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专题二十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和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考点展示2017-2019全国卷考查视角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斯大林模式”2017·全国卷Ⅰ(选择)“斯大林模式”的意义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2019·全国卷Ⅱ(选择)勃列日涅夫改革存在的问题2018·全国卷Ⅲ(选择)赫鲁晓夫农业改革(农庄发放工资)2017·全国卷Ⅱ(选择)赫鲁晓夫改革(史学素养)2017·全国卷Ⅲ(选择)赫鲁晓夫时代的经济建设(优先发展重工业)1929至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2018·全国卷Ⅲ(选择)美国经济危机加深(劳资矛盾加剧)罗斯福新政—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等国资本主义的新变化2019·全国卷Ⅲ(选择)20世纪70年代法国国有化政策的影响2017·全国卷Ⅲ(选择)20世纪70年代美国经济政策的调整2017·全国卷Ⅰ(非选择)美国经济新变化命题分析1.苏联经济政策的考查侧重于考查背景、措施和影响。2.突出唯物史观、史料实证和唯物史观等素养的考查。备考建议1.在全面牢固掌握教材基础知识的前提下,适当挖掘教材知识。2.联系热点,关注民生,从苏联经济建设和罗斯福新政中挖掘现实意义。3.联系中国经济建设,理解世界经济发展模式的多样性。第46讲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到“斯大林模式”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918-1921年初)1.背景。十月革命后,苏俄进入三年国内战争时期。2.目的。(1)初期目的:集中全国的物力、财力,支持军事,包围苏维埃政权。(2)后期目的: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3.内容。(1)农业实行余粮收集制(2)工业大中小工业企业全部实行国有化(3)商业取消自由贸易(4)分配实行普遍义务劳动制和实物分配制4.特点。兼有“战时”和“共产主义”的特色。5.评价。(1)积极:保障了国内战争的胜利和巩固了苏维埃政权。(2)消极:损害了农民的利益,引发了严重的经济困难和政治危机。[巩固自查]列宁曾说:“我们计划……用无产阶级国家直接下命令的办法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产品生产和分配。现实生活说明我们错了。”“我们错了”的原因是什么?这说明什么?答案:“我们错了”是因为“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激化了各种矛盾,导致严重的经济困难和政治危机。这说明列宁认识到了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的尝试是行不通的。二新经济政策(1921-1927年)1.背景。(1)现实原因:“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弊端引发严重的经济困难和政治危机。(2)根本原因:苏俄的生产力水平较低,小农经济占优势,工业生产落后。2.开始标志。1921年3月,俄共(布)十大通过《关于以实物税代替余粮收集制》的决议。3.内容。(1)农业以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2)工业在坚持国家掌握国民经济命脉的前提下允许私人开办小企业(3)商业恢复货币流通和商品交换(4)分配废除实物分配制4.突出特点。利用市场和资本主义发展社会经济。5.作用。(1)经济:促进了国民经济的恢复,人民生活有了初步好转,为实现工业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2)政治:巩固了工农联盟和苏维埃政权。[易错修正]新经济政策意味着苏俄(联)背弃了社会主义的目标。答案:新经济政策是坚持国有经济的主体地位和苏维埃的领导前提下,在一定限度内通过发展资本主义,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生产力,在此基础上逐步战胜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所以新经济政策并没有背弃社会主义的目标。三“斯大林模式”1.背景。(1)1922年底苏联成立,面临帝国主义的包围和威胁,内部仍是落后的农业国。(2)1924年,斯大林的领导地位逐步确立,调整国家经济政策。2.形成过程(途径)。(1)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①目的:加强国防力量,为社会主义建设提供的物质基础。②方针:1925年,联共(布)十四大提出,优先发展重工业。③成就:1937年,苏联基本实现了工业化,成为世界工业强国。(2)实施两个五年计划。(1928-1937年)(3)推行农业集体化。