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学案2三重比对,筛选整合文中信息考点解读高考论述类文本的阅读,基于论述类文本本身的科学性及逻辑性,在命题时,常考的考点有三个:①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②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③概括作者的观点态度。无论考查哪个考点,命题者在命题时除了关注全文整体外,其选项设置绝不是原文的照搬,而是常常对原文中的内容进行一定程度的改编,在改编的过程中,设置陷阱,以达到考查的目的。因此,将选项和原文进行比对,就是突破辨析选项正误瓶颈的有效方法。解题指津角度一:比对词语高考命题者在设置选项时运用以下手段设置干扰项:删——删减定语、状语等,改变语意;漏——只强调问题的一个方面,有意漏掉重要信息,断章取义;改——改换词语,曲解文意;凑——胡乱拼凑、东拉西扯、无中生有、随意组合信息等方式设误。因此,比对词语时,看看选项在对原句改造过程中,删去了哪些词,改了哪些词,添了哪些词,它们是否与原文意思一致。一般而言,选项中的这些词语最值得我们优先比对:(一)范围、程度词比对关注点命题设误点设误类型比对选项与原文中的一些表范围、程度的关键词,如:全部、都、全、一些、部分、所有、人人、必须、一定、严重、非常、可能、似乎等。这一现象涉及部分与整体(把部分说成整体,或把整体说成部分)、扩大与缩小(任意扩大或缩小外延)、偶尔与往往、轻重与严重等。混淆范围程度不当用词语比对法看下列选项是否正确(打√或×),如果错了,请说明理由。1.【选项】礼俗是乡土社会里应对社会生活的根本原则、抽象真理,也是人们处理具体事务时目的与手段间的普遍联系。【原文】从熟悉里得来的认识是个别的,并不是抽象的普遍原则。在熟悉的环境里生长的人,不需要这种原则,他只要在接触所及的范围之中知道从手段到目的间的个别关联。【比对结果】×【理由】原句中的“个别”“并不是”等词语在选项中被偷换成了“普遍”“是”,造成了语意错误。2.【选项】围棋发源于上古时期的结绳而治、河图洛书和周易八卦,其形制弈法等都饱含着文明母体的基因和特征。【原文】围棋极可能源自上古时期的结绳而治、河图洛书和周易八卦,因为其形制、内涵与中华文明的源头相符。【比对结果】×【理由】选项删去了“极可能”,把或然变成了必然。(二)指代词比对关注点命题设误点设误类型比对选项句中和原文中的一些代词,如:之,其,此,这(些)、那(些)等。选项句中对原文中的“指代内容”有误,或是类别上的,或是程度上的,或是陈述对象方面的。偷换概念用词语比对法看下列选项是否正确(打√或×),如果错了,请说明理由。1.【选项】废名、汪曾祺的创作证明,坚守中国民族文化、民族文学是一条走向世界的正确道路。【原文】其一,坚守民族的文学传统进行创作,如废名、汪曾祺的创作在古典诗词的意境中去寻求突破,文辞简约幽深。其二,创作直取西方文学的样式,如李金发、王蒙的创作,前者以法国波德莱尔的《恶之花》为师,走向象征主义的朦胧晦涩;后者模拟意识流,创作出大异其趣的作品,但这些努力没有使我们成为世界文学中的“座上客”。【比对结果】×【理由】“是一条走向世界的正确道路”错,原文说“这些努力没有使我们成为世界文学中的‘座上客’”,“这些努力”包括废名、汪曾祺的创作。2.【选项】由于科技黑箱使用简单方便,于是就可能发生滥用的现象,其直接后果就是科技这把双刃剑的哪一刃都变得更加锋利。【原文】此外,由于使用者不必从头学起即可操作科技黑箱,于是就可能发生对科技黑箱的滥用。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科技黑箱无疑会使得双刃剑的哪一刃都变得更为锋利。【比对结果】×【理由】选项中的“其”指的是“发生滥用的现象”,表达的意思是科技黑箱的滥用使得科技这把双刃剑的哪一刃都变得更加锋利;而原句是“科技黑箱无疑……锋利”。两相比较,很容易看出该选项将原文中的“科技黑箱”用“其”字转换为“科技黑箱的滥用”,犯了偷换概念的错误。(三)时间词比对关注点命题设误点设误类型比对选项句中和原文中的一些表示时间、结果的关键词,如:已经、将要、完成、成功等。这一现象涉及故意把原文中尚未确定或还未实现的设想或推测说成既成事实,涉及已然与未然、可能与必然等。混淆时态用词语比对法看下列选项是否正确(打√或×),如果错了,请说明理由。