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初中教育 > 全等三角形经典辅助线做法汇总
全等三角形问题中常见的辅助线的作法(有答案)总论:全等三角形问题最主要的是构造全等三角形,构造二条边之间的相等,构造二个角之间的相等【三角形辅助线做法】图中有角平分线,可向两边作垂线。也可将图对折看,对称以后关系现。角平分线平行线,等腰三角形来添。角平分线加垂线,三线合一试试看。线段垂直平分线,常向两端把线连。要证线段倍与半,延长缩短可试验。三角形中两中点,连接则成中位线。三角形中有中线,延长中线等中线。1.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法:遇到等腰三角形,可作底边上的高,利用“三线合一”的性质解题2.倍长中线:倍长中线,使延长线段与原中线长相等,构造全等三角形3.角平分线在三种添辅助线4.垂直平分线联结线段两端5.用“截长法”或“补短法”:遇到有二条线段长之和等于第三条线段的长,6.图形补全法:有一个角为60度或120度的把该角添线后构成等边三角形7.角度数为30、60度的作垂线法:遇到三角形中的一个角为30度或60度,可以从角一边上一点向角的另一边作垂线,目的是构成30-60-90的特殊直角三角形,然后计算边的长度与角的度数,这样可以得到在数值上相等的二条边或二个角。从而为证明全等三角形创造边、角之间的相等条件。8.计算数值法:遇到等腰直角三角形,正方形时,或30-60-90的特殊直角三角形,或40-60-80的特殊直角三角形,常计算边的长度与角的度数,这样可以得到在数值上相等的二条边或二个角,从而为证明全等三角形创造边、角之间的相等条件。常见辅助线的作法有以下几种:最主要的是构造全等三角形,构造二条边之间的相等,二个角之间的相等。1)遇到等腰三角形,可作底边上的高,利用“三线合一”的性质解题,思维模式是全等变换中的“对折”法构造全等三角形.2)遇到三角形的中线,倍长中线,使延长线段与原中线长相等,构造全等三角形,利用的思维模式是全等变换中的“旋转”法构造全等三角形.3)遇到角平分线在三种添辅助线的方法4)(1)可以自角平分线上的某一点向角的两边作垂线,利用的思维模式是三角形全等变换中的“对折”,所考知识点常常是角平分线的性质定理或逆定理.(2)可以在角平分线上的一点作该角平分线的垂线与角的两边相交,形成一对全等三角形。(3)可以在该角的两边上,距离角的顶点相等长度的位置上截取二点,然后从这两点再向角平分线上的某点作边线,构造一对全等三角形。5)过图形上某一点作特定的平分线,构造全等三角形,利用的思维模式是全等变换中的“平移”或“翻转折叠”6)截长法与补短法,具体做法是在某条线段上截取一条线段与特定线段相等,或是将某条线段延长,是之与特定线段相等,再利用三角形全等的有关性质加以说明.这种作法,适合于证明线段的和、差、倍、分等类的题目.7)已知某线段的垂直平分线,那么可以在垂直平分线上的某点向该线段的两个端点作连线,出一对全等三角形。特殊方法:在求有关三角形的定值一类的问题时,常把某点到原三角形各顶点的线段连接起来,利用三角形面积的知识解答.一、倍长中线(线段)造全等例1、(“希望杯”试题)已知,如图△ABC中,AB=5,AC=3,则中线AD的取值范围是_________.例2、如图,△ABC中,E、F分别在AB、AC上,DE⊥DF,D是中点,试比较BE+CF与EF的大小.例3、如图,△ABC中,BD=DC=AC,E是DC的中点,求证:AD平分∠BAE.(一)中线倍长法:例1、求证:三角形一边上的中线小于其他两边和的一半。已知:如图,△ABC中,AD是BC边上的中线,求证:AD﹤21(AB+AC)分析:要证明AD﹤21(AB+AC),就是证明AB+AC2AD,也就是证明两条线段之和大于第三条线段,而我们只能用“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但题中的三条线段共点,没有构成一个三角形,不能用三角形三边关系定理,因此应该进行转化。