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永远的伤势关于《伤逝》悲剧的沉思摘要《伤逝》描述了上个世纪二十年代一对追求个性解放的青年男女——涓生和子君,由相聚到分离的爱情悲剧。也许很多人在看了这本书之后会说当时的社会环境使得这对情侣最终走向分别,可是现在的社会中像这样的分手的事情是很多的,难道我们都要归罪于社会的环境吗?想当初两个人的结合还是经历了时间的考验以及子君与其叔父的斗争,但是最终也难逃一个“离”字。可以看出,子君是从自己内心的出发点来对待涓生,来要求涓生,然而,涓生也是从自我的角度出发来要求子君,而且比子君更强烈。他们都在自私的要求着别人,却没有去改变自己,去适应彼此,欣赏彼此。本文从社会、人生、爱情三个层面进行了阐述,揭示了悲剧产生的根源,指出了青年婚恋问题的复杂性和重要性,从而阐明了《伤逝》具有深刻的悲剧意蕴,并点明了它所具有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关键词:悲剧根源自私爱情观现实意义目录引言……………………………………………1一、社会悲剧1.社会动荡,知识分子谋生艰难…………………………12.经济落后,知识分子不受重视…………………………23.新旧交替,知识分子无所适从…………………………24.世态炎凉,知识分子孤立无援…………………………2二、人生悲剧1.性格懦弱,难以立身……………………………………32.弃旧不能图新……………………………………33.思想不够成熟……………………………………4三、爱情悲剧1.爱情基础不够牢固……………………………………52.平淡从容才是真。……………………………………8四、结束语………………………………………………8五、参考文献……………………………………9六、注释…………………………………………………101引言二十世纪初的中国,是一个风云动荡,除旧布新的时代,是一个大觉醒、大探索、大奋进的时代,是一个争取民主自由、追求个性解放的时代。在这样一个背景下,涌现出一大批卓越的文学家,其中影响最大的当首推鲁迅先生,他的作品以其厚重的文化底蕴,深刻的思想内涵和卓越的艺术成就,为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单就其小说而言,几乎一篇一体,表现了艺术构思的多样性和独创性。其中以恋爱婚姻为题材的小说只写过一篇,这就是收在《彷徨》中的《伤逝》。当时以婚姻为题材的小说很多,几乎成为一种时尚,许多作家都写过这类小说,而鲁迅的《伤逝》比当时同类的小说要深刻得多。《伤逝》的故事情节比较简单:一对追求新生活的知识分子,冲破家庭和社会的种种羁绊,如愿以偿地结合在一起,开始了新的生活,然而在生活的重压之下,他们又不得不分离,最终女主人公被黑暗的旧势力所吞噬,只留下男主人公悔恨和悲哀。我国古代的许多爱情故事往往以大团圆为结局,如《西厢记》、《风求凰》等。而鲁迅先生却另起炉灶,完全摒弃了这种做法。他把重点放在对“分离”的原因的描述上。当男女主人公结合在一起,开始自由的二人生活时,从表面上看,似乎是“有情人终成眷属”,实际上却是命运的转折,悲剧的开始。因为他们身处黑暗势力之间,仅凭一腔激情而不设法改变社会现状,是没有立足之地的,因此他们的悲剧是不可避免的。鲁迅先生曾说:悲剧是将那有价值的毁灭给人看。《伤逝》的悲剧意蕴极为深厚,那么他毁灭了什么有价值的东西?该如何理解呢?我们从社会、人生、爱情三个层面来解读《伤逝》的悲剧。一社会悲剧1.社会动荡,知识分子谋生艰难。《伤逝》的主人公涓生和子君生活得年代是一个战乱不断的年代,辛亥革命、袁氏复辟、二次革命……有人将二十世纪初中国的主题概括为战争和革命,应该说是十分形象而精当的。人们虽说“乱世出英雄”,但当时这些英雄多由张作霖、袁世凯之流从绿林起家或出身豪门的人充当。至于涓生类的知识分子,却正是“满腹诗书不值钱”的时期。他们的生存空间极为狭小,谋生异常艰难。我们从鲁迅的《范爱农》和朱自清的《背影》中不难读出他们的艰难。涓生自然也不例外,其谋生手段也不外乎教书、抄写、写作与翻译等几样吧了,而当时凭这些来养家糊口谈何容易!