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项目/工程管理 > 《城市发展史》读书笔记
《城市发展史》读书笔记土木建筑学院建筑1202高金峰20120621018《城市发展史》读书笔记花了好久的工夫才读完这本书,略有所思。在读此书之前,我本来想象的是作者会按西方建筑史/规划史的常规思路,讲述各时代的城市主要发展思想,主要流行的范式和建设模式,并一一分析好坏及举例进行点评。结果却是相反,作为史,作者在人为规划思路、建设范式等方面极所能地简略了,而把大部分的文墨献给了促成当时建设思路的社会背景,人文环境,以及形成的城市鸟瞰图对人们生活所造成的影响上。这也暗合了城规中的一个最重要的核心:城市规划的范式必须合乎市民此时此地的需求,并能够引导市民的对正确价值和美的诉求。而上世纪六十年代,美国城市发展遇到的诸多问题,正是当今中国所正面临的。芒福德所倡导的人文主义思想为当时的城市发展指明了方向,影响深远。他的《城市发展史》是一本非常优秀的史书,正如一本书的内容其实体现的就是作者的习惯和思想,《城市发展史》一书的内涵十分广泛和深刻。广泛是针对其论述过程中涉及学科领域数量之多,有政治、经济、哲学、历史、文学、地理、艺术、建筑、城市规划等;深刻则是从其论述城市起源发展的方法和指导思想上来说的,他将以上相关学科与城市这个主题相互联系在一起,不仅叙述表面看得到的事实,而且挖掘出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正如序言中总结的好:他“用一种多视角的方法,将城市的宗教、政治、经济、社会等各种活动与城市规模、结构、形式和设施等的演变结合起来,并揭示了这两方面的相互联系和影响。”系统地阐述了城市的起源和发展,并展望了远景,揭示了城市发展与各学科领域的相互关系、相互作用。故看完此书,也浅谈一下我对城市发展的历史过程的一些见解。一、城市是一种完全不同于村庄的新形态“村落社会的淳朴根基原本是深入在土地之中的:城市却颠倒了村落社会的价值观念,将其根基送上天堂,使农民的宇宙来了个上下颠倒。从此,所有人的眼光,都向上观望。经过数千年的历程,人们对于永恒和无限的信念,对于博学多知和无所不能的信念终于获得了胜利,这一胜利从根本上提高了人生存的可能性,城市的主要缔造者们并未擎肘于人类生存的动物局限性,而是以一种集中统一的意志和行为,去努力有意识地超脱这种局限性”。补充一点,以前村庄的主要意义在于贮存足够的食物和繁衍养育后代,而农民的耕种只需要自给自足,而王权产生后,农民则必须更辛勤的劳动来供奉那些拥有武力的统治者,而城市的意义我还不大了解,我觉得是因为产生了一个由农民供奉、不需要亲自耕种劳作的统治阶层。而芒福德根据生物学的理论,认为城市不是村庄的简单加和,城市是一种“全面的变革”,是性质上的彻底改变。同样认为了城市是一种完全的新生的形态。城市中更加强调年轻的因素而打破了村庄中的长老制、城市更加的强调活力、外来因素在这里被认为是一种保证了城市的不断的更生和发展的积极因素而不是一种威胁,城市更加的强调进取而不是保守和固步自封(因此其实古老的中国文化谈不上任何的地方特色因为其实压根就是一种村庄文化,其所谓的“中国特色”都是源于一种前城市的落后)。二、有关城市的起源及本质“为了让我们对当今世界的迫切任务有足够的认识,我专门回溯了城市的起源。我们需要构想一种新的秩序,这种秩序须能包括有机界和个人,乃至包括人类的全部功能和任务。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为城市发展找到一种新的出路”。这是作者芒福德写书的目的,是为了使我们对当今世界的城市有足够的认识,作者芒福德专门回溯了城市的起源。