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 20202021学年高中语文第一单元2故都的秋课件新人教版必修
2故都的秋【国学撷粹】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诗经·王风·黍离》)[译文]理解我的人,说我是心中忧愁。不理解我的人,问我把什么寻求。悠远在上的苍天神灵啊,这究竟是个什么样的人?【知义明理】这是周朝大夫在周朝灭亡后路过周宫殿遗址时的哀叹。面对曾经繁华的宫殿现在野草苍茫的景象,诗人徘徊不忍离去,于是忧国忧民之情、伤时悯乱之感油然而生,表达了无人理解的苦闷之情。资源助读知识整合一、作者简介郁达夫(1896—1945),原名郁文,浙江富阳人,现代小说家、散文家。1913年赴日本留学。1921年与郭沫若、成仿吾等发起成立创造社。1930年3月参与发起成立“左联”。抗战爆发后,积极投入抗日救亡运动,后流亡苏门答腊,坚持抗战。1945年9月被日本宪兵秘密杀害。1952年,中央人民政府追认他为革命烈士。代表作有短篇小说《沉沦》《春风沉醉的晚上》《迟桂花》等。资源助读知识整合二、作品背景自1930年3月起,郁达夫曾用相当大的精力参加左翼文学运动。由于国民党白色恐怖的威胁,他从1933年4月由上海迁居到杭州。这段时间里,他过的是一种闲散安逸的生活,并花了许多时间游山玩水,写下许多游记散文。1934年7月,郁达夫“不远千里”从杭州经青岛去北平,再次饱尝了故都的“秋味”,并于8月写下了本文。资源助读知识整合三、相关常识创造社“五四新文化运动”初期成立的中国现代文学团体。1921年6月由在日本留学的郭沫若、成仿吾、郁达夫、张资平、田汉、郑伯奇等人组成。1929年2月,被国民党当局查封。郭沫若的诗作、郁达夫的小说在创造社中影响很大,对“五四”以来新文学的发展起了巨大的促进作用。廿四桥杜牧《寄扬州韩绰判官》中有“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的诗句。廿四桥,即二十四桥,位于江苏扬州瘦西湖。传说隋炀帝曾在月夜令二十四名宫女吹箫于此,故名。资源助读知识整合写景散文1.写现实中的景物。这样的散文以对自然的或人工的景观精确描写见长,实景实写,不采用隐喻和象征手法,一切意义都从描写对象本身的形态中显示出来,几乎看不见作者留下的主观痕迹。在文中,花鸟虫鱼、山川风物、村野民俗等等,都是自然地、原形原貌地再现。如同小说写景一样,让作者的主观意图从景物、场面的描写中自然而然地显示出来。作者就如同是一位摄像师,一路摄来,风景次第呈现,不加修饰,不加评说,但写得细腻,写得真切。2.写感觉化的景物。从主观感受层面对环境进行描写,不再是对景物进行纯客观描写,而是用作者的特定心境、特别感觉去扫描景物,使景物出现一种主观化、感觉化了的变异。资源助读知识整合3.写情意化景物。在比较深厚的情感层面上对环境景物进行描写。这是比较传统的写景抒情的方法。作者用情的眼光去观照景物,景物浸染上作者的主观感情,然后,含情之景物又感染读者。用这种方法写出来的景物不产生变异,景还是真景,物也是真物,只是景物变得含情含意,或有情有意。在写法上,或用触景生情法,先写景,再写情,写得情景交融;或移情入景,一切景语皆情语;或边写景,边抒情,让抒描相伴相随;或全篇写景,适时点化。无论用哪种方法,这类散文的共同特点是让诗情画意强烈地、直接地作用于读者,使读者进入美景丰情、怡神悦目的境界。资源助读知识整合一、读准字音加点字读音加点字读音凋.零diāo驯.鸽xùn潭柘.寺zhè落蕊.ruǐ平仄.zè廿.四桥niàn厦厦.门Xià铺铺.开pū大厦.shà店铺.pù渐逐渐.jiàn折折.本shé渐.染jiān折.叠zhé资源助读知识整合二、写对字形词语易错字词语易错字混dùn沌huái树槐馄tun饨惭kuì愧lǎ叭喇屋chuán椽咳sou嗽鸟huì喙资源助读知识整合三、掌握词语(1)不远千里:不以千里为远。形容不怕路途遥远。例句:中国女排球员徐云丽不远千里....赶赴土耳其为朱婷加油的消息可以说感动了不少球迷。(2)混混沌沌:不清楚,不明白。文中指糊里糊涂、无知无识的样子。例句:大学是人生一个重要的阶段,有的同学刻苦学习,也有很多同学混混沌沌....。资源助读知识整合(3)一叶知秋:看见一片落叶就知道秋天的来临,比喻发现一点儿预兆就料到事物发展的趋向。例句:大银行也要走上裁员之路,可说是一叶知秋....,预示着包括银行在内的各行各业,都要开源节流。