①目的:解决粮食危机,配合工业化建设。②过程:1927年开始实施;1937年基本实现。③成就:为解决工业化急需的粮食、原料、资金等问题创造了条件。(4)形成标志:1936年苏联新宪法的颁布。3.主要特征。经济①工业结构:优先发展重工业。②所有制结构:单一的公有制。③经济体制: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政治①高度集权,党政不分,个人专权。②民主法制被忽视,缺少群众监督4.评价。(1)积极作用。①开辟了不同于市场经济的计划经济体制和新型工业化模式。②在短期内基本实现了工业化及经济的快速发展。③为苏联赢得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2)严重弊端。①导致农业和轻工业长期落后以及国民经济的失调。②忽视消费品生产,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缓慢。③长期执行计划指令,压抑了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成为苏联解体的重要原因。[识记导图]“斯大林模式”的“二三四”[巩固自查]下面漫画揭示了什么问题?答案:漫画揭示出斯大林模式优先发展重工业,造成国民经济发展失衡。1.国家资本主义。列宁提出的用来描述资本主义发展阶段性特征的概念,指与国家政权相结合,由国家掌握和控制的一种资本主义经济,它的性质和作用决定于国家的性质,表明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国家作用的不断增强。一是指国家政权对企业的控制,“国家资本主义就是资本主义制度下由国家政权直接控制这些或那些资本主义企业的一种资本主义”。二是指国家对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监督和调节,“垄断资本主义正在向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转变,由于情势所迫,许多国家实行生产和分配的社会调节”。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社会主义改造时期,国家资本主义是在无产阶级国家的管理之下的,用各种形式和国营社会主义经济联系着,并受工人监督的经济。国家资本主义在中国是改造资本主义工商业和逐步完成社会主义过渡的必要之路。2.苏联集体农庄。集体农庄又称农业劳动组合,是由苏联劳动农民自愿组成的集体经济组织。集体农庄的主要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归全体庄员所有。土地归国家所有,由农庄永久使用。集体农庄实行按劳分配制度,并允许庄员经营规定的宅旁园地和家庭副业。核心一理解新经济政策史料1:在向国家缴纳约占其产量的12%的实物税之后,被准许在公开市场上出售他们的农产品,私人可以经营小商店和小工厂,农民和新商人即当时所称的“耐泼曼”,都能雇佣劳力,并能保留他们在经营中获得的利润①。不过,列宁设法使国家控制了土地所有权,控制了他所称的“制高点”(银行业、对外贸易、重工业和运输业)②。对列宁来说,新经济政策并不意味着社会主义在俄国的结束,而是暂时的退却,“后退一步为的是前进两步”③。——摘编自[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史料2:(1921年)列宁说:“新经济政策的实质是无产阶级同农民的联盟,是先锋队无产阶级同广大农民的结合。”④——摘编自《列宁选集》第四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史料探究]依据上面的史料分析新经济政策的特点。[史料研读]史料1研读:第①层信息说明了新经济政策允许在一定程度上允许在一定限度内恢复资本主义和发展商品经济。第②层信息说明新经济政策是在无产阶级掌握国家经济命脉的前提下实施的。第③层信息说明新经济政策坚持社会主义发展方向,旨在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史料2研读:列宁实际上指出新经济政策的实质在于寻求社会主义经济与小农经济的结合点,为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工农联盟奠定基础。多角度理解新经济政策的“新”1.管理体制的创新。主要运用商品货币关系和经济核算制作为经济杠杆的新管理体制。2.社会主义传统观念的重大突破。充分说明利用商品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必要性,大大丰富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3.经济运行机制的转变。摒弃了由国家直接组织生产和分配产品的经济形态,走上了由国家有计划地调节市场的商品经济形态。4.过渡方式的重大变化。改变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方式,通过发展市场经济,利用商品货币关系,逐步走向社会主义的新道路。5.阶级关系的新切合。实质在于寻求社会主义经济与小农经济的结合点,为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工农联盟奠定新的经济基础。6.国内政治经济新发展。巩固了工农联盟为基础的苏维埃政权,促进了国民经济的恢复与发展。