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临时分类 > 中国慢性颈内动脉闭塞再通治疗专家共识
中国慢性颈内动脉闭塞再通治疗专家共识•颈内动脉闭塞(internalcarotidarteryocclusion,ICAO)是引起缺血性卒中的主要原因之一,通常认为闭塞时间超过4周的称为慢性颈内动脉闭塞(chronicinternalcarotidarteryocclusion,CICAO),无症状的CICAO卒中复发率低,有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ischemicattack,TIA)或者轻型卒中者的年复发风险为5%~6%,如果存在血流动力学障碍,发生卒中的风险可能更高,随着颈动脉闭塞的临床检出率增高,CICAO的治疗更受关注,目前国内外尚没有对于CICAO的统一治疗规范,因此,我们商讨制定了中国专家共识,以供临床参考。CICAO概述•(一)流行病学特征•CICAO的临床表现差异大,很多是无症状的,所以目前对于CICAO的真实的流行病学特征尚不清楚。一项基于美国白人的流行病学研究显示:症状性ICAO的发病率约为6/10万,因此推算美国每年可能有15000~20000例因ICAO引起的缺血性事件发生。英国曼彻斯特的一项研究显示:在1年期间连续380例脑卒中患者中有50例存在ICAO,占比13.2%;另外一项旨在研究动脉造影与脑血管症状的关联性研究发现,25%的缺血性卒中存在ICAO。目前对于无症状的ICAO尚缺乏流行病学数据,一项研究对1433例有脑血管病危险因素、颈动脉杂音或特异、非特异神经症状者进行常规主动脉弓上血管无创性检查发现:存在ICAO者41例,占2.9%,其中,有症状者占1.3%,无症状性占1.6%,双侧ICAO占0.28%。•(二)病因动脉粥样硬化是CICAO最常见的病因,约占70%,常见于老年人和男性。在年轻患者中颈动脉夹层是较为常见的病因;其他少见病因包括恶性肿瘤、脑动脉瘤、垂体卒中、巨细胞动脉炎、Moyamoya综合征、外伤、放射或辐射和颈动脉手术等。•(三)发病机制及临床表现•CICAO导致脑卒中的机制主要有两方面:•(1)颈内动脉闭塞残端的血栓或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脱落导致的栓塞,占卒中的2/3;•(2)脑灌注压降低导致的分水岭梗死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因灌注代偿不同,CICAO的临床表现差异较大,若代偿充分可能无症状,而代偿不足可能引起脑缺血事件如卒中或TIA,肢体抖动型TIA是CICAO的一个少见而特征性的临床表现;单侧视力障碍可能是颈动脉系统疾病的特有症状;非特异性临床表现有头痛和认知障碍,CICAO所致的头痛往往是描述不清的慢性头痛,可能与颈动脉慢性闭塞后侧支循环建立、颈外动脉的异常搏动有关,血管性痴呆可能与CICAO所致的慢性脑缺血有关;也有报道称晕厥可能是CICAO的少见症状。•(四)影像学检查及代偿评估•血管检查主要有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CT血管造影(CTA)、超声、磁共振血管造影(MRA)。DSA是诊断CICAO的金标准,对判断闭塞血管长度、闭塞残端形态、远端返流情况、代偿情况及血流速度等有明显优势,但其属于有创操作,且花费高,临床应用受限。CTA的准确度仅次于DSA,能够较清晰获得闭塞长度及一级代偿的情况,甚至对闭塞血管的走形判断优于DSA,临床应用广泛。超声作为颈动脉疾病的筛查工具,具有无创、经济、操作简便等优点,临床应用广泛,在判断管腔内容物的性质、管壁结构的完整性方面有优势,但超声仅能探测到颈段近端血管,对远端及颅内情况无法辨别;头颈部MRA检查时间长、需要对比剂、准确度不高,临床应用较少,磁共振黑血成像技术分析血管壁情况可提供更多关于颈动脉颅底以上的信息。•目前用于脑组织灌注评估的主要检查手段有正电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显像(positronemissioncomputedtomography,PET)、氙增强型计算机断层扫描(XeCT)、CT灌注成像(CTperfusionimaging,CTP)及MR灌注成像。