他的观点很有趣味,主要有两方面:(1)旧石器时代是一种具备男性性格的、粗糙的、狩猎为主的、具备强烈攻击性的社会结构,而新石器时代,则是以定居为主,以女性的阴柔性格为主的时代,各种工具、产业开始务于精细和稳定,这个时代真正的定居的村落和农业开始产生。而真正的城市起源于这两种文化的联姻。(2)“城市最初首先是作为一个磁体而不是一个(居住的)容器存在。村落的存在基础是食物和性,而城市则应该是能够“追求一种比生存更高的目的”。他认为,城市的最初雏形期,往往不是源于居住而是源于祭祀活动,而这种活动地点作为一种“磁体”,就已经“能把一些非居住者吸引到此来进行情感交流和寻求精神刺激”。城市从一开始就是外向的,就是应该能够吸引和容纳“陌生人”和“陌生因素”的,是“较为固定的、内向的和敌视外来者”的村庄在质上的飞跃。芒福德阐述的城市起源中可总结为以下三个内涵:①城市的出现首先是一种人类“脱离了低级趣味”,即当人类组织有了高于生存本身(食和性)更高的要求的时候开始萌芽的一种东西,城市从最开始就不是为了满足简单需求的一种东西,城市从来就是为了复杂。②城市的真正出现和繁荣是一种应运而生:当新生的因素要求通过整合来联合发生作用从而优化的时候,当新生因素本身产生了建立链接的内在萌动的时候。城市是一种整合,是一种优化。③城市生下来就是产生于欲望并且为了欲望。因此城市才有活力,才足够开放,城市从来就不是保守的。城市是男性的,城市是进取的……等等,这一切都和乡村的性质形成了两极的对比互补。我理解为,城市起源于以能够提供足够的生活资料的新石器时代的“村落”文化为基础,同时开始强调具备攻击性、具备开放性的男性社会特征的文化,而产生的一种新的更为完备、开放和鼓励进取和发展的文化。显然,在芒福德看来,城市是阳性的,是开放的、是进取的、是具有攻击性和发展能力的一种东西。而村庄文化则过分保守,“村庄只包含有限的功能,只包含一些严格的母性的、与生俱来的重要事业”。总之,城市从最开始就是具有了一种“杂交和媾和”的品质,并且因此而获得了“极大的潜力和功能”。三、关于大城市在芒福德看来,村庄、城市、大城市是三个不同质的人口聚居地。他认为,城市和大城市是性质差异的,正如乡村和城市的差异一样,即“大城市”是完全另外的一种新生的品种,不是一种小城市的扩大化,就像城市不是乡村的扩大化。所以我们似乎根本就不应该用“大城市”这么仅仅是在古老的名词“城市”之前加了一个简单的形容词“大”,这样一种概念来称呼我们现在的大都市,如北京、上海、纽约这种东西。如果“城市”这个词已经被我们早早的用来称呼过那种小型的城市的话,那么“大城市”其实是完全另外的一种新生的品种,不是一种小城市的扩大化,就像城市不是乡村的扩大化一样。我们应该用一个全新的字眼,就像“城市”和“乡村”之间的差别那样不容易引起歧义。芒福德认为人们之所以迷恋于大城市,来源于一种对于速度、数量、扩张的迷恋。并且来源于资本主义所希望的垄断经济。同时,官僚主义的发展—主要是工商企业内的官僚主义的发展和兴盛,正是对于大城市产生了需要。“垄断组织、信贷金融、金钱威望—这些都是大都市这个金字塔的三大因素……贪财、贪欲和骄傲自大是大都市制度的主要激发剂。”而且,在他看来,大都市是贪婪的资本主义的一种通过互相之间的利益协作完成的一种没有某一个具体主谋者的通判阴谋,大城市将所有的资源吸纳其中而榨干了所有的其余地域的机会,将所有的其余地域归为凋零。大城市是一种强势的生命体,他拥有了竞争优势所以他掠夺了弱小的村镇的生存权。但是,我不这么认为。大的城市和小城镇并不不能完全对立开来,也不是完全的竞争关系,本质上,大型城市并不是扩大化的小城镇。其次,大都市的侵略性使其具备了极大的积极性和极强的活力,因此它能够对周边区域甚至更大的地区产生极大的辐射力。作者芒福德并不喜欢毫无秩序,无法完全掌控,而具有统一逻辑,能进行总体控制的东西才是他所钟爱的,因此,几乎无法控制的大型城市,使他成为一名反大都市者。他将大部分的城市病态都归为“大”所造成,而认为疗治的良方就是回归“小”,思想中有着明显的回归原始的期望。