在吃穿尚成问题,只能苟全性命的乱世,试想又有多少人会有闲钱去供养子女上学呢?又有多少人会有闲情逸致去浏览那些不能充饥果腹的文章呢?这样的局面,当时许多大作家尚不能单以写作谋生,何况涓生们呢?正所2谓“才子清明志自高,声誉末世运偏消”。○12.经济落后,知识分子不受重视。知识分子作为社会的中坚力量,其受尊重的程度就成为衡量社会进步与否的天然标志。奴隶社会时期的孔子,柏拉图等思想大家的命运凄惨且不必说,封建社会时期的祖冲之不时也一再落到“臭老九”的地步吗?知识分子队伍的大小,命运的优劣势与社会的进步程度,经济的繁荣程度分不开的,落后的社会不尊重知识分子,贫穷的社会养不起知识分子。二十世纪初到中国,绝大多数知识分子都挣扎在贫穷的死亡线上,境遇十分悲惨。他们既不能向农民那样攒下救命的粗糠烂菜,又不能像工人那样挣得维持生命的微薄薪金,在这样一个知识不受重视,知识分子遭难的时代,涓生们又怎能不命运多舛呢?3.新旧交替,知识分子无所适从。“乍暖还寒时节,最难将息,”○2涓生和子君生活在一个新旧交替的时代。他们是新派人物,是精英,可他们在当时社会是少数派,他们为社会上的守旧势力所不容,他们的自由结合更加重了这种不容程度。顶着流言和讥笑,他们走出了同居的第一步,可前面的路,却是太泥泞太坎坷。恋爱是自由的,自己的路就只能靠自己来走。当有些更基础更重要生理需求得不到满足时,爱情,高高在上,也就成了一种奢谈。他们走在路上,会时时遇到敌视、讥笑和轻蔑的目光。尽管他们时时记得但丁的名言: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然而他们的创新之路不是那么好走的,“别人”也不只是“说”而已。最终他们中了冷箭,跌入陷阱,涓生被无端解雇了。既然不能为旧势力所容,那么就看看新派人士的表现吧!他们总该会惺惺相惜吧,然而这些新派人士却也和他们的境遇相似,很难有剩余之力再去拉别人一把,涓生寄予厚望的《自由之友》也不过是寄来几角钱的稿费而已。由于生活的压力接踵而来,原有的感情和希望渐渐地在生存的困境中消磨怠尽,性格的缺陷,加上心理上的种种改变,似乎生活,已经变得不能容忍了。更何况,革新与守旧只是相对而言而已,曾几何时,康有为、梁启超等新派人物,转眼就成了最顽固的守旧派。面对变化如此之快的世界,涓生们定然无所适从,只能“望天地之悠悠,独惨然而涕下”○3了。4.世态炎凉,知识分子孤立无援。看鲁迅的《孔乙己》、《祝福》等作品,人们往往惊诧于国人的冷漠,孔乙己在人们的讥笑中凄惨地死去。《伤逝》中的涓生和子君,在人生最困难的时候,没有谁来拉他们一把,有点只是冷笑旁观,淡然置之,甚至于暗放冷箭,落井下石。不要以为这是鲁迅先生幼年惨遭家庭变故,饱尝人情冷暖,世态炎凉之后的激愤之词,那是先生敢于直面人生,正视淋漓鲜血之后的呐喊,是先生为衰弱大中华民族开出的良方,孟子也曾提出:“老吾老及人之老,幼吾幼及人之幼”的美好主张,然而在一个极为贫穷,人人自危的国度,这只能是一种美好的社会理3想,不是人人都能做到的。挣扎在死亡线的,套着沉重的精神枷锁的人,在“老吾老”“幼吾幼”都无法做到的时候,又怎能“及人之老”“及人之幼”呢?那时,涓生和子君所造受得冷遇,又会有谁不曾遇到过?人人变得麻木的民族,必将是分崩离析,任人宰割的民族。总的来看,《伤逝》揭示了导致那个时代一些知识分子悲剧的社会根源。在那样一个风雨如晦的年代,任何一个与觉悟的知识分子都会成为出头的椽子,挨枪打的出头鸟。他们在进行新生活,新风尚的尝试过程中,往往会为社会各方所不容,会成为最先被毁灭的对象。更何况,涓生的觉悟还不彻底,还没有一个明确政治理想、奋斗目标,他们就如无根的浮萍一般在乱世的骇浪中飘荡,自然也就难逃恶势力的魔爪。再加上社会的腐朽,民众的麻木,他们往往就会失去应有的支持和用户。这就更谈不上什么教育民众,开花民众了,因此他们在遇到旧势力的镇压之时,就会变得束手无策,孤立无援,最终只是坐以待毙。可见,作为知识分子代表的涓生和子君,他们的悲剧不仅是那个时代很多知识分子的悲剧,也是整个社会的悲剧。正所谓:皮之不存,毛将焉附;覆巢之下,焉有完卵!二人生悲剧1.性格懦弱,难以立身。