(4)平平仄仄:文中是“推敲起字的韵律来”的意思。平仄,平声和仄声,泛指由平仄构成的诗文的韵律。例句:写诗既要字斟句酌,也要研究平平仄仄....,真是一件费脑筋的工作。资源助读知识整合四、辨明词义(1)幽远悠远辨析:“悠远”,离现在时间长;距离远。“幽远”,深远;远而幽静。例句:①山水画通过毛笔特有的笔刷质感,皴、擦、点、染的交互为用,营造出水润幽远的意境。②这次诸多台湾学生都是初次来到四川,所拍摄到的都是壮阔的山水,还有悠远的历史古迹。(2)自然而然理所当然辨析:两者都有“这样”的意思,但意思的侧重点不同。“自然而然”,不经外力作用而如此。“理所当然”,从道理上说应当这样。例句:①在股市表现一般的时候,大量资金转向实体经济是自然而然的事。②分析师梁振鹏认为:“乐视手机一直在亏钱,关闭线下门店,收缩战线是理所当然的事情。初读整体感知再读细节揣摩三读重难探究一、理理文章思路初读整体感知再读细节揣摩三读重难探究二、说说文章主旨本文通过对北平秋色的描绘,赞美了故都的自然风物,抒发了向往、眷恋故都之秋的深情,并流露出特定时代给作者带来的忧郁、孤独的心境。初读整体感知再读细节揣摩三读重难探究【任务一】把握景物特点,体会作者情感1.在作者的笔下,故都的秋有何特点?文章第1段有什么作用?参考答案故都的秋具有“清”“静”“悲凉”的特点第1段开门见山,提纲挈领,奠定了文章的情感基调特点作用初读整体感知再读细节揣摩三读重难探究2.在描绘的五幅秋景图中,作者分别从哪几个角度来写秋?请根据提示完成下表。参考答案①清晨踏秋②听觉——秋声③听觉——秋韵④视觉——秋色蓝朵图庭院观秋视觉——秋色落蕊图①触觉——柔软秋蝉图残声啼秋②秋雨图闲人叹秋③秋果图柿枣映秋④初读整体感知再读细节揣摩三读重难探究3.“故都”就是北平,作者为什么不直接把题目写成“北平的秋”?参考答案“故”,有历史悠久、年代遥远之感,也有思念故乡、怀念故乡之情,同时也有一种繁华褪尽、荒凉落寞的情绪。作者在标题中不用“北平”,而用“故都”,包含一种深切的眷念之意,也暗含一种文化底蕴。4.关于本文的感情基调,有两种完全不同的理解:有人认为本文是颂秋的,但也有人认为是悲秋的。你是怎样认为的?说说你的理由。参考答案作者爱秋,颂秋。本文是用深沉的忧思和落寞的悲凉来颂秋的。开头就有:“秋天,无论在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在文章的结尾还有:“秋天,这北国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话,我愿意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换得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初读整体感知再读细节揣摩三读重难探究【任务二】分析文章的表现手法1.本文写故都的秋,但也写到了江南之秋,主要在哪些段落?其作用是什么?参考答案主要在第2和13段。目的非常明确,即抑彼扬此,说明北国之秋胜于南国之秋。2.作者抓住江南秋天的什么特点来衬托故都的秋?在结构安排上为何要一前一后?参考答案分别抓住江南秋的“看不饱,尝不透,赏玩不到十足”和“色彩不浓,回味不永”的特点,前者在第2段,后者在第13段。这样在结构上就形成了前后呼应。初读整体感知再读细节揣摩三读重难探究3.文章第12段并不是写“故都的秋”,而是写古今中外对“秋”的感喟,这段议论性的文字有无必要?为什么?参考答案有必要。这一段通过引用古今中外的材料,于自然气息之外再添一重文化气息,说明对秋进行赞颂与悲啼的文人处处有,而中国的文人最突出,秋的“深味”“非要在北方,才感受得到底”,还是为了突出北国之秋。4.作者从不同角度为我们描绘故都的秋景图,是以时间为序来记叙的,还是以空间为序来记叙的?或者没有顺序?你是怎么理解的?参考答案既不是以时间为序,也不是以空间为序,应该说,是无序的,这正是散文形散特点的体现。作者所写的这些秋景在文中的位置并不是必然的,但是我们读起来却觉得很自然,并不觉得有什么不妥。这是因为这些景物都具有“清”“静”“悲凉”这一共同点,作者正是以“清”“静”“悲凉”这个共同点把这些景物组织在一起的,这是文章不散的“神”。初读整体感知再读细节揣摩三读重难探究1.就全文看,作者意在颂秋,为什么又有“悲凉”之情夹杂其中呢?观点1这与文章的主旨有关。