待证结论AB+AC2AD中,出现了2AD,即中线AD应该加倍。证明:延长AD至E,使DE=AD,连CE,则AE=2AD。在△ADB和△EDC中,∴△ADB≌△EDC(SAS)∴AB=CE又在△ACE中,AC+CE>AE∴AC+AB>2AD,即AD﹤21(AB+AC)小结:(1)涉及三角形中线问题时,常采用延长中线一倍的办法,即中线倍长法。它可以将分居中线两旁的两条边AB、AC和两个角∠BAD和∠CAD集中于同一个三角形中,以利于问题的获解。课题练习:ABC中,AD是BAC的平分线,且BD=CD,求证AB=AC例2:中线一倍辅助线作法△ABC中方式1:延长AD到E,AD是BC边中线使DE=AD,连接BE方式2:间接倍长作CF⊥AD于F,延长MD到N,作BE⊥AD的延长线于E使DN=MD,连接BE连接CD例3:△ABC中,AB=5,AC=3,求中线AD的取值范围例4:已知在△ABC中,AB=AC,D在AB上,E在AC的延长线上,DE交BC于F,且DF=EF,求证:BD=CEEDABCFEDCBANDCBAMFECABD课堂练习:已知在△ABC中,AD是BC边上的中线,E是AD上一点,且BE=AC,延长BE交AC于F,求证:AF=EF例5:已知:如图,在ABC中,ACAB,D、E在BC上,且DE=EC,过D作BADF//交AE于点F,DF=AC.求证:AE平分BAC课堂练习:已知CD=AB,∠BDA=∠BAD,AE是△ABD的中线,求证:∠C=∠BAEEDABC作业:1、在四边形ABCD中,AB∥DC,E为BC边的中点,∠BAE=∠EAF,AF与DC的延长线相交于点F。试探究线段AB与AF、CF之间的数量关系,并证明你的结论2、已知:如图,ABC中,C=90,CMAB于M,AT平分BAC交CM于D,交BC于T,过D作DE//AB交BC于E,求证:CT=BE.3:已知在△ABC中,AD是BC边上的中线,E是AD上一点,且BE=AC,延长BE交AC于F,求证:AF=EF4:已知CD=AB,∠BDA=∠BAD,AE是△ABD的中线,求证:∠C=∠BAEFEABCDDABCMTE5、在四边形ABCD中,AB∥DC,E为BC边的中点,∠BAE=∠EAF,AF与DC的延长线相交于点F。试探究线段AB与AF、CF之间的数量关系,并证明你的结论应用:1、(09崇文二模)以ABC的两边AB、AC为腰分别向外作等腰RtABD和等腰RtACE,90,BADCAE连接DE,M、N分别是BC、DE的中点.探究:AM与DE的位置关系及数量关系.(1)如图①当ABC为直角三角形时,AM与DE的位置关系是,线段AM与DE的数量关系是;(2)将图①中的等腰RtABD绕点A沿逆时针方向旋转(090)后,如图②所示,(1)问中得到的两个结论是否发生改变?并说明理由.EDABCFEABCDEDCBAPQCBA二、截长补短1、如图,ABC中,AB=2AC,AD平分BAC,且AD=BD,求证:CD⊥AC2、如图,AD∥BC,EA,EB分别平分∠DAB,∠CBA,CD过点E,求证;AB=AD+BC。3、如图,已知在ABC内,060BAC,040C,P,Q分别在BC,CA上,并且AP,BQ分别是BAC,ABC的角平分线。求证:BQ+AQ=AB+BP4、如图,在四边形ABCD中,BC>BA,AD=CD,BD平分ABC,P21DCBAADBCE图2-1求证:0180CA5、如图在△ABC中,AB>AC,∠1=∠2,P为AD上任意一点,求证;AB-AC>PB-PC已知,如图1-1,在四边形ABCD中,BC>AB,AD=DC,BD平分∠ABC.求证:∠BAD+∠BCD=180°.分析:因为平角等于180°,因而应考虑把两个不在一起的通过全等转化成为平角,图中缺少全等的三角形,因而解题的关键在于构造直角三角形,可通过“截长补短法”来实现.证明:过点D作DE垂直BA的延长线于点E,作DF⊥BC于点F,如图1-2∵BD平分∠ABC,∴DE=DF,在Rt△ADE与Rt△CDF中,CDADDFDE∴Rt△ADE≌Rt△CDF(HL),∴∠DAE=∠DCF.