遇事但现儿女态,百无一用是书生。涓生和子君的悲剧既有社会的原因,也有自身的原因。当年卓文君随司马相如私奔后,穷的叮当响,他们开了个小酒店来维持生计。而子君婚后却足不出户,满足于当一个家庭主妇,经济上不能自立,完全依赖于涓生:而涓生又把陷入困境的原因归咎于子君,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家境日益困窘而无计可施。生活的道路对涓生而言固然很窘,但毕竟天无绝人之路,司马相如和卓文君有能力维持生计,作为知识分子对他们维持生计应该是不成问题的,无论如何当时的知识分子绝不是死路一条吧。涓生不是积极去谋生,而是采取了逼迫子君离开的办法来苟延残喘。中国传统在知识分子的软弱,遇事推诿,不负责任的不足,在他们身上都表现出来了,他明知把子君推出去可能就是把她逼上了绝路,去还是那样做了。中国传统知识分子普遍性格软弱,他们在政治上不能独立,在经济上无法独立,不是依附于统治阶级,就是沦为平民,潦倒终生。“人类有一个大缺点,就是常常饥饿。”○4今朝的风流人物让知识分子上山下乡也不用了很简单的一句话:不去不给饭吃。○5结果,那么多知识分子为了糊口不得不就范。为了生存下去,人们有时候不得不出买自由、良心乃至尊严。“自由固然不是钱所能买到的,但能够为钱而卖掉,”○6在面临严重生存危机的时候,涓生之流的小知识分子往往就伤失了节操,把做人的尊严抛在了脑后。2.弃旧不能图新。4两个自私的恋人,在当时的半封建环境下,打着新青年的幌子进行着自由恋爱。但俩人的封建气息并未完全清除干净。在同居后,涓生对于子君成为家庭主妇而抱怨,当子君不收拾房屋时又开始抱怨。说到底,涓生还是以一个封建式的贤妻良母来要求子君。然而,在这要求上有高于封建思想的要求。子君在同居后,由新女性向家庭妇女的转变,也说明子君是一个封建余孽。当然,这些都是环境的因素。其实,抛开了环境,这一切都是他们出于人的本性造成的,即是为自己着想的本性。当子君与涓生刚开始相爱时,子君那句“我是我自己的,他们谁也没有权利干涉我。”让涓生“说不出的狂喜”,震动了他的灵魂,知道中国女性在不远的将来,便要看见辉煌的曙色。两人开始对爱情的追求,出于自认为自己是新青年对彼此的相互欣赏,而且,彼此还在一种爱情兴奋中,暂时遮盖或掩饰了双方内心对彼真正的需要与要求。爱情总带着迷惑性的。而子君对于涓生示爱以及爱的言辞竟至于读熟了一般,逼着涓生与自己温习,质问涓生,以至于到后来的“自修旧课”。这一切都让涓生以为可笑,而且也让涓生自以为清楚的知道子君热烈的爱他。正是因为涓生知道子君爱他,便为从内心要求子君怎样爱自己的心理形成了一个雏形。就像一个东西彻底的属于你时,你可以随心所欲,如果这件东西尚不是尽在掌握,你是不太好意思任性使用的。之后,同居了三个星期,涓生渐渐的读懂了子君的灵魂,揭去了真实的隔膜。这就标志着涓生渐渐从爱情的兴奋中缓过来。开始,脱下了醉人的爱情粉衣,成为了一个清醒而正常的人。生活在新旧交替时代的许多知识分子,如同新瓶装旧酒。他们有了新思想:他们反对家庭专制,打破旧习惯,讲究男女平等,婚姻自由……然而,他们的新思想是有局限性的,婚后的子君变成了一个地道的家庭主妇,变得无所事事,庸俗而无聊,涓生呢都在婚后和许多朋友都绝了交。失业之后有自暴自弃,整日泡在图书馆消磨时光,完全封闭了自己。这些又是他们不能摆脱旧思想的表现,他们不够创新,不能完全向他们所想忘掉那样生活,他们又不够守旧,不能像别人生活的那样生活。因为他们的新思想,他们为旧势力理所不容,又因为他们的旧根子,他们便找不到新的出路。因而,他们只能碰壁,只能沉沦,只能挣扎。说他们新,是因为他们在反旧,说他们旧,是因为他反过之后便四顾茫然,找不到理想和目标.在反旧上,涓生和子君是何等的坚决,子君毫不犹豫地喊出:我是我自己他们谁也没有干涉我的权利,涓生也依然决然地带着子君私奔。然而他们这只是在弃旧、反旧、却没有图新,立新。因此,他们的新生活,没有了理想和目标,就必然在抛弃旧生活的同时被新生活所遗弃。3.思
本文标题:毕业论文--伤逝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337506 .html