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 高三语文复习 时文美文选编(二)
1高三时文美文选编(二)1、读书,让你遇见更好的自己马想斌在快乐的猪与痛苦的思考者之间,你的选择是什么?4月23日,世界读书日。时间赋予了读书一个礼节性的纪念,让人们能够有理由从繁忙中找个空隙,反省一下如今很少翻书的自己。尤其是今年,李克强总理在全国两会中提出“书香社会”,一直被认为读书越来越少的这个国家,因政府首脑的政治倡议,比以往更加重视全民阅读。尽管国人读书越来越少的消息,早已被不断增长的书籍阅读量击碎,但无可回避的是,这样的时代每一个人都很容易找到不读书的理由。的确,如今读书对于很多人来说是很麻烦的事儿,需要付出时间,付出精力,甚至还要付出一份心境。许多更为紧迫的事情,都会排在读书的前面。诸如此类的理由会有很多。在所有的理由中,时代提供了一个共性:如今人们不必再如饿狼一般猎取信息,信息自己就会扑面而来。通过读书获取知识的旧有途径,已经被时代改造得太过容易。那么,我们为什么还要读书?“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而在长者与老师的言传身教中,读书赋予了获取生存知识与技能的功能,十年寒窗,一朝高考,大多是为了通过读书获取可能的好工作高收益。但如今在高学历未必能带来高收益的现实下,读书无用论开始盛行。不能有一个好的工作,为什么还要坚持读书?对于很多人来说,这是个问题,但早被台湾作家龙应台回答了。龙应台写给安德烈一段话中这样表达,孩子,我要求你读书用功,不是因为我要你跟别人比成绩,而是因为,我希望你将来会拥有选择的权利,选择有意义、有时间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谋生。的确,书虽然不能帮我们解决所有问题,却能给我们一个更好的视角,它会在不知不觉中影响我们的思考、逻辑、谈吐、与人共事等各个方面。读书多了,内心才不会决堤。说到底,读书会让你遇见一个更好的自己。(本文来源:华商报)2、不同的远方宁白看到孩子与母亲相随的画面,令人温暖。母亲真的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师。可是,行走街市,也总能听到母子之间冷冷的对话,其实,大多是母亲的独语。有时听了,令人心惊不已。一天早晨,步行上班。正走在斑马线上,忽听到一母亲大声训斥身边的儿子:不要觉得95分就好了,才第9名,离前三还差远了,跟你说过,四年级很关键…低着头的儿子一脸沮丧。我听了,心生对孩子的同情。不知道孩子今天上课的心情会怎样?这是个无知得贪婪的母亲。还有一次,从图书馆出来。一位戴着眼镜的母亲,与自己才八、九岁的儿子上“哲学”课,隐约听到什么“自信”、“坚忍”“淡定”的字眼,儿子微皱双眉,似乎一头雾水。想必当妈妈的,希望儿子在人格上尽快成熟,可是,你怎就不能用孩子能听懂的语言教育呢?或者,在日常生活中,潜移黙化,引导他要自信坚强呢?如此“哲学化”的教育,不仅无效,还可能让孩子在生活中唯恐不自信,变得失去童真,患得患失。在孩子心里,总是把母亲的话很当回事的。更夸张的是,有次周六,在一家点心店,邻座一母女,母亲上衣有美容店标识,女儿面容干瘦、苍白。听母亲在与其同事说,吃完她要去学钢琴,学完去补数学,晚上还有书法课。我忍不住问,孩子几年级?母亲说:二年级。我说:你怎么给她加这么多份量?母亲答我:现在都这样啦!钢琴她喜欢的。孩子马上嚷嚷:我不喜欢了,是你硬让我学的。母亲立马眼睛一瞪,脸呈怒气:看你以后还有出息!2搞美容的母亲,是因为自己觉得没出息,而把希望寄托在女儿身上?看孩子无血色的白净小脸,真有点为她担心,如此重压,能扛得住吗?那些孩子母亲的脸上,都显出焦虑、急切,希望孩子从小在竞争中胜出,一路领先前行,成大亊、有出息。可是,她们自已却没有作好当母亲的准备,人生的第一老师,该如何对孩子循循善诱,让孩子快乐、健康成长?仅仅会把着急呈现给孩子,可能会是一种伤害。自然,也有这样一对我相熟的母女。经常看到这娘俩走在路上,都是女儿在笑咪咪的“喋喋不休”,当母亲的总是“洗而恭听。”母亲有次告诉我,女儿考试得了全班第一,她祝贺女儿,4年级的女儿却俏皮作答:那是学霸们考咂了。