文章开头写道:“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这“清”“静”和“悲凉”便是故都北平的秋在作者意念之上的总投影,它构成了文章的基调和底色,它们正是故都的秋的特点,是作者要着力表现的东西。通常,暮秋时节总会让人感伤,而故都的秋景本就充满了凄清、落寞之意,这也正契合了作者的心境,故而作者的感情也会蒙上一层淡淡的秋意。观点2这与文章的写作背景有关。在20世纪30年代的中国,连年战乱,民生凋敝。为了谋生,郁达夫辗转千里,颠沛流离,饱受人生的愁苦与哀痛。他描写的自己心中的“悲凉”已不仅是故都赏景时的心态,而且是他对整个人生的感受。这种感受在郁达夫的其他作品中也时有流露。这种感受在当时整个散文创作领域也是普遍存在的。我的观点初读整体感知再读细节揣摩三读重难探究2.朱自清的《春》与郁达夫的《故都的秋》在写景抒情上有什么异同?(请从结构、写法、情感方面比较)参考答案角度《春》《故都的秋》相同点层进式结构盼春—画春—赞春向往秋天—描绘秋天—眷恋秋天选用有典型季节特征的景物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和迎春图早晨所见图、槐花落蕊图、秋蝉残声图、秋雨图、果树奇景图不同点感情基调充满希望、明快而喜悦的基调深沉、悲凉和寂寥的基调技法借鉴主题阅读技法指导如何做到融情于景融情于景是指作者把自己内心要表达的某种情感蕴含在对景物的描写之中,借景物来抒发感情的一种方法。在自然界,“景物”自身并不带有感情色彩,但是景物被写入作品,就会烙上作者感情的印记而获得了生命,并表现出鲜明的感情倾向性。王国维所言“一切景语皆情语”,就是这个道理。如何达到融情入景呢?首先,必须把握好抒发感情的方向。一般情况下,描写的文字只有一个感情基调,抒发的感情必须统一在这个基调中。如《故都的秋》,紧扣“清”“静”“悲凉”,选择不同景物,从不同的侧面加以渲染、刻画,并对所写的景物进行一番独特的装点与解说,注入了自己特有的感受与情趣。技法借鉴主题阅读其次,要注意对景物的选择,即为情感的抒发找好载体。挑选景物时,所选景物的特点必须与作者抒发感情的主旨有某些相似或相通之处,比如那牵牛花的蓝朵、秋蝉的残声以及秋雨秋风,乃至被作者称为“奇景”的枣树,无不充满着浓浓的、悲凉的秋意。它们是经过感性过滤后的“结晶”,因而也笼上了一层“清”“静”“悲凉”的主观感情色彩。最后,要能灵活运用多种表达技巧。在观察景物时,要注意观察的角度和顺序,充分调动起各种感官的感知能力。在具体描摹景物时,利用对比、衬托、象征、联想等表现手法,丰富景物的刻画点,加强景与情的沟通,加深景与情的融合。技法借鉴主题阅读对点小练请尝试采用融情于景的手法,选取秋天中特有的景物,写一段文字,表达你对秋天的感受。200字左右。写作示例每到秋天,我总是这样固执地借秋风拂去惆怅,可秋风却不因我的固执而收起她的悲凉。是谁在秋风中低低地叹息?又是谁在秋风中将锦瑟弹响?是谁梧桐下淋着秋雨?又是谁西风中瘦似黄花?杨柳岸的晓风残月,湿了谁的青衫,淡了谁的归程?秋风早已吹过心田,为何荡起万千涟漪?还有那秋水,我不知道“秋水长天”是何等空旷,我只知道陆游诗句“秋晚雁来空自寒,夜阑酒尽不胜悲”,可谓做足了秋天的文章。技法借鉴主题阅读感悟秋怀名句诵读1.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湲。(王维《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2.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范仲淹《苏幕遮》)3.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刘禹锡《望洞庭》)4.寒潭映白月,秋雨上青苔。(刘长卿《游休禅师双峰寺》)5.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曹丕《燕歌行》)6.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李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
本文标题:20202021学年高中语文第一单元2故都的秋课件新人教版必修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733075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