又∠BAD+∠DAE=180°,∴∠BAD+∠DCF=180°,即∠BAD+∠BCD=180°例1.如图2-1,AD∥BC,点E在线段AB上,∠ADE=∠CDE,∠DCE=∠ECB.求证:CD=AD+BC.图1-1FEDCBA图1-2例2.已知,如图3-1,∠1=∠2,P为BN上一点,且PD⊥BC于点D,AB+BC=2BD.求证:∠BAP+∠BCP=180°.例3.已知:如图4-1,在△ABC中,∠C=2∠B,∠1=∠2.求证:AB=AC+CD.ABCDP12N图3-1DCBA12图4-1作业:1、已知:如图,ABCD是正方形,∠FAD=∠FAE.求证:BE+DF=AE.2、五边形ABCDE中,AB=AE,BC+DE=CD,∠ABC+∠AED=180°,求证:AD平分∠CDECEDBAFEDCBA应用:三、平移变换例1AD为△ABC的角平分线,直线MN⊥AD于A.E为MN上一点,△ABC周长记为AP,△EBC周长记为BP.求证BP>AP.例2如图,在△ABC的边上取两点D、E,且BD=CE,求证:AB+ACAD+AE.四、借助角平分线造全等OEDCBA1、如图,已知在△ABC中,∠B=60°,△ABC的角平分线AD,CE相交于点O,求证:OE=OD2、如图,△ABC中,AD平分∠BAC,DG⊥BC且平分BC,DE⊥AB于E,DF⊥AC于F.(1)说明BE=CF的理由;(2)如果AB=a,AC=b,求AE、BE的长.应用:1、如图①,OP是∠MON的平分线,请你利用该图形画一对以OP所在直线为对称轴的全等三角形。请你参考这个作全等三角形的方法,解答下列问题:(1)如图②,在△ABC中,∠ACB是直角,∠B=60°,AD、CE分别是∠BAC、∠BCA的平分线,AD、CE相交于点F。请你判断并写出FE与FD之间的数量关系;(2)如图③,在△ABC中,如果∠ACB不是直角,而(1)中的其它条件不变,请问,你在(1)中所得结论是否仍然成立?若成立,请证明;若不成立,请说明理由。(第23题图)OPAMNEBCDFACEFBD图①图②图③NMEFACBA五、旋转例1正方形ABCD中,E为BC上的一点,F为CD上的一点,BE+DF=EF,求∠EAF的度数.例2D为等腰RtABC斜边AB的中点,DM⊥DN,DM,DN分别交BC,CA于点E,F。(1)当MDN绕点D转动时,求证DE=DF。(2)若AB=2,求四边形DECF的面积。例3如图,ABC是边长为3的等边三角形,BDC是等腰三角形,且0120BDC,以D为顶点做一个060角,使其两边分别交AB于点M,交AC于点N,连接MN,则AMN的周长为;BCDNMA应用:1、已知四边形ABCD中,ABAD,BCCD,ABBC,120ABC∠,60MBN∠,MBN∠绕B点旋转,它的两边分别交ADDC,(或它们的延长线)于EF,.当MBN∠绕B点旋转到AECF时(如图1),易证AECFEF.当MBN∠绕B点旋转到AECF时,在图2和图3这两种情况下,上述结论是否成立?若成立,请给予证明;若不成立,线段AECF,,EF又有怎样的数量关系?请写出你的猜想,不需证明.(图1)ABCDEFMN(图2)ABCDEFMN(图3)ABCDEFMN2、(西城09年一模)已知:PA=2,PB=4,以AB为一边作正方形ABCD,使P、D两点落在直线AB的两侧.(1)如图,当∠APB=45°时,求AB及PD的长;(2)当∠APB变化,且其它条件不变时,求PD的最大值,及相应∠APB的大小.3、在等边ABC的两边AB、AC所在直线上分别有两点M、N,D为ABC外一点,且60MDN,120BDC,BD=DC.探究:当M、N分别在直线AB、AC上移动时,BM、NC、MN之间的数量关系及AMN的周长Q与等边ABC的周长L的关系.图1图2图3(I)如图1,当点M、N边AB、AC上,且DM=DN时,
本文标题:全等三角形经典辅助线做法汇总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72228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