这个在课堂上有时把课本垫在屁股下的调皮女儿,这样的轻松回答,母亲的脸上是高兴的。女儿曾经在自己的一幅画中写下这样的旁白:身体被束缚,但心还能飞翔。一个不是生活在斥责压力下的孩子,才会让心灵插上翅膀。每个母亲都希望孩子飞翔着去辉煌的远方,可是,太多的母亲因为苟且于当下的分数,急切于孩子的成熟,压抑了孩子充满童心的对远方的梦想,最后,母亲心中希望的孩子的远方并没有出现。而那些给孩子更多快乐、轻松环境,让孩子按本性成长的母亲,却成全了孩子心中对远方的飞翔,激发了智慧的灵性,母亲心中期待着的孩子的远方,可能就真正实现了。孩子飞翔的远方是诗意的,母亲的远方却总是由物质构成。一位非洲的国家总统曾经说过,教育好母亲,就能教育好一个民族。对当今中国,此话值得记取,不仅是对民族,首先是对自己的孩子。3、人生的“座右铭”龙应台56岁的我去了小学同学会,想看看当年12岁的玩伴们今天变成了什么样。那是1964年,我们12岁。那是个有“座右铭”的时代:我们的书桌都有一张透明的玻璃,玻璃下面压着对自己的提醒、勉励、期许。讲台上的老师,用循循善诱的口吻说:“你们的前途是光明的,只要努力……”56岁的我们,围着餐桌而坐,一一站起来自我介绍,因为不介绍,就认不出谁是谁。我们的眼睛暗了,头发白了,密密的皱纹自额头拉到嘴角。从12岁到56岁,中间发生了什么?如果,在我们12岁那一年,我们有这么一个灵魂很老的人,坐在讲台上,用和煦平静的声音跟我们这么说:“孩子们,今天12岁的你们,在40年之后,如果再度相聚,你们会发现,在你们50个人之中,会有两个人患重度忧郁症,两个人因病或意外死亡,五个人还在为每天的温饱困难挣扎,三分之一的人觉得自己婚姻不很美满。你们之中,今天最聪明、最优秀的四个孩子,两个人会成为医生或工程师或商人,另外两个人会终其一生落魄而艰辛。所有其他的人,会经历结婚、生育、工作、退休,人生由淡淡的悲伤和淡淡的幸福组成,在小小的期待、偶尔的兴奋和沉默的失望中过每一天,然后带着一种想说却又说不来的‘懂’,作最后的转身离开。”如果在我们12岁那年,有人跟我们这样上课,会怎么样?当然,没有一个老师,会对12岁的孩子们这样说话。因为,这,哪能作人生的“座右铭”呢?4、读书最乐乐在人生两千多年前,荀子说:“学者非必为仕,而仕者必如学”。可见,中国有着悠久的要求官员读书学习的历史,这是传统文化中的优秀成分,应当在现代社会中加以继承和发扬光大。古人为什么强调官员读书学习呢?因为“士大夫三日不读书,则义理不交于胸中,对镜觉面目可憎,向人亦语言无味”。读书乐趣多多,首先是能够学到知识。这是读书最基本的功能。知识不像私人物品,具有排他性,你享有了,别人就不好再享有;也不像物质产品,只能一次性消费。知识是精神产品,可以传导、复制和共享。领导干部通过读书,可以获取政治理论知识、专业知识、人文知识和其他各种知识,在获取知识过程中汲取从政智慧,提高做事本领,构筑精神家园。读书能够明白事理。知识与事理既有联系又有区别,联系表现在知识是事理的基础,事理是知识的升华;3区别表现在知识是固定的,事理是灵动的,事理是知识的灵魂。因此,学习知识是对读书的初步要求,明白事理才是读书的重要目的。人们学习政治理论,就是要掌握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学习业务知识,就是要深化对工作规律的认识;学习人文知识,就是要明白做人做事的道理,加强自我修身和道德涵养。读书能够增长才干。一个人的能力与阅历有着密切关系,而一个人的精力有限,不可能事事亲历与亲为,有些事也不能亲历与亲为。对于人生来说,许多知识和经验是间接获得的,而读书恰恰是获得间接知识和经验最有效的途径。在书中,你可以感到作者对历史的理解,对工作的体验,对人生的领悟。读书就是在阅读许多许多的人生,用他人的人生丰富自己的阅历。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一个人的阅历丰富了,自然能提高做人做事的能力。读书能够陶冶情操。国外有一项研究,说是在疲惫不堪、心情烦躁时,读书、听音乐、喝茶、散步,哪一项更能减轻人的压力并放松心情。结果显示,读书效果最佳,6分钟内就能够降低压力68%,听音乐降低61%,喝茶降低54%,散步降低42%。因而读书可以帮助保持平和宁静的心态,宁静才能致远。