意识到,发展中国家有必要寻找一条基于增长和创造力基础上的新工业化道路。近些年来,大量的文献从大推进、系统竞争力以及工业化政策等视角,对新工业化道路进行了系统的思考。•1.重新关注工业化的大推进•新结构主义结合经济发展的实践,重新思考了新工业化的大推进。考虑到现代工业的规模递增和竞争不完全性,发展中国家的工业化必然存在多重均衡。市场规模效应导致产业之间存在外部经济和战略互补性,需要通过大推进的方式以推动工业化从低级均衡向高级均衡转变。•针对拉美的工业化指出,拉美国家应该注重在钢铁、金属加工、电力机械、基础化学、石油化工等联系效应较大的产业中培育支柱产业,充分发挥产业的战略互补性,以带动现代工业规模和市场需求的总的扩大。•从产业链的视角指出,新工业化应该注重培育产业链中具有领导作用的生产部门,充分发挥产业链上下游之间的战略互补性,以增强整个产业链的国际竞争力。•2.注重提高系统竞争力•新结构主义逐渐意识到,基于比较优势基础上的工业化道路,不利于发展中国家工业化向较高级阶段的转变。为了追求高级的工业化进程,新结构主义重新注意到普雷维什分析视角的现实意义,开始在注重市场需求的同时,强调提高生产供给的竞争优势,逐渐提出基于系统竞争力基础上的工业化道路。系统地指出,增强拉美国家工业系统竞争力的关键,是企业水平层次的竞争力培养,这包括:技术掌握、熟练劳动力培养、品牌建设、供应链完善、以及产品质量和服务质量的提高,等等。新结构主义认为,发展技术能力是提高工业系统竞争力的基础。在《第三世界国家技术能力》一书中,系统地提出了发展技术能力以促进工业化的思想。加强生产企业、人才培训机构、科研机构合作、以及鼓励公众充分参与以推动。技术进步的创造和分发,是内生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3.工业化政策•考虑到系统竞争力滞后是发展中国家新工业化的瓶颈,产业政策应该倾向于从供给的视角增强竞争力。在产业政策中,国家至关紧要的功能,是提供有组织的技能发展和创新激励,以促进增长和竞争的发生。产业政策应该有利于抑制信息外部性而激励协调外部性,并且着重支持具有规模潜力和集聚效应的技术进步。当然,新结构主义的国家干预不是直接干预生产过程,而是对市场机制的补充和引导。•(四)收入分配不平等的反思•新结构主义对市场机制在促进收入分配公平方面的作用表示怀疑,认为市场机制有时会损害最贫困阶层的利益,从而加剧收入分配的不平等程度。于是,国家应该优先关注最贫困和最易受损害的阶层,减小外部冲击对他们的影响,从生产、生产率、收入和社会服务方面对贫困阶层予以支持,贫困的消除以及收入平等化曾经被认为是经济增长的必然结果。于是,经济发展往往是注重增长而在一定程度上忽视分配。新结构主义反对先增长后分配的发展理念,而主张注重公平的发展战略。•(五)新结构主义的增长甄别与协调的步骤•新结构经济学政策基调为:以市场经济为主导发展比较优势产业;同时需要政府为经济发展提供便利。这类政策的希冀结果是:开放性的经济体,利用后发优势;具有竞争力和强大的外部性支持,包括强大的财政账目、更少的内生性危机和可以为反周期操作提供更大空间的财政政策;较大的经济盈余,较高的投资回报,较高的储蓄和投资。新结构经济学提出的是“增长识别与协调”六大步骤:•第一步:找出与自身产业结构类似、且人均收入约为其两倍的、发展迅速的国家作为参照模型。找出被参照国在过去二十年增长迅速且可交易的产业;•第二步:如果参照国里已有民营企业进入上述产业(不管这些产业是已经出现的还是正在出现的),政府应识别造成这些企业无法良性发展或者阻碍后来者进入该产业的障碍。采取措施消除这些障碍;•第三步:如果参照国中没有
本文标题:5.新结构主义经济学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42686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