PET采用放射性核素氧吸入法定量精确测定脑血流量(cerebralbloodflow,CBF)、脑血容量(cerebralbloodvolume,CBV)、脑氧代谢率、氧摄取指数(Oxygenextractionfraction,OEF)等,通过测定脑的OEF来判断代偿情况,OEF增加可能提示灌注失代偿,该方法是检测脑血流量的金标准。XeCT是吸入无放射性氙气作为定量检查脑血管流的标记物,其准确度与PET相近,但由于放射性核素及氙气来源和设备受限,PET及XeCT检查目前仅在国内少数单位开展。CTP是目前应用较广泛的脑血管动力学评估技术,其需要静脉注射放射性示踪剂,根据放射性示踪剂稀释原理及中心容积定律,定量测定局部脑组织的碘聚集量,计算局部脑组织的血流灌注,CTP有4个参数:CBF、CBV、平均通过时间(meantransitiontime,MTT)和达峰时间(timetopeak,TTP),对于颈动脉或大脑中动脉闭塞的患者,由于侧支循环及脑血管储备能力的存在,血液到达及通过局部脑组织的时间延迟,可能出现MTT及TTP延长,由于局部流入及流出血流延迟导致局部CBV升高,而在脑血管代偿不足及脑血管自身调节功能不足以维持正常血流时会出现CBF下降。由于不同测量者之间的绝对值测量存在较大差异,目前多采用与健侧对比的半定量技术,其准确性已得到公认。磁共振灌注采用注射对比剂或者自旋标记技术,其成像原理、检测标准、准确度与CTP相近。激发试验是通过CO2吸入、屏气试验及注射乙酰唑胺等提高血碳酸浓度,并利用经颅多普勒、CT、磁共振成像、PET、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成像术(single-photonemissioncomputedtomography,SPECT)测定CBF升高程度,以反映脑血管舒张能力,是评估脑血流储备(Cerebralvascularreserve,CVR)能力的重要手段,由于该方法检查过程中可能诱发缺血性事件,临床应用较少。•推荐意见:•1.CICAO的影像诊断首选无创检查。•2.对于可能需要外科干预的CICAO,血管评估应综合颈动脉超声、头颈部CTA、DSA,怀疑远端颈动脉病变时可行磁共振斑块分析检查。•3.CICAO患者应进行脑组织灌注评估,根据医疗中心实际情况选择CTP或MR灌注成像,有条件的单位选择PET评估更精准。CICAO的治疗•CICAO的远期卒中率是正常人的8倍,无症状者卒中复发率低,年卒中发生率<2%。有TIA或者轻型卒中的患者,年卒中复发风险为5%~6%,如果存在血流动力学障碍,卒中风险是前者的两倍。一项研究回顾了167例CICAO患者,平均随访39个月,结果发现卒中患者的4年累计卒中率达33%,高于之前表现为TIA的8%和无症状者的11%。另一项研究前瞻性入组81例ICAO患者,其中有血流动力学障碍39例(低灌注组),无血流动力学障碍者42例(无低灌注组),平均随访31.5个月,低灌注组12例(30.8%,12/39)发生卒中,其中11例(28.2%,11/39)是同侧卒中;而无低灌注组3例发生卒中(7.1%,3/42),其中2例(4.8%)是同侧卒中。另一项研究回顾了20项CICAO随访研究结果显示:所有卒中的年发生率为5.5%,其中同侧卒中为2.1%;伴有血流动力学障碍的所有年卒中的年发生率为12.5%,其中同侧卒中为9.5%,在发病头1~2年的复发率最高。而表现为较严重脑缺血的患者如活动后出现肢体抖动的患者卒中复发率更高。仅仅表现为眼部症状患者的卒中复发率较低,一项前瞻性研究显示,对仅仅表现为眼部症状的24例ICAO患者随访10年,仅有1例发生缺血性卒中。因此对于有症状的CICAO应进行以药物治疗为基础的卒中二级预防治疗。•(一)药物治疗•抗血小板聚集治疗是目前对于缺血性脑血管二级预防的基础治疗,研究显示小剂量阿司匹林(75~150mg)对于小卒中或TIA发作的二级预防有效,可显著减少心血管事件、卒中或血管性死亡的风险,大剂量阿司匹林长期服用效果并不优于小剂量,且可能增加出血风险。而对于近期有症状(小卒中或TIA发作)的患者,阿司匹林联合双嘧达莫或氯吡格雷的效果优于单纯阿司匹林,2005年CARESS研究显示对于近期有症状的颈动脉狭窄,双抗治疗可降低2、7、90d无症状血栓的发生率。