“腹有诗书气自华”,这表明读书可以帮助培育良好的气质风度。一个人的气质风度和相貌是不一样的,相貌可以遗传,气质风度只能靠后天培养,而读书是培养气质风度的沃土。更重要的是,一个人书读多了,明白了更多事理,就会提升精神品格,才能养成健康人格。清人张潮在《幽梦影》中说:“少年读书,如隙中窥月;中年读书,如庭中望月;老年读书,如台上玩月,皆以阅历之浅深,为所得之浅深耳”。这段话的意思是,在人生的不同阶段,读书的境界是不一样的。少年时读书,是从字面上理解;中年时读书,是用人生的历练去理解;老年时读书,是用全部人生去理解。客观地说,读书的境界与年龄有联系,但也不是一一对应的关系,老年人的理解不一定深刻,年轻人的理解不一定肤浅。关键是要结合人生去读书,感同身受、融会贯通,细细品味书中的喜怒哀乐,深深体会蕴藏在文字后面的历史真实、科学道理、人心善良和审美情韵。这样的读书,境界更高,乐趣最多。5、不要以为自己就是尺度王蒙有些人总以自身为尺度。说来有趣,你所喜爱的,你以为旁人也喜爱;你所恐惧的,你以为旁人也恐惧;你最厌恶的,你以为对旁人也十分有害。其实,事实往往并非完全如此。我曾经竭尽全力地把我年轻时候喜欢唱的歌、喜欢读的书推荐给我的孩子们,孩子们嘲笑我唱过的“胜利的旗帜,迎风飘扬”和“灿烂的太阳,升起在东方”之类的词。我感到奇怪,因为我觉得他们唱的歌的歌词才不成样子呢,直到过了很久了才悟到,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歌,他们有时会接受一点我的所爱,但是他们毕竟有自己的所爱。我发现人的这种以自己的好恶为尺度来判断事情的特点几乎可以上《笑话大全》。一个母亲从寒冷的北方出差回来,就会张罗着给自己的孩子添加衣服。一个父亲骑自行车回家骑得满头大汗,就会急着给孩子脱衣服。父母寂寞了责备孩子太老实太不活泼。父母想午睡了越发觉得孩子弄出的噪音讨厌。父母想读书了发现孩子不爱学习。父母烦心的时候就更不必说了,一定是更看着孩子不顺眼了。上一代人对下一代人的消极评价,究竟有多少是靠得住的?有多少是以己度量人度量出来的?反过来说,下一代人不是也以自身当标尺吗?这里我不想轻率地对这种变化作出价值判断,前人的许多东西都是需要继承需要珍惜的,后人的变化中在得到进步得到崭新的成果的同时也会失去一些好东西,付出一些也许是太高太过分了的代价。但是想让下一代人不发生任何变化是不可能的,只有理解这些发展变化,才能占据历史的主动性,才能取得教育或影响下一代的主动权,也才能赢得下一代人的信赖和尊敬。同时年轻人也只有把前人的一切好东西继承下来,才有资格谈发展和创造。6、2015江苏高考满分作文:智慧是一间寂寞空屋滕慧超4夏雨初霁,于校内一棵不知名的老树上,拾提一只蝉蜕,很好的中药。一颗露水滚落。就着千千万万露水的光芒,我看清了这只晶莹剔透的蝉蜕,这是一间寂寞的空屋,惹人怀想蝉那令人敬佩的、生命的智慧。如同大自然一样,智慧也有其自身的景象。智慧即是一间寂寞空屋,不盘花簇锦亦不金碧辉煌,只如蝉蜕一般在灰色的雨幕中微微闪耀着一星光华,于漫漫长夜中点燃了一豆灯火。寂寞空屋,耐得住寂寞亦拒绝悲凉。蝉之生命有限,于阴暗潮湿的地下蛰伏数载只为了一个夏天。数千个寂寞长夜它们无言熬过,待到一朝羽化,便成为盛夏最出色的歌者。这时,它们的生命已然垂垂老矣。人之老年,却免不自怜自哀,忧伤慨叹,哪里来的心情唱什么歌呢?可蝉偏不。“乌发如银”的时节偏要日日欢歌,这便是生命的大气度。寂寞空屋,可有形可无形,是一个人此生生命存在的证据。人之智慧便在这空屋中岁岁积淀,蕴于血脉的最深处。项脊轩,旧南阁子也。这是归有光的寂寞空屋。室仅方丈,容不下金银珠宝亦容不下繁华如梦,容得下的仅是那一份割舍不断的回忆。“某所,而母立于兹……”归有光在这里读书成长,身后有母亲嘘寒问暖的身影。空屋虽寂寞,此心却温柔,体察父母亲情,就是我们最平实的智慧感悟。寂寞空屋,给高蹈以平实,给浮华不定的心灵以脚踏实地的依靠。史铁生活到最狂妄
本文标题:高三语文复习 时文美文选编(二)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723775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