1.【选项】温室气体使全球变暖,并由此造成地球两极冰川融化的现象,从地球的立场出发,这实际上属于大自然的“正常运作”。【原文】大多数环境学论著认为,人类大量排放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导致全球气温上升,而全球变暖将使地球两极的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进而给人类的生存造成威胁。但是,荷兰学者克罗宁博格所著的《人类尺度:一万年后的地球》一书中的观点,似乎可以让人稍稍缓解一下在气候变暖问题上的紧张感。作者的基本观点是:当下发生的所有气候变化,从地球的立场出发,都是“正常运作”。【比对结果】×【理由】通过比对,选项中的“并由此造成地球两极冰川融化的现象”属于已然的事实,而原文是“全球变暖将使地球两极的冰川融化”属于未然现象,这里混淆了时态。2.【选项】通常人们只考虑几十年或几百年的事情,克罗宁博格却改变了研究的视野:他不考虑明年,也不考虑一百年后的事,而是将目光投向了一万年以后。【原文】①荷兰学者克罗宁博格所著的《人类尺度:一万年后的地球》一书中的观点……②根据作者的描述,大自然的“春天”是在一万年以前开始的……③通常人们只考虑几十年或几百年的事情,并且一直在用这种人类的尺度去衡量大自然,结果每个人都为现在的气候最大值紧张不已。其实,这在克罗宁博格看来只不过是大自然循环中出现的“一丝波纹而已”。【比对结果】×【理由】选项“将目光投向了一万年以后”错,原文意思是克罗宁博格用一万年的时间尺度去看当前的环境问题,并不是说他“将目光投向了一万年以后”。(四)是非词比对关注点命题设误点设误类型比对选项中或原文中往往会出现的含有肯定或否定的关键词,如:有、一定、接受、出现、没有、无、非、拒绝、妨碍等。命题者设计选项时在事物的性质上设置干扰,有意将阅读材料中肯定了的事物加以否定,或者将否定的事物加以肯定,即肯定和否定颠倒。混淆是非用词语比对法看下列选项是否正确(打√或×),如果错了,请说明理由。1.【选项】在商代晚期的青铜器纹饰中,华丽而饰有眼翎的长尾鸟形状的凤纹还没有出现。【原文】在商代早期和中期的青铜器纹饰中,只有鸟纹而没有凤纹,真正的凤形直到殷商晚期才出现,而且此时是华冠短尾鸟和华丽而饰有眼翎的长尾鸟同时出现,可见“凤”是由鸟演变而来的。综观甲骨文和商代青铜器,凤鸟的演变应该是鸟在先,凤在后,贯穿整个商代的不是凤而是鸟。“天命玄鸟,降而生商”,在商人的历史中鸟始终扮演着图腾始祖的重要角色。【比对结果】×【理由】通过比对,选项是“没有出现”,而原文是“才出现”,混淆是非了。2.【选项】在科学本身的领域里,科学家构建严谨完整的科学体系所用到的概念是不充分表达个人感情的。【原文】科学的思维方式还有另一个特征。它为建立它的贯彻一致的体系所用到的概念是不表达什么感情的。对于科学家,只有“存在”,而没有什么愿望,没有什么价值,没有善,没有恶;也没有什么目标。只要我们逗留在科学本身的领域里,我们就决不会碰到像“你不可说谎”这样一类的句子。追求真理的科学家,他内心受到像清教徒一样的那种约束:他不能任性或感情用事。附带地说,这个特点是慢慢发展起来的,而且是现代西方思想所特有的。【比对结果】×【理由】选项和原文的区别在于否定短语“不充分表达”和“不表达”,混淆是非了。角度二比对关系既要注意分句与分句之间的关系,也要注意原文在表述相关意义时句与句之间、分句与分句之间的关系。因此,比对句子间的逻辑关系——因果关系、条件关系、假设关系、总分关系等——是比对的重要内容。比对关系常常在因果关系上设题。比对关注点命题设误点设误类型一、逐项审查每一个选项有几个分句(包括句子),分句与分句之间是什么关系(重点抓关联词),以因果关系居多。二、比对每一分句的意义在原文是否有依据,每一分句与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在原文中是否有依据。尤其看因果关系,是否有强加、倒置不当。因果混乱一般有三种情况:一是因果颠倒,就是把“因”的语句错断为“果”,“果”的语句错断为“因”,颠倒了两者的关系;二是强加因果,就是把没有因果关系的说成是因果关系;三是选项与原文的结果一样,但选项把原因给换了。因果颠倒强加因果变换原因用关系比对法看下列选项是否正确(打√或×),如果错了,请说明理由。1.