国内的CHANCE研究也显示对于小卒中或TIA,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双抗)治疗90d减少卒中的效果优于单用阿司匹林,但双抗的长期效果随着时间延长而逐渐下降。MATCH研究结果显示双抗18个月后的卒中发生率与单用氯吡格雷无明显差异,而出血风险增加。另外,强化降脂治疗可有效减少心脑血管不良事件的发生率,有研究显示他汀类降脂治疗可延缓颈动脉狭窄进展、改善脑血管反应性,因此对于慢性颈动脉狭窄的药物治疗是联合抗血小板聚集、降脂、控制其他动脉粥样硬化危险因素的综合治疗。•推荐意见:•1.无症状的CICAO无需特殊治疗,但应规范控制动脉粥样硬化危险因素。•2.有症状的CICAO应积极进行抗血小板聚集、降脂治疗,同时控制动脉粥样硬化危险因素,无禁忌证情况下建议于发病3个月内进行双抗,之后长期单抗血小板聚集治疗。•(二)颅内外搭桥•对于存在严重血流动力学障碍的症状性CICAO患者,颅内外搭桥治疗可能改善脑组织血供、降低卒中复发率。但其安全性和有效性仍存在争议。COSS研究是2002年美国组织的一项多中心、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旨在验证对于存在严重血流动力学障碍的症状性CICAO的患者,颅内外搭桥效果是否优于最佳的单纯药物治疗,该研究从2002年至2010年间共纳入195例患者,其中97例被随机接受手术治疗,98例随机入药物组,结果显示手术组的2年终点事件发生率与药物组无明显差别(21%vs22.7%,P=0.78),而30d内手术组的同侧卒中发生率为14.4%,药物组仅2%,两者差别12.4%(95%CI:4.9%~19.9%),该研究得出手术治疗效果不优于单纯药物治疗的结论。而随即发表的手术组结果显示:接受手术患者的桥血管通畅率良好(30d为98%,随访结束为96%),病人血流得到改善,OEF的改善减少了缺血性卒中的复发,手术组卒中的复发率明显低于药物组(9%vs22.7%),围手术期同侧缺血性卒中的发生与病人、手术操作的因素无明显关系。另外一项日本的颅内外搭桥研究(JET)纳入伴有严重血流动力学障碍的症状性ICAO患者196例,按1:1随机分入外科组和药物组,平均随访15个月,结果示外科组的卒中发生率明显低于药物组(5.1%vs14.3%),生存曲线显示30d内外科卒中率为0,但详细的结果至今仍未公布,因此不能从该研究得出明确的结论。•推荐意见:•1.对于存在明显血流动力学障碍、药物治疗无效的CICAO患者,可尝试颅内外搭桥治疗,但效果不确切。•2.颅内外搭桥治疗CICAO应在有搭桥资质的中心,由经验丰富的医生主持手术。(三)血管再通治疗•1.病例筛选•血管再通可能恢复脑组织血供,存在血流动力学障碍的CICAO患者可能从中获益。但再通治疗往往操作困难、再通率不理想,选择合适的病例才能使患者获益更大。一项包含41例接受血管内闭塞开通的CICAO患者的研究结果显示:术前CTA上返流至床突段及以上的患者,其技术成功率、主要并发症发生率、1年再闭塞率分别是52%、22%、91%;而返流至床突段以下患者的技术成功率、主要并发症发生率、1年再闭塞率分别是89%、0%、0%。另一项回顾性研究显示:返流至后交通及以上者的成功率为29%、返流至眼动脉者为33%、返流至床突段者为73%、返流至海绵窦段者为80%、返流至岩骨段及以下者为93%,因此对于术前推测闭塞至床突段及以上者,其手术成功率低、风险大、远期效果不佳,手术带来的益处不多,手术适应证可能需综合其他因素决定。闭塞时间是另一个关键因素,既往研究显示闭塞时间越长开通成功率越低,真正的血管闭塞时间往往难以准确判断,目前临床多根据临床症状及影像学检查推测闭塞时间,血管闭塞后随着时间延长,血栓可能延续、血管内血流减少后血管壁塌陷、闭塞段纤维化,从而导致术中导丝通过时更难找到真腔以及更容易出现夹层。原始
本文标题:中国慢性颈内动脉闭塞再通治疗专家共识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89943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