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金融/证券 > 金融资料 > 金融学基础课的程教案
《金融学基础》课程教案授课题目(教学章)第一章货币与货币制度课次第1次——第4次授课方式理论课课时安排从1教学周——2教学周,共8课时教学目的、要求(分掌握、熟悉、了解三个层次):1、了解货币产生和发展的历史及其演变趋势;了解货币形式的演化;2、掌握货币的本质和职能;3、掌握货币制度的基本内容;4、熟悉货币制度演变的原因;5、掌握各种货币制度的内容与特点;6、了解我国的货币制度。教学重点及难点提示:1、重点掌握货币的职能;2、掌握不兑现货币制度的特点。教学主要内容:第一节货币的产生与发展一、货币是商品交换的产物(一)货币是商品经济内在矛盾发展的产物伴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形成了剩余产品、社会分工以及私有制,商品交换开始出现。只有通过商品交换才能解决商品生产的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二)货币是商品价值形式发展的必然结果商品的价值形式经历了由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过程,即由简单的偶然的价值形式,经过了扩大的价值形式、一般价值形式,最后才达到货币形式。二、货币形式的演变与发展(一)实物货币实物货币产生的背景:生产力水平较低,交易规模尚小此时的货币,如盐、毛皮、贝、布帛等,刚脱胎于普通商品,主要特征是教法提示:多媒体教学图示教学能代表财富缺点是不宜分割、易腐烂,非理想币材(二)金属货币金属货币产生的背景:生产水平提高,交易规模扩大优点:价值比较稳定,易于分割,易于保存,便于携带等金属货币的演化沿着两个方向进行:贱金属→贵金属,称量货币→铸币(三)可兑换的信用货币产生原因:1、生产进一步扩大,贵金属币材的数量不能满足商品流通需要,携带不便,磨损率高。2、货币的流通手段职能为信用货币的出现提供了可能性。银行券成为银行发出的代替金银币流通的可随时兑现的信用货币。(四)不兑现信用货币典型的不兑现信用货币是政府纸币或称原始意义上的货币,它是指与银行券同时流通的,以国家政权为后盾的国家发行的强制流通的纸质货币。特征:国家信用为基础,强制流通,不可兑现(五)存款货币和电子货币产生背景:1、大宗交易不方便,纸币存在也成本问题2、信用制度发达、银行结算手段先进、计算机的普及应用存款货币和电子货币的出现,打破了实体货币的观念,将货币由有形货币引向无形货币。第二节货币的本质和职能一、货币的本质货币是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并体现一定社会的生产关系。1、货币是商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是从商品中分离出来的。2、货币是一般等价物①能够表现一切商品的价值②具有与一切商品直接相交换的能力3、货币能够体现一定社会的生产关系二、货币的职能(一)价值尺度1、定义:货币在表现商品的价值并衡量商品价值量大小时,执行价值尺度职能。2、特点:充当价值尺度的货币可以是观念上的货币。3、价格标准:人们规定的货币单位及其等分。(二)流通手段1、定义:货币作为商品交换的媒介,实现商品的价值时,执行流通手段职能。2、特点:执行流通手段的货币必须是现实的货币,但可以是不足值的货币。3、作用具有二重性:克服了物物交换的困难,促进了商品流通和市场的扩大;将交换过程分离为买卖两个环节,出现买卖脱节、供求失衡的可能性。(三)贮藏手段1、定义:当货币退出流通领域,被持有者当作独立的价值形态和社会财富的化身而保存起来时,执行贮藏手段职能。2、原因:(1)货币是社会财富的一般代表,贮藏货币等于贮藏社会财富;(2)货币具有与一切商品直接相交换的能力,可随时购买商品。3、贮藏形式:个人窖藏银行存款4、作用:金属货币制度下可自发调节货币流通量;信用货币制度下形成部分储蓄,影响即期购买力5、不兑现信用制度下的特点:(1)纸币和存款货币不会退出流通;(2)纸币流通条件下的货币贮藏问题的前提条件是币值稳定;(3)货币不是唯一的价值贮藏手段。(四)支付手段1、定义:货币在实际价值的单方面转移时,执行支付手段职能。