【选项】生态文明是经济、政治和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因此它也是一个哲学问题。【原句】生态文明不仅是经济、政治和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同时也是一个哲学问题。【比对结果】×【理由】原句是个并列关系,到了选项中变成了因果关系,这叫强加因果。2.【选项】资源外延小于环境,主要分为生产资源和生活资源。只有改变获取资源的手段,才能使人与自然不再对立。【原文】一般来说,环境比资源外延要大,但更重要的是,资源是人掠夺的对象,……不管手段如何,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对立的。【比对结果】×【理由】选项用“只有……才能”关系表述,而在原句中用了“不管……”,既改变了原句关系,更改变了结果。角度三比对依据和结论推断题选项的表述,有的是完整的推断形式,原因结果或条件结论同时出现;有的只是一个判断句。对完整推断形式的表述,一看所述原因或条件在文中是否有依据,二看所述结果(结论)在文中是否有依据,三看原因或条件与结果结论之间是否有合理的逻辑关系。对只是一个判断句的表述,一看文中是否提供了现成的结论,二看结论(既然是推断想象,“这个结论”文中往往没有提供)是否符合客观事实与逻辑事理。比对关注点命题设误点设误类型①比较选项中和原文中陈述对象、被陈述对象的位置。②比对选项中原因、条件、结论是否有依据。①选项将原文中句子的陈述对象和被陈述对象倒置,造成结论与依据互换而不合逻辑。②选项所述原因、条件、结论在原材料中是否涉及,是否从原文中推断出来;原因或条件与结论之间是否有合理的逻辑关系。主客倒置无中生有偷换依据偷换结论比对依据和结论,看下列选项是否正确(打√或×),如果错了,请说明理由。1.【选项】“审美的环境保护”理念中“美”的构成是丰富的,它高于科学的“真”的保护,因而保护环境首先要考虑人工美的因素。【原文】在诸多关于环境保护的理念中,“审美的环境保护”理念有积极意义。这里“美”的构成是丰富的,既有来自生态方面自然方面的美,也有文明方面的人工的美。这样“审美的环境保护”不仅包含了以生态平衡为最高原则的科学的“真”的保护,而且高于“真”的保护。比如,城市中的湖水被严重污染了,按“真”的保护,主要在治理污染,在一定程度上恢复它的生态平衡;而按审美的保护原则,不仅要治理污染,还要进一步做一些美化,如湖岸栽花、湖中养鱼建亭等。【比对结果】×【理由】选项由“审美的环境保护”推出“保护环境首先要考虑人工美的因素”的结论是有违作者观点的,原句说保护环境首先要“治理污染”,其次“进一步做一些美化”。2.【选项】“自然世界”在没有人类介入之前由纯粹盲目的自然力量支配,当出现人类实践痕迹之后,则受人类价值规范制约,成为“人化的自然”。【原文】“自然世界”是由纯粹的自然事实和事件所构成,在人的因素介入之前由“盲目的”自然力量所支配;在人的因素介入之后,自然世界事实上成了“人化的自然”,在自然界中可以随处发现人类价值实践的痕迹。但是,人类主体性实践在这里所能达到的程度和范围同样受着自然规律的制约。【比对结果】×【理由】选项中“受人类价值规范制约”表述有误,原文是“在人的因素介入之后,自然世界事实上成了‘人化的自然’,在自然界中可以随处发现人类价值实践的痕迹。但是,人类主体性实践在这里所能达到的程度和范围同样受着自然规律的制约”。结论:“人化的自然”可以随处发现人类价值实践的痕迹,但同样受自然规律的制约。因此选项不符合原文意思。典例引路读文支招典题文本对点解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第一段论证思路句①阐述“诸子之学”产生的背景和特点。句②③从两方面阐述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上有“源”,下有“延”。(2018·全国Ⅰ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①诸
本文标题:2020高考语文总复习 专题一 考点突破2 三重比对筛选整合文中信息课件 苏教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22602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