核心二“斯大林模式”的得与失史料1:美国学者在《俄罗斯史》中写道:“许多人认为,五年计划不过是斯大林的个人幻想,但在相对落后的国家要实现工业化,五年计划或许并不是唯一的,也不是最好的办法,但它却是一条有效的捷径。①”史料2:斯大林把优先发展重工业放在了过高的地位上,忽视了国民经济按比例发展的基本要求②。把农业仅仅放在为工业服务的地位上,从农业上抽取得过多,“把农民挖得很苦”,结果使苏联农业生产、农业生活都受到损害,造成农业经济发展长期滞后③,从1926年到1940年,重工业增长18.4倍,年均增长速度为21.2%;轻工业增长6.2倍,年均增长速度为14.1%;农业仅增长0.26倍,年均增长速度只有1.5%④。——曹英伟《斯大林农业集体化思想合理性分析》[史料探究]依据上述史料归纳“斯大林模式”的经验和教训。[史料研读]史料1(第①层信息)研读:作者认为五年计划是相对落后国家实现工业化的一条有效途径,对“斯大林模式”予以肯定。史料2研读:第②层信息主要阐述了“斯大林模式”片面发展重工业,造成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第③层信息表明苏联牺牲农民、农业利益来发展工业,造成农业生产的停滞落后。第④层信息表明明“斯大林模式”使苏联形成重工业过重、轻工业过轻、农业落后的畸形经济结构。综合研读:史料1侧重说明了“斯大林模式”的积极作用,肯定其成功经验;史料2侧重分析了“斯大林模式”的弊端,从而给我们教训。全面认识“斯大林模式”1.形成具有必要性。“斯大林模式”是经济落后国家应对帝国主义威胁、巩固国防的路径选择。2.内容具有独特性。(1)开创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工业化模式。(2)形成了有别于市场经济的计划经济体制。(3)以行政命令进行资源配置。(4)建立集体农庄满足工业化需要。3.意义具有深远性。(1)开创了一条有别于西方的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2)推动苏联迅速成为工业强国。(3)为反法西斯战争提供必要的条件。(4)为西方国家解决经济危机和后来的社会主义国家发经济提供了重要经验和参考。4.教训具有深刻性。(1)一定要坚持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原则,遵循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2)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从本国国情出发。(3)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农、轻、重按适当比例平衡发展。(4)制定政策必须考虑人民的利益,注意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1928年①,苏联开始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并未受到美国人的关注②。4年以后①这种情况发生变化,美国出版了大量关于苏联的著作,如《俄罗斯的黎明》《俄国今日:我们从中能学到什么?》②。当时,苏联吸引美国人的主要是③()A.经济危机造成的破坏较小B.工业化取得显著成就C.农业集体化保证城市供应D.公有制显示出优越性[明素养]本题从经济大危机时期美国对苏联关注的增多切入,考查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的非凡成就,凸显时空观念①、史料实证②、历史解释③等学科核心素养。[研题干]1928年,4年以后→1932年→苏联“一五”计划完成,完成国内工业化;美国经济危机严重破坏经济;学到什么→借鉴经验。[辨选项]选项辨析A经济大危机没有对苏联造成破坏,而是给苏联发展提供了机遇,排除A项B1932年,美国处于经济大危机,自由主义弊端暴露,苏联“一五”计划在工业化方面取得显著成就,引起了美国人的关注,B项正确C材料强调的苏联“一五”计划的成就,没有涉及农业集体化的贡献,C项错误D美国是资本主义国家,苏联的公有制经济不符合美国人的利益要求,D项错误[定答案]B[深发掘]斯大林时期苏联经济建设与世界经济发展的互动关联:1929-1933年经济危机为苏联引进技术和机器设备,推进工业化建设提供了契机。因为苏联当时逐步建立计划经济体制,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市场经济自发性、盲目性带来的问题,这为西方解决经济危机、强化国家对经济的干预提供了借鉴。1.下图所示为苏联某一时期社会结构的前后变化。它集中反映了()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影响B.新经济政策的结果C
本文标题:2021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二十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和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 第46讲 从战时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21815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