2、特点:价值的单方面转移3、作用:支付手段职能是在存在债权债务关系的条件下发挥作用,促进了商品生产和流通的发展,也扩大了商品经济的内在矛盾,加大了发生危机的可能性。(五)世界货币1、定义:当货币走出一国的国界,在世界市场上发挥作用时,执行世界货币职能。2、特点:①在铸币流通情况下,直接以重量计算的贵金属。②在当代不兑现信用货币条件下,国际公认的币值相对稳定的硬通货。三、货币对经济的影响(一)货币是生产的第一推动力和持续推动力。(二)货币指标和货币政策成为政府调控宏观经济的主要工具。第三节货币制度一、货币制度及其内容(一)货币制度货币制度,简称“币制”,是国家以法律形式规定的本国货币的流通结构和组织形式,它由国家有关货币方面的法令、条例等构成。(二)货币制度的内容1、规定货币币材——首要步骤选用不同的货币材料,就构成不同的货币制度。国家对币材的选择要受客观经济条件发展的制约。2、确定货币单位:规定货币单位的名称及其所含的货币金属的重量3、规定本位币和辅币的铸造、发行和流通程序本位币:又称主币,是一国法定价格标准的铸币。其特点是:在金本位和银本位货币制度下,它的名义价值与实际价值一致;可自由铸造;无限法偿。辅币:本位币以下的小额货币,零星支付之用。特点:不足值的货币;贱金属铸造,名义价值高于实际价值;不能自由铸造;有限法偿。在纸币本位制度下,纸币的发行权由国家货币管理当局垄断,主币和辅币的名义价值都高于实际价值。4、建立准备制度金币制度下货币发行的准备为金准备,又称黄金储备,它是一国货币稳定的基础。用途:作为国内金属货币流通的准备金;作为支付存款和兑换银行券的准备金;作为国际支付准备金。二、货币制度的分类货币制度以其存在的具体形式看,可分为金属货币制度和不兑现的信用货币制度两大类。从货币发展历史来看,各国先后曾采用过以下几种货币制度。(一)金属本位货币制度1、银本位制度基本内容:规定以白银为货币金属,享有无限法偿能力;规定银铸币的重量、成色、形状及货币单位;银币可以自由铸造和熔化;银行券可以自由兑换成银币;白银可以自由输出输入。2、金银复本位制金铸币和银铸币同时作为本位币的制度。金银复本位制在历史过程中有三种不同的形态:(1)平行本位制:两种本位币都按所含金属的实际价值流通。(2)双本位制:政府规定两种本位币的固定比价,按法定比价流通。(3)跛行本位制:政府仍规定两种本位币的固定比价,但金币可以自由铸造,银币不能自由铸造。优点:币材充足,可分别用于大宗交易和小额交易,便利商品流通缺点:由于金和银本身实际价值的变化,两种货币之间的比率不断变动,造成物价波动。劣币驱逐良币规律:劣币-----实际价值低于法定价值良币-----实际价值高于法定价值在两种金属货币同时流通的情况下,实际价值高于法定价值的货币(良币),必然被人们熔化、输出而退出流通领域,而实际价值低于法定价值的货币(劣币),则会充斥市场。3.金本位制以黄金为本位货币的一种货币制度,在金属货币制度中占有重要地位。(1)金币本位制(2)金块本位制(3)金汇兑本位制(二)不兑现信用货币制度1、纸币的产生:纸币产生于货币流通手段的特点之中。铸造货币的金属不能满足流通的需要。2、不兑现信用货币制度取代金本位的必然性(1)黄金开发能力的制约;(2)黄金充当货币,是社会财富的极大浪费;(3)在一战的冲击下,黄金分配极不平衡,难以维持其铸造、熔化、流通、自由输出入的需要。3、信用货币制度的特点:(1)国家授权中央银行垄断发行货币,且具有无限法偿能力。(2)货币由现钞与银行存款构成。(3)货币主要通过银行信贷渠道投放。(4)货币供应在客观上要受国民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5)货币供应量不受贵金属量的约束,具有一定伸缩弹性,通过货币供应量管理,可以使其与经济发展需要相适应。4、人民币的发行制度问题人民币是信用货币人民币的发行原则:(1)集中统一发行原则;(2)经济发行原则;(3)计划发行原则。三、货币制度与国家主权国家制度与货币制度关系密切,国家对货币制度和货币发行进行管理,货币发行和货币制度成为国家的主权。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电子货币、网络银行的出现,国家组织结构和行为方式改变,货币制度也随之发生相应变化。