但我认为,这并不是大小的问题,而是应该有着完全的不同的组织原则。“大”并不是罪过,而甚至是一种必然。四、读书感想除以上三方面,芒福德还有很多其他观点。例如他反对将人类的所有希望都寄托于小汽车上,反对在西方风行的对技术的过分盲目崇拜;他认为合理的交通网络应该对应于人类本身行为的多样性,而人类本身的行为速度总是逃脱不出肉体本身的限制,所以交通以步行最基础;此外,技术主要用于加强“物流”,加强要素和要素之间的链接,使之更为快捷可靠等等。看这本书的观点,芒福德是个城市分散主义者。但不论是城市集中主义者还是城市分散主义者,其实没有人真正的否定城市。只是当城市发展到“大都市”阶段时候开始产生了“城市的下一个形态应该是怎么样”的分歧。芒福德认为应该去发展更多的小城市,并且利用现代技术使小城市之间的联系更加的迅捷紧密,从而能够达到一种类似大都市通过元素的空间的高密集度所达到的优势效应。大家都认可了通过元素之间的叠合、密集可产生、发展新生事物的孵化效应,只是在如何密集上面有着分歧。就是说,这个新生事物,这个新的跃变体(metropolis),它的正确的形态应该是怎么样?它显然不应该是一种简单的量的加和和集聚。但是它应该如何组织?而且,有一点,芒福德也提到了,所有的人类集聚形态的进化,其实有一个总体的趋势:就是使所有的空间越发的秩序化,对空间和资源的更加趋向高效的整合。人类一直在朝这个方向前进,它是一种理性的过程,我们无论走到哪一步其实都是在追求一种秩序化,当然现在看来更高档的秩序—复杂化隐秩序,可能会演化为无序。而就书本行文来说,作者芒福德在字里行间关注了城市的人文精神,文笔最后也终于城市的人文精神。这无疑是全书的文脉所在,也正是为什么作者浓墨重彩地描述了各个时代的重大时代趋势和市民生活的众生相。时代精神,这是作者重点关注的内容。每一个时代的精神,都在这个时代,以人间戏剧的形式,在每一个城市里粉墨上演。在罗马时代,作者关注了整个社会腐朽的创造力和穷奢极欲的贵族;在中世纪,作者关注了在混乱的社会里人们百家争鸣、欣欣向荣的社区环境;在巴洛克时代,作者关注了王公贵族对权力和暴力的炫耀,对奢华生活的追求,以及凌驾于众生之上的优越感;在焦炭城时代,作者关注了每一个人生活水准的下降,整个社会被机械对健康和心灵的污染,生存在这个时代的人们审美能力的低下;在超大城市时代,作者关注了金钱和强权对每一个市民的强力控制。而作者想要的,是在一个美好世代里,通过科学的城市规划,结束摊大饼建设城市的非科学方法,城市能够形成分功能,分区块的有机体,城市的各个部分能够相映成趣。而在这个设计下,城市的管理机构能够更多的关心每一个市民的精神思想,让辖区内的市民能够恢复古老、自由、温情的邻里关系。而透过城市这一平台,自由的风气能够得到鼓励,从而达到“具有最高程度的思想上的光辉”这一目的。作者在全书中,对一世一代市民生存状况的刻画,对城市规划的风气缘起和后果评说,始终闪现着人性的光辉。而在作者看来,城市的形成,乃是“快速交往和合作所产生的共同目的”的体现,以及之后“创造一套内部的秩序和是非保准……从而使居民中间有了稳定的道德和互助气氛”的结晶,城市始于人们的合作,而终于让生于斯长于斯的人们得以成为更好的人。而在这一个个如浮云过眼的世代里,城市以一幕幕人间的戏剧,让人们浸淫其中得到熏陶,而铸就了每一个世代的当下和历史。这些世代的戏剧中,时代精神对市民生活的渗透,才是城市规划及建筑设计的思想的源泉本身,才是所有风靡一世或流行于现世的设计范式的源头。而这些孕育了我们所学习的各类技术和范式的,源于对生老病死的城中市民的尊重的,充溢于每一个时代的精神,才真正值得我们去掩卷沉思。
本文标题:《城市发展史》读书笔记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790453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