货币制度和国家主权之间密不可分的关系有所分离。我国现行的是信用货币制度,具有“一国多币”的特殊性。第四节我国的货币制度一、我国货币制度的主要内容(一)人民币是我国法定货币人民币是不规定含金量,是不兑现的信用货币。以现金和存款货币两种形式存在,现金由中国人民银行统一发行,存款货币由银行体系通过业务活动进入流通领域。见书P13知识链接。(二)人民币单位人民币主币法定计价、结算的货币单位为“元”;辅币的货币单位有“角”和“分”两种。(三)人民币的发行与流通我国的人民币是信用货币,为保证人民币的稳定,我国主要坚持集中统一和经济发行的原则。中国人民银行发行人民币有两个渠道,即直接发行渠道和间接发行渠道。(四)金准备制度为保证我国货币的稳定,中国人民银行集中统一管理国家金银、外汇储备,作为国际支付的准备金。信用货币的价值有对内价值和对外价值。1、信用货币的对内价值,是指信用货币的交换价值,即信用货币国内的购买力,也就是货币对国内商品、劳务的购买力。2、信用货币的对外价值。是指信用货币的对外汇率水平。知识链接P15二、香港、澳门和台湾的货币制度人民币港币澳门元新台币发行主体中国人民银行汇丰银行、中国银行、标准渣打银行大西洋海外汇理银行、中国银行中央银行或由其委托公营银行代理发行流通领域全国范围内(边贸地区和口岸)全世界澳门、香港、葡萄牙台湾地区、金门、马岛发行准备商品物资(无法定发行准备金的要求)100%美元准备金(硬币除外)100%外币准备金100%外币准备金兑换性向自由兑换过渡自由兑换向自由兑换过渡向自由兑换过渡面额主币:1、2、5、10、50、100元1、2、5、10、50、100、500、1000元1、5、10、50、100、500、1000元1、5、10、50、100、500、1000复习思考题1、为什么说货币是商品经济内在矛盾的产物?2、货币职能的基本含义和主要内容?3、什么是货币制度?货币制度的基本内容是什么?4、金本位制度的特点是什么?5、不兑现货币制度具有哪些特点?5、我国现行的货币制度是怎么样的?授课题目(教学章)第二章信用与利率课次第5次——第9次授课方式理论课课时安排从第2教学周——3教学周,共10课时教学目的、要求(分掌握、熟悉、了解三个层次):1、了解信用产生和发展的历史及其演变;2、掌握借贷信用的产生及特点;3、掌握现代各种信用形式及其特点,应用范围;4、掌握各种信用工具的特点;4、正确理解现代信用与经济的关系,重点掌握现代信用对经济的推动作用及其可能以出现的泡沫经济问题。5、掌握影响利率变化的主要因素及影响机理,能对我国影响利率的因素进行分析;6、掌握利率作为经济杠杆对经济的调节作用,在此基础上对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现状和发展趋势进行分析和探讨;7、熟悉几种重要的利率决定理论的主要内容;8、熟悉利率的划分标准及其主要分类,能应用单利法和复利法进行计算;9、了解利息的来源。教学重点及难点提示:1、掌握商业信用、银行信用、国家信用、消费信用的主要内容2、信用工具的特点以及商业票据、债券、股票的主要内容3、信用对经济的影响4、重点掌握利息的本质、利息率的计算;5、影响利息率的主要因素;6、本章的难点在于理解利率发挥作用的原理,能够运用理论对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进行分析。教学主要内容:第一节信用概述一、信用的产生(一)定义信用(credit),原义包括信任、声誉、遵守诺言或实践成约。在经济学上信用是以偿还本金和支付利息为基本特征的借贷行为,是价值运动特殊形式。教法提示:多媒体教学图示教学表现为商品买卖中的延期支付与货币的借贷行为。(二)信用的特征1、信用是有条件的借贷行为。其条件有二:一是偿还本金,二是要支付利息。2、信用是价值运动的特殊形式。价值是在没有放弃所有权的情况下,作为一种独立的形态,进行单方面的转移。信用是从属于商品经济的范畴,它的产生同商品、货币,特别是货币的支付手段职能的发展密切相联。二、信用的发展(一)前资本主义信用——高利贷
